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劉國正:怎樣加強語文課的基本功訓練


「語文教學」劉國正:怎樣加強語文課的基本功訓練


劉國正,又名劉徵,1926年生,北京人,著名語文教育家。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教育部中小學語文教材審查委員。著有《語文教育談》《實和活——劉國正語文教育文選》《海燕》《春風燕語》等,主編《語文教育在前進》《我和語文教學》等,作品輯為《劉徵文集》。

「語文教學」劉國正:怎樣加強語文課的基本功訓練


實和活——談中學語文課的基本功訓練

文 | 劉國正


語文教學需要探討的問題很多。這裡著重談一個問題,就是加強基本功的問題。

什麼叫基本功呢?葉老在《認真學習語文》裡把語文的基本功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識字寫字,二是用字用詞,三是辨析句子,四是文章結構。這四個方面就是字、詞、句、篇。這主要是就讀寫來說的。就培養學生能力來說,應該包括聽、說、讀、寫。字詞句篇,聽說讀寫,這就是學生學語文的基本功。字、詞、句、篇,最基本的是字。一箇中學畢業生,假如能夠掌握三四千字,會寫,會念,會講,會用,那他就可以憑藉這些字,去閱讀,去寫作,就會有很大的發展餘地,如果沒有這三四千字,那麼讀寫都會感到很困難,發展是有限的。

怎樣加強基本功的訓練呢?我想在這裡談兩個字,一是“實”,一是“活”。

語言是一種工具。這種工具的特點,在於它是用來反映氣象萬千的客觀世界和紛繁複雜的人的主觀世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這就決定了運用語言這種工具的複雜性。它既是一種科學,又是一種藝術。說它是科學,就因為它要表達得準確;說它是藝術,又因為它還要表達得生動。首先要求準確,準確地反映客觀世界的東西和由客觀世界決定的人的思想感情。但客觀的和主觀的東西都是很生動、很活潑的。要是不能生動地予以反映,也就不會準確。因此,語言訓練既要實,又要活。只有實沒有活,培養出來的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會偏於呆板;反過來說,只有活而沒有實,活就失掉了基礎。

先講“實”。語言的訓練,硬是要嚴格要求,督促學生下苦功夫,受艱苦的磨練,沒有這種磨練,語言是學不好的。語文教學,一方面要講究方法,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提倡勤學苦練,要叫學生懂得:學習語文沒有多少捷徑好走,就是要花一點笨功夫。識字,字要一個一個地識,一個一個地寫,詞彙要一個一個地積累,文章要一篇一篇地熟讀背誦。這個功夫是省不得的。過去那些做學問的人,不但要背四書五經,有的還要背《說文》,背《爾雅》。蘇東坡,文章、詩詞都寫得很灑脫,嘻笑怒罵皆成文章,似乎不是從苦功中出來的。但據說,他抄《漢書》就抄了許多遍。當然,不是要今天的學生也這樣去做,只是藉以說明,學習語言要下笨功夫。有人認為,提倡下苦功夫,下笨功夫,是一種落後的觀念,或者認為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提倡下苦功夫、下笨功夫已無濟於事。我則認為,在還不能以切實有效的新辦法取而代之之前,這下苦功夫、下笨功夫是萬萬不可忽視的。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紮紮實實地練好基本功,字、詞、句、篇,聽、說、讀、寫,樣樣都不能馬虎。這好比學繪畫時練習素描,要先掌握準確地摹寫物象的本領,有了這個基礎才談得到創作。這個基礎不牢,則搞創作如同在沙上建塔,是很不可靠的。

求實的同時,還要求活。練基本功,要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進行,不能搞機械的、被動的訓練。怎樣才能做到活呢?這方面我想多說幾句。

第一,打破程式,因文設法。

「語文教學」劉國正:怎樣加強語文課的基本功訓練


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學的程式,根據文章的特點來設計教學方法。時代背景不要篇篇都講,但是有的文章就一定要講。譬如《同志的信任》,如果不講一講當時方誌敏同志的情況,魯迅先生的情況,這篇文章就不好講了。作者介紹也是這樣,有的不必介紹,有些就要介紹。像魯迅這樣的作者,就得介紹一下,而且高中初中要介紹得不同。中心思想,有的文章不必講,但是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樣的文章,中心思想不明顯,就要講一講。

所謂因文設法,就是教學方法要靈活。有的課文,像《天上的街市》適合朗誦,就可以指導學生朗誦。文言文的教學要多采用串講方法,有位老師講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兩堂課從頭到尾都是串講,最後把全詩吟唱了一番,講完課學生熱烈鼓掌,可見學生很感興趣。有的課文,其中不免有一些東西是學生自己知道的,老師就可以不講。有的課文,像《人類的出現》,篇幅比較長,內容比較深,可以作特殊處理。比如:老師先把它看一遍,熟悉一下課文內容,然後作“人類的出現”的講演,讓學生記錄,根據記錄整理成一篇記錄稿,再跟課文比一比,看看是不是把課文的主要內容都包括進去了。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寫能力、組織材料的能力。我認為,課本里有少數像《人類的出現》這樣長一點、深一點的課文讓學生閱讀,也不是壞事,可以使學生感覺到有個高度,就像爬山一樣,知道自己原來還有爬不過去的“山”。這比只叫他讀一些短的、淺的東西更有好處。其中有一些內容,學生的確不容易一下子搞懂,那就講到一定程度,學生能懂多少就懂多少。著眼於讓學生掌握語言工具,不在於傳授科學知識。

第二,減少浪費,精講多練。

「語文教學」劉國正:怎樣加強語文課的基本功訓練


為了多練,就要講得精一些,減少課堂上教師的無效勞動,把有限的時間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在整個中學階段,假定語文課的課時為一千,這一千課時如果全部讓老師講掉了,學生就沒有練的時間,如果老師講掉了三分之二,學生練的時間只剩下三分之一,如果老師講掉了三分之一,學生自己練的時間就有三分之二。上面假設的幾種情況,哪種情況效果會大些呢?恐怕是學生多練效果會大些。現在學生在課外進行語文訓練的機會很少,也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堂內多留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練。為了叫學生多練,教師就得精講,適當地作一些指點。

學生在課堂上練,到底有哪些形式呢?常用的形式很多,這裡不來講,只講一個意思。我認為,學生開口動手都是練,凡屬運用語言的地方全都是練。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有這樣的觀念: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就是說的訓練;要學生到黑板上來寫字,那就是寫的訓練,也是寫字的訓練;教師講話,讓學生聽講,那就是聽的訓練;學生朗讀課文,這就是讀的訓練。這樣就把整個課堂變成了學生練的場所。不能認為只有給學生布置練習題才叫練。

我曾經聽一位老師講《奔向海陸豐》,要學生自己分段,歸納段意。多數同學是一種分法,有一個同學提出不同的意見。老師問他:“你到底是怎樣分的?”他站起來說了,可是沒能說清楚。老師就叫他坐下了。我聽到這裡覺得很可惜,這是一個讓學生練說的很好的機會,如果抓住這個機會,先叫他說一遍,哪怕說得比較零亂,也不要緊,然後幫他整理一下,讓他把自己的意見比較有條理地說出來,該有多好呢。有一位教師講《天上的街市》,訓練學生朗誦,學生有的地方朗誦錯了,“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是點著無數的街燈。”把最後一句中的“街燈”念成“明燈”了。老師只是簡單地糾正了一下,說是“街”字,不是“明”字。我聽了以後,又覺得很可惜。因為這裡用“街燈”跟“明燈”大不一樣。寫的是天上的街市嘛,用一個“街”字,就點明瞭這首詩的主題。而且上一句說了“明星”,這句再用“明燈”,在詞色上也是重複的。像這種地方,應該給學生指點一下。學生到黑板上來寫字,既然寫字,就要加以指導。譬如,叫他不要寫得太擠了,不要寫得大小不一樣,寫錯了的字,要給他糾正。語文課還應該訓練學生說普通話。總之,學生一動口一動筆,教師就得注意,看他是不是合乎語文教學的要求。假如整個課堂上凡是運用語言的地方,我們都不輕易放過,隨時注意鼓勵學生的優點,糾正他們的毛病,那麼學生練的機會就增加了,訓練的方式也就活了。

第三,即文解詞,體會運用。

「語文教學」劉國正:怎樣加強語文課的基本功訓練


語文課上進行詞彙教學,應該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這樣說,並不是反對單獨的解詞,單獨的解詞有時是必要的,但是多數情況下應該結合課文,要學生體會運用語言的微妙之處,體會許多同義詞,為什麼在這裡只能用這個詞而不能用那個,詞用這個就好,用那個就不好。

譬如《濟南的冬天》裡有幾句話:“古老的濟南,城內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這一段話裡用了這兩個“臥”字,就很有特色,很富於表現力,顯示了作者運用語言的才華。這個雪呀,不是很多,而是一點,它下在房頂上就像趴在那兒一樣。這樣講就生動了。《荷塘月色》裡有一段話:“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裡邊的“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這句話有豐富的含義: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是不滿的,只有到了晚間,在月色籠罩下的荷塘旁邊,才什麼都可以想,又什麼都可以不想。這樣寫妙得很,用的是很平常的語句,裡邊卻蘊含著很豐富的感情。應該結合課文叫學生領會這種表達手法。魯迅先生的《為了忘卻的紀念》裡有這麼一段話:“忽然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說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於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槍斃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彈。原來如此!······”

這“原來如此”四個字,看來很平常,卻是一個字千鈞重,它包含著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中說的“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那個意思。如果離開一定的語言環境,單獨地講“原來如此”四個字怎麼講得清楚呢?又如杜甫的《羌村三首》中有一句“妻孥怪我在”,為什麼用“怪”字呢?應該是“喜我在”嘛,“我”還活著嘛,家裡應該很高興嘛。仔細體會一下,這裡還是用“怪”字好。因為杜甫是經過戰亂,偶然活下來的。在妻孥的心目中他該是早已死了的,活著倒有點奇怪。語言的真正成功的運用,不在於堆砌很多華麗的詞藻,而在於用語似乎很平常,然而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下,它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按理說,學生學習語文應該是很有興趣、很有滋味的。但是,如果讓學生孤立地背誦詞語的定義,如同背詞典,便會使他們感到味如嚼蠟,收不到好的效果。

第四,方法靈活,多式多樣。

「語文教學」劉國正:怎樣加強語文課的基本功訓練


基本功的教學要經過多次反覆,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應該採取多式多樣的方式,這樣可以避免機械重複,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的方法應該是多式多樣的,這裡不說了,單說課外指導的問題。

這裡談幾個例子,有的學校辦牆報,還出一些學生自編的小刊物。蘇州十中的老師幫助學生出了一本小刊物,學生自己辦,老師指導。我看到幾份,覺得很好。還有的學校由學生自辦小圖書館。這件事情我是有點體會的。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學校有個小閱覽室,大約有幾百本書,我被分配去管這個小閱覽室,我就利用這個機會在小閱覽室裡看了不少的書,像《愛的教育》等等,都是在那時候看的,獲益很多。這些事情不要小看,有些學生往往可能由此就走向了搞文字工作的道路。

再如,有些學校指導學生寫日記,要求每天都寫,不一定寫很多,沒有什麼可寫,就寫一句:“今天沒什麼可寫。”這對鍛鍊學生的毅力和恆心,很有好處。一個學生假如堅持年年寫日記,他寫作能力的提高會是很快的。還有些學校舉行各種語文課外活動:書法比賽,作文比賽,講演比賽,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讀書心得交流會,這些都是很好的形式,搞這一類活動,教師不一定要花很多時間,有的活動可以讓學生自己搞,有的只要教師出個主意,指點一下,引導一下,讓學生自己負責去搞。還有的教師指導學生自編文集,學生興趣很高,說:“我的作文居然可以編集子了。”也可以鼓勵學生投稿。學生的文章,假如能在雜誌上,或報紙上發表一下,對他的鼓勵是很大的。確實有這種情況:一個青年,他的文章得到稱讚了,發表了,他從此就走到文學的道路上去了。還有的學校成立一些小的團體,如讀書小組,創作小組,等等。把課內課外結合起來,搞一點活動,學生的語文學習就生動活潑了。

第五,文道統一,寓道於文。

「語文教學」劉國正:怎樣加強語文課的基本功訓練


這個問題,我在許多地方講過,並且今年年初在《人民教育》上寫過一篇文章,這裡就不來多說了。只講一點,就是在語文課中,“文”和“道”的統一是“實”和“活”的基礎。“文”“道”分割,既不能“實”,也不能“活”。只有統一,才能做到“實”和“活”。以上所講的是語文教學中加強基本功訓練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實”,一個是“活”。那麼,究竟是在“實”的基礎上求“活”,還是在“活”的基礎上求“實”呢?有些學校的老師們在研究這個問題。我看這樣的研究很有好處。但是不管怎麼樣,應該把這兩方面統一起來。當然,每篇課文的情況不同,有的課文可以偏“實”一點,有的課文可以偏“活”一點。既“實”又“活”,“活”“實”相濟,那我們的語文教學的效果肯定會有所提高。

「語文教學」劉國正:怎樣加強語文課的基本功訓練


本文原載《江蘇教育》1983年第5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