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嶽西縣,地處大別山腹地,縣域層層疊疊都是山。山是紅色的——紅34師、紅25軍、紅28軍、紅11軍、紅27軍、劉鄧大軍先後在這裡組建、重建或戰鬥;山是綠色的——森林覆蓋率達76.1%,動植物2160多種,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山又是金色的——近年來,嶽西廣大幹部群眾全員皆兵,向貧困宣戰,一年前成功甩掉貧困帽,成為安徽省首個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脫貧摘帽一年後,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再次走進嶽西,看到的是“家家戶戶致富忙,村村都有新‘錢’景”。脫貧不脫鉤,摘帽不鬆勁。今天的嶽西依然堅持脫貧攻堅頭等大事不動搖,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大產業、補齊短板、提升質量,向著鄉村振興凝心聚力。曾經的貧困縣、如今的示範點,嶽西越美麗。

找準特色產業路,漫山都是“搶手貨”

翻了一座山,還是一座山。山路彎彎繞,似乎沒盡頭。走著走著,一陣陣喧譁聲入耳,車子再繞個彎,一片開闊的場地映入眼簾,約兩層樓高的工棚下面,綠白相間的茭白成捆地垛成山,有人忙著稱重,有人忙著裝車,更多的人忙著分揀,歡聲笑語一片。

"

安徽嶽西縣,地處大別山腹地,縣域層層疊疊都是山。山是紅色的——紅34師、紅25軍、紅28軍、紅11軍、紅27軍、劉鄧大軍先後在這裡組建、重建或戰鬥;山是綠色的——森林覆蓋率達76.1%,動植物2160多種,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山又是金色的——近年來,嶽西廣大幹部群眾全員皆兵,向貧困宣戰,一年前成功甩掉貧困帽,成為安徽省首個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脫貧摘帽一年後,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再次走進嶽西,看到的是“家家戶戶致富忙,村村都有新‘錢’景”。脫貧不脫鉤,摘帽不鬆勁。今天的嶽西依然堅持脫貧攻堅頭等大事不動搖,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大產業、補齊短板、提升質量,向著鄉村振興凝心聚力。曾經的貧困縣、如今的示範點,嶽西越美麗。

找準特色產業路,漫山都是“搶手貨”

翻了一座山,還是一座山。山路彎彎繞,似乎沒盡頭。走著走著,一陣陣喧譁聲入耳,車子再繞個彎,一片開闊的場地映入眼簾,約兩層樓高的工棚下面,綠白相間的茭白成捆地垛成山,有人忙著稱重,有人忙著裝車,更多的人忙著分揀,歡聲笑語一片。

外媒看安慶|革命老區嶽西縣摘帽一年後

嶽西縣民意茭白專業合作社內工人們正處理新收穫的茭白(張俊攝)

這是位於嶽西縣姚河鄉馬石村的民意茭白專業合作社。8月,正是嶽西茭白的旺季,合作社負責人陳宗義忙前忙後,嗓子都喊啞了,“今天這批茭白是發往浙江嘉興烏鎮的,大貨車直接來到村裡拉,咱們嶽西高山茭白和當地剛好有個時間差,品質也好,特別搶手。”

“今年的茭白長勢特別好,是個豐收年。”陳宗義笑得合不攏嘴,僅民意合作社每天銷售可達2.5萬-3萬斤,帶動全村老百姓每天增收近10萬元。這裡麵包括76戶貧困戶,他們在合作社指導幫助下生產、銷售、務工,一年測算下來,帶動增收百萬餘元。

這樣的豐收年,在前幾年的馬石村可望而不可及。位於嶽西縣北部的它,平均海拔750米,最高海拔1000多米,其水田大多為冷浸田,種植水稻產量低,易青封,困擾著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阻礙著山區農民的致富。

“要想甩掉窮帽子,必須抓住特色產業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村裡依託懂技術、會經營、有銷售門路的年輕人,幫助他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茭白、山蕗等高山特色產業,促進脫貧攻堅。本村貧困人口由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141 戶 404 人降為5戶2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3%。”馬石村黨支部書記廖遠清介紹說。

事實上,抓準特色產業路子,正是嶽西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法寶之一。圍繞特色產業這篇“大文章”,當地充分利用優質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高山資源,發展茶葉、蠶桑、蔬菜、林藥等“十大扶貧產業”。如今,這些扶貧產業不斷髮展壯大,遍地開花,65個貧困村每村都有一個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全縣湧現出發展特色種養業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8家,帶動貧困戶11000戶。

黨員幹部幹勁足,群眾致富有信心

走進程國友家,年限略久的民房內外,不失乾淨整潔,剛從中藥材基地收工回家的他,風塵僕僕地拉著記者聊了起來,“之前因為生病,加上孩子上大學,生活緊巴巴。看如今,我家不但脫了貧,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

程國友給記者算了一筆致富賬,“家裡的林地流轉給了中藥材合作社,一年3000元;自己在合作社打工,一年50天,每天150元;村裡茶葉合作社一年分紅500元;光伏發電一年3000元;還有自家茶園的收入約7000元……一起算下來,一年收入3萬多元。”

“老程,還要告訴你個好消息,村裡準備啟動夏秋茶開發項目,像你的茶園將來也可以做,收入還要接著漲啦。”龍王村黨支部書記查達強插話道。

老百姓致富的信心,來自於幹部的幹勁決心和可靠的致富路子。一開始,很多貧困戶和老程一樣,心裡也打鼓,摸不到致富門。怎麼辦?黨員幹部帶頭幹,黨員李益華帶頭投資10餘萬元成立了養牛合作社;黨員儲淑芬帶頭創立茶葉合作社;村委會牽頭打造中藥材基地,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與藥廠達成協議,簽訂保底收購價,實現收益穩定化,帶動37戶貧困戶人均年增收4000元。

“脫貧不脫鉤,摘帽不鬆勁。”為了讓脫貧戶能夠穩定脫貧,龍王村繼續強化作風引領,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通過“黨建引領、產業增收、兜底保障、動態管理”四大全覆蓋機制,確保貧困人口的現金收入、居住條件、保障水平、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為脫貧致富提供根本保證和持久動力。

“堅持脫貧攻堅頭等大事不動搖,實行科級以上幹部疊加幫扶等‘六個全覆蓋’不動搖,2019年實現510戶1400人脫貧,2020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補短板,確保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嶽西縣鞏固脫貧成果防範返貧預警機制的實施意見》中明確,建立防範返貧機制,健全農業保險、新農合大病保險及大病醫療補充商業保險、農房保險等一攬子保險制度。對全縣31486戶已脫貧戶堅持“四個不摘”,讓具備勞動能力的脫貧戶家庭人員至少掌握1-2項勞動技能,發展1-2項特色產業,實現由 “基本脫貧”到“穩定脫貧”、“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確保貧困戶真脫貧、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補齊短板提質量,聚力鄉村振興路

從2014年之前的3家農家樂,到如今的67家;從“藏在深山人不識”,到如今的旅遊網紅打卡地。鷂落坪村的變化是近年來嶽西縣發展旅遊促脫貧的真實寫照。

"

安徽嶽西縣,地處大別山腹地,縣域層層疊疊都是山。山是紅色的——紅34師、紅25軍、紅28軍、紅11軍、紅27軍、劉鄧大軍先後在這裡組建、重建或戰鬥;山是綠色的——森林覆蓋率達76.1%,動植物2160多種,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山又是金色的——近年來,嶽西廣大幹部群眾全員皆兵,向貧困宣戰,一年前成功甩掉貧困帽,成為安徽省首個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脫貧摘帽一年後,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再次走進嶽西,看到的是“家家戶戶致富忙,村村都有新‘錢’景”。脫貧不脫鉤,摘帽不鬆勁。今天的嶽西依然堅持脫貧攻堅頭等大事不動搖,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大產業、補齊短板、提升質量,向著鄉村振興凝心聚力。曾經的貧困縣、如今的示範點,嶽西越美麗。

找準特色產業路,漫山都是“搶手貨”

翻了一座山,還是一座山。山路彎彎繞,似乎沒盡頭。走著走著,一陣陣喧譁聲入耳,車子再繞個彎,一片開闊的場地映入眼簾,約兩層樓高的工棚下面,綠白相間的茭白成捆地垛成山,有人忙著稱重,有人忙著裝車,更多的人忙著分揀,歡聲笑語一片。

外媒看安慶|革命老區嶽西縣摘帽一年後

嶽西縣民意茭白專業合作社內工人們正處理新收穫的茭白(張俊攝)

這是位於嶽西縣姚河鄉馬石村的民意茭白專業合作社。8月,正是嶽西茭白的旺季,合作社負責人陳宗義忙前忙後,嗓子都喊啞了,“今天這批茭白是發往浙江嘉興烏鎮的,大貨車直接來到村裡拉,咱們嶽西高山茭白和當地剛好有個時間差,品質也好,特別搶手。”

“今年的茭白長勢特別好,是個豐收年。”陳宗義笑得合不攏嘴,僅民意合作社每天銷售可達2.5萬-3萬斤,帶動全村老百姓每天增收近10萬元。這裡麵包括76戶貧困戶,他們在合作社指導幫助下生產、銷售、務工,一年測算下來,帶動增收百萬餘元。

這樣的豐收年,在前幾年的馬石村可望而不可及。位於嶽西縣北部的它,平均海拔750米,最高海拔1000多米,其水田大多為冷浸田,種植水稻產量低,易青封,困擾著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阻礙著山區農民的致富。

“要想甩掉窮帽子,必須抓住特色產業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村裡依託懂技術、會經營、有銷售門路的年輕人,幫助他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茭白、山蕗等高山特色產業,促進脫貧攻堅。本村貧困人口由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141 戶 404 人降為5戶2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3%。”馬石村黨支部書記廖遠清介紹說。

事實上,抓準特色產業路子,正是嶽西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法寶之一。圍繞特色產業這篇“大文章”,當地充分利用優質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高山資源,發展茶葉、蠶桑、蔬菜、林藥等“十大扶貧產業”。如今,這些扶貧產業不斷髮展壯大,遍地開花,65個貧困村每村都有一個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全縣湧現出發展特色種養業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8家,帶動貧困戶11000戶。

黨員幹部幹勁足,群眾致富有信心

走進程國友家,年限略久的民房內外,不失乾淨整潔,剛從中藥材基地收工回家的他,風塵僕僕地拉著記者聊了起來,“之前因為生病,加上孩子上大學,生活緊巴巴。看如今,我家不但脫了貧,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

程國友給記者算了一筆致富賬,“家裡的林地流轉給了中藥材合作社,一年3000元;自己在合作社打工,一年50天,每天150元;村裡茶葉合作社一年分紅500元;光伏發電一年3000元;還有自家茶園的收入約7000元……一起算下來,一年收入3萬多元。”

“老程,還要告訴你個好消息,村裡準備啟動夏秋茶開發項目,像你的茶園將來也可以做,收入還要接著漲啦。”龍王村黨支部書記查達強插話道。

老百姓致富的信心,來自於幹部的幹勁決心和可靠的致富路子。一開始,很多貧困戶和老程一樣,心裡也打鼓,摸不到致富門。怎麼辦?黨員幹部帶頭幹,黨員李益華帶頭投資10餘萬元成立了養牛合作社;黨員儲淑芬帶頭創立茶葉合作社;村委會牽頭打造中藥材基地,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與藥廠達成協議,簽訂保底收購價,實現收益穩定化,帶動37戶貧困戶人均年增收4000元。

“脫貧不脫鉤,摘帽不鬆勁。”為了讓脫貧戶能夠穩定脫貧,龍王村繼續強化作風引領,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通過“黨建引領、產業增收、兜底保障、動態管理”四大全覆蓋機制,確保貧困人口的現金收入、居住條件、保障水平、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為脫貧致富提供根本保證和持久動力。

“堅持脫貧攻堅頭等大事不動搖,實行科級以上幹部疊加幫扶等‘六個全覆蓋’不動搖,2019年實現510戶1400人脫貧,2020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補短板,確保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嶽西縣鞏固脫貧成果防範返貧預警機制的實施意見》中明確,建立防範返貧機制,健全農業保險、新農合大病保險及大病醫療補充商業保險、農房保險等一攬子保險制度。對全縣31486戶已脫貧戶堅持“四個不摘”,讓具備勞動能力的脫貧戶家庭人員至少掌握1-2項勞動技能,發展1-2項特色產業,實現由 “基本脫貧”到“穩定脫貧”、“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確保貧困戶真脫貧、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補齊短板提質量,聚力鄉村振興路

從2014年之前的3家農家樂,到如今的67家;從“藏在深山人不識”,到如今的旅遊網紅打卡地。鷂落坪村的變化是近年來嶽西縣發展旅遊促脫貧的真實寫照。

外媒看安慶|革命老區嶽西縣摘帽一年後

鷂落坪村貧困戶開辦的“山澗小苑”農家樂(張磊攝)

"

安徽嶽西縣,地處大別山腹地,縣域層層疊疊都是山。山是紅色的——紅34師、紅25軍、紅28軍、紅11軍、紅27軍、劉鄧大軍先後在這裡組建、重建或戰鬥;山是綠色的——森林覆蓋率達76.1%,動植物2160多種,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山又是金色的——近年來,嶽西廣大幹部群眾全員皆兵,向貧困宣戰,一年前成功甩掉貧困帽,成為安徽省首個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脫貧摘帽一年後,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再次走進嶽西,看到的是“家家戶戶致富忙,村村都有新‘錢’景”。脫貧不脫鉤,摘帽不鬆勁。今天的嶽西依然堅持脫貧攻堅頭等大事不動搖,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大產業、補齊短板、提升質量,向著鄉村振興凝心聚力。曾經的貧困縣、如今的示範點,嶽西越美麗。

找準特色產業路,漫山都是“搶手貨”

翻了一座山,還是一座山。山路彎彎繞,似乎沒盡頭。走著走著,一陣陣喧譁聲入耳,車子再繞個彎,一片開闊的場地映入眼簾,約兩層樓高的工棚下面,綠白相間的茭白成捆地垛成山,有人忙著稱重,有人忙著裝車,更多的人忙著分揀,歡聲笑語一片。

外媒看安慶|革命老區嶽西縣摘帽一年後

嶽西縣民意茭白專業合作社內工人們正處理新收穫的茭白(張俊攝)

這是位於嶽西縣姚河鄉馬石村的民意茭白專業合作社。8月,正是嶽西茭白的旺季,合作社負責人陳宗義忙前忙後,嗓子都喊啞了,“今天這批茭白是發往浙江嘉興烏鎮的,大貨車直接來到村裡拉,咱們嶽西高山茭白和當地剛好有個時間差,品質也好,特別搶手。”

“今年的茭白長勢特別好,是個豐收年。”陳宗義笑得合不攏嘴,僅民意合作社每天銷售可達2.5萬-3萬斤,帶動全村老百姓每天增收近10萬元。這裡麵包括76戶貧困戶,他們在合作社指導幫助下生產、銷售、務工,一年測算下來,帶動增收百萬餘元。

這樣的豐收年,在前幾年的馬石村可望而不可及。位於嶽西縣北部的它,平均海拔750米,最高海拔1000多米,其水田大多為冷浸田,種植水稻產量低,易青封,困擾著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阻礙著山區農民的致富。

“要想甩掉窮帽子,必須抓住特色產業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村裡依託懂技術、會經營、有銷售門路的年輕人,幫助他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茭白、山蕗等高山特色產業,促進脫貧攻堅。本村貧困人口由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141 戶 404 人降為5戶2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3%。”馬石村黨支部書記廖遠清介紹說。

事實上,抓準特色產業路子,正是嶽西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法寶之一。圍繞特色產業這篇“大文章”,當地充分利用優質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高山資源,發展茶葉、蠶桑、蔬菜、林藥等“十大扶貧產業”。如今,這些扶貧產業不斷髮展壯大,遍地開花,65個貧困村每村都有一個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全縣湧現出發展特色種養業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8家,帶動貧困戶11000戶。

黨員幹部幹勁足,群眾致富有信心

走進程國友家,年限略久的民房內外,不失乾淨整潔,剛從中藥材基地收工回家的他,風塵僕僕地拉著記者聊了起來,“之前因為生病,加上孩子上大學,生活緊巴巴。看如今,我家不但脫了貧,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

程國友給記者算了一筆致富賬,“家裡的林地流轉給了中藥材合作社,一年3000元;自己在合作社打工,一年50天,每天150元;村裡茶葉合作社一年分紅500元;光伏發電一年3000元;還有自家茶園的收入約7000元……一起算下來,一年收入3萬多元。”

“老程,還要告訴你個好消息,村裡準備啟動夏秋茶開發項目,像你的茶園將來也可以做,收入還要接著漲啦。”龍王村黨支部書記查達強插話道。

老百姓致富的信心,來自於幹部的幹勁決心和可靠的致富路子。一開始,很多貧困戶和老程一樣,心裡也打鼓,摸不到致富門。怎麼辦?黨員幹部帶頭幹,黨員李益華帶頭投資10餘萬元成立了養牛合作社;黨員儲淑芬帶頭創立茶葉合作社;村委會牽頭打造中藥材基地,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與藥廠達成協議,簽訂保底收購價,實現收益穩定化,帶動37戶貧困戶人均年增收4000元。

“脫貧不脫鉤,摘帽不鬆勁。”為了讓脫貧戶能夠穩定脫貧,龍王村繼續強化作風引領,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通過“黨建引領、產業增收、兜底保障、動態管理”四大全覆蓋機制,確保貧困人口的現金收入、居住條件、保障水平、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為脫貧致富提供根本保證和持久動力。

“堅持脫貧攻堅頭等大事不動搖,實行科級以上幹部疊加幫扶等‘六個全覆蓋’不動搖,2019年實現510戶1400人脫貧,2020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補短板,確保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嶽西縣鞏固脫貧成果防範返貧預警機制的實施意見》中明確,建立防範返貧機制,健全農業保險、新農合大病保險及大病醫療補充商業保險、農房保險等一攬子保險制度。對全縣31486戶已脫貧戶堅持“四個不摘”,讓具備勞動能力的脫貧戶家庭人員至少掌握1-2項勞動技能,發展1-2項特色產業,實現由 “基本脫貧”到“穩定脫貧”、“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確保貧困戶真脫貧、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補齊短板提質量,聚力鄉村振興路

從2014年之前的3家農家樂,到如今的67家;從“藏在深山人不識”,到如今的旅遊網紅打卡地。鷂落坪村的變化是近年來嶽西縣發展旅遊促脫貧的真實寫照。

外媒看安慶|革命老區嶽西縣摘帽一年後

鷂落坪村貧困戶開辦的“山澗小苑”農家樂(張磊攝)

外媒看安慶|革命老區嶽西縣摘帽一年後

大山深處的鷂落坪村(張俊攝)

紅色鷂落坪,綠色保護區。

鷂落坪村既是全國100家精品紅色旅遊線路之一的紅二十八軍軍政舊址所在地,也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紅一綠是當地寶貴的財富,通過深度挖掘旅遊資源,鷂落坪村走出了一條以旅遊促脫貧的路子。

鷂落坪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宋海峰告訴記者,自脫貧攻堅以來,當地就緊緊抓住旅遊產業帶動脫貧,鼓勵引導貧困戶通過發展農家樂增收致富。如今,67戶農家樂裡17戶是貧困戶。

今年45歲的吳賢耀因病致貧。2016年脫貧後也發展起了農家樂,把房前屋後打掃一新,房屋重新裝修改造,去年4月,他的“山澗小苑”農家樂順利開張了,雖然床位不多,但是逢到暑期旺季,每天都爆滿,一年下來可創收七八萬元。

更讓他欣慰的是,這條脫貧路越走越寬廣:村裡成立了農家樂協會,統一管理,打造品牌;村裡通往縣城的道路正在整修擴寬;全村美化綠化、環境整治工作也如火如荼。以前的小山村正在朝著紅色旅遊小鎮轉身,越來越有網紅範。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選擇回鄉創業,加入到家鄉的發展建設大潮。

“我們還在進一步完善重點景區與周邊鄉村之間的連線建設,到2020年爭取每個農戶家都有接待的能力,體現全域旅遊的優勢。”在宋海峰看來,脫貧摘帽只是起步,下一步鷂落坪村要通過補齊短板,提升質量,力爭在鄉村振興上走在前面。

2019年實施957公里農村公路擴面延伸工程,補齊一批“末梢路”;推進鄉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網絡覆蓋範圍100%;實施8個農村環境整治建制村項目;推進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今年計劃實施77個點的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不止鷂落坪,一系列補短板提質量、打牢基礎謀振興的行動在嶽西縣全面快速推進。

“脫貧摘帽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全面小康才是我們下一步目標。我們將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繼續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將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四不摘’落實到位,聚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保到2020年嶽西小康路上不漏一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安慶市委常委、嶽西縣委書記周東明的話擲地有聲。

來源:人民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