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原平:“搭臺唱戲”再寫改革新篇章

山西原平:“搭臺唱戲”再寫改革新篇章

近幾個月來,晉北重鎮原平市吹響了“搭臺唱戲”再出發的新一輪發展號角,改革創新的春風為全市幹部群眾注入了思想的力量、行動的力量,再次鼓起了當年“搭臺唱戲”的改革浪潮。

2月1日,原平市委作出了《關於新時代推進“搭臺唱戲”再出發的決定》,新上任的市委書記李貴增在市委全委會上前後接連提出了直面問題的20問。

其中包含對幹部自身存在的問題連發八問:我們解放思想的自覺有沒有?改革開放的意識強不強?開拓進取的精神足不足?擔責認事的態度正不正?幹事創業的能力夠不夠?謀劃決策的水平高不高?調查研究的作風實不實?廉潔從政的自律硬不硬?對如何發揮原平區位、資源、政策和人才優勢,把握當前歷史機遇提出6個緊迫性問題:比如,我們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能不能劃定一小時、百公里經濟圈,發揮好城市的吸附能力,擴大市場的輻射半徑?比如,我們富集多樣的資源優勢,如何實現煤電鋁材一體化發展?如何幫助鋁產業拉長鏈條,解決好資源配置和降低成本的問題?比如,外通內聯的人才優勢,如何才能轉化為信息優勢、科技優勢、專利優勢、品牌優勢、招商優勢?比如,面對發展機遇我們有沒有錯過?錯過幾次?為什麼機遇會和我們擦肩而過?我們思考過沒有?在新的機遇面前,我們有沒有做好思想準備、精神準備、能力準備、物質準備?我們行囊裡的工具能不能逢山開路、遇河架橋?

市委“搭臺唱戲”再出發的決定,市委書記的直面20問,不僅喚醒了原平廣大幹部群眾的危機意識,更激發了全體人民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活力。原平市委組織部幹部尹建中對記者訴說:這一連串問號,提出了新形勢下原平需要搭建什麼臺唱什麼戲的課題,是我們在新時代新起點上需要邁過的溝谷,需要我們攻克的堡壘。

36年前,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3年,原平人民創造性地提出了“搭臺唱戲”的改革實踐,即由政府搭臺,讓農民唱戲。這一中國農村改革進程中的大膽探索和具體實踐,不僅作為成功的農村改革模式推向全國,原平與河北正定縣、遼寧海城縣因改革而聞名於海內外,而且改革創新成為原平的符號,成為當代原平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說起當時的改革,原平市委黨校教師張建安猶興奮不已,“當年,全縣工商企業、機關單位,以組織經濟實體的形式,為農民發展商品經濟生產創造條件,開闢門路,提供服務,湧現出了一大批成效凸顯的‘臺子’,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市場,國家、集體、個人共同發展,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著名小說和電視劇《新星》就是取材於原平的改革。”

然而,在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的時候,原平遲滯了,同全省許多縣市一樣陷入了“資源型經濟”的怪圈,“除了採礦挖煤什麼都不願幹了,什麼也不會幹了”,思想守舊,觀念陳腐,依賴資源,靠天吃飯,致使經濟滯緩,人民收入水平不高,遠遠落後於先進發達地區。“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塔臺唱戲’再出發表達了原平人民的心聲和廣大幹部的期盼。”原平市統計局局長劉文柱說。

李增貴認為:“過去‘搭臺唱戲’為農民抓住了進入市場的機遇,現在我們‘搭臺唱戲’再出發,就是要在新形勢面前謀劃市場主體如何唱戲?一是讓政府的‘有形之手’迴歸本位,二是讓市場的‘無形之手’決定資源配置,解決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關係問題。‘搭臺唱戲’再出發,關鍵在黨,根本在人,成敗在幹。”

以“搭臺唱戲”再出發為牽引,原平市制定了”生態立市、工業強市、人才興市”的三大發展戰略,確立了“建設現代宜居城市、山水宜居城市和人文智慧城市”的三大奮鬥目標,激發了廣大幹部群眾奮發奮進的熱情,提振了創業創新的信心。

“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成為原平“搭臺唱戲”再出發的行動指南。

針對實施振興原平製造業的問題,書記市長、局長鄉長,北上南下,紛紛走進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尋求深度合作,並搭建好成果轉化、技術交易、人才交流的平臺,想方設法引進科技專家的科研成果、專利技術,讓原平製造業能夠站在新科技的前沿。針對開發區建設乏力的問題,市政府各職能部門一起行動,進一步編制好產業功能定位,出臺招好商、招富商、招大商、招科技含量高的商、招市場前景廣闊的商、招高稅收高附加值的商、招能夠拉長產業鏈條的商的一系列舉措,提高園區這個大戲臺的承載力。針對民營經濟發展中的“五難”“三不足”問題, 開通運行起了“100急診”平臺,實現全市“總+專+監”服務機構與專項服務“十大”平臺互聯互通,相互銜接,無縫服務。為民營企業搭起了服務之臺、建養護之臺和築扶持之臺。針對農民進入市場,面臨信息閉塞、種植結構單一、營銷模式落後等問題,要求各級政府搭建為農民提供信息的平臺,發現和培育特色種植、特種養殖、特品加工的典型,積極培育龍頭企業、種植大戶,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或“基地+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解決好農民進入市場“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等等。

6月8日,記者隨同李貴增到王家莊鄉調研,當走到一處蔬菜大棚前,李貴增與一姓陳的農戶聊起了天。這家農戶有兩個簡陋大棚,草簾遮頂,人工捲簾,農閒時丈夫在外打工,平時由妻子一人經營。一個大棚6分地,年收入約2萬元。李貴增問:“為何不擴大規模再增建兩個大棚呢?”陳農戶回答:“不合算”,並算了一筆帳:一個勞力正好照料兩個大棚,再建兩個就需要僱一個農工,一天工資100元,兩個大棚正常年景一年的收入僅夠僱工的費用,遇上些農業災害還得賠錢。原來如此。針對此事,李貴增提出,將原來建大棚的政策補貼,拿出一部分用於現有大棚的技術改造提升上,比如,由人工捲簾變成自動捲簾等等。經試驗,大大解放了生產力,節省了一半工時。由過去的一個勞動力只能經營2個大棚可提高到經營4個大棚。

李貴增認為, “搭臺唱戲”就是要在新時代新徵程中解決問題的,一方面要求廣大幹部深入到基層,深入到群眾,在發展中找問題,在矛盾中找突破。通過政府、幹部的不懈努力,把市場、生產要素整合起來,找到一個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來解決一系例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要有公僕情懷、人民情懷,能夠與人民同甘苦,與改革共命運,要好心辦好事,得到人民的理解與支持,讓人民群眾與市場主體融為一體,共同譜寫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經濟日報 記者:劉存瑞 樑婧 責編:胡達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