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東!向東!

向東!向東!

在向東渠建設過程中,幹部、民工、技術人員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發明了許多新技術。向東渠三鉸桁式木拱架設計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資料圖片)

向東渠是橫貫福建省雲霄、東山兩縣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巍峨屹立於山水田園之上,滋潤著雲東兩縣人民。近半個世紀前,雲霄、東山兩縣克服千辛萬苦,修築了這座“江南紅旗渠”。在缺乏人力、物資、技術等種種困難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面對困難,被動應付,結果是越應付越被動。要擺脫困難,就需要找對方式方法。毛澤東說過:“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

上世紀70年代,在年年面臨春播農業用水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福建省雲霄縣委決定,大膽修築跨流域引水工程,一勞永逸解決縣域南部地區乃至隔壁東山縣長期的乾旱。在缺乏物資、技術和現代化機械設備的情況下,該怎麼幹?雲霄縣委一班人從方式方法上找突破,能幹巧幹,迎難而上,終於在短時間內,順利完成了這座造福兩縣群眾的大型引水工程——向東渠。

縣小力微?兩縣合作!

水是生命之源,對於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於地勢走向,雲霄縣南部片區幾乎沒有大的地面溪流,這裡的農業生產用水主要依靠天降雨水,一遇春旱,“三天無雨火燒鋪”。

1970年初,雲霄縣南部春旱尤為嚴重,早稻插秧都難以進行,全縣群眾急得團團轉。

雲霄縣委一班人意識到,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只有興建引水工程,把北部漳江充沛的水資源引過來。

這一設想就是放在今天,也有很強的可行性。但有一個問題不容迴避:雲霄只是一個小縣,要獨自修築這浩大的工程,力量難以為繼。

客觀上必須做,不能再等,但云霄又沒有足夠的力量。如果要做,必須藉助外力。靠上級,有可能支持一點,但當時的大形勢是,“自力更生”才是主流;靠其他兄弟縣,也不太可能,要知道,在當時農業基礎設施普遍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哪個縣不想先把自己的水利抓上去。

除此之外,社會上出現各種反對的聲音:“工程太大,引水是瞎指揮!”“盲目幹下去,半途而廢,水利變成水害,我們將成為千古罪人。”

事實上,修渠這樣的設想,之前歷屆領導也不是沒考慮過,只是雲霄縣小力微,有心無力。

那還有沒有其他路可走?縣委一班人苦苦尋覓良方。

在調研中他們發現,與雲霄縣南部乾旱片區一水之隔的東山縣,這一年春旱同樣十分嚴重,也在緊鑼密鼓動員,想方設法抗旱。

雲霄縣委當即邀請東山縣一起共建渠道,提議把初步規劃的水渠延伸到東山。同樣“焦渴”的東山欣然同意。為了進一步激發東山人的熱情,水渠正式命名為向東渠(向東山引水的渠道)。

在此後的修渠過程中,東山主動承擔了在雲霄境內建一座滾水壩、打通兩個隧道、開挖和擴建30多公里長的渠道、架設近3000米長的渡槽,以及修建大小172處建築物的任務。

雲霄的壓力大大減輕,修築浩大引水工程的設想變得可行,並最終得以順利實現。

資金缺乏?三個“三自”

修建引水工程涉及的渠道長度85公里多,除去東山負責的一部分,雲霄仍然佔了大部分。要開挖修築這些渠道,需要的資金絕不是小數目,關係到5萬名民工的出工“工分”,還涉及徵用農田樹林的賠償等。可當時雲霄縣能拿出的僅有“三十來萬塊”,這點錢對於修渠來說是杯水車薪。

要想順利修渠,必須首先破解資金瓶頸。

既然出工和徵地賠償是資金花費的大頭,那就應該想辦法在這兩個大開支上節流。

雲霄巧妙藉助“白求恩”這一典型開展“奉獻主義精神”教育活動,同時大力弘揚大局精神,倡導識大體、顧大局,一句“大河有水小河滿,引水渠終將使全縣受益”的宣傳口號,讓被徵用農地林地的公社大隊不再與縣委“斤斤計較”。一句“白求恩是外國人,來幫助中國革命,我們建向東渠,在身邊建設社會主義,還能不積極參加”,讓沒能在引水工程受益的其他公社主動報名參戰。

巧妙的宣傳教育,鼓動了全縣幹部群眾的參戰熱情。

雲霄縣委進一步發出號召:“全縣人民、各行各業必須遵照毛主席‘要提倡顧全大局’的教導,發揚共產主義風格,積極主動地為工程建設服務。”

與此同時,雲霄宣佈了三個“三自”:自帶糧食、自帶工具、自帶鋪蓋,自搭工棚、自辦伙食、自計工分,自己打石、自己運石、自己砌石。

1970年9月17日,向東渠破土動工,幾萬建設大軍浩浩蕩蕩奔赴工地。他們自帶口糧、自帶工具,把鋪蓋往地上一放,就在荒山野嶺上搭起工棚。建設者們還編了順口溜:“向東!向東!何時挖通,三條大繩也拉我不動!”

在整個建設過程中,除了個別外來工和技術工,參加勞動的人員基本都沒有報酬。事後統計,社隊自籌和勞力折價622萬元,占人力總投資的70%,三個“三自”有效解決了大量的“工錢”問題。

雲霄人的“奉獻精神”在前,緊接著,到工程現場調研視察的福建省、龍溪地區領導給工程下撥了急需的資金。福建省水利廳撥款460萬元,龍溪地區水電局撥款105.5萬元,修渠所需的近半經費得到順利解決。

技術薄弱?三個結合

要跨越崇山峻嶺,修建一條85公里多長的渠道,面臨的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最大的挑戰還在於技術上的理論難題。這些難題集中在建渡槽、建倒虹吸管、挖隧洞。

渠道的開挖,還可以依靠群眾的熱情,這些幾十米高的渡槽、半埋入地下的倒虹吸管,可不是僅有“熱情”就可以辦得到的,必須充分掌握科學技術,否則,稍有差池,就會產生隱患、發生事故,勞民又傷財。

同時,技術上的理論也必須符合實際情況,才能最大地發揮科學技術的功效。此前雲霄在修建上河水庫和頂溪水電站時,就因為忽視群眾意見和實際情況而導致失敗。有了前車之鑑,雲霄縣委在規劃設計之初,就確立“土洋結合”的原則:專門將省、地區下放的工程師和本縣水電系統工程技術人員聚集起來,成立由幹部、民工、技術人員組成的“三結合”技術指導小組,將土法上馬的發明創造與嚴謹的科學規範有機結合起來。

上窖倒虹吸管的鋼筋混凝土管道及風吹嶺石拱渡槽木模設計製作,因圓徑大,結構複雜,製作安裝和質量要求十分嚴格。“三結合”技術專家楊鏡坤臨危受命,與民工一起連續攻關,終於成功創造圓徑內模拱力安裝等多項革新成果,這些技術後來還得到國家水利部的肯定和總結推廣。工程師吳禹門深入工地,拜群眾為師,根據水車的構造原理改進渡槽設計,創造性提出“水車壁式渡槽”“瘦身思維”,這種將“土”“洋”結合的方法,既節約了石料,又開拓了石拱渡槽技術創新的路子。

向東渠從竣工到如今,已通水46載。近半個世紀裡,它經歷強颶風、大洪水等歷史考驗,工程質量始終穩定,長期發揮綜合效益,也充分印證了“三結合”的有效性。1978年,向東渠石拱渡槽的木拱架設計還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和“福建省科技成果獎”。

效率進度?十大兵團

修建渠道,參戰幹部群眾5萬多人,這支龐大的施工隊伍怎麼密切配合、高效協同,關乎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

兵貴神速,修渠也是同樣,特別是物資奇缺的條件下,更必須努力做到事半功倍。

“發揮黨的領導和黨員模範先鋒作用!”

隨即,向東工程指揮部黨的核心領導小組成立。各公社、大隊的施工隊伍也按軍隊模式,成立了班、排、連、營、團編制,團長由公社黨委書記擔任,營、連長分別由黨支部書記、民兵營長擔任。一系列舉措,確保了黨的領導貫穿於籌劃、動員、施工、突破難關和後勤保障全過程,工程中一切大事都在黨組織的掌控之中。

此外,參照解放軍“黨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工地上的各級指揮和戰鬥單位,分別建立了黨委和黨支部,開展黨組織生活,要求最艱鉅的施工任務、最難啃的骨頭都由共產黨員承擔。哪裡有困難、哪裡最危險,共產黨員就要到哪裡。

在黨員的帶動下,建設工地上湧現出一批“青年突擊隊”“鐵姑娘隊”“紅色娘子軍排”等攻關先鋒,出現了數不清的“兄弟齊上場”“父子爭上陣”“姑嫂同上陣”“夫妻共遠征”“老漢逞英豪”的先進典型。

向東渠引水工程乾渠總長85.81公里,需要劈開24個山頭,盤繞100多道山樑,跨過15條溪流,建設18座總長7335米的渡槽……僅需開挖搬運的土石方就達615.3萬立方米。沒有現代化施工機械輔助,要完成這麼大的工程量,除了黨員和先進典型的引領外,還必須發揮整體戰鬥力。

比學趕超,是一個不錯的辦法。雲霄縣以公社農場為單位,成立了10個民工團,同時,根據各公社的財力、人口等實力因素劃分施工段,列表上牆,展開勞動競賽。

這些辦法果然奏效。為了搶工期,岱北大隊礁美民工連“偷出工”,午夜12點做飯,凌晨2點就出工;東廈民工團戰鬥營四排凌晨4點半到達工地,下午6點才收工……大家你追我趕,工地上展開了火熱的勞動競賽。短短兩年半後的1973年3月12日,向東渠主渠道建成通水,分別灌溉雲霄8.7萬畝和東山6萬畝良田。40多年過去了,向東渠依舊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清澈的生命源泉。(本文源自《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楊特團)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