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簡稱雲( 滇),省會昆明。位於中國西南的邊陲,東面是廣西和貴州省,北面是四川省,西北面是西藏自治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全省總面積39.4萬平方公里,轄8個市、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常住人口為4800.5萬人(2017年)[1]

雲南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 元謀人,是2013年為止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戰國時期,這裡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即“ 彩雲之南”“七彩雲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 雲嶺之南”而得名。

殷周時期,雲南被稱為“百濮之國”。前3世紀,楚國大將莊蹻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1926年11月,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1949年,盧漢於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境內擁有:麗江古城、石林、哈尼梯田、大理古城、崇聖寺三塔等旅遊景點。 [2]

2018年,雲南省接待遊客6.64億人次,增長17%;旅遊總收入8450億元,增長22%。

歷史沿革

地名來源

中國“雲南”概述

雲南歷史老照片(8)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開西地南夷,置縣24,雲南為其一。取縣名為“雲南”有三種說法,一是“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二是“雲山之南”說,雲山即(現賓川雞足山,常凝雲氣高數丈,縣城在雲山之南稱雲南;三是“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

唐時,南詔王閣羅鳳遺使到長安拜唐王,王問:君在何方?使遙指南曰:南邊雲下。於是在朝廷心目中“雲南”便為祖國西南邊疆地域的代稱,開元十六年(728年)唐王便封閣羅鳳為“雲南王”。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中書省,“雲南”正式作為滇域的名稱確定下來,雲南縣的地域上曾設過雲南郡、雲南賧、雲南州,“雲南”兩字一直沿用。

明至清代為區雲南縣與省名的使用混暇,常將雲南縣稱為“小云南”。民國七年(1918年),為免省縣同名,將“雲南縣”改名“祥雲縣”。

建制沿革

雲南省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夏、商時期,雲南屬中國九州之一的梁州。秦朝以前,曾出現古滇王國。

殷周時期,雲南被稱為“百濮之國”。

前3世紀,楚國大將莊蹻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誌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

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漢武帝時期,開西南夷,滇王降,設益州郡,領縣27個。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亦屬益州部,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中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率大軍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

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係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進入爨氏的統治時代。

晉朝泰始七年(271年),改置寧州。太康三年(282年),復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復置寧州。東晉咸和八年(333年),李雄派李壽率兵攻佔南中,李壽被封為“建寧王”,爨琛為交州刺史。鹹康四年(338年),分置安州。鹹康五年(339年),爨琛降晉,晉王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從此彝族豪族爨氏統治雲南400年。

南北朝,樑大同年,改置南寧諸州,承聖末年

中國“雲南”概述

雲南省相關地圖(15)

,雲南沒於群蠻。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隋開皇十七年(597年),復開南中,仍置南寧州,領羈縻數十州,後又領於益州都督府。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管羈縻州三十二。貞觀六年(633年),於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哀牢夷人皮羅閣兼併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賜名“歸義”,皮羅閣封為雲南王,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天寶元年(742年),置戎州督羈縻三十六州。天寶九年(750年),南詔佔領雲南全境,稱臣吐蕃,僭國號曰大蒙。貞元四年(788年),吐蕃冊封日東王。五年,復歸唐。十年,請改國號南詔。太和三年(829年),復叛唐。大中十三年(839年),僭稱帝國,號大禮。

879年鄭買嗣殺南詔

中國“雲南”概述

茶馬古道(4)

王建“大長和” 。光化四年(901年),鄭買嗣奪位,自立為王,改國號大長和。後唐天成三年(928年),楊幹貞建“大義寧”。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併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係。

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6年忽必烈選派賽典赤·贍思丁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省會中慶路(昆明),自此昆明取代大理成為雲南的政治中心,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範圍,“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此後元朝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樑王,雲南王鎮大理,樑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礦冶業迅速發展,銀、銅的產量居全國第一。明末,以李定國為代表的大西軍,曾擁護流亡皇帝永曆帝以昆明為根據地為抗擊清軍。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進攻雲南,永曆帝及其隨員逃至緬甸,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及其子被吳三桂從緬甸逮回,絞死在昆明金蟬寺,明朝最後一代王朝覆滅。清朝康熙年間,吳三桂的分裂判亂被粉碎。

清朝時期大量移民入滇,並

中國“雲南”概述

民國時期的雲南(23)

推行“改土歸流”,邊疆部分地區仍保留土司制度。鴉片戰爭後,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將雲南劃為法國的勢力範圍,蒙自、蠻耗、河口等地被劃為商埠,1910年滇越鐵路建成,雲南大錫等物資主要由鐵路運輸出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舉行了河口起義。宣統三年(1911年)10月30日,發動了昆明起義(重九起義),組建雲南大漢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辛亥革命後,廢府、廳、州,只保留縣,分全省為滇中、蒙自、騰衝、普洱4道。

民國四年(1915年)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領導發動了護國運動,點燃了全國討袁護國的革命之火。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設省。

民國十八年(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云為雲南省政府主席等,以龍云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統治在雲南確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雲南成為全國抗戰的大後方,是安置內遷企業和發展戰時工業的基地,雲南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臺兒莊、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發動政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龍雲逃亡香港。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鬥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

1949年,全省分設1個省轄市、12個行政督察區、112個縣、17個設治局、2個對汛督辦區。12月9日,盧漢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1950年3月,雲南省人民政府成立。

中國“雲南”概述

雲南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位於東經97°31′至106°11′,北緯21°8′至29°15′之間,北迴歸線橫貫本省南部,屬低緯度內陸地區。全省東西最大橫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縱距990千米。全省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自治區,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老撾、越南毗鄰。雲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老撾和越南交界,國境線長4060千米,其中,中緬邊界1997千米,中老邊界710千米,中越邊界1353千米。

地形地貌

雲南屬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積33.11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84%;高原面積3.9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0%;盆地面積2.4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0%。地形以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寬谷為界,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是雲貴高原的組成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現為起伏和緩的低山和渾圓丘陵,發育著各種類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西部高山峽谷相間,地勢險峻,山嶺和峽谷相對高差超過1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山頂部常年積雪,形成奇異、雄偉的山嶽冰川地貌。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海拔最高點海拔6740米,在滇藏交界處德欽縣境內怒山山脈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點海拔76.4米,在河口縣境內南溪河與紅河交匯的中越界河處,兩地直線距離約900千米,海拔相差6000多米。

全省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從北到南的每千米水平直線距離,海拔平均降低6米。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左右,有高黎貢山、怒山、雲嶺等巨大山系和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大河自北向南相間排列,三江並流,高山峽谷相間,地勢險峻;南部為橫斷山脈,山地海拔不到3000米,主要有哀牢山、無量山、邦馬山等,地勢向南和西南緩降,河谷逐漸寬廣;在南部、西南部邊境,地勢漸趨和緩,山勢較矮、寬谷盆地較多,海拔在800~1000米左右,個別地區下降至500米以下,主要是熱帶、亞熱帶地區。

氣候

  • 特點

雲南氣候基本屬於亞熱帶高原季風型,立體氣候特點顯著,類型眾多、年溫差小、日溫差大、乾溼季節分明、氣溫隨地勢高低垂直變化異常明顯。滇西北屬寒帶型氣候,長冬無夏,春秋較短;滇東、滇中屬溫帶型氣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屬低熱河谷區,有一部分在北迴歸線以南,進入熱帶範圍,長夏無冬,一雨成秋。在一個省區內,同時具有寒、溫、熱(包括亞熱帶)三帶氣候,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溫度平均遞降0.6°C~0.7°C,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景象別具特色。

  • 氣溫

全省平均氣溫,最熱(七月)月均溫在19°C~22°C之間,最冷(一月)月均溫在6°C~8°C以上,年溫差一般只有10°C~12°C。同日早晚較涼,中午較熱,尤其是冬、春兩季,日溫差可達12°C~20°C。全省無霜期長,南部邊境全年無霜,偏南地區無霜期為300~330天,中部地區約為250天,比較寒冷的滇西北和滇東北地區也長達210~220天。

  • 降水

全省降水在季節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極不均勻。乾溼季節分明,溼季(雨季)為5~10月,集中了85%的降雨量;乾季(旱季)為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只佔全年的15%。全省降水的地域分佈差異大,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可達2200~2700毫米,最少的僅有584毫米,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水文

全省河川縱橫,湖泊眾多。全

中國“雲南”概述

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9)

省境內徑流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89條,分屬長江(金沙江)、珠江(南盤江)、元江(紅河)、瀾滄江(湄公河)、怒江(薩爾溫江)、大盈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紅河和南盤江發源於雲南境內,其餘為過境河流。除金沙江、南盤江外,均為跨國河流,這些河流分別流入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多數河流具有落差大、水流湍急、水流量變化大的特點。

全省有高原湖泊40多個,多數為斷陷型湖泊,大體分佈在元江谷地和東雲嶺山地以南,多數在高原區內。湖泊水域面積約1100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的0.28%,總蓄水量約1480.19億立方米。湖泊中數滇池面積最大,為306.3平方千米;洱海次之,面積約250平方千米;撫仙湖深度全省第一,最深處為151.5米;瀘沽湖次之,最深處為73.2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