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敵----岳飛之死與南宋朝廷削兵權

南宋初年,武將跋扈不臣,威脅中央的傾向,決不是個別文臣的杞人憂天,而是一種確實存在的潛在危險。(宋史專家虞雲國)

現代人多半認為謀害岳飛的,秦檜不是主謀,主謀是皇帝趙構本人。

這結論沒錯,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大背景,南宋初期的士大夫集團以及相關的輿論,可以說無論政治派別如何,主和還是主戰,都堅決一致的要求把武將手中的軍權收回,迴歸北宋時期以文御武的中央控制軍權模式。

宋代是士大夫與君共治天下,被皇帝和士大夫集團一致敵視的岳飛,實乃國家公敵。

這裡說的國家,是指封建國家體制,封建國家不同於今天的民族國家,本就是為了皇族與士大夫隨時犧牲國民的自私團體。

不能讓武將擁有獨立的軍隊。

南宋初期的各位宰相,從李綱開始到秦檜,都是這一政治主張的支持者和實施者。“X家軍”在後世說起來很威武,但卻讓整個士大夫集團碾轉反側。感到威脅的,絕不僅僅是皇帝一人。

而在南宋初期,豈止只有岳家軍一支?

陛下在九重之中,又豈知將帥所統軍馬曾無一言以念及陛下者乎,如泗州之兵,事無大小,則知有張俊“楚州一軍,則知有韓世忠。襄陽一軍,則知有岳飛,殿前司則知有楊沂中,一旦緩急之際,人皆各為其主,誰復知有陛下者乎?

南宋初期盜賊猖獗,後來的將領集團都是在招降和平定盜賊的過程中,漸漸發展壯大起來,最後出現了四位大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他們各擁兵數萬,由於軍隊的組成大量由盜匪(或者說義軍)組成,所以慢慢的朝廷看他們的眼光中逐漸有了異色。

國家公敵----岳飛之死與南宋朝廷削兵權

最胖那個就是岳飛

紹興二年年底,掌握在這些將領手上的軍隊合計超過十五萬,而同時期趙構能掌握的神武中軍和御前忠銳軍合計不過數萬而已,戰鬥力更遠遠不如。

“張俊軍三萬,有全裝甲萬副,刀槍弓箭皆備;韓世忠軍四萬;岳飛軍二萬三千;王躞軍一萬三千;雖不如俊之軍,亦皆精銳。劉光世軍四萬,老弱頗眾,然選之亦可得其半”

南宋朝廷對這四大將的軍隊是沒有控制力的。雖然其中有些軍隊,如劉光世的劉家軍紀律渙散只以經商而著稱。而四大將中也沒有任何一位表現出對君權的野心來,但起源於五代軍人的天水趙氏,又怎麼可能對此情況放心?

南宋朝廷不會不知道,雖然這些將領本人或許不敢公然違抗朝廷,但時間一久軍隊會有自己的意志,遲早,某位大帥,或者大帥的繼承人,會自發或者被動的認識到一個事實:

缺乏軍隊支持的南宋皇權是一碰就碎的瓷器。

國家公敵----岳飛之死與南宋朝廷削兵權

五代亂世中軍隊作為一個整體有自己的意志

他們的擔心有道理嗎?有!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在杭州,趙構的扈從部隊忽然舉起叛旗,以清君側名義誅殺大臣,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構以太上皇帝的身份被軟禁,苗、劉兩將又改年號為明受,取代了既有的建炎年號。

所以,這次兵變又被稱為明受兵變。

國家公敵----岳飛之死與南宋朝廷削兵權

南宋初期的明受兵變,趙構曾經失去自由

韓世忠率領的大軍最終將趙構救出時,趙構痛哭不已,但他肯定也會想到,要是像韓世忠這樣的將領也來個黃袍加身會怎麼樣?

南宋初期大大小小的兵變絡繹不絕,始終是懸掛在南宋小朝廷頭上的一把利劍。

在這場兵變之前,朝廷實際上對文武之間的矛盾採取調和態度,甚至一再下詔文臣見武臣必執禮!但文臣的意見卻很堅決“諸大將不宜益兵”。對於這幾個軍頭,朝廷必須下手削弱了。

國家公敵----岳飛之死與南宋朝廷削兵權

不僅僅是文臣,就算是當時剛剛興起的城市商人階級也希望減少軍人手中的權力,因為將領們往往在自己的地盤自行任命郡守,這些郡守往往來自軍隊內部,行為粗暴無法度,城市商人們苦不堪言。

武人不識字,不曉法,徒害百姓而已。不當為郡守。-----布衣 吳伸上書

朝廷的第一次收回兵權舉動在紹興六年開始了。

紹興六年偽齊南侵,大將劉光世在戰時違反命令,導致戰局一度危急,於是在戰後,朝廷有了正當名義,打算開始對劉光世下手。

劉光世本人面對罷職命令沒有反抗,反而似乎很高興的去享受退休後的生活。

但朝廷發現,劉家軍中的問題遠遠不是劉光世一人。

由於對劉光世去後的軍權分配不滿,軍中的高級將領發動叛亂,朝廷派去接管軍權的文官們像牲畜一樣被殺,最後四萬叛軍直接渡江投奔了偽齊。這被稱為“淮西兵變”,對朝廷的震動更甚於上一次。

國家公敵----岳飛之死與南宋朝廷削兵權

不僅如此,由於趙構曾經向岳飛許諾,把劉光世麾下的淮西軍給他,而這,次朝廷卻違反承諾要把軍隊歸屬中央,於是岳飛乾脆掛印而去以示抗議。

岳飛走了,文官能拿下岳家軍嗎?

在朝廷派來接管軍權的文官面前,岳家軍的將領雖然沒動刀子,但紛紛宣佈稱病不出,文官們尷尬的發現在岳家軍中沒法調動一兵一卒。

南宋朝廷第一次收回軍權的嘗試就這樣失敗了,趙構不得不處理責任官員,請回岳飛,並給其他大將加官進爵以示安撫。所以像北宋時期那樣“以文制武”的方略已經行不通了。

國家公敵----岳飛之死與南宋朝廷削兵權

軍隊已經有了自己的意志,這不是換個把將領就能馴服的。這時候南宋的邊境還有韓世忠,張俊,岳飛三支大軍。雖然少了劉光世,但皇帝和文官都知道其實兵變的危險並未減少。三支大軍中朝廷比較放心的是張俊,而岳家軍也是其中最為強大而精銳的。而岳飛在這時卻頻頻要求增加兵力,正好犯了朝廷的忌諱。

朝廷吸取了教訓,決定的第二個收兵權方略是“撫偏裨”, 意思是在正式下手前,先分化瓦解諸大將麾下的將領。

國家公敵----岳飛之死與南宋朝廷削兵權

韓世忠之所以倖免,一個原因是他有救駕之功

從紹興八年開始,文官集團和皇帝達成了共識,首先提拔軍中的次要將領來分諸大將之權。起用了劉錡和張宗顏,分大將防守之權。同時剝奪了諸將的選用地方官的權力。

同時趙構還著手進行與金朝談判,因為諸大將的軍力,只有在平定內亂和對外擴張中壯大,所以必須在收回軍權前,停止與金軍作戰。

只要停戰,文官們就可以慢慢的去馴服軍將,在保存宋朝朝廷體制和民族利益之間,士大夫和皇帝選擇了前者。

紹興11年4月,朝廷借賞軍功的名義,要三大將:岳飛,張俊,韓世忠到臨安受封。從後來的結果看,這是最後一次生機。

張俊乖乖聽話,而韓世忠在初期防備後也向朝廷服軟,和岳飛卻表現的不那麼情願,岳飛到臨安的時間最晚,最後被朝廷認定為必須除掉的對象。於是屠刀終於在風波亭落下。

國家公敵----岳飛之死與南宋朝廷削兵權

而朝廷的“撫偏裨“政策被證明進行得十分成功。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詭異的事實:在岳飛被逮捕之後,將領們的反應和淮西兵變時截然不同。

岳家軍中的好幾位高級將領王貴,王俊,統制官姚政,龐榮,傅選都參加了對岳飛的謀害,背叛者獲得了加官進爵的酬謝。

而其他多數主要將領雖然未參加迫害,實際也沒有公開反對,而是保持了中立和沉默。就連後來被處死的張憲,牛皋,其實也沒有激烈反抗的行為,而是平靜而無奈的走向他們的結局。

而岳家軍被交給一名庸帥-田師中統領,在經過清洗後,這支強兵在歷史上再無聲息。

參考資料:

南宋政府的收兵權與對金議和

南宋初中央主力軍重建若干問題研究

岳飛被害與昭雪問題再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