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劍鋒:共享經濟、雲計算、人工智能,及區塊鏈驅動的可信任網絡'

"

自從Uber和Airbnb之後,共享經濟流行起來了,尤其在共享單車這種被人驚呼的模式出現之後。在享用便利同時,雖然有些噪聲,不過總感覺小題大做。然而前兩天在深圳,親眼目睹了若干個“單車垃圾場”之後,卻深有感觸:每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之後,都是無數看不見的血和淚,以及產生這些血和淚的資本。科技與商業,正是在這樣的血和淚中踽踽前行,儘管有時悲慘,方向卻一直向前。


"

自從Uber和Airbnb之後,共享經濟流行起來了,尤其在共享單車這種被人驚呼的模式出現之後。在享用便利同時,雖然有些噪聲,不過總感覺小題大做。然而前兩天在深圳,親眼目睹了若干個“單車垃圾場”之後,卻深有感觸:每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之後,都是無數看不見的血和淚,以及產生這些血和淚的資本。科技與商業,正是在這樣的血和淚中踽踽前行,儘管有時悲慘,方向卻一直向前。


胡劍鋒:共享經濟、雲計算、人工智能,及區塊鏈驅動的可信任網絡


共享經濟這個名詞,我查了不少資料,看起來已經很難考證了。從英文的shared economy和sharing economy的差異,到共享經濟與分享經濟的不同,漢語的精妙,恐怕大部分人都搞不明白。簡單說,目前的共享經濟有兩種:一種是由商業機構購買並投放資源,供眾多用戶租用。另一種是將閒置資源通過第三方平臺出租。顯然,共享單車是前者,airbnb是後者(有人稱之為分享經濟),至於滴滴出行,專車是前者,順風車則是後者。

共享經濟的基本邏輯是,閒置資源的充分利用,能夠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降低用戶的使用成本,同時又能增加資源擁有者的財產性收入,看起來是共贏且美好的。真的如此?至少目前看來在房和車兩個領域,真實存在、行得通。從法律意義上說,共享經濟是將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開來,將使用權分時出租而獲得對價。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到底有多少領域有真實的“共享”需求?共享充電寶、睡眠倉、貨櫃,甚至...?恐怕這件事並不像想象中那麼簡單。任何商業邏輯的成立,除了需求和供給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交易成本。針對房和車來說,產權明晰且價值很大,交易對價能夠覆蓋交易成本,共享或者分享的邏輯就會成立。至於價值比較低或者不容易管理的商品(甚至服務),交易成本很難覆蓋,共享或分享就未必成立了。


"

自從Uber和Airbnb之後,共享經濟流行起來了,尤其在共享單車這種被人驚呼的模式出現之後。在享用便利同時,雖然有些噪聲,不過總感覺小題大做。然而前兩天在深圳,親眼目睹了若干個“單車垃圾場”之後,卻深有感觸:每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之後,都是無數看不見的血和淚,以及產生這些血和淚的資本。科技與商業,正是在這樣的血和淚中踽踽前行,儘管有時悲慘,方向卻一直向前。


胡劍鋒:共享經濟、雲計算、人工智能,及區塊鏈驅動的可信任網絡


共享經濟這個名詞,我查了不少資料,看起來已經很難考證了。從英文的shared economy和sharing economy的差異,到共享經濟與分享經濟的不同,漢語的精妙,恐怕大部分人都搞不明白。簡單說,目前的共享經濟有兩種:一種是由商業機構購買並投放資源,供眾多用戶租用。另一種是將閒置資源通過第三方平臺出租。顯然,共享單車是前者,airbnb是後者(有人稱之為分享經濟),至於滴滴出行,專車是前者,順風車則是後者。

共享經濟的基本邏輯是,閒置資源的充分利用,能夠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降低用戶的使用成本,同時又能增加資源擁有者的財產性收入,看起來是共贏且美好的。真的如此?至少目前看來在房和車兩個領域,真實存在、行得通。從法律意義上說,共享經濟是將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開來,將使用權分時出租而獲得對價。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到底有多少領域有真實的“共享”需求?共享充電寶、睡眠倉、貨櫃,甚至...?恐怕這件事並不像想象中那麼簡單。任何商業邏輯的成立,除了需求和供給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交易成本。針對房和車來說,產權明晰且價值很大,交易對價能夠覆蓋交易成本,共享或者分享的邏輯就會成立。至於價值比較低或者不容易管理的商品(甚至服務),交易成本很難覆蓋,共享或分享就未必成立了。


胡劍鋒:共享經濟、雲計算、人工智能,及區塊鏈驅動的可信任網絡


雲計算模式的計算和存儲能力是比較典型的“共享經濟”(也許更合適共享經濟的是電力),甚至理想中“每臺電腦都提供計算和存儲能力的輸出”更是雲計算理想中的理想(例如下載工具),但實際上都很難跑通。為什麼?還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源於利益和信任。市場中強勢方(例如政府和資本)的利益博弈,有可能讓表面上行得通的東西,因為各種力量的干預而讓交易成本不斷提高,最後很難走下去。至於另一個“信任”因素,不僅限於道德與法律,更在於“維護秩序”的成本。很好的模式,倘若不符合商業邏輯,就只能是夢想。在慨嘆之餘,認真思考一下,缺少了骨架支撐的花環,怎麼能夠有形有狀?


"

自從Uber和Airbnb之後,共享經濟流行起來了,尤其在共享單車這種被人驚呼的模式出現之後。在享用便利同時,雖然有些噪聲,不過總感覺小題大做。然而前兩天在深圳,親眼目睹了若干個“單車垃圾場”之後,卻深有感觸:每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之後,都是無數看不見的血和淚,以及產生這些血和淚的資本。科技與商業,正是在這樣的血和淚中踽踽前行,儘管有時悲慘,方向卻一直向前。


胡劍鋒:共享經濟、雲計算、人工智能,及區塊鏈驅動的可信任網絡


共享經濟這個名詞,我查了不少資料,看起來已經很難考證了。從英文的shared economy和sharing economy的差異,到共享經濟與分享經濟的不同,漢語的精妙,恐怕大部分人都搞不明白。簡單說,目前的共享經濟有兩種:一種是由商業機構購買並投放資源,供眾多用戶租用。另一種是將閒置資源通過第三方平臺出租。顯然,共享單車是前者,airbnb是後者(有人稱之為分享經濟),至於滴滴出行,專車是前者,順風車則是後者。

共享經濟的基本邏輯是,閒置資源的充分利用,能夠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降低用戶的使用成本,同時又能增加資源擁有者的財產性收入,看起來是共贏且美好的。真的如此?至少目前看來在房和車兩個領域,真實存在、行得通。從法律意義上說,共享經濟是將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開來,將使用權分時出租而獲得對價。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到底有多少領域有真實的“共享”需求?共享充電寶、睡眠倉、貨櫃,甚至...?恐怕這件事並不像想象中那麼簡單。任何商業邏輯的成立,除了需求和供給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交易成本。針對房和車來說,產權明晰且價值很大,交易對價能夠覆蓋交易成本,共享或者分享的邏輯就會成立。至於價值比較低或者不容易管理的商品(甚至服務),交易成本很難覆蓋,共享或分享就未必成立了。


胡劍鋒:共享經濟、雲計算、人工智能,及區塊鏈驅動的可信任網絡


雲計算模式的計算和存儲能力是比較典型的“共享經濟”(也許更合適共享經濟的是電力),甚至理想中“每臺電腦都提供計算和存儲能力的輸出”更是雲計算理想中的理想(例如下載工具),但實際上都很難跑通。為什麼?還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源於利益和信任。市場中強勢方(例如政府和資本)的利益博弈,有可能讓表面上行得通的東西,因為各種力量的干預而讓交易成本不斷提高,最後很難走下去。至於另一個“信任”因素,不僅限於道德與法律,更在於“維護秩序”的成本。很好的模式,倘若不符合商業邏輯,就只能是夢想。在慨嘆之餘,認真思考一下,缺少了骨架支撐的花環,怎麼能夠有形有狀?


胡劍鋒:共享經濟、雲計算、人工智能,及區塊鏈驅動的可信任網絡


雲計算已經如互聯網一樣被世人所接受,大數據還在掙扎之中,而最近被炒的很熱人工智能和區塊鏈,還在商業路途上跌跌撞撞四處碰壁。很顯然解決單一的問題,是無法形成閉環的商業,只有在商業閉環中應用了各個技術或者模式,“名詞”才會真正落地。

突發奇想:在區塊鏈驅動之下的可信任網絡,能夠形成某種更高級的“協議”,從而讓計算具有普遍性的“雲”特徵而不再僅是“中心化”的數據中心,然後再加上人工智能、部分利益讓渡保全、落實到某個商品或服務領域中,或許共享經濟便自然而然有了。很難,但可期待。

科技推動生產力發展,而信任才能讓社會起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