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於都」於都縣羅坳鎮峽山

熊思傳 於都在線


「方誌於都」於都縣羅坳鎮峽山


於都縣羅坳鎮峽山

「方誌於都」於都縣羅坳鎮峽山

峽山

峽山,古人稱它為夜光山、合山,俗稱“十里河排”,通常指於都縣三門灘以下至峽山圩沿江十華里的貢水河域和峽山村。

河岸山峰聳峙,壁立千尋。河面狹小,水流湍急。多處急彎,形成數個險潭,潭水靛青,深不見底,一個旋渦套著一個漩渦。河面上霧靄蒸騰,讓人平添了幾分畏懼。未通公路時,十里河排只有一條崎嶇的山道,“石臨懸崖,犖确盤亙”,時而攀懸崖,時而越石磴。百步九折,稍不留神,便有失墜之虞。


「方誌於都」於都縣羅坳鎮峽山


就是這樣一條鳥道,也是宋嘉熙年間,沈希顏來於都任知縣時才得以開闢,清康熙年間盧振先任上經過鑿山擴巖,整修拓寬,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行道。遷客騷人過往峽山十里河排時,留下了不少詩詞佳作:朱徽有“鳥啼山木暗,人語灘石響”的詩句(《舟行於都道中》);丁煒寫下了“嘉卉競紛葩,幽禽響邃谷”的絕唱(《過於都峽》)。

解放後峽山開通了公路,“鳥道”變成了通途。如今的峽山環境優美,交通發達,鐵路、廈蓉高速公路、323國道穿行其間,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古驛站

在老峽山村部左側拐個大彎,再從那棵古老的大榕樹底下穿過小小的休閒廣場,這裡有條長達300多米的石頭小街,小街中間有個古剎,古剎右側有個古驛站址。據老人們介紹說,這裡是古代官差坐船,騎馬或遞送公文休息的地方。會昌、寧都、於都等縣去贛州府城的官差都在這裡歇腳,船要靠岸,馬要喂草喝水,然後再繼續前行。上世紀80年代,電影《封鎖線上的交易》就是在這裡拍攝的場景。當時,當地群眾大開眼界,親眼目睹了電影拍攝的奇妙。

這條街,曾是峽山人民公社舊址。如今,牆壁上還保留著“毛主席語錄”和當時盛行的標語口號。以前,這裡有不少大戶人家。有戶大戶門廳的牆中鑲嵌著外國製造的擺鐘,一看就知道是很有歷史年頭的舶來品。大戶人家的房屋高大寬敞,寬闊的大廳用木板隔扇分隔成不同層級的主次客廳,木隔扇上鑲著許多精美的木浮雕,有“喜上眉梢”、“八仙過海”、“花好月圓”、“福祿壽喜”等多種圖案。可是,這類房屋都因年代久遠而樑朽牆傾。那些木浮雕卻被主人收藏著。

古驛站的街道鋪的是鵝卵石。街的兩旁全是客家式的騎樓,牆裙砌的是花紋火磚,又長又厚的磚塊,一塊能抵現在的二塊,顯示出客家住屋牢固的特點。由於歷史悠久,人行馬踏,街道的鵝卵石已經脫落了許多,路面凹凸不平,排水不暢,有的路段甚至泥濘難行。

2008年.峽山村在新農村建設中,集思廣益,發動全村群眾,有錢者捐錢,有力者出力,苦戰11天,埋鋪好了120根涵洞,300多米的鵝卵石小街重新鋪成了新的鵝卵石。舊時的古驛站變成了客家風情濃、文化品味高的“新驛站”。如今,人們行走在新鋪的鵝卵石小街上,既可聽到“噠噠”作響的節奏聲,又能品味一下古時代人們行走在石街路上的韻味,真是好不愜意啊!


「方誌於都」於都縣羅坳鎮峽山


峽山道菜

峽山道菜,原名“峽山倒菜”。

多年來,這峽山道菜成為客家飲食菜中的一道佳菜。這菜的主要原料為大蔸菜,冬季種植,無需打藥。因為它抗寒性強,沒有汙染,純屬綠色食品,深受人們的青睞。

峽山道菜,其色黃褐,味甘甜,微酸,風味獨特,遠近聞名。尤其是蒸扣肉和打製酸辣湯以及炒蒜頭辣椒時,它是不可或缺佳品。


「方誌於都」於都縣羅坳鎮峽山


相傳,古時候附近道觀裡有位叫黃金中的道士,虔誠學道,整天在觀裡靜坐悟道,不下山,不出觀。故把家中醃製好的幾缸倒菜全部帶到觀裡,從此與葷腥絕緣,把倒菜作為膳用珍品。後來這位黃金中成功得道,為了記住“峽山倒菜”恩德功勞,特把“峽山倒菜”改之為“峽山道菜”,從此“峽山道菜”一舉成名。

由於正宗道菜的原料大蔸菜只有在峽山圩方圓幾公里範圍內才有種植,所以,1996年峽山成立了贛南仙風客家食品責任有限公司,專門生產製作傳統客家道菜。把傳統的原材料、製作方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採用無菌真空包裝,微波殺菌,使其保持原汁原味,乾淨衛生。年產量達350噸,年產值630萬元,並榮獲1999年江西省鄉鎮企業產品食品金獎。


「方誌於都」於都縣羅坳鎮峽山


(作者簡介:熊思傳,號九長,筆名泉水,江西省於都縣人。1966年畢業於三門中學,1986年加入江西省群文學會。歷任羅坳鄉政府辦公室文書、縣文化館辦公室主任、縣文化戶協會祕書長、縣觀賞石協會祕書長和鎮社會文化事業中心主任等。曾被贛南文化報和縣老年體協聘為“特約通訊員”、中國炎黃文化出版社“特約編審”。現為於都縣書法、美術、攝影和作家協會會員。曾在省、市報刊雜誌上發表過小說、故事、通訊、詩歌、散文和議論文等作品200餘篇(首)。從2007年至今,己出版文集《筆走鄉村記耕耘》、愛情小說《情悠悠》、散文集《山韻》、情感小說《情末了)、《走近峽山》、自傳《歲月放歌》以及《行書字帖》。第八本個人專著《夕陽霞光》正在編印出版發行。2017年,由中國大眾文化學會書畫藝術專業委員會、《中國郵冊》發行組委會,以熊思傳自己的書法作品、肖像,正式成為“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十九大”主題《中國郵冊》之美譽的郵票、郵品、郵冊發行。並有不少書法、攝影、文學等作品在全國、省、市報刊發表和獲獎。熊思傳電話:13970728516)


「方誌於都」於都縣羅坳鎮峽山


(選自《走近峽山》,熊思傳著;供稿:於都縣志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