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最東端的縣,因避諱雍正皇帝而改名,人口近25萬

雍正 北魏 康熙 東漢 漢風明骨 漢風明骨 2017-10-01

甘肅省,簡稱甘或隴,省會蘭州,得名於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結合而成,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包括86個縣(市、區),常住人口2609.95萬人(2016年)。

甘肅省最東端的縣,因避諱雍正皇帝而改名,人口近25萬

正寧縣,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北部、子午嶺西麓,東與陝西省黃陵縣以子午嶺為界,南與陝西省旬邑縣,西南與陝西省彬縣相鄰,西與陝西省長武縣以涇河為界,北與甘肅省寧縣相接,是甘肅省最東端的縣。

正寧縣境,為華夏民族發祥地之一,舊石器中期就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禹分九州,縣境屬西戎之地。夏商兩朝屬豳國地,商末屬義渠戎國地,義渠戎國後被秦所滅,縣境屬秦北地郡和上郡轄境。。

西漢時,縣境分屬獨樂縣(前205年置,治今正寧縣榆林子鎮樂興村)、陽周縣(治今陝西子長縣、橫山縣一帶),此為正寧縣建置的起始。

東漢時,獨樂縣、陽周縣廢入泥陽縣(治今寧縣米橋鄉,曹魏時徙於今陝西耀州區),縣境分屬泥陽縣、西川縣(196年置,治今正寧縣永和鎮,西晉廢)。

甘肅省最東端的縣,因避諱雍正皇帝而改名,人口近25萬

魏晉十六國時期,政局紛亂,縣境歸屬更迭頻繁。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復置獨樂縣(仍治今正寧縣榆林子鎮樂興村)、陽周縣(治今正寧縣永和鎮羅川村);南北朝末期,縣境分屬獨樂縣、陽周縣、安定縣。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廢獨樂縣入陽周縣;開皇十八年(598年),因羅水出於川,遂更陽周縣為羅川縣

唐朝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夢群仙現於“羅底”,派使臣在羅川縣挖得玉真人像27尊、心星1座,取“真人安寧”之意,改羅川縣為真寧縣

此後,歷宋、金、元、明,真寧縣建制未變,先後隸屬於永興軍路寧州、陝西路寧州、環慶路寧州、慶陽軍節度寧州、興寧軍節度、慶原路寧州、陝西行省鞏昌路總帥府寧州、陝西布政使司慶陽府寧州、陝西布政使司慶陽府。

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改隸甘肅布政使司(行省)慶陽府;雍正元年(1723年),為避世宗“胤禛”(即雍正帝)之諱,改真寧縣為正寧縣,正寧之名始見史冊。

1958年12月,正寧縣併入寧縣。

1962年1月,恢復正寧縣建置至今。

甘肅省最東端的縣,因避諱雍正皇帝而改名,人口近25萬

目前,正寧縣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全縣總面積1319平方公里,下轄8個鎮2個鄉,7個社區,94個行政村,67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4.45萬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