福建漳州等地部分海域發生赤潮 多人疑食用青蛤中毒

漁業 青蛤 貽貝 食品安全 中新網移動版 2017-06-15

近日,在福建漳州漳浦、龍海以及泉州石獅等地發生疑似食用青蛤中毒事件,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立即對此事展開調查,發現福建漳州、泉州部分海域發生赤潮,赤潮生物可產生麻痺性貝毒。

6月7日至8日,在福建漳州漳浦縣,多位村民出現頭暈、手腳麻痺等中毒症狀,截至10日,漳浦縣先後有62名村民被送往當地醫院檢查救治。而在漳州龍海、泉州石獅等地也有部分居民因食用貝類出現中毒症狀。據一些患者表示,這些症狀都與自己採集並食用野生的貝類有關。

漳浦縣村民 林女士:人家在養海蠣的浮漂下面,在海里撈起來,就有淡菜(青蛤)自己長起來的。發現那邊淡菜(青蛤)現在長大個了,都肥了,他們都去拿,有的拿了比較多,分給人家吃。

針對中毒事件,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立即開展調查,結果在福建漳州海域發現赤潮生物,其密度已經達到赤潮級別。而在泉州石獅海域,赤潮現象自6月6日就已發生,影響範圍約為2平方公里。

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 黃健:赤潮生物是鏈狀裸甲藻,從福建省有赤潮記錄以來,這種鏈狀裸甲藻是首次在福建爆發。

樣本檢出麻痺性貝毒 最高超標30倍

據介紹,引發本次赤潮的主要生物鏈狀裸甲藻能夠生產麻痺性貝毒,被貝類生物濾食後,可在貝類體內積累毒素,從而引起食用者的中毒反應,出現頭暈、肌肉麻痺等身體不適症狀,中毒嚴重的人甚至會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 黃健:麻痺性貝毒是一種毒性很強的毒素,國家對這些食品貝類有一個限量標準,就是0.8mg/kg的限量標準,採樣的13個貝類樣品裡面,我們檢測到3個樣品含有這個毒素,其中兩個沒有超標,一個樣品超標了近30倍。如果像這樣含有毒素的貝類被人們食用的話,就會中毒。

據瞭解,受本次赤潮影響的主要為濾食性雙殼貝類,例如青蛤、牡蠣、花蛤等,目前福建省衛生及食品安全部門正在聯合海洋漁業部門,對毒素做進一步比對,以核實中毒原因。目前,中毒居民多數已經出院,仍在接受治療、觀察的患者病情也較為平穩。

啟動赤潮災害二級響應 開展應急監測

針對技術人員在福建多地展開的相關監測結果,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於9日晚上11點啟動赤潮災害二級響應,並聯合衛生及食品安全部門,對赤潮周邊海域的水產品生產及流通環節展開排查。

在啟動赤潮災害二級應急響應後,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同時要求漳州、泉州兩地立即關閉赤潮發生海域的養殖生產區,並加強養殖漁船的管控,暫停水產品採捕作業,嚴禁赤潮周邊海域水產品上市。同時海洋與漁業部門也加強所轄海域,特別是養殖生產區的監視監測。

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 黃健:作為監測部門,加密監測,對赤潮發生區域不間斷地,每天一監一測,一種是測赤潮生物的情況,另外,因為有貝毒這個東西,也測赤潮區域的生物體毒素的含量。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最新的監測報告顯示,截至6月12日,福建省受有毒赤潮生物影響的主要為泉州惠安部分海域,影響範圍約3平方公里,漳州附近海域12日當天未檢測出鏈狀裸甲藻,初步判斷赤潮已經消亡。

被關閉養殖區的何時重新開放,將根據進一步監測結果判定。

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 黃健:要連續監測兩週以後,沒有發現赤潮,包括赤潮生物消亡了,含有毒素的貝類生物體裡面檢不出毒素來,才能算結束。

目前,漳州、泉州兩地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已經加強了青蛤等貝類產品的流通環節的排查,專家也提醒,不要因為赤潮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 黃健:赤潮發生的養殖區已經關閉了,產品不可能上市流通。但是作為市民,在吃貝類,比如最近的一些淡青蛤、牡蠣,在這個期間,大家要食用,還是要謹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