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000億元的跨越!老百姓餐桌上的魷魚,原來這麼有故事

從0到1000億元的跨越!老百姓餐桌上的魷魚,原來這麼有故事

遠洋漁業是重要的藍色糧倉,也是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戰略性產業。而大洋性魷魚,佔世界遠洋漁業總產量的四分之一,被世界糧農組織(FAO)確定為最具持續開發潛力的三個海洋漁業種類之一,因此也為世界各國競爭開發。

“過去的30年,中國遠洋魷釣漁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產量最高、技術最強的遠洋魷釣漁業國家。” 昨天下午,中國遠洋魷釣發展30週年座談會在上海海洋大學召開。多位與會專家指出,在大洋性魷魚資源國際性競爭與開發中,一個現象讓人著實欣喜:業界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報告,發出了越來越強大的中國聲音。

從0到1000億元的跨越!老百姓餐桌上的魷魚,原來這麼有故事

在這次座談會上,已年近90的中國遠洋魷釣漁業創始人、上海海洋大學魷釣技術組原負責人王堯耕教授講述了一段往事:30年前,年近六旬的他受原農業部委託,帶領科研團隊乘坐上海海洋大學的“蒲苓”號實習船,首赴日本海俄羅斯管轄海域進行光誘魷釣試驗與資源調查。那時,這支科學家團隊克服了大海變幻不定的種種挑戰,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由此開創了我國遠洋魷釣漁業。

和日本、韓國等國相比,我國遠洋魷釣漁業起步晚,面臨著資源漁場不清、捕撈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的技術難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上海海洋大學的魷釣技術團隊持續30年奮發圖強,攻堅克難。功夫不負有心人,到2018年,我國累計魷魚捕撈產量700萬噸,產值近1000億元。如今,遠洋魷釣已經成為我國遠洋漁業支柱產業,作業漁船和捕撈產量分別約佔總量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在這次座談會上,中國魷釣技術組負責人、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陳新軍教授表示,目前,魷釣漁業最大的特點在於緊密型產學研合作模式,通過對企業進行技術培訓、發佈漁場預報、發佈資源補充量預測報等技術推廣手段,該校的魷釣技術組與一線企業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我們最新的魷釣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全國範圍的50多家遠洋魷釣企業、600多艘魷釣船,先進技術在第一時間轉化為公海作業的先進生產力,並在不斷增加的產量中得到驗證。”據悉,從2009年始,我國遠洋魷釣產量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公海魷釣產量的50-70%。

談及遠洋魷釣漁業未來10年的發展,陳新軍躊躇滿志。他認為,首先要繼續加強科研、“科學找魚”,通過不斷努力開發新漁場,繼續為國家藍色糧倉建設貢獻力量。同時,要通過遙感等技術,進行精細化預測,結合集魚燈優化等手段,增強魷魚資源開發能力,進一步實現“高效捕魚”。更加重要的是,要進行更加精準的資源評估與預測,並以此為基礎發佈國際魷魚指數,在世界魷釣漁業發展中體現我們的“大國擔當”。

作者:樊麗萍

編輯:樊麗萍 儲舒婷

責任編輯:顧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