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病流行背後:語文教學的重大偏失

語文 英語 幼兒園 文章 語文報社 語文報社 2017-10-14

“然後”病流行背後:語文教學的重大偏失

熊生貴

曾幾何時,“然後”病悄然興起,日常交流、臺上發言、綜藝訪談……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然後”成了承接語句的“重要”連接詞,短短一段話,“然後”反覆出現,甚至句句不離。筆者曾隨機走訪了10所學校,調查了五年級20個班的150個學生,請學生“用簡要的一段話說說從起床到來到學校,你都做了哪些事情。”

調查結果如下:

1.反應快或較快:74%;

2.意思表達清楚或較清楚:88%;

3.表述流暢或較流暢:74%;

4.能用承接詞(首先、其次等)、時間順序(先、接著等)詞或要點分列詞(第一、第二等)進行表達:約15.3%;

5.表達沒有或基本沒有病句、用詞不當:約64.7%;

6.有“然後”且突出使用的:86%,句句不離“然後”的:10%。

從調查情況分析,即使是反應較快,表達較清楚、流暢的學生,也不習慣用規範的連接詞,口語表達的習慣較差,還有一部分屬於思維混亂,口語表達能力較低。故而,“然後”突出使用的學生高達86%,句句話不離“然後”的也有10%。“然後”病何以如此嚴重且流行?

一、“然後病”流行的深思

追溯“然後”病的流行,大約始於21世紀初,感染源:影視明星及一些公眾人物的講話;傳染的首要渠道:電視傳媒以及後來的網絡;首先受感染者:青少年,特別是追星族;後來,感染遍及全國民眾,老少皆宜,逃脫者甚少……究其原因,諸多!總的來說,是受感染者的語言病變免疫力弱,表現在:口語能力差、口語習慣不優,從而導致口語防範和抵抗“外敵入侵”的能力較低。

“然後”病的流行引發人們的深思,我們曾做過一次調研(12所學校,每所學校一個班級,700名學生),發現“然後”病流行的背後,是語文教學的重大偏失。其一,在我們的“口語交際課”上,未“真正”在教學生語言(口語)表達,口語交際的內容與形式單一,口語訓練未得到落實。請看這樣一組數據:口語交際課上,有在全班發言機會的學生為22%;時常有同桌練說、自己練說時間的班級有17%;能保證每個同學至少有一次機會在小組內發言的班級為20%。其二,閱讀教學課上,教師很少對學生進行語言(口語)表達訓練,部分教師看似在練,可是練的時機、方式、操作程序也有待商榷。因為調查顯示,閱讀課上經常舉手發言的有53%;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了“自己練說”或“同桌互說”,完整交流自己閱讀理解、體會、感受的僅佔8%。其三,各學科課堂,以及其他教學活動,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好好說話嗎?咱們教師在有意訓練學生的語言(口語)表達能力嗎?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展示了嗎?這一項的調查結果更不容樂觀,除語文課外,能在其他學科課堂教學活動或其他渠道中得到上臺交流展示,當眾發表自己的見解(回答問題不算)的學生比例約為10%。

二、“然後”病流行的根由

追根“然後”病流行的緣由,不能把棍子一下打在執行教學的“教師”頭上,特別是“語文教師”的頭上。筆者認為,至少可從三個方面尋求原因:

第一,《語文課程標準》 對“口語交際”和“閱讀教學”的定位存在偏差。

《課標》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不宜採用大量講授口語交際原則、要領的方式。”從以上表述我們可以提煉出這樣幾個關鍵詞:傾聽、表達、應對、人際交流(交際)、互動、情景、話題。《課標》重“交際”,輕“口語”,或者說,缺失對口語指導、練習的要求,口語訓練力度不夠。

關於閱讀教學,《課標》裡這樣建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可是,對話≠口語訓練,怎樣進行對話,怎樣進行展示與交流,要不要教給學生對話、交流的方法?《課標》卻沒有涉及。

第二,語文教材對“口語交際”的要求不明確。

仔細研究每冊語文教材,我們會發現“口語交際”的呈現,一般都有明確的“話題”,清晰的“情境”,關於怎麼說,點多,要求“大而空”,不具體、明晰,缺乏可操作性。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的口語交際。

保護文物

下面是一則關於長城的報道……先說說讀了上述報道的感受,再圍繞保護長城的問題展開討論,提出保護長城對的建議。還可以交流個人瞭解的其他文物古蹟的情況,說說我們能為保護文物做些什麼。

上述口語交際要說的點包括:說讀後感受、討論保護的問題、提出保護建議、交流文物古蹟情況、說能為保護文物做什麼。其實,其中任何一點,真的要說清楚說明白,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於是,如何說、如何討論、如何提建議、如何交流都比較模糊。

第三,教師口語交際教學中無“口語訓練”意識。

因《課標》的定位偏差,教材的要求不明,特別是訓練點不明,導致教師教學口語交際的時候,不知該如何操作,造成了口語交際課的隨意性。再加上學業評價制度的原因,許多地區的“口語交際”實則成了不可檢測的“荒蕪地帶”。即使有(把口語交際題目出在試卷上),也是“書面交際”(變相寫話、習作),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這樣,使得口語交際成了語文教學的“非重點”,教師教學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的意識就真的非常之淡薄了。

三、診治“然後”病的對策

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擔負起診治“然後”病的責任。我們可以倡導,進一步修訂完善《語文課程標準》。至少做到,自己能準確認識口語交際的定位——口語交際≠口語訓練。所幸,語文教材正在修訂之中,部編版語文教材,在“口語交際”板塊上,做了較大的修訂,使得訓練點的指向更加明確,要求也更加具體。那麼,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改變我們的教學,治療“然後”病呢?

(一)增強意識,強化口語交際課中的“口語表達”。

在美國,學校重視學生理性話語能力,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學,從形式邏輯到社會公正內容,形成了一個持續的說理教育過程。《加州公立學校幼兒園至12年級閱讀和語言藝術(教學)綱要》對小學五個年級的“說理”有具體的要求。如,二年級“重述文本中的事實和細節,組織和說清要說的意見。” [1]

要求中,有個關鍵詞“組織”,對學生“口語訓練”的意識就非常濃了——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如何組織語言,怎樣說清要說的意見,是需要教給方法,進行訓練的。事實上,因為《課標》有言“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不宜採用大量講授口語交際原則、要領的方式。”使得部分教師“偏激”理解,口語交際教學時,只重視情境的創設,不敢對學生的口語進行指導,也不敢教給學生“口語表達”的方法、要領,更不敢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口語表達”訓練。筆者認為,規範地口語表達,不只是“思維的外顯”,更是一種良好的習慣。要治療“然後”病,得增強口語訓練的意識,教給方法,反覆練習,形成習慣。當然,此處說到的練習,並不是機械重複地練,而是在生動的情境中,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在評價、激勵中進行練習。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二)結構化言說,做實閱讀課堂的“練說”環節。

方帆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文章《中美語文課的差異:思維、閱讀、表達都有差距》:中國的中學語文教學沒有系統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2]。而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主陣地是閱讀教學課,做實閱讀課堂的“練說”環節,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此處所言的“練說”,絕不止於問答式的“擠牙膏”一樣的說,也不是簡單、零散的“隻言片語”般的說,而是系統的、整段的“結構化言說”,這不僅是對說的訓練,更是一種思維的體操。訓練學生結構化言說,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在學生言說時,提示他們按照一定的言語結構方式來表述,避免隻言片語地、零碎地、思路混亂地表述。在閱讀教學中,對於“說”的話題設置,不能拘泥於枝末細節的小問題,需設置開放的“大問題”。在任務的導引下,整體思考,整段時間準備,整體練說,整段表述,說完整,人人說。從而達到口語訓練的目的。閱讀教學中的“練說”環節很多,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然後”病流行背後:語文教學的重大偏失

以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棉花姑娘》為例:

目標:通過說故事大意,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1.創設挑戰情景。

2.為了接受老師的挑戰,說好故事大意,請同學們翻開書,讀一讀課文。(生

自由讀文)

3.(出示課文插圖)請大家看大屏幕上的提示,先填一填,再說一說。

(填——自由練說)

“然後”病流行背後:語文教學的重大偏失

出示文段提示:

“然後”病流行背後:語文教學的重大偏失

(設計意圖:結構化言說,初步建立“起因——經過——結果”的概念。)

4.同桌互相說一說。

5.師:期待你們的精彩表現!(分三個層次紮實“練說”)

第一層次:有圖有提示,說。

第二層次:有圖無提示,說。

第三層次:無圖無提示,說。

(抽學生說——展說——評價)

(三)拓展途徑,豐富語文活動的“展示交流”。

為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除了課堂上有意識地進行系統訓練以外,還

需將此練習拓展到豐富的語文活動中。以下這些常見的語文活動,都是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好途徑。

1.早間新聞播報:利用每天上午第一節課,每次1個小班的同學上臺播報新聞,儘量爭取在前5分鐘內完成。整檔“節目”設置1~2個主持,設定1~2個新聞評論員,對同學播報的新聞進行現場點評。主持人和新聞評論員的角色由全班同學輪流擔任。

2.午休論壇:利用午休(或午讀)時的幾分鐘時間,由學科代表開設論壇的方式,跟同學們進行探討學習,其形式跟“百家講壇”有點相似。

3.“託管”練能園:在託管時間段開闢出一個讓學生充分展示口語的天地。

如:每天的託管服務時間交由1個小班負責,組織開展語文方面的學習活動,可以進行字詞方面的趣味競賽,或欣賞一兩篇美文,還可以進行片段寫作等。這樣,一個周至少有4個小班能上臺展練。

4.晚間論壇:利用晚自習(有些住宿制學校有這樣的安排)的前幾分鐘時間,讓學生上臺自由發言,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要求聲音洪亮,姿態大方。學生可以講故事(甚至照著書讀故事),可以講述自己成長中的喜怒哀樂,可以就自己看到的某種現象發表一番演講。臺上同學講完了,臺下同學積極開展評價,質疑,補充,甚至與演講者展開爭論。

5.讀書交流會:以班級為單位,有計劃地開展讀書活動,定期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討論和交流。

6.特長展示臺:即特長展示的舞臺。利用班隊會定期開展特長彙報展示,或者給每一個組一塊展示的園地,由各小組自由地根據自己的進度不定期地展出自己的特長訓練階段性結果,讓學生們在展示中找到自己的信心,也學會言說。

結語:“然後”病流行背後,是語文教學的重大偏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盡一己之力,從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開始,真正提高學生言說與口語交際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然後”病的防禦能力,擴大“健康人群”,切斷“傳染源”,是不是可讓“然後”病逐漸好轉呢?

來源:中華語文網名師博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