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一代”的20年足跡

粵劇 劉翔 跨欄 帝女花 新華網 2017-06-26
“迴歸一代”的20年足跡

今年年初,樑芷萁(左)受邀在禮賓府表演粵劇。新華社發

新華社香港6月24日電 題:“迴歸一代”的20年足跡

新華社記者 王小旎

從“粵劇小花”到法律系“女學霸”;從“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欄王”;從懵懵懂懂的少年義工到公益生力軍……與香港特區共同成長的“迴歸一代”,今年迎來了20歲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個新生兒在香港出生,人們親切地稱呼他們為“迴歸寶寶”。步入20歲,他們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有朝氣、有夢想,也帶著幾分稚氣,點點滴滴的成長足跡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風貌。

逐夢青春

八和粵劇學院嵌身於旺角舊城區一座老式大廈,午後,悠揚的二胡聲從窗中飄散至街角,20歲的樑芷萁正在專心地排練著《無情寶劍有情天》。“媽媽是粵劇迷,在她影響下,我從6歲開始學習粵劇,到現在快14年了。”小姑娘面容清秀,一顰一笑透著靈動。

樑芷萁在香港大學修讀法律專業二年級,是名副其實的女“學霸”。“平時上學忙,但每週日早上10點到下午4點是我固定的練習時間,堅持了13年,從未動搖過。”她說。

2017年4月,香港各大報紙的體育版頭條被一個帥氣的小夥子佔據,他就是以13秒97的成績打破男子110米欄香港紀錄的“跨欄小子”張宏峰。他從小因好動結緣體育,原本熱衷於踢足球,4年前受奧運冠軍劉翔的鼓舞轉戰跨欄,於刻苦訓練中闖出名堂,成為香港田徑隊的新一代主力。

記者近日來到位於沙田的香港體育學院,一睹張宏峰在訓練場上的矯健身影。“劉翔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為中國拿到110米欄首金,很厲害。那時我才7歲,不懂什麼叫跨欄,只覺得這個運動好帥。”他對記者憶述,“後來劉翔克服傷病出戰倫敦奧運會,很有毅力,令我深受感染。”

從足球到跨欄,一切從零開始,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張宏峰不得不割捨一些和同齡人打電動遊戲、看球賽的玩樂時光。他每天上午在學校上課,下午便趕到體育學院訓練三四個小時。“以前練習足球時可以一大班朋友在一起有說有笑,跨欄就悶一些,再最難的時候也只能一個人度過。但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香港科技大學校園內,修讀環球商業管理專業二年級的譚曉瑜向記者一頁一頁地展示著多年來她所參與的義工項目。從中學開始接觸公益活動,譚曉瑜在照顧孤兒及視障人士、關愛老人、改善貧窮住屋等領域積極地發光發熱,並從最初因好奇而參與,成長為經驗嫻熟的組織者。

她說,最初做義工本是為了完成學校課業,以有助升學。“參加活動之後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就想一直做下去。”這個氣質甜美的女孩不久前協助一家香港慈善組織在科大創立了分支機構,很多本已完成義工項目的同學在她的鼓勵下,又重新加入義工行列,將愛傳遞開來。

內地印象

香港迴歸以來,兩地青年一代的交流越發頻密,特區政府、學校及民間組織舉辦的香港青年赴內地實習、考察及夏令營等活動日益增多,“迴歸一代”對內地的認識與瞭解不斷加深,情感紐帶也更加牢固。

2016年暑期,樑芷萁跟隨八和粵劇學院赴北京清華大學,參加為期一週的中國文化與戲曲發展專題研究課程。“上這個課之前,我沒想到京劇與粵劇的差別這麼大,比如發音方法和角色分配,我對中國戲曲有了新的認識。”她說。

交流期間參觀故宮給樑芷萁留下深刻印象。“故宮的建築很宏偉,粵劇名曲《帝女花》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故宮裡面的乾清宮,我特地去看了乾清宮的樣子,還在那裡和同學清唱了一段《帝女花》。”

年紀輕輕卻鍾情於傳統戲劇的樑芷萁坦言,身邊同齡人學習粵劇的不多,“我覺得粵劇是粵語文化的傳承,很多古代民間故事與傳奇通過粵語流傳至今,希望自己可以幫助傳承粵劇文化。”

譚曉瑜也剛剛結束在北京的交流活動。“第一次去北京時年紀很小,這是第二次去,感覺變化好大,城市很乾淨,地鐵四通八達。”她說。

譚曉瑜還曾去過內地其他城市旅遊或實習。“這些年內地發展得很好,內地人也都很友善。希望明年暑假有機會去內地山區,為那裡的兒童做義教。”她說。

另一位“迴歸寶寶”何澤皓目前在香港大學修讀工程專業一年級。他祖籍廣東汕尾,每年春節都與父母一同“返鄉下”過年,“家鄉以前都是農地,這幾年發展得很快。”他說。

近年,香港不少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去內地工作,何澤皓表示也會考慮。“內地的建築方法先進,而且很多地方都要發展、要建樓,機會很多。”

高中畢業後,何澤皓跟隨交流團去了四川若爾蓋大草原。“這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我有機會身臨其境,很感動。”他表示,“紅軍很艱苦,建國的過程很艱難,回到香港後我還和其他同學分享了這段經歷。”

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計量金融學專業的華智誠,自小學五年級開始學吹薩克斯。他認為,內地有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香港與內地的音樂文化各具特色,可以相互切磋、借鑑,共同將中國音樂推向世界。

除了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有機會踏足內地,不少內地青年也選擇來香港發展,何澤皓曾就讀的培僑中學便有不少內地生。“與內地同學接觸多了之後,覺得他們普遍素質很高,心態包容,既聰明又努力。我挺歡迎他們過來。”何澤皓說。

“學校本身設有普通話課程,但我的普通話要多謝班上一個內蒙古同學,他語速超快,在他的‘訓練’下,我現在聽正常語速的普通話完全沒問題。”何澤皓說。

展翅未來

一樣的青春,不同的夢想,香港“迴歸一代”對未來也有著各自的規劃與期許。他們共同的願望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可以取得更大發展,個人的夢想都能夠實現。

“跨欄小子”張宏峰剛剛從九龍華仁書院高中畢業,他的目標是考入香港浸會大學或香港城市大學,修讀與體育相關的專業,將來成為一名田徑教練。“參加奧運會則是我的終極目標,我會繼續以劉翔為榜樣,鼓勵自己走下去。”張宏峰說。

“粵劇與辯論是我一直堅持下來的愛好,但香港沒有專門學習粵劇的學校,因此只能將粵劇作為興趣。等完成法律專業後,我想先做10年律師,再考慮轉行做粵劇演員。”致力於傳承粵語文化的樑芷萁憧憬道。

譚曉瑜曾定期赴孤兒院探望一名孤兒,“一年期的項目結束後,那個孤兒戀戀不捨地問我還會再來嗎,我就很心酸,覺得做義工不應是一個短期行為,要長期堅持下去。”

“做義工還帶給我很多收穫,使我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社會,瞭解社會需求,日後更有效地幫助他人。”譚曉瑜說,“如果未來有機會去非政府組織工作,我的商科專業也可在機構運營方面獻策。”

畢業後希望做一名土木工程師的何澤皓則志在“蓋更多香港人住得起的樓”。“想象一下香港有一棟大樓是你參與建成的,很有自豪感和滿足感,真的為香港出了一份力。”他說,“香港人有置業壓力,其實新界還有很多土地可以開發,爭取多蓋一些房子,改善市民居住條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