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13日報道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5月6日發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文章稱,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外交有損美國的公信力,也削弱了美國的軟實力。

文章稱,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領導的政府對公共外交沒有表現出多少興趣。然而,公共外交——政府為與他國民眾直接開展交流所做的努力——是決策層用來打造軟實力的關鍵工具之一,而當下這場信息革命讓此類工具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重視硬實力忽視軟實力

文章援引多項民調和波特蘭“軟實力30強指數”的數據顯示,自特朗普上任開始,美國的軟實力就在持續下降。推文可能有助於設定全球議程,但如果推文對別人沒有吸引力的話,那就形不成軟實力。

一些為特朗普進行辯解的人迴應稱,軟實力無關緊要;只有包括軍事和經濟手段的硬實力才有意義。2017年3月,特朗普的預算事務主管米克·馬爾瓦尼宣佈了一項“硬實力預算”,國務院和國際開發署的經費由此將削減近30%。

文章稱,好在軍方領導人更明事理。就在馬爾瓦尼宣佈這個決定一個月前,時任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警告國會稱:“如果你們不給國務院全額撥款,那麼最終我就需要多買些軍火。”亨利·基辛格也曾指出,國際秩序不僅取決於硬實力方面的平衡,還取決於人們對正當性的看法,而這關鍵取決於軟實力。

文章指出,信息革命總是會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產生深刻影響。1993年,全世界約有50家網站。到2000年,這一數字超過了500萬。今天,網民人數已超過40億;到2020年,這個數字預計會增至50億至60億。“物聯網”將連接起數百億個設備。臉書網站用戶數量已超過中美兩國人口之和。

文章認為,在這樣的世界裡,吸引力和說服力變得越來越重要。但主要通過電臺和電視廣播開展公共外交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技術進步大幅削減了處理和傳遞信息的成本。其結果是信息量爆炸式增加,由此產生了一種“充裕性悖論”:大量信息反倒導致關注度的不足。

文章稱,當面對的信息量來勢洶洶時,人們很難弄清楚應該去關注什麼。社交媒體設計算法就是為了爭奪關注度。聲譽變得比過去更重要了,而充斥著社會和意識形態吸引力的政治鬥爭常常以立信和譭譽為中心。社交媒體可讓來自“好友”的虛假信息看上去更具可信度。

破壞公信力損害軟實力

文章認為,聲譽在世界政治中一向很重要,但公信力已成為一種更為重要的權力資源。最有效的宣傳手段並不是宣傳,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雙向對話。

例如,在伊拉克戰爭期間,囚犯在阿布格里卜監獄裡的遭遇與美國價值觀並不相符,人們由此認為美國道貌岸然,而這種看法不是播放穆斯林在美國幸福生活的照片就能扭轉過來的。

文章稱,如今,美國總統的推文被證明確屬虛假,這不僅有損美國的公信力,也削弱了美國的軟實力。衡量公共外交效果的標準是人心的轉變(在採訪或民調中會有所反映),而不是花了多少錢或發佈多少條消息。

文章認為,不論是對內政策還是對外政策,如果顯得虛偽、傲慢、對他人看法漠不關心,或基於狹隘的國家利益觀念的話,那就會削弱一國的軟實力。例如,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進行的民調中,美國的吸引力急劇下降。20世紀70年代,全世界很多人都反對美國打越戰,美國當時在全球的地位反映出這項政策不得人心。

文章稱,懷疑論者認為,這種循環表明軟實力並不太重要;各國會出於自身利益進行合作。但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關鍵點:合作是一個有關程度的問題,而合作程度會因吸引力或憎惡而受到影響。

文章最後指出,一國的軟實力並不僅僅取決於其官方政策。鑑於以往的經驗,當前有充分理由寄希望於美國會在特朗普之後恢復其軟實力,而對公共外交加大投入力度肯定會有所助益。

【延伸閱讀】“極限施壓”能讓美國實現外交目標嗎?

譯文原刊載於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海外智庫觀點要覽》第48期

作者 阿里安·塔巴塔拜 蘭德公司政治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研究員

參考消息網4月9日報道2019年2月28日,期盼已久的美朝領導人第二次會晤在開始後不久就無果而終,美朝雙方沒能達成令對方感到滿意的協議。兩國領導人都試圖讓對方做出重大讓步:特朗普尋求朝鮮的無核化,朝鮮最高領導人則希望先減輕對朝制裁。為了讓對手回到談判桌前,特朗普政府採取了“極限施壓”策略:通過嚴厲制裁和戰爭威脅以迫使對手改變其行為。目前來看,特朗普的外交基本上圍繞“極限施壓”在運轉。

不論對朋友還是敵人,特朗普都在施加壓力。過去兩年中,這一策略看上去給他帶來了不少成果。例如,重新談判北美自貿協議,達成在特朗普看來更符合美國利益的新條約;又如,和中國持續地進行貿易談判。然而,在朝核問題和伊核問題(這兩個問題令核不擴散原則面臨巨大挑戰)上,“極限施壓”策略暗藏風險。

就伊核問題來說,“極限施壓”意味著退出2015年達成的伊核協議,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並且對伊朗施加更強大的輿論壓力。就朝核問題來說,“極限施壓”導致美朝緊張局勢急劇升級,使美朝一度瀕臨戰爭邊緣。但是,具體來看,美國對伊朗和朝鮮的極限施壓有所不同。在過去幾個月中,美伊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美國敦促其盟國支持退出伊核協議。而美朝關係卻有所緩和。從短期來看,這兩種措施都未必有效。從中期看,這種策略可能有害,會讓美國除了採取軍事手段之外別無他法。

以美國的伊朗政策為例。2018年5月,特朗普宣佈美國退出伊核多邊協議。這一協議自2016年生效以來,成功抑制了伊朗的核項目。在2012年到2015年的談判中,伊朗已經同意限制部分核開發行為,這促成了伊核協議的簽署。但是,特朗普認為伊核協議是不充分的,並且拒絕了歐洲提出的在伊核協議基礎上處理其他問題的提議。所謂的“其他問題”包括伊朗的導彈項目、伊朗在地區事務中的行為,以及伊朗核項目在該協議中的核心條款到期後的未來發展情況。

特朗普政府開始重新對伊朗施加制裁。和之前幾屆政府相比,特朗普時期的白宮以及國會議員們在一系列國內外論壇上對伊朗進行了更為嚴苛的批評。美國試圖在12個領域改變伊朗的行為,這些領域涵蓋廣泛,從核導項目到伊朗的地區政策。同樣是“極限施壓”,朝鮮面臨的壓力太小,而伊朗面臨的壓力過大,以至於伊朗根本無法和美國進行談判。

“極限施壓”策略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包含了外交、安全政策的方方面面,也包含了一些除非讓對手實現政權更迭、否則根本無法達成的目標。此外,這套政策的打擊面也太廣。比如,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影響了很多伊朗平民,包括病人、兒童、學生等,導致這些人無法在國外就醫或上學。目前,伊朗人似乎已經決定等待特朗普任期的結束。在這之前,除非伊朗對未來兩年美國國內政治的發展趨勢有更清晰的認識,否則不準備重返談判桌。

一個成功的施壓策略必須具備幾項條件。第一,必須有清晰且可實現的目標,這樣才能落到實處,必須避免不現實的目標。第二,必須向對手傳遞清晰的信號,或是展現自身通過對話實現目標的能力,同時也要向對手明確自己的紅線所在。第三,必須平衡獎懲。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施壓策略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才可以奏效。換句話說,勿求速勝。(李博冉摘譯,歸泳濤校)

(2019-04-09 19:26:42)

【延伸閱讀】俄媒:政出多頭造成美國外交混亂

參考消息網2月28日報道俄羅斯《獨立報》2月25日發表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美國問題研究教研室副教授、歷史學副博士伊琳娜·阿基穆什金娜的文章稱,美國白宮、國會、國務院、國防部等多部門在外交事務方面各自為政,讓人難以判定這些散亂的外交政策中哪些是“真正的政策”。

此前,一名記者就2月底舉行的第二次“特金會”向美國國務院工作人員提問,而這名工作人員卻迴應道:“接下來我們打算對朝鮮做什麼?不知道——我們在等待總統的下一條推文,哪怕它與上一條的內容截然相反。”

文章稱,最令人驚訝的是,如今誰都無法判定美國在外交舞臺上奉行的實際政策是什麼。並不是說世界上沒人瞭解美國的外交政策,而是美國人的外交“政策”太多,需要搞清哪些是“真實的”。

國會掣肘總統外交選擇

文章稱,眾所周知,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兩年來,他的活動遭到嚴厲批評。指責特朗普的人既有民主黨反對者,也有許多他的共和黨同僚。國會對其懷有顯著敵意,尤其自今年年初民主黨佔據多數以來,情況更加雪上加霜。

文章指出,美國外交形成了相當匪夷所思、前所未有的局面。表面上總統是該國外交領域“真正政策”的主導者,而國會議員卻時常阻撓其關鍵的外交決定。由於國會支配著國家預算資金,如果沒有議員們的同意,美國總統基本上搞不出任何“大動作”。

文章稱,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埃利奧特·恩格爾和參議員詹姆斯·裡施才是美國外交政策事實上的設計師,他們的影響力甚至比國務卿邁克·蓬佩奧或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還要大。多國駐華盛頓大使坦言,現在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是會見國會議員,向他們打聽美國準備如何發展同自己國家的關係,而不是等待白宮又發佈一條推文,何況推文幾小時後就可能完全更改。

多個涉外部門各自為政

文章稱,美國國務院也有自己的外交政策,特別是蓬佩奧當領導後。這個野心勃勃、嚴厲苛刻的政治家不反對“將外交這床被子往自己那邊扯”,使國務院的立場受到更多重視(對待委內瑞拉的態度就是能夠證明這一點的鮮明例子)。

文章稱,五角大樓同樣十分有效地影響著美國的外交政策。軍方自行決定如何向總統“呈報”各種軍事行動——有的已經實施,有的還在計劃中。由於特朗普喜歡軍隊,幾乎支持其所有相關倡議,美國軍事高層可以為自己的利益大幅“修改”國家元首最重要的外交構想。

此外,中情局、博爾頓領導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副總統邁克·彭斯,對於美國一系列外交方針,比如對俄羅斯、伊朗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方針,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在這些國家推動實施自己的政策,即使發現總統不太願意,也要堅持去做在他們看來為確保“美國福祉”需要和必要的事。

文章指出,在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方面,這些部門和個人的觀點卻出奇一致。美國各級權力機關都幾乎在與莫斯科的往來中奉行極其強硬的方針,旨在最大限度地向俄羅斯施壓並削弱其地位。

只顧局部缺乏長遠規劃

文章稱,美國外交政策不斷增多對該國主要智囊中心的影響尤其大。過去,它們不僅直接影響該國外交戰略的制定,其研究人員還在權力機關擔任要職。而如今,幾乎沒人在乎它們的觀點。

文章指出,美國學術和智囊中心還在繼續定期向美國權力高層提供意見和建議。只是那裡的每個人如今都在進行自己的外交遊戲,顯然無暇考慮其他人(即便是相當受人尊敬的專家)的觀點。

幾乎所有美國專家都指出,最危險的是過去存在的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外交政策中消失:戰略規劃(即長期而非短期展望)差不多完全消失;美國設在境外的所有部門和機構的工作協調性變得極低。

文章稱,設在美國境外的眾多部門和組織近兩年在外交領域各自為政。每個機構都試圖在“局部戰役”中勝出,完成某些眼前任務,使政府為自己撥出更多預算。

美國外交政策的“多維性”會持續多久?文章認為,種種跡象表明,至少會持續到本屆白宮政府任期結束。同時,外界始終無法預測,在這些外交政策中哪些是“真正的政策”,哪些只是輔助或為分散對最重要政策注意力而提出的。

(2019-02-28 14:43:4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