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
"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載人登月是人類整個探月活動的最高峰,之前所有的準備似乎都是登月前的熱身。在這場最高級別的競爭中,美國人贏了,阿波羅的壯舉成就了人類踏上地外星球的“一大步”。但是,為什麼率先實現載人登月的是美國,而不是當時已在無人探月技術上拔得頭籌的蘇聯呢?長期以來,蘇聯沒有實現載人登月成為深深埋藏在人們心中的不解之謎。

蘇聯解體後有人分析說,“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所以在曠日持久的對峙中從未正面發生過軍事衝突,是因為它被另一場非正面的交鋒所取代了,這便是在外層空間展開的太空競賽,也有人稱之為一場“精神的較量”。

在這場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佔盡了優勢,但出乎人們的意料,最早登上月球的卻是美國人。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了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飛船,率先跨越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步”。

人們不禁要問,當美國人緊鑼密鼓地實施阿波羅計劃的時候,當年的頭號航天巨人蘇聯難道“打盹了”嗎?其實並非如此!

冷戰時代,蘇聯在多年中都一直否認執行過載人月球探測計劃,美國等西方國家曾在20世紀60年代動用了包括衛星在內的各種偵察手段和情報專家,對蘇聯的航天活動進行跟蹤分析,但一直沒有得到蘇聯載人探月的確鑿證據。隨著1991年蘇聯的解體,俄羅斯逐漸公開了當年的祕密檔案,揭開了蘇聯載人探月的神祕面紗。

"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載人登月是人類整個探月活動的最高峰,之前所有的準備似乎都是登月前的熱身。在這場最高級別的競爭中,美國人贏了,阿波羅的壯舉成就了人類踏上地外星球的“一大步”。但是,為什麼率先實現載人登月的是美國,而不是當時已在無人探月技術上拔得頭籌的蘇聯呢?長期以來,蘇聯沒有實現載人登月成為深深埋藏在人們心中的不解之謎。

蘇聯解體後有人分析說,“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所以在曠日持久的對峙中從未正面發生過軍事衝突,是因為它被另一場非正面的交鋒所取代了,這便是在外層空間展開的太空競賽,也有人稱之為一場“精神的較量”。

在這場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佔盡了優勢,但出乎人們的意料,最早登上月球的卻是美國人。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了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飛船,率先跨越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步”。

人們不禁要問,當美國人緊鑼密鼓地實施阿波羅計劃的時候,當年的頭號航天巨人蘇聯難道“打盹了”嗎?其實並非如此!

冷戰時代,蘇聯在多年中都一直否認執行過載人月球探測計劃,美國等西方國家曾在20世紀60年代動用了包括衛星在內的各種偵察手段和情報專家,對蘇聯的航天活動進行跟蹤分析,但一直沒有得到蘇聯載人探月的確鑿證據。隨著1991年蘇聯的解體,俄羅斯逐漸公開了當年的祕密檔案,揭開了蘇聯載人探月的神祕面紗。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不僅標誌著航天時代的開始,而且也意味著美蘇之間的登月競賽已經悄然展開了。首枚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之後,蘇聯人沒有停止,他們又於1957年11月3日把載有小狗“萊伊卡”的人造地球衛星2號送上了天,這是世界第一顆生物實驗衛星。而與此同時,美國的第一次衛星發射卻因為火箭爆炸而受到挫折。

然而美國人沒有因此洩氣,情報人員和負責太空事務的首腦們經過祕密研究分析得出結論,在這場太空賽跑中儘管蘇聯人暫時領先,但美國完全有可能取得更為耀眼的勝利,那便是率先載人登上月球!

1961年5月,肯尼迪發表了其總統生涯中最為著名的一次演講。他語氣堅定地說:“到六十年代末,美國完全有能力,將人類送上月亮並且安全返回地球。”隨著阿波羅計劃的開展,美國“土星”系列運載火箭的研製也在緊張進行。1967年11月9日,“土星”5號火箭試發射成功,為阿波羅11號的載人登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的幾家設計局就向蘇聯領導層遞交了短期、中期和長期航天計劃,60年代,蘇聯不但實施了載人繞月飛行計劃,而且還開展了載人登月計劃。

蘇聯的載人繞月計劃始於1964年8月,在1969年停止,先後進行了12次“探測器號”無人試驗月球飛船的發射,其中5次飛臨月球,但飛船中的乘客只是烏龜、大麥等小動物和植物。1968年12月美國“阿波羅8號”率先完成歷史性的載人繞月飛行後,蘇聯繞月飛船還沒來得及載人,就過早夭折了。

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同樣始於1964年,在8年的實施過程中進行了4次登月運載火箭的試射,其中的一次攜帶了模擬的登月飛船,但全部4次發射都以火箭墜落和爆炸告終,載人登月飛行最終魂斷拜科努爾發射場。

"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載人登月是人類整個探月活動的最高峰,之前所有的準備似乎都是登月前的熱身。在這場最高級別的競爭中,美國人贏了,阿波羅的壯舉成就了人類踏上地外星球的“一大步”。但是,為什麼率先實現載人登月的是美國,而不是當時已在無人探月技術上拔得頭籌的蘇聯呢?長期以來,蘇聯沒有實現載人登月成為深深埋藏在人們心中的不解之謎。

蘇聯解體後有人分析說,“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所以在曠日持久的對峙中從未正面發生過軍事衝突,是因為它被另一場非正面的交鋒所取代了,這便是在外層空間展開的太空競賽,也有人稱之為一場“精神的較量”。

在這場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佔盡了優勢,但出乎人們的意料,最早登上月球的卻是美國人。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了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飛船,率先跨越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步”。

人們不禁要問,當美國人緊鑼密鼓地實施阿波羅計劃的時候,當年的頭號航天巨人蘇聯難道“打盹了”嗎?其實並非如此!

冷戰時代,蘇聯在多年中都一直否認執行過載人月球探測計劃,美國等西方國家曾在20世紀60年代動用了包括衛星在內的各種偵察手段和情報專家,對蘇聯的航天活動進行跟蹤分析,但一直沒有得到蘇聯載人探月的確鑿證據。隨著1991年蘇聯的解體,俄羅斯逐漸公開了當年的祕密檔案,揭開了蘇聯載人探月的神祕面紗。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不僅標誌著航天時代的開始,而且也意味著美蘇之間的登月競賽已經悄然展開了。首枚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之後,蘇聯人沒有停止,他們又於1957年11月3日把載有小狗“萊伊卡”的人造地球衛星2號送上了天,這是世界第一顆生物實驗衛星。而與此同時,美國的第一次衛星發射卻因為火箭爆炸而受到挫折。

然而美國人沒有因此洩氣,情報人員和負責太空事務的首腦們經過祕密研究分析得出結論,在這場太空賽跑中儘管蘇聯人暫時領先,但美國完全有可能取得更為耀眼的勝利,那便是率先載人登上月球!

1961年5月,肯尼迪發表了其總統生涯中最為著名的一次演講。他語氣堅定地說:“到六十年代末,美國完全有能力,將人類送上月亮並且安全返回地球。”隨著阿波羅計劃的開展,美國“土星”系列運載火箭的研製也在緊張進行。1967年11月9日,“土星”5號火箭試發射成功,為阿波羅11號的載人登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的幾家設計局就向蘇聯領導層遞交了短期、中期和長期航天計劃,60年代,蘇聯不但實施了載人繞月飛行計劃,而且還開展了載人登月計劃。

蘇聯的載人繞月計劃始於1964年8月,在1969年停止,先後進行了12次“探測器號”無人試驗月球飛船的發射,其中5次飛臨月球,但飛船中的乘客只是烏龜、大麥等小動物和植物。1968年12月美國“阿波羅8號”率先完成歷史性的載人繞月飛行後,蘇聯繞月飛船還沒來得及載人,就過早夭折了。

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同樣始於1964年,在8年的實施過程中進行了4次登月運載火箭的試射,其中的一次攜帶了模擬的登月飛船,但全部4次發射都以火箭墜落和爆炸告終,載人登月飛行最終魂斷拜科努爾發射場。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俄羅斯解密資料顯示,1964年夏天,當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已經取得一系列實質性進展時,在宇航專家科羅廖夫的推動下,蘇聯正式提出同時實施載人繞月與載人登月兩套探測計劃,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要求在1967年10月實現航天員繞月飛行,以此來慶祝蘇聯十月革命50週年。

蘇聯的載人繞月計劃從1964年啟動,各種方案爭論不休,直到1966年才最後確定:採用繞月飛船和質子號火箭實現載人繞月,這就是“L-1繞月飛船/質子號火箭”方案。這一方案的基本任務是在1967年將一名蘇聯航天員送入繞月飛行的大橢圓軌道,航天員駕駛飛船經過7天往返路程,在繞過月球后直接返回地球。蘇聯在研製繞月飛船時,已經成功完成了東方號、上升號飛船的載人飛行任務,而且諸如飛船編隊飛行技術、航天員太空行走技術、飛船返回技術等難關均告攻克。而在蘇聯制定的載人繞月技術方案中,似乎沒有什麼不可克服的困難了。

但事實遠非如此,在地球軌道飛行和繞月飛行並不是一回事,就拿返回技術來講,難度要大得多。蘇聯先後發射了十餘艘無人飛船,反覆試驗採用跳躍式再入大氣層的方案。所謂跳躍式再入大氣層,有點類似打水漂,當石子以很小的角度入水時,快速飛向水中的石子會被水彈出水面,然後再落入水中,“蹦”過幾次的石子比直接投入水中的石子速度要低,下沉動作緩和。如果把大氣層比作水面,返回艙就是石子。當返回艙以較小的再入角度進入地球稠密的大氣層時,會被大氣層“彈”回到太空,在太空飛行一段後,再次進入大氣層。這種跳躍式再入,可利用大氣層反彈提供的升力對返回艙進行減速,有利於減小過載並調整著陸點。

然而,尖端技術並不能一蹴而就,科學家緊趕慢趕仍未能在慶祝十月革命50週年前將航天員送往月球。1968年9月和11月,蘇聯發射的“探測器-5號”和“探測器-6號”雖然返回了地面,但是第一個沒有“漂”起來,返回艙跳水似的直接進入大氣層,過載達到10~16個地球引力,如果載有航天員,航天員必死無疑。另一個“漂”起來了,也回到地面了,但返回艙出現致命的漏氣釋壓,如果載有航天員,航天員也必死無疑。直到1969年8月,“探測器-7號”才取得了圓滿成功。

“探測器-7號”的成功,標誌著蘇聯擁有了載人繞月飛行的能力。可惜時間不等人,美國“阿波羅8號”搶在蘇聯前面,於1968年12月率先完成了載人繞月飛行,得到了這個項目的金牌。於是,本來就是為爭奪政治金牌而開展的這場競賽已經沒有繼續的必要了,蘇聯政府最終決定停止載人繞月計劃。

"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載人登月是人類整個探月活動的最高峰,之前所有的準備似乎都是登月前的熱身。在這場最高級別的競爭中,美國人贏了,阿波羅的壯舉成就了人類踏上地外星球的“一大步”。但是,為什麼率先實現載人登月的是美國,而不是當時已在無人探月技術上拔得頭籌的蘇聯呢?長期以來,蘇聯沒有實現載人登月成為深深埋藏在人們心中的不解之謎。

蘇聯解體後有人分析說,“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所以在曠日持久的對峙中從未正面發生過軍事衝突,是因為它被另一場非正面的交鋒所取代了,這便是在外層空間展開的太空競賽,也有人稱之為一場“精神的較量”。

在這場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佔盡了優勢,但出乎人們的意料,最早登上月球的卻是美國人。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了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飛船,率先跨越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步”。

人們不禁要問,當美國人緊鑼密鼓地實施阿波羅計劃的時候,當年的頭號航天巨人蘇聯難道“打盹了”嗎?其實並非如此!

冷戰時代,蘇聯在多年中都一直否認執行過載人月球探測計劃,美國等西方國家曾在20世紀60年代動用了包括衛星在內的各種偵察手段和情報專家,對蘇聯的航天活動進行跟蹤分析,但一直沒有得到蘇聯載人探月的確鑿證據。隨著1991年蘇聯的解體,俄羅斯逐漸公開了當年的祕密檔案,揭開了蘇聯載人探月的神祕面紗。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不僅標誌著航天時代的開始,而且也意味著美蘇之間的登月競賽已經悄然展開了。首枚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之後,蘇聯人沒有停止,他們又於1957年11月3日把載有小狗“萊伊卡”的人造地球衛星2號送上了天,這是世界第一顆生物實驗衛星。而與此同時,美國的第一次衛星發射卻因為火箭爆炸而受到挫折。

然而美國人沒有因此洩氣,情報人員和負責太空事務的首腦們經過祕密研究分析得出結論,在這場太空賽跑中儘管蘇聯人暫時領先,但美國完全有可能取得更為耀眼的勝利,那便是率先載人登上月球!

1961年5月,肯尼迪發表了其總統生涯中最為著名的一次演講。他語氣堅定地說:“到六十年代末,美國完全有能力,將人類送上月亮並且安全返回地球。”隨著阿波羅計劃的開展,美國“土星”系列運載火箭的研製也在緊張進行。1967年11月9日,“土星”5號火箭試發射成功,為阿波羅11號的載人登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的幾家設計局就向蘇聯領導層遞交了短期、中期和長期航天計劃,60年代,蘇聯不但實施了載人繞月飛行計劃,而且還開展了載人登月計劃。

蘇聯的載人繞月計劃始於1964年8月,在1969年停止,先後進行了12次“探測器號”無人試驗月球飛船的發射,其中5次飛臨月球,但飛船中的乘客只是烏龜、大麥等小動物和植物。1968年12月美國“阿波羅8號”率先完成歷史性的載人繞月飛行後,蘇聯繞月飛船還沒來得及載人,就過早夭折了。

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同樣始於1964年,在8年的實施過程中進行了4次登月運載火箭的試射,其中的一次攜帶了模擬的登月飛船,但全部4次發射都以火箭墜落和爆炸告終,載人登月飛行最終魂斷拜科努爾發射場。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俄羅斯解密資料顯示,1964年夏天,當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已經取得一系列實質性進展時,在宇航專家科羅廖夫的推動下,蘇聯正式提出同時實施載人繞月與載人登月兩套探測計劃,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要求在1967年10月實現航天員繞月飛行,以此來慶祝蘇聯十月革命50週年。

蘇聯的載人繞月計劃從1964年啟動,各種方案爭論不休,直到1966年才最後確定:採用繞月飛船和質子號火箭實現載人繞月,這就是“L-1繞月飛船/質子號火箭”方案。這一方案的基本任務是在1967年將一名蘇聯航天員送入繞月飛行的大橢圓軌道,航天員駕駛飛船經過7天往返路程,在繞過月球后直接返回地球。蘇聯在研製繞月飛船時,已經成功完成了東方號、上升號飛船的載人飛行任務,而且諸如飛船編隊飛行技術、航天員太空行走技術、飛船返回技術等難關均告攻克。而在蘇聯制定的載人繞月技術方案中,似乎沒有什麼不可克服的困難了。

但事實遠非如此,在地球軌道飛行和繞月飛行並不是一回事,就拿返回技術來講,難度要大得多。蘇聯先後發射了十餘艘無人飛船,反覆試驗採用跳躍式再入大氣層的方案。所謂跳躍式再入大氣層,有點類似打水漂,當石子以很小的角度入水時,快速飛向水中的石子會被水彈出水面,然後再落入水中,“蹦”過幾次的石子比直接投入水中的石子速度要低,下沉動作緩和。如果把大氣層比作水面,返回艙就是石子。當返回艙以較小的再入角度進入地球稠密的大氣層時,會被大氣層“彈”回到太空,在太空飛行一段後,再次進入大氣層。這種跳躍式再入,可利用大氣層反彈提供的升力對返回艙進行減速,有利於減小過載並調整著陸點。

然而,尖端技術並不能一蹴而就,科學家緊趕慢趕仍未能在慶祝十月革命50週年前將航天員送往月球。1968年9月和11月,蘇聯發射的“探測器-5號”和“探測器-6號”雖然返回了地面,但是第一個沒有“漂”起來,返回艙跳水似的直接進入大氣層,過載達到10~16個地球引力,如果載有航天員,航天員必死無疑。另一個“漂”起來了,也回到地面了,但返回艙出現致命的漏氣釋壓,如果載有航天員,航天員也必死無疑。直到1969年8月,“探測器-7號”才取得了圓滿成功。

“探測器-7號”的成功,標誌著蘇聯擁有了載人繞月飛行的能力。可惜時間不等人,美國“阿波羅8號”搶在蘇聯前面,於1968年12月率先完成了載人繞月飛行,得到了這個項目的金牌。於是,本來就是為爭奪政治金牌而開展的這場競賽已經沒有繼續的必要了,蘇聯政府最終決定停止載人繞月計劃。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與載人繞月計劃幾乎同時開展。1964年夏天,蘇聯確定用4年時間讓航天員踏上月球,蘇聯的登月方案有三種:

第一種是直接登月,就是用火箭直接把登月飛船發射到月球表面,航天員完成月球考察任務後直接從月球返回地球。直接登月方式需要研製巨型運載火箭,為此著名的切洛梅設計局曾設計了起飛推力達6000噸的UR-700巨型火箭,它的運載能力是美國土星-5火箭的5倍,堪稱火箭中的“巨無霸”,然而蘇聯政府最終否定了這個方案。

第二種是地球軌道組裝方案。科羅廖夫最初的設計是分三次將登月飛船、奔月火箭助推器、推進劑貯箱等部件送到低地球軌道,然後在軌道上將它們對接在一起,隨後2~3名航天員駕駛“聯盟號”飛船進入太空,並轉移到登月飛船中,最終在軌道上形成一個龐大的載人登月裝置。這個裝置從低地球軌道上點火發射,抵達月球后直接降落在月球表面,航天員完成月球考察後直接返回地球。按科羅廖夫的設想,在發射載人登月飛船前,先向預定著陸點發射無人自動月球車,然後發出信號,引導飛船直接著陸。不過,當時蘇聯還沒有全面掌握交會對接技術,這一方案最終也被否決。

第三種是月球軌道交會方案。它的發射過程是,用N-1運載火箭將載有兩名航天員的飛船與登月艙發射到月球軌道,在月球軌道上一名航天員進入登月艙,然後登月艙與母船分離,並降落在月球上,而母船繼續環繞月球飛行,等待登月艙返回。登月航天員完成出艙考察後,返回登月艙,駕駛登月艙飛離月球並返回月球軌道,隨後與繞月飛船對接,登月航天員返回到飛船中,兩名航天員會合後啟動飛船的主發動機返回地球;在接近地球時航天員進入飛船的返回艙,然後返回艙與飛船分離,穿過大氣層,在地球上軟著陸。這種方案與美國阿波羅計劃的登月方案有許多相同之處。


"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載人登月是人類整個探月活動的最高峰,之前所有的準備似乎都是登月前的熱身。在這場最高級別的競爭中,美國人贏了,阿波羅的壯舉成就了人類踏上地外星球的“一大步”。但是,為什麼率先實現載人登月的是美國,而不是當時已在無人探月技術上拔得頭籌的蘇聯呢?長期以來,蘇聯沒有實現載人登月成為深深埋藏在人們心中的不解之謎。

蘇聯解體後有人分析說,“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所以在曠日持久的對峙中從未正面發生過軍事衝突,是因為它被另一場非正面的交鋒所取代了,這便是在外層空間展開的太空競賽,也有人稱之為一場“精神的較量”。

在這場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佔盡了優勢,但出乎人們的意料,最早登上月球的卻是美國人。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了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飛船,率先跨越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步”。

人們不禁要問,當美國人緊鑼密鼓地實施阿波羅計劃的時候,當年的頭號航天巨人蘇聯難道“打盹了”嗎?其實並非如此!

冷戰時代,蘇聯在多年中都一直否認執行過載人月球探測計劃,美國等西方國家曾在20世紀60年代動用了包括衛星在內的各種偵察手段和情報專家,對蘇聯的航天活動進行跟蹤分析,但一直沒有得到蘇聯載人探月的確鑿證據。隨著1991年蘇聯的解體,俄羅斯逐漸公開了當年的祕密檔案,揭開了蘇聯載人探月的神祕面紗。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不僅標誌著航天時代的開始,而且也意味著美蘇之間的登月競賽已經悄然展開了。首枚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之後,蘇聯人沒有停止,他們又於1957年11月3日把載有小狗“萊伊卡”的人造地球衛星2號送上了天,這是世界第一顆生物實驗衛星。而與此同時,美國的第一次衛星發射卻因為火箭爆炸而受到挫折。

然而美國人沒有因此洩氣,情報人員和負責太空事務的首腦們經過祕密研究分析得出結論,在這場太空賽跑中儘管蘇聯人暫時領先,但美國完全有可能取得更為耀眼的勝利,那便是率先載人登上月球!

1961年5月,肯尼迪發表了其總統生涯中最為著名的一次演講。他語氣堅定地說:“到六十年代末,美國完全有能力,將人類送上月亮並且安全返回地球。”隨著阿波羅計劃的開展,美國“土星”系列運載火箭的研製也在緊張進行。1967年11月9日,“土星”5號火箭試發射成功,為阿波羅11號的載人登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的幾家設計局就向蘇聯領導層遞交了短期、中期和長期航天計劃,60年代,蘇聯不但實施了載人繞月飛行計劃,而且還開展了載人登月計劃。

蘇聯的載人繞月計劃始於1964年8月,在1969年停止,先後進行了12次“探測器號”無人試驗月球飛船的發射,其中5次飛臨月球,但飛船中的乘客只是烏龜、大麥等小動物和植物。1968年12月美國“阿波羅8號”率先完成歷史性的載人繞月飛行後,蘇聯繞月飛船還沒來得及載人,就過早夭折了。

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同樣始於1964年,在8年的實施過程中進行了4次登月運載火箭的試射,其中的一次攜帶了模擬的登月飛船,但全部4次發射都以火箭墜落和爆炸告終,載人登月飛行最終魂斷拜科努爾發射場。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俄羅斯解密資料顯示,1964年夏天,當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已經取得一系列實質性進展時,在宇航專家科羅廖夫的推動下,蘇聯正式提出同時實施載人繞月與載人登月兩套探測計劃,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要求在1967年10月實現航天員繞月飛行,以此來慶祝蘇聯十月革命50週年。

蘇聯的載人繞月計劃從1964年啟動,各種方案爭論不休,直到1966年才最後確定:採用繞月飛船和質子號火箭實現載人繞月,這就是“L-1繞月飛船/質子號火箭”方案。這一方案的基本任務是在1967年將一名蘇聯航天員送入繞月飛行的大橢圓軌道,航天員駕駛飛船經過7天往返路程,在繞過月球后直接返回地球。蘇聯在研製繞月飛船時,已經成功完成了東方號、上升號飛船的載人飛行任務,而且諸如飛船編隊飛行技術、航天員太空行走技術、飛船返回技術等難關均告攻克。而在蘇聯制定的載人繞月技術方案中,似乎沒有什麼不可克服的困難了。

但事實遠非如此,在地球軌道飛行和繞月飛行並不是一回事,就拿返回技術來講,難度要大得多。蘇聯先後發射了十餘艘無人飛船,反覆試驗採用跳躍式再入大氣層的方案。所謂跳躍式再入大氣層,有點類似打水漂,當石子以很小的角度入水時,快速飛向水中的石子會被水彈出水面,然後再落入水中,“蹦”過幾次的石子比直接投入水中的石子速度要低,下沉動作緩和。如果把大氣層比作水面,返回艙就是石子。當返回艙以較小的再入角度進入地球稠密的大氣層時,會被大氣層“彈”回到太空,在太空飛行一段後,再次進入大氣層。這種跳躍式再入,可利用大氣層反彈提供的升力對返回艙進行減速,有利於減小過載並調整著陸點。

然而,尖端技術並不能一蹴而就,科學家緊趕慢趕仍未能在慶祝十月革命50週年前將航天員送往月球。1968年9月和11月,蘇聯發射的“探測器-5號”和“探測器-6號”雖然返回了地面,但是第一個沒有“漂”起來,返回艙跳水似的直接進入大氣層,過載達到10~16個地球引力,如果載有航天員,航天員必死無疑。另一個“漂”起來了,也回到地面了,但返回艙出現致命的漏氣釋壓,如果載有航天員,航天員也必死無疑。直到1969年8月,“探測器-7號”才取得了圓滿成功。

“探測器-7號”的成功,標誌著蘇聯擁有了載人繞月飛行的能力。可惜時間不等人,美國“阿波羅8號”搶在蘇聯前面,於1968年12月率先完成了載人繞月飛行,得到了這個項目的金牌。於是,本來就是為爭奪政治金牌而開展的這場競賽已經沒有繼續的必要了,蘇聯政府最終決定停止載人繞月計劃。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與載人繞月計劃幾乎同時開展。1964年夏天,蘇聯確定用4年時間讓航天員踏上月球,蘇聯的登月方案有三種:

第一種是直接登月,就是用火箭直接把登月飛船發射到月球表面,航天員完成月球考察任務後直接從月球返回地球。直接登月方式需要研製巨型運載火箭,為此著名的切洛梅設計局曾設計了起飛推力達6000噸的UR-700巨型火箭,它的運載能力是美國土星-5火箭的5倍,堪稱火箭中的“巨無霸”,然而蘇聯政府最終否定了這個方案。

第二種是地球軌道組裝方案。科羅廖夫最初的設計是分三次將登月飛船、奔月火箭助推器、推進劑貯箱等部件送到低地球軌道,然後在軌道上將它們對接在一起,隨後2~3名航天員駕駛“聯盟號”飛船進入太空,並轉移到登月飛船中,最終在軌道上形成一個龐大的載人登月裝置。這個裝置從低地球軌道上點火發射,抵達月球后直接降落在月球表面,航天員完成月球考察後直接返回地球。按科羅廖夫的設想,在發射載人登月飛船前,先向預定著陸點發射無人自動月球車,然後發出信號,引導飛船直接著陸。不過,當時蘇聯還沒有全面掌握交會對接技術,這一方案最終也被否決。

第三種是月球軌道交會方案。它的發射過程是,用N-1運載火箭將載有兩名航天員的飛船與登月艙發射到月球軌道,在月球軌道上一名航天員進入登月艙,然後登月艙與母船分離,並降落在月球上,而母船繼續環繞月球飛行,等待登月艙返回。登月航天員完成出艙考察後,返回登月艙,駕駛登月艙飛離月球並返回月球軌道,隨後與繞月飛船對接,登月航天員返回到飛船中,兩名航天員會合後啟動飛船的主發動機返回地球;在接近地球時航天員進入飛船的返回艙,然後返回艙與飛船分離,穿過大氣層,在地球上軟著陸。這種方案與美國阿波羅計劃的登月方案有許多相同之處。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1966年9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最後批准了月球軌道交會方案。隨後,蘇聯為它們的載人登月之行研製了巨大的飛船,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其一是環月飛行的載人飛船-也就是母船,蘇聯將它命名為聯盟-LOK;其二是可載一名航天員在月球著陸的登月艙,稱為LK登月艙;其三是主要用來“剎車”的D級火箭助推器。由這三個部分及救生逃逸塔組成的裝置被稱作L3複合體,它由N-1火箭送往月球。所以蘇聯給他們的載人登月計劃起的代號是N1-L3。

聯盟-LOK登月飛船是從著名的聯盟飛船衍生出來的航天器,由對接機構、球形軌道艙、鐘形返回艙和設備艙組成,長近10米,重約9.8噸,2名航天員在7天往返月球的旅途中都呆在這艘飛船中,並最終由飛船返回艙將航天員送回地面。

LK登月艙是攜帶航天員最終降落在月球上的裝置,總重5.56噸,高5.2米,只可搭乘一名航天員。登月艙由四個部分組成,其一是充有0.74個大氣壓空氣的半球形密封艙,它是航天員駕駛登月艙降落和飛離月球時停留的地方,艙內有自動著陸、飛行控制、溫度控制、電視攝像機等設備。其二是E級液體火箭,它既是著陸時用於減速的制動火箭,又是航天員返回月球軌道的上升火箭,著陸前它還提供“盤旋”能力,使登月艙可進行橫向機動,以免落入隕石坑。其三是著陸設備,包括由4只“腳”構成的緩衝著陸架、雷達高度表、化學電源等設備,它不僅起著陸緩衝作用,還為航天員月面活動提供電源,並用作登月艙從月球起飛的發射平臺,最後它將永遠留在月球上。其四是姿態控制系統和名為“接觸”的對接系統,姿態控制系統依靠多臺小發動機控制飛行方向和姿態;對接系統保證登月艙離開月球后,在月球軌道上與環繞月球飛行的飛船進行剛性連接,登月艙與飛船之間沒有航天員通過的通道,航天員經過開放的太空從登月艙進入飛船。


"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載人登月是人類整個探月活動的最高峰,之前所有的準備似乎都是登月前的熱身。在這場最高級別的競爭中,美國人贏了,阿波羅的壯舉成就了人類踏上地外星球的“一大步”。但是,為什麼率先實現載人登月的是美國,而不是當時已在無人探月技術上拔得頭籌的蘇聯呢?長期以來,蘇聯沒有實現載人登月成為深深埋藏在人們心中的不解之謎。

蘇聯解體後有人分析說,“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所以在曠日持久的對峙中從未正面發生過軍事衝突,是因為它被另一場非正面的交鋒所取代了,這便是在外層空間展開的太空競賽,也有人稱之為一場“精神的較量”。

在這場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佔盡了優勢,但出乎人們的意料,最早登上月球的卻是美國人。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了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飛船,率先跨越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步”。

人們不禁要問,當美國人緊鑼密鼓地實施阿波羅計劃的時候,當年的頭號航天巨人蘇聯難道“打盹了”嗎?其實並非如此!

冷戰時代,蘇聯在多年中都一直否認執行過載人月球探測計劃,美國等西方國家曾在20世紀60年代動用了包括衛星在內的各種偵察手段和情報專家,對蘇聯的航天活動進行跟蹤分析,但一直沒有得到蘇聯載人探月的確鑿證據。隨著1991年蘇聯的解體,俄羅斯逐漸公開了當年的祕密檔案,揭開了蘇聯載人探月的神祕面紗。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不僅標誌著航天時代的開始,而且也意味著美蘇之間的登月競賽已經悄然展開了。首枚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之後,蘇聯人沒有停止,他們又於1957年11月3日把載有小狗“萊伊卡”的人造地球衛星2號送上了天,這是世界第一顆生物實驗衛星。而與此同時,美國的第一次衛星發射卻因為火箭爆炸而受到挫折。

然而美國人沒有因此洩氣,情報人員和負責太空事務的首腦們經過祕密研究分析得出結論,在這場太空賽跑中儘管蘇聯人暫時領先,但美國完全有可能取得更為耀眼的勝利,那便是率先載人登上月球!

1961年5月,肯尼迪發表了其總統生涯中最為著名的一次演講。他語氣堅定地說:“到六十年代末,美國完全有能力,將人類送上月亮並且安全返回地球。”隨著阿波羅計劃的開展,美國“土星”系列運載火箭的研製也在緊張進行。1967年11月9日,“土星”5號火箭試發射成功,為阿波羅11號的載人登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的幾家設計局就向蘇聯領導層遞交了短期、中期和長期航天計劃,60年代,蘇聯不但實施了載人繞月飛行計劃,而且還開展了載人登月計劃。

蘇聯的載人繞月計劃始於1964年8月,在1969年停止,先後進行了12次“探測器號”無人試驗月球飛船的發射,其中5次飛臨月球,但飛船中的乘客只是烏龜、大麥等小動物和植物。1968年12月美國“阿波羅8號”率先完成歷史性的載人繞月飛行後,蘇聯繞月飛船還沒來得及載人,就過早夭折了。

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同樣始於1964年,在8年的實施過程中進行了4次登月運載火箭的試射,其中的一次攜帶了模擬的登月飛船,但全部4次發射都以火箭墜落和爆炸告終,載人登月飛行最終魂斷拜科努爾發射場。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俄羅斯解密資料顯示,1964年夏天,當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已經取得一系列實質性進展時,在宇航專家科羅廖夫的推動下,蘇聯正式提出同時實施載人繞月與載人登月兩套探測計劃,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要求在1967年10月實現航天員繞月飛行,以此來慶祝蘇聯十月革命50週年。

蘇聯的載人繞月計劃從1964年啟動,各種方案爭論不休,直到1966年才最後確定:採用繞月飛船和質子號火箭實現載人繞月,這就是“L-1繞月飛船/質子號火箭”方案。這一方案的基本任務是在1967年將一名蘇聯航天員送入繞月飛行的大橢圓軌道,航天員駕駛飛船經過7天往返路程,在繞過月球后直接返回地球。蘇聯在研製繞月飛船時,已經成功完成了東方號、上升號飛船的載人飛行任務,而且諸如飛船編隊飛行技術、航天員太空行走技術、飛船返回技術等難關均告攻克。而在蘇聯制定的載人繞月技術方案中,似乎沒有什麼不可克服的困難了。

但事實遠非如此,在地球軌道飛行和繞月飛行並不是一回事,就拿返回技術來講,難度要大得多。蘇聯先後發射了十餘艘無人飛船,反覆試驗採用跳躍式再入大氣層的方案。所謂跳躍式再入大氣層,有點類似打水漂,當石子以很小的角度入水時,快速飛向水中的石子會被水彈出水面,然後再落入水中,“蹦”過幾次的石子比直接投入水中的石子速度要低,下沉動作緩和。如果把大氣層比作水面,返回艙就是石子。當返回艙以較小的再入角度進入地球稠密的大氣層時,會被大氣層“彈”回到太空,在太空飛行一段後,再次進入大氣層。這種跳躍式再入,可利用大氣層反彈提供的升力對返回艙進行減速,有利於減小過載並調整著陸點。

然而,尖端技術並不能一蹴而就,科學家緊趕慢趕仍未能在慶祝十月革命50週年前將航天員送往月球。1968年9月和11月,蘇聯發射的“探測器-5號”和“探測器-6號”雖然返回了地面,但是第一個沒有“漂”起來,返回艙跳水似的直接進入大氣層,過載達到10~16個地球引力,如果載有航天員,航天員必死無疑。另一個“漂”起來了,也回到地面了,但返回艙出現致命的漏氣釋壓,如果載有航天員,航天員也必死無疑。直到1969年8月,“探測器-7號”才取得了圓滿成功。

“探測器-7號”的成功,標誌著蘇聯擁有了載人繞月飛行的能力。可惜時間不等人,美國“阿波羅8號”搶在蘇聯前面,於1968年12月率先完成了載人繞月飛行,得到了這個項目的金牌。於是,本來就是為爭奪政治金牌而開展的這場競賽已經沒有繼續的必要了,蘇聯政府最終決定停止載人繞月計劃。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與載人繞月計劃幾乎同時開展。1964年夏天,蘇聯確定用4年時間讓航天員踏上月球,蘇聯的登月方案有三種:

第一種是直接登月,就是用火箭直接把登月飛船發射到月球表面,航天員完成月球考察任務後直接從月球返回地球。直接登月方式需要研製巨型運載火箭,為此著名的切洛梅設計局曾設計了起飛推力達6000噸的UR-700巨型火箭,它的運載能力是美國土星-5火箭的5倍,堪稱火箭中的“巨無霸”,然而蘇聯政府最終否定了這個方案。

第二種是地球軌道組裝方案。科羅廖夫最初的設計是分三次將登月飛船、奔月火箭助推器、推進劑貯箱等部件送到低地球軌道,然後在軌道上將它們對接在一起,隨後2~3名航天員駕駛“聯盟號”飛船進入太空,並轉移到登月飛船中,最終在軌道上形成一個龐大的載人登月裝置。這個裝置從低地球軌道上點火發射,抵達月球后直接降落在月球表面,航天員完成月球考察後直接返回地球。按科羅廖夫的設想,在發射載人登月飛船前,先向預定著陸點發射無人自動月球車,然後發出信號,引導飛船直接著陸。不過,當時蘇聯還沒有全面掌握交會對接技術,這一方案最終也被否決。

第三種是月球軌道交會方案。它的發射過程是,用N-1運載火箭將載有兩名航天員的飛船與登月艙發射到月球軌道,在月球軌道上一名航天員進入登月艙,然後登月艙與母船分離,並降落在月球上,而母船繼續環繞月球飛行,等待登月艙返回。登月航天員完成出艙考察後,返回登月艙,駕駛登月艙飛離月球並返回月球軌道,隨後與繞月飛船對接,登月航天員返回到飛船中,兩名航天員會合後啟動飛船的主發動機返回地球;在接近地球時航天員進入飛船的返回艙,然後返回艙與飛船分離,穿過大氣層,在地球上軟著陸。這種方案與美國阿波羅計劃的登月方案有許多相同之處。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1966年9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最後批准了月球軌道交會方案。隨後,蘇聯為它們的載人登月之行研製了巨大的飛船,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其一是環月飛行的載人飛船-也就是母船,蘇聯將它命名為聯盟-LOK;其二是可載一名航天員在月球著陸的登月艙,稱為LK登月艙;其三是主要用來“剎車”的D級火箭助推器。由這三個部分及救生逃逸塔組成的裝置被稱作L3複合體,它由N-1火箭送往月球。所以蘇聯給他們的載人登月計劃起的代號是N1-L3。

聯盟-LOK登月飛船是從著名的聯盟飛船衍生出來的航天器,由對接機構、球形軌道艙、鐘形返回艙和設備艙組成,長近10米,重約9.8噸,2名航天員在7天往返月球的旅途中都呆在這艘飛船中,並最終由飛船返回艙將航天員送回地面。

LK登月艙是攜帶航天員最終降落在月球上的裝置,總重5.56噸,高5.2米,只可搭乘一名航天員。登月艙由四個部分組成,其一是充有0.74個大氣壓空氣的半球形密封艙,它是航天員駕駛登月艙降落和飛離月球時停留的地方,艙內有自動著陸、飛行控制、溫度控制、電視攝像機等設備。其二是E級液體火箭,它既是著陸時用於減速的制動火箭,又是航天員返回月球軌道的上升火箭,著陸前它還提供“盤旋”能力,使登月艙可進行橫向機動,以免落入隕石坑。其三是著陸設備,包括由4只“腳”構成的緩衝著陸架、雷達高度表、化學電源等設備,它不僅起著陸緩衝作用,還為航天員月面活動提供電源,並用作登月艙從月球起飛的發射平臺,最後它將永遠留在月球上。其四是姿態控制系統和名為“接觸”的對接系統,姿態控制系統依靠多臺小發動機控制飛行方向和姿態;對接系統保證登月艙離開月球后,在月球軌道上與環繞月球飛行的飛船進行剛性連接,登月艙與飛船之間沒有航天員通過的通道,航天員經過開放的太空從登月艙進入飛船。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N-1運載火箭,是火箭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為載人登月計劃設計的巨型火箭,很長一段時間裡蘇聯沒有向外界透露過任何有關它的信息。儘管美國的間諜衛星拍到了它的巨大身影,但是蘇聯保持了最大限度的沉默。N-1火箭可以說是科羅廖夫“最後的愛”,他的理想是不僅要征服地球周圍的空間,還要飛向其他行星。

N-1是個龐然大物,高113米,底部直徑達到了17米,起飛重量2800噸,能將95噸重的載荷送到低地球軌道。至今,人類製造的任何火箭的尺寸都無法與這位鋼鐵巨人相比。N-1火箭共有5級,前三級可以將登月飛船送到低地球軌道,第四級將飛船送入奔月軌道,第五級,也稱作D級,它首先在飛往月球的長途旅行中提供調整飛行方向的動力;其次在接近月球時作為反推火箭起“剎車”作用,使飛船和登月艙進入月球赤道橢圓軌道;在隨後的著陸過程中,它將隨登月艙一同與飛船分離,並繼續工作以減低登月艙的下降速度;最終,在離月球表面4千米時被拋掉,落在登月艙著陸點附近。

設計“巨無霸”式“N1號”火箭的最初目的,是將代號為“蘇聯月亮”的衛星送入太空。說它是“巨無霸”絕對名副其實,它的第一級發動機組是30臺使用煤油和液氧作燃料的大功率火箭發動機。但是從空氣動力學角度,一部火箭使用這麼多發動機無疑是致命的缺陷。首先,發動機組的眾多發動機之間根本無法做到助推力的有效平衡。其次,為這些發動機分別添加燃料更是令人頭痛的事情。

1966年,總設計師科羅廖夫不幸去世,使N-1運載火箭的研製雪上加霜。1969年2月21日,火箭首次升空,在發射後第66秒時,火箭在12000米的高空炸燬。4個半月後,進行了第二次發射,令人沮喪的是,火箭點火才6秒,一臺主發動機的液氧渦輪爆裂,火箭底部立刻燃起大火,一時間液氧奔流,碎片灑落,一系列爆炸震撼了發射臺,接著巨大的火箭開始傾斜,隨之而來的爆炸徹底毀壞了發射設施,甚至500米開外的另一個發射臺也造成嚴重損壞。兩年後,N-1火箭又經歷了兩次失敗的發射。這4次事故對蘇聯載人登月計劃是災難性的沉重打擊。

N-1火箭慘遭失敗後,該項目被終止,唯一倖免的是NK-33液氧/煤油發動機,後來的試驗證明這是一種高可靠性發動機,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將剩餘的多臺發動機賣給了美國。隨著N-1火箭黯然出局,蘇聯載人登月的大戲無可奈何地落下了帷幕。


"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載人登月是人類整個探月活動的最高峰,之前所有的準備似乎都是登月前的熱身。在這場最高級別的競爭中,美國人贏了,阿波羅的壯舉成就了人類踏上地外星球的“一大步”。但是,為什麼率先實現載人登月的是美國,而不是當時已在無人探月技術上拔得頭籌的蘇聯呢?長期以來,蘇聯沒有實現載人登月成為深深埋藏在人們心中的不解之謎。

蘇聯解體後有人分析說,“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所以在曠日持久的對峙中從未正面發生過軍事衝突,是因為它被另一場非正面的交鋒所取代了,這便是在外層空間展開的太空競賽,也有人稱之為一場“精神的較量”。

在這場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佔盡了優勢,但出乎人們的意料,最早登上月球的卻是美國人。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了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飛船,率先跨越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步”。

人們不禁要問,當美國人緊鑼密鼓地實施阿波羅計劃的時候,當年的頭號航天巨人蘇聯難道“打盹了”嗎?其實並非如此!

冷戰時代,蘇聯在多年中都一直否認執行過載人月球探測計劃,美國等西方國家曾在20世紀60年代動用了包括衛星在內的各種偵察手段和情報專家,對蘇聯的航天活動進行跟蹤分析,但一直沒有得到蘇聯載人探月的確鑿證據。隨著1991年蘇聯的解體,俄羅斯逐漸公開了當年的祕密檔案,揭開了蘇聯載人探月的神祕面紗。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不僅標誌著航天時代的開始,而且也意味著美蘇之間的登月競賽已經悄然展開了。首枚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之後,蘇聯人沒有停止,他們又於1957年11月3日把載有小狗“萊伊卡”的人造地球衛星2號送上了天,這是世界第一顆生物實驗衛星。而與此同時,美國的第一次衛星發射卻因為火箭爆炸而受到挫折。

然而美國人沒有因此洩氣,情報人員和負責太空事務的首腦們經過祕密研究分析得出結論,在這場太空賽跑中儘管蘇聯人暫時領先,但美國完全有可能取得更為耀眼的勝利,那便是率先載人登上月球!

1961年5月,肯尼迪發表了其總統生涯中最為著名的一次演講。他語氣堅定地說:“到六十年代末,美國完全有能力,將人類送上月亮並且安全返回地球。”隨著阿波羅計劃的開展,美國“土星”系列運載火箭的研製也在緊張進行。1967年11月9日,“土星”5號火箭試發射成功,為阿波羅11號的載人登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的幾家設計局就向蘇聯領導層遞交了短期、中期和長期航天計劃,60年代,蘇聯不但實施了載人繞月飛行計劃,而且還開展了載人登月計劃。

蘇聯的載人繞月計劃始於1964年8月,在1969年停止,先後進行了12次“探測器號”無人試驗月球飛船的發射,其中5次飛臨月球,但飛船中的乘客只是烏龜、大麥等小動物和植物。1968年12月美國“阿波羅8號”率先完成歷史性的載人繞月飛行後,蘇聯繞月飛船還沒來得及載人,就過早夭折了。

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同樣始於1964年,在8年的實施過程中進行了4次登月運載火箭的試射,其中的一次攜帶了模擬的登月飛船,但全部4次發射都以火箭墜落和爆炸告終,載人登月飛行最終魂斷拜科努爾發射場。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俄羅斯解密資料顯示,1964年夏天,當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已經取得一系列實質性進展時,在宇航專家科羅廖夫的推動下,蘇聯正式提出同時實施載人繞月與載人登月兩套探測計劃,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要求在1967年10月實現航天員繞月飛行,以此來慶祝蘇聯十月革命50週年。

蘇聯的載人繞月計劃從1964年啟動,各種方案爭論不休,直到1966年才最後確定:採用繞月飛船和質子號火箭實現載人繞月,這就是“L-1繞月飛船/質子號火箭”方案。這一方案的基本任務是在1967年將一名蘇聯航天員送入繞月飛行的大橢圓軌道,航天員駕駛飛船經過7天往返路程,在繞過月球后直接返回地球。蘇聯在研製繞月飛船時,已經成功完成了東方號、上升號飛船的載人飛行任務,而且諸如飛船編隊飛行技術、航天員太空行走技術、飛船返回技術等難關均告攻克。而在蘇聯制定的載人繞月技術方案中,似乎沒有什麼不可克服的困難了。

但事實遠非如此,在地球軌道飛行和繞月飛行並不是一回事,就拿返回技術來講,難度要大得多。蘇聯先後發射了十餘艘無人飛船,反覆試驗採用跳躍式再入大氣層的方案。所謂跳躍式再入大氣層,有點類似打水漂,當石子以很小的角度入水時,快速飛向水中的石子會被水彈出水面,然後再落入水中,“蹦”過幾次的石子比直接投入水中的石子速度要低,下沉動作緩和。如果把大氣層比作水面,返回艙就是石子。當返回艙以較小的再入角度進入地球稠密的大氣層時,會被大氣層“彈”回到太空,在太空飛行一段後,再次進入大氣層。這種跳躍式再入,可利用大氣層反彈提供的升力對返回艙進行減速,有利於減小過載並調整著陸點。

然而,尖端技術並不能一蹴而就,科學家緊趕慢趕仍未能在慶祝十月革命50週年前將航天員送往月球。1968年9月和11月,蘇聯發射的“探測器-5號”和“探測器-6號”雖然返回了地面,但是第一個沒有“漂”起來,返回艙跳水似的直接進入大氣層,過載達到10~16個地球引力,如果載有航天員,航天員必死無疑。另一個“漂”起來了,也回到地面了,但返回艙出現致命的漏氣釋壓,如果載有航天員,航天員也必死無疑。直到1969年8月,“探測器-7號”才取得了圓滿成功。

“探測器-7號”的成功,標誌著蘇聯擁有了載人繞月飛行的能力。可惜時間不等人,美國“阿波羅8號”搶在蘇聯前面,於1968年12月率先完成了載人繞月飛行,得到了這個項目的金牌。於是,本來就是為爭奪政治金牌而開展的這場競賽已經沒有繼續的必要了,蘇聯政府最終決定停止載人繞月計劃。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與載人繞月計劃幾乎同時開展。1964年夏天,蘇聯確定用4年時間讓航天員踏上月球,蘇聯的登月方案有三種:

第一種是直接登月,就是用火箭直接把登月飛船發射到月球表面,航天員完成月球考察任務後直接從月球返回地球。直接登月方式需要研製巨型運載火箭,為此著名的切洛梅設計局曾設計了起飛推力達6000噸的UR-700巨型火箭,它的運載能力是美國土星-5火箭的5倍,堪稱火箭中的“巨無霸”,然而蘇聯政府最終否定了這個方案。

第二種是地球軌道組裝方案。科羅廖夫最初的設計是分三次將登月飛船、奔月火箭助推器、推進劑貯箱等部件送到低地球軌道,然後在軌道上將它們對接在一起,隨後2~3名航天員駕駛“聯盟號”飛船進入太空,並轉移到登月飛船中,最終在軌道上形成一個龐大的載人登月裝置。這個裝置從低地球軌道上點火發射,抵達月球后直接降落在月球表面,航天員完成月球考察後直接返回地球。按科羅廖夫的設想,在發射載人登月飛船前,先向預定著陸點發射無人自動月球車,然後發出信號,引導飛船直接著陸。不過,當時蘇聯還沒有全面掌握交會對接技術,這一方案最終也被否決。

第三種是月球軌道交會方案。它的發射過程是,用N-1運載火箭將載有兩名航天員的飛船與登月艙發射到月球軌道,在月球軌道上一名航天員進入登月艙,然後登月艙與母船分離,並降落在月球上,而母船繼續環繞月球飛行,等待登月艙返回。登月航天員完成出艙考察後,返回登月艙,駕駛登月艙飛離月球並返回月球軌道,隨後與繞月飛船對接,登月航天員返回到飛船中,兩名航天員會合後啟動飛船的主發動機返回地球;在接近地球時航天員進入飛船的返回艙,然後返回艙與飛船分離,穿過大氣層,在地球上軟著陸。這種方案與美國阿波羅計劃的登月方案有許多相同之處。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1966年9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最後批准了月球軌道交會方案。隨後,蘇聯為它們的載人登月之行研製了巨大的飛船,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其一是環月飛行的載人飛船-也就是母船,蘇聯將它命名為聯盟-LOK;其二是可載一名航天員在月球著陸的登月艙,稱為LK登月艙;其三是主要用來“剎車”的D級火箭助推器。由這三個部分及救生逃逸塔組成的裝置被稱作L3複合體,它由N-1火箭送往月球。所以蘇聯給他們的載人登月計劃起的代號是N1-L3。

聯盟-LOK登月飛船是從著名的聯盟飛船衍生出來的航天器,由對接機構、球形軌道艙、鐘形返回艙和設備艙組成,長近10米,重約9.8噸,2名航天員在7天往返月球的旅途中都呆在這艘飛船中,並最終由飛船返回艙將航天員送回地面。

LK登月艙是攜帶航天員最終降落在月球上的裝置,總重5.56噸,高5.2米,只可搭乘一名航天員。登月艙由四個部分組成,其一是充有0.74個大氣壓空氣的半球形密封艙,它是航天員駕駛登月艙降落和飛離月球時停留的地方,艙內有自動著陸、飛行控制、溫度控制、電視攝像機等設備。其二是E級液體火箭,它既是著陸時用於減速的制動火箭,又是航天員返回月球軌道的上升火箭,著陸前它還提供“盤旋”能力,使登月艙可進行橫向機動,以免落入隕石坑。其三是著陸設備,包括由4只“腳”構成的緩衝著陸架、雷達高度表、化學電源等設備,它不僅起著陸緩衝作用,還為航天員月面活動提供電源,並用作登月艙從月球起飛的發射平臺,最後它將永遠留在月球上。其四是姿態控制系統和名為“接觸”的對接系統,姿態控制系統依靠多臺小發動機控制飛行方向和姿態;對接系統保證登月艙離開月球后,在月球軌道上與環繞月球飛行的飛船進行剛性連接,登月艙與飛船之間沒有航天員通過的通道,航天員經過開放的太空從登月艙進入飛船。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N-1運載火箭,是火箭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為載人登月計劃設計的巨型火箭,很長一段時間裡蘇聯沒有向外界透露過任何有關它的信息。儘管美國的間諜衛星拍到了它的巨大身影,但是蘇聯保持了最大限度的沉默。N-1火箭可以說是科羅廖夫“最後的愛”,他的理想是不僅要征服地球周圍的空間,還要飛向其他行星。

N-1是個龐然大物,高113米,底部直徑達到了17米,起飛重量2800噸,能將95噸重的載荷送到低地球軌道。至今,人類製造的任何火箭的尺寸都無法與這位鋼鐵巨人相比。N-1火箭共有5級,前三級可以將登月飛船送到低地球軌道,第四級將飛船送入奔月軌道,第五級,也稱作D級,它首先在飛往月球的長途旅行中提供調整飛行方向的動力;其次在接近月球時作為反推火箭起“剎車”作用,使飛船和登月艙進入月球赤道橢圓軌道;在隨後的著陸過程中,它將隨登月艙一同與飛船分離,並繼續工作以減低登月艙的下降速度;最終,在離月球表面4千米時被拋掉,落在登月艙著陸點附近。

設計“巨無霸”式“N1號”火箭的最初目的,是將代號為“蘇聯月亮”的衛星送入太空。說它是“巨無霸”絕對名副其實,它的第一級發動機組是30臺使用煤油和液氧作燃料的大功率火箭發動機。但是從空氣動力學角度,一部火箭使用這麼多發動機無疑是致命的缺陷。首先,發動機組的眾多發動機之間根本無法做到助推力的有效平衡。其次,為這些發動機分別添加燃料更是令人頭痛的事情。

1966年,總設計師科羅廖夫不幸去世,使N-1運載火箭的研製雪上加霜。1969年2月21日,火箭首次升空,在發射後第66秒時,火箭在12000米的高空炸燬。4個半月後,進行了第二次發射,令人沮喪的是,火箭點火才6秒,一臺主發動機的液氧渦輪爆裂,火箭底部立刻燃起大火,一時間液氧奔流,碎片灑落,一系列爆炸震撼了發射臺,接著巨大的火箭開始傾斜,隨之而來的爆炸徹底毀壞了發射設施,甚至500米開外的另一個發射臺也造成嚴重損壞。兩年後,N-1火箭又經歷了兩次失敗的發射。這4次事故對蘇聯載人登月計劃是災難性的沉重打擊。

N-1火箭慘遭失敗後,該項目被終止,唯一倖免的是NK-33液氧/煤油發動機,後來的試驗證明這是一種高可靠性發動機,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將剩餘的多臺發動機賣給了美國。隨著N-1火箭黯然出局,蘇聯載人登月的大戲無可奈何地落下了帷幕。


登月50年,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事實上,整個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蘇聯都在全力以赴地為載人登月做準備,除了研製登月飛船和登月艙之外,他們還用“聯盟號”飛船試驗航天器的交會和對接技術;研製了“隼”式登月宇航服,建造了足夠大的月球飛船摸擬樣機,對航天員進行各種測試試驗和理論分析;還建造了模擬月球表面的綜合試驗環境,在佈滿了取自亞美尼亞的火山岩的地方,進行登陸月球的模擬試驗。

與此同時,蘇聯還開始訓練登月航天員,在1966~1968年間,至少有18位航天員接受了月球探測任務的訓練。1968年3月,有兩名航天員在地面模擬登月艙裡與飛行控制中心進行了無線電通話,而正在太空飛行的無人月球飛船“探測器-4號”,作為中繼轉發站,三者進行了地-月間模擬無線電通信演練。

當時,美國航天專家捕獲了蘇聯的無線電波信號,他們以為蘇聯人已經啟程去月球了,因此有點驚慌失措。但仔細分析跟蹤的信號區域,他們發現這些無線電通信不過是從地面上傳出的,這才放下心來。

蘇聯的航天員們差不多做了兩年多的飛行準備,當他們認為已經準備好的時候,登月計劃卻被取消了。一方面是因為N-1運載火箭沒有過關,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美國人已經在1969年7月16日登上了月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