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點|我媽74了還在幫我帶孩子:萬千家庭的養老困惑

幼兒園 馬上又 故事 齊魯壹點 2018-11-27
讀點|我媽74了還在幫我帶孩子:萬千家庭的養老困惑

文|李月亮

01

昨天下班路上,遇到一個老太太,目測快七十歲了,左手一堆菜,右手大西瓜,一步一挪,又熱又累,滿頭大汗。

我幫她提了西瓜,一路跟她聊到小區門口。

老太太說,和兒子一家住在一起,每天負責接送孫子,買菜做飯,打掃衛生。

“兒子媳婦都忙,我現在幹得動,能幫就幫點。”她說。

“累不累?”我問。

“累呀。早上六點起來給一家人做飯,他們吃完走了,我就趕緊收拾,然後去買菜,買完趕緊接孫子回家吃午飯,吃完送走,收拾一下又要接他放學,回來我再做一家人的晚飯……”

——整個一個24小時保姆,我聽著都累。

但問題還不只是累。老太太說,老伴在老家,老家在臨沂,這邊沒什麼熟人,“沒意思,也不適應,完全沒有老家舒服自在。”

這樣的老人,每個小區可能都有一大把。

我的同事濛濛前幾天還在朋友圈發了一張老媽接孩子的照片,說:“我媽74了,還在給我效力。做飯帶孩子,不容易。”

多少中國老人,一生勞苦,到了六七十歲,好不容易可以停下來喘口氣,但城市的兒女生了娃,需要他們出手相助,於是他們義不容辭離開家,離開自己最自在的地方,奔赴陌生城市,一邊做免費保姆,一邊極力適應環境。

看起來是跟孩子們在一起共享天倫了,但是幸福嗎?真未必。

累自不必說,關鍵是不適應環境。

老家那些熟悉的山水、夥伴、老院子,可能沒多好,但他們習慣了,他們的整個生命都融進那裡了,只有在那個氣場裡,他們才最舒服。城市再好,也總是彆扭,總是拘束,總是扎不下根,總是哪裡不對。

老年人的適應能力其實非常弱。這不是他們的錯,我們老了也一樣。

當然,我也非常理解他們的兒女。現代人生存壓力大,尤其城一代,一切從零開始,總是力不從心,有了孩子往往都需要父母搭把手。

說到底,還是生活不易,我們都人微力薄,很難找到幸福的萬全之策。

讀點|我媽74了還在幫我帶孩子:萬千家庭的養老困惑

02

不久前有則新聞,說貴州一家幼兒園,一個老人去接孫子,但因為他前一天剛從鄉下過來,跟孫子不熟,碰巧幼兒園另一個孩子和他家孫子長得有點像,名字也只差一個字,結果老人就把別人家孩子接走了,還領著“孫子”去菜市場買了菜,又去診所打了一針。

其實中途,被領錯的孩子就發覺跟錯了人,提醒過老人幾次,但老人聽力不好,稀裡糊塗一直帶著他走。

另一邊,那個小孩的家長髮現孩子被別人領走,以為遭遇人販子,嚇了個半死,到處發“人販子”照片。直到老人的兒子看到,發現“這不是我老爸嗎”,才化解了這場烏龍。

很多網友說老人太暈了。

是有點暈。但我真心不忍責怪:一個鄉下老人,聽力又非常不好,卻在進城第二天,還沒記清孫子的樣子,就不得不承擔起買菜、接孫子、帶孫子打針的任務……

想來他也是萬不得已、硬著頭皮頂上去的吧。

這樣的老人,為數應該也不少——他們很老了,心智其實也下降了,但依然不得不配合兒女的節奏,強迫自己融入兒女的生活,融不入也得融,跟不上也得跟。

他們戰戰兢兢、踉踉蹌蹌的樣子,讓人心酸又心疼。

讀點|我媽74了還在幫我帶孩子:萬千家庭的養老困惑

03

中國人的養老方式,大概有三種:

第一,如果和兒女在一個地方,一般會留在自己一直生活的家裡。

第二,如果兒女在外地,則遲早會投奔兒女,住在一起或者附近。

第三,去養老院。

毫無疑問,大部分老人最喜歡第一種,實在沒辦法,就第二種,這也不行,才去養老院。

因為中國人重視家庭,又有長達數千年的傳統觀念,總覺得去養老院,就意味著自己受苦、子女不孝。

某節目的採訪中,很多人也都表示自己老了會去養老院,但現在不會讓父母去。

視頻中的人也絕不是少數,我們都在無意識中延續舊的養老觀念。

可鐵錚錚的現實問題是:如果父母已經八九十歲,疾病纏身,無法自理,而子女工作繁忙,脫不開身,怎麼辦?

這才是我們面臨的終極問題。

讀點|我媽74了還在幫我帶孩子:萬千家庭的養老困惑

04

我有一個姑姑,今年80歲了,患有老年痴呆,腿也不好,出門必須坐輪椅。

姑姑的獨女茜姐,是一家日企的中層。幾年前她把姑姑接到身邊,起初找了保姆照顧,但是好保姆本來就難找,姑姑又因為疾病,脾氣古怪,特別難伺候。

保姆換了一個又一個,最長的幹不到半年。茜姐又愁又煩,最後幾乎想自己辭職專門照顧老媽。

可是一個40多歲的女人,好不容易打下一片江山,正是事業上升期,就這麼退回家裡,又實在不甘心。而且馬上又要面臨孩子升學,需要繳納高額學費。

那段時間她糾結得不行了。她說,本以為自己的孩子大了,就不會再有家庭事業的衝突,沒想到父母老了,問題又來了。

讀點|我媽74了還在幫我帶孩子:萬千家庭的養老困惑

05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是天下兒女的共同心願。但“我想養你”是一回事,“我能養你”是另一回事,“我能養好你”又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

很多兒女,都是空有一顆紅心,想孝順,也覺得自己夠孝順,但事實上,卻並未讓自己的父母擁有幸福、高質量、有尊嚴的晚年。

有的是不得已,有的是太過一廂情願。

養老始終是個世界級的難題。

古代物資匱乏,據說有的地區,老人活到70歲,就不能再浪費糧食了,兒子會將其背到深山老林,扔在那裡,任其自生自滅。

細思極恐。

現在日子好過了,老人不再有“上山”的噩夢。但多少老人,還是在辛苦、孤獨、無助、無味地度日。

中國人最怕晚景淒涼,但“晚年幸福”四個字,又何其不易。這既考驗父母的造化和境遇,又考驗兒女的孝心和實力。

希望到某日,養老再也不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壓力,而是一段父母子女間,最後度過的難忘時光。

讀點|我媽74了還在幫我帶孩子:萬千家庭的養老困惑

06

人最怕的不是老,而是對自己深愛的家人,對這個世界再沒有一點用處。

無用,無異於提前宣佈死亡。

有時,讓老人幸福,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讓老人什麼都不做,享“清福”,而是運用老人還保有的能力,輔助老人完成日常生活必需的行為,同時,盡最大可能幫老人逐步恢復一定的身體機能和對生活的自信,從而讓老人真正活得有尊嚴、有質量。

給父母最需要的,才是對他們來說最好的。

作者簡介:

李月亮(微信公眾號:李月亮),高人氣專欄作家。新書《婚戀心理學:愛過你不如愛著你》熱賣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