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容器=?EasyStack要實現1+1大於2!

雲計算 OpenStack 軟件 Docker 比特網 2017-04-13

“EasyStack從一開始就沒把公司定義於只做OpenStack的公司”,在近日和陳喜倫的一次會面中,這位EasyStack的創始人如是說。

就在幾天前,北京時間3月29日17點,EasyStack 在德國柏林舉行的CloudNativeCon + KubeCon容器大會上正式發佈了基於Kubernetes技術的容器集群產品 ESContainer。

發佈的結果是,EasyStack同紅帽、Mirantis一道成為全球三大同時具備OpenStack和Kubernetes 產品的專業開源企業,同時成為中國首個OpenStack + Kubernetes專業開源企業。

同時,EasyStack在Kubernetes 社區核心代碼貢獻全球排行榜、以及OpenStack 最新版本 Ocata 核心代碼貢獻全球排行榜中雙雙殺入TOP10,而另外一傢俱此實力的中國企業是華為。

在前幾次造訪EasyStack辦公室的時候,陳喜倫曾不止一次的強調EasyStack的戰略目標:“要做以開源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基礎軟件世界級公司”。ESContainer的發佈,無疑讓EasyStack向著這個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1+1要大於2

近兩年,“容器”技術越來越受到關注,尤其在2016年,容器技術迅速進入企業主流應用, 呈現爆發式增長。據Gartner預測,到2018年,將會有超過50%的新應用部署到容器中。

Kubernetes(K8S)是Google開源的容器集群管理系統,能夠提供應用部署、維護、擴展機制等功能,利用Kubernetes能方便地管理跨機器運行容器化的應用。

雲管理服務商RightScale所發佈的《2017年雲計算行業現狀》報告顯示,IT人員使用的所有DevOps工具當中,Docker佔據市場35%的份額,K8S的份額約有Docker的一半。但RightScale指出,相比其他容器編排工具,K8S顯示出來的同比增長勢頭最為強勁。

據 GitHub 跟蹤統計,K8S代碼貢獻數量超過 Mesos 三倍以上;另一方面,在 GitHub Star 的熱度對比圖中,K8S也遠超 Swarm。

——當前K8S已被公認為是構建新型容器集群基礎設施的標準,對於EasyStack來說,選在這個時間點入局,可謂是時機成熟。

實際上,EasyStack很早之前就在審視和研究K8S技術,是容器技術最早的嚐鮮者之一,但當時的技術和市場並不成熟。

“2015和2016年,客戶、技術合作夥伴、生態廠商在時間點上還未達到共識”,在EasyStack聯合創始人兼CTO劉國輝看來,當時雲基礎架構還未普及,即便是EasyStack希望客戶能接受更高層次的東西,但是一下跨過幾個環節是不現實的。

劉國輝介紹說,當時容器廠商可以分為兩個陣營,其一是站在應用的角度去看待容器和容器集群,其二是從基礎架構的角度出發,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導致容器技術落地的效果並不好。

“打個比方,如果只是從PaaS、微服務等應用層面上去看容器和容器集群,會有很多問題解決不了,包括網絡、存儲、資源池、彈性、自服務、容災等等。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容器就是個空中樓閣,它只是解決了應用封裝的問題,沒有能解決整個IT基礎設施一體化等問題。”

所以,劉國輝認為,要做好容器技術需要具備幾個前提,要解決存儲一體化、多租戶、虛實結合等諸多問題,才有可能將容器集群的能力發揮出來。

除了對於容器技術的深刻認知,EasyStack在容器技術上其實已經有了實踐經驗。

在2016年的兩個關鍵大型客戶項目中,EasyStack就已經應用了容器技術。其中,EasyStack為某運營商的雲環境中應用了容器技術,還為某電力企業提供了OpenStack雲平臺和容器部署管控平臺。

針對Kubernetes,我們的戰略是OpenStack + Kubernetes,1+1>2”,陳喜倫說,EasyStack推出任何一款產品都不是憑空而來,其一是出於技術和戰略的前瞻性;其二是從客戶的實踐和需求中來,“在合適的時間推出合適的產品”。

而對於K8S的未來戰略,EasyStack還將以開源為核心,以社區的方式、緊隨國際社區戰略來推出產品;陳喜倫表示,EasyStack已經相繼加入了CNCF和OCI兩大聯盟,對於K8S將採取長期的戰略性投入,持續社區貢獻。

1+1如何才能大於2?

至於如何讓OpenStack + Kubernetes實現“1+1>2”的效果,劉國輝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

“早期的安卓手機用戶體驗並不是那麼好,為什麼?當時普遍的做法是將安卓系統加上廠商的應用放到硬件上,其實如果廠商能將核心和應用合二為一,用戶體驗就不同了”。

同理,OpenStack + K8S要實現“1+1>2”的效果,賦予客戶更好的體驗,也需要進行深度的融合。但這種融合並不是簡單的“打包”或者“封裝”,而是要在用戶、持久卷、網絡、編排等各個層面上實現深度的融合。

據劉國輝介紹,K8S最早的用法是直接部署在裸金屬服務器或者虛擬機中,這是一種實驗性的做法;之後是將K8S放在OpenStack等組件或平臺上面,通過這個平臺來提供K8S的能力;而當前EasyStack的做法,是讓K8S和OpenStack實現一種“平行”的關係,而並非是建立在OpenStack之上,同時打破K8S和OpenStack的“邊界”,讓兩者融合的更好,讓用戶體驗邊界更無縫。

具體到產品上,EasyStack原有面向企業級客戶的OpenStack發行版ESCloud ,專注於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管理;新發布的基於K8S技術的容器集群產品 ESContainer則是面向企業級容器化應用的管理和編排場景,產品提供包括自動化部署、強化的管理界面、應用商店,多級監控、支持虛擬機、可視化編排、物理機資源池的混合部署。

對於EasyStack來說,OpenStack和K8S的深度融合,也就是將ESCloud 和ESContainer深度融合,讓企業客戶可以無縫的可視化使用 ESCloud IaaS 提供的計算、網絡和存儲資源以及豐富的軟件基礎設施。

雲+容器=?EasyStack要實現1+1大於2!

劉國輝介紹說,企業客戶並不喜歡多套基礎架構,ESCloud + ESContainer構成了一個包括Docker、OpenStack、Kubernetes在內的一體化架構,將容器、虛擬機、物理機負載統一化,以滿足企業多種應用形態。“容器和雲完全結合在一起了,API完全打通”。

對於OpenStack和K8S的深度融合,陳喜倫表示,OpenStack基金會給EasyStack的定義是“one platform for next generation”,這也是EasyStack的一個核心戰略。“這不是我們一定要去做的,是我們本身就應該去提供一個整體的平臺給客戶的方案。”

除了“融合”,EasyStack讓OpenStack和K8S能夠實現1+1大於2效果的另一個核心戰略是堅持開源。有別於紅帽的純訂閱式商業模式,EasyStack從一開始就選擇了產品化的路線。陳喜倫強調,不管是“訂閱式”,還是“產品化”,在開源路線上實際都是一樣的。

“EasyStack是一家以開源為核心的產品化公司,我們是藉助開源的核心技術,廣建開源生態,實現萬物生長”,陳喜倫說,EasyStack並不會什麼都做,即便是現在選擇了K8S作為容器技術的路線,但對於Docker、Mesos 、Swarm也會積極擁抱,而不會將客戶綁定。

今年初,EasyStack斬獲5000萬美金C輪融資,這家成立僅兩年多的開源創業公司也已經在中國乃至全球OpenStack領域名聲鵲起。此次發力容器技術,能夠讓EasyStack進一步擴大開源雲計算的版圖。

在OpenStack和K8S之後,陳喜倫並沒有明確指出下一個發力的目標,而是做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回答:“春江水暖鴨先知”。

陳喜倫的解釋是,只要持續的在基礎軟件領域、在開源社區進行投入,就自然能夠儘早的發現下一個的變化;EasyStack的下一步,也將是隨著產業的變化而變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