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這是鎮海城區一條南北向主幹道,它在一個很長時期的延伸擴建中,清晰地刻寫了鎮海古城舊貌換新顏的發展足跡。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這是鎮海城區一條南北向主幹道,它在一個很長時期的延伸擴建中,清晰地刻寫了鎮海古城舊貌換新顏的發展足跡。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路名來歷與初始段

1941年

日軍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

1943年

通車進城。

1950年

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

1951年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

1953年

鎮海郵電局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1964年

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

1980年

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

1984年

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85年10月

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

勝利路發端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鎮海城外的甬江邊。日寇在1941年佔領鎮海縣城後,經常有侵略物資海運到甬江邊的小道頭(即碼頭)。日軍為便於將這些物資運進城內,就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這條便道在鎮海古城的南薰門與清川門之間,搭建城河木橋,拆毀城牆一段,於1943年通車進城。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又在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路以橋名,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這就是現在勝利路的來歷和初始路段。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1984年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64年的時候,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這似乎是鎮海第一條瀝青路。那時,我們鎮海人稱瀝青為柏油,所以叫這段勝利路為柏油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這是鎮海城區一條南北向主幹道,它在一個很長時期的延伸擴建中,清晰地刻寫了鎮海古城舊貌換新顏的發展足跡。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路名來歷與初始段

1941年

日軍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

1943年

通車進城。

1950年

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

1951年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

1953年

鎮海郵電局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1964年

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

1980年

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

1984年

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85年10月

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

勝利路發端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鎮海城外的甬江邊。日寇在1941年佔領鎮海縣城後,經常有侵略物資海運到甬江邊的小道頭(即碼頭)。日軍為便於將這些物資運進城內,就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這條便道在鎮海古城的南薰門與清川門之間,搭建城河木橋,拆毀城牆一段,於1943年通車進城。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又在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路以橋名,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這就是現在勝利路的來歷和初始路段。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1984年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64年的時候,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這似乎是鎮海第一條瀝青路。那時,我們鎮海人稱瀝青為柏油,所以叫這段勝利路為柏油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西弄與嚴家弄之間,有一幢坐北朝南、建築頗為端莊新穎的西式房子,是鎮海郵電局,它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1953年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郵電局前面有塊空場地,駐鎮海軍曾在那裡放映露天電影,軍民同樂。

1980年,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1985年10月,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該大院現在已改駐鎮海刑事偵察大隊等政法單位,院內房屋、綠化及氛圍也有了很大變化。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這是鎮海城區一條南北向主幹道,它在一個很長時期的延伸擴建中,清晰地刻寫了鎮海古城舊貌換新顏的發展足跡。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路名來歷與初始段

1941年

日軍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

1943年

通車進城。

1950年

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

1951年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

1953年

鎮海郵電局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1964年

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

1980年

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

1984年

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85年10月

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

勝利路發端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鎮海城外的甬江邊。日寇在1941年佔領鎮海縣城後,經常有侵略物資海運到甬江邊的小道頭(即碼頭)。日軍為便於將這些物資運進城內,就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這條便道在鎮海古城的南薰門與清川門之間,搭建城河木橋,拆毀城牆一段,於1943年通車進城。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又在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路以橋名,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這就是現在勝利路的來歷和初始路段。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1984年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64年的時候,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這似乎是鎮海第一條瀝青路。那時,我們鎮海人稱瀝青為柏油,所以叫這段勝利路為柏油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西弄與嚴家弄之間,有一幢坐北朝南、建築頗為端莊新穎的西式房子,是鎮海郵電局,它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1953年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郵電局前面有塊空場地,駐鎮海軍曾在那裡放映露天電影,軍民同樂。

1980年,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1985年10月,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該大院現在已改駐鎮海刑事偵察大隊等政法單位,院內房屋、綠化及氛圍也有了很大變化。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郵電局閱報欄

王施弄歷史與擴建

1968年

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

勝利路是向北發展的。

1968年,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在此之前,這段路叫做王施弄,也稱為黃司弄。這是一條很有來歷的弄堂。在明初,為防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朝廷在定海縣縣城即現在的鎮海城區,設置了一個軍事衛城,即定海衛。在先後擔任過定海衛最高軍事首領指揮使中,有十八人是跟隨明太祖朱元章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或其後裔,屬正二品,級別和待遇都特別高。這十八位指揮使都在縣城內建有府第兼衙署,世傳“十八衙門”。這“十八衙門”所在的地名,都以該衙門主人的姓氏來標示,如李衙前、陳衙弄、童李衙弄等,王施弄便是其中之一。

據記載,王姓指揮使是在明末來鎮海任職並居住,到清朝中葉,漸趨衰落的王家出了個百歲老人王國治,似有振興之兆,但在同治年間(1862—1875)祖宅卻遭火災而毀,子孫們只能散居於小南門(即清川門)附近。施姓沒有查到記載。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這是鎮海城區一條南北向主幹道,它在一個很長時期的延伸擴建中,清晰地刻寫了鎮海古城舊貌換新顏的發展足跡。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路名來歷與初始段

1941年

日軍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

1943年

通車進城。

1950年

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

1951年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

1953年

鎮海郵電局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1964年

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

1980年

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

1984年

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85年10月

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

勝利路發端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鎮海城外的甬江邊。日寇在1941年佔領鎮海縣城後,經常有侵略物資海運到甬江邊的小道頭(即碼頭)。日軍為便於將這些物資運進城內,就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這條便道在鎮海古城的南薰門與清川門之間,搭建城河木橋,拆毀城牆一段,於1943年通車進城。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又在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路以橋名,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這就是現在勝利路的來歷和初始路段。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1984年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64年的時候,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這似乎是鎮海第一條瀝青路。那時,我們鎮海人稱瀝青為柏油,所以叫這段勝利路為柏油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西弄與嚴家弄之間,有一幢坐北朝南、建築頗為端莊新穎的西式房子,是鎮海郵電局,它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1953年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郵電局前面有塊空場地,駐鎮海軍曾在那裡放映露天電影,軍民同樂。

1980年,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1985年10月,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該大院現在已改駐鎮海刑事偵察大隊等政法單位,院內房屋、綠化及氛圍也有了很大變化。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郵電局閱報欄

王施弄歷史與擴建

1968年

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

勝利路是向北發展的。

1968年,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在此之前,這段路叫做王施弄,也稱為黃司弄。這是一條很有來歷的弄堂。在明初,為防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朝廷在定海縣縣城即現在的鎮海城區,設置了一個軍事衛城,即定海衛。在先後擔任過定海衛最高軍事首領指揮使中,有十八人是跟隨明太祖朱元章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或其後裔,屬正二品,級別和待遇都特別高。這十八位指揮使都在縣城內建有府第兼衙署,世傳“十八衙門”。這“十八衙門”所在的地名,都以該衙門主人的姓氏來標示,如李衙前、陳衙弄、童李衙弄等,王施弄便是其中之一。

據記載,王姓指揮使是在明末來鎮海任職並居住,到清朝中葉,漸趨衰落的王家出了個百歲老人王國治,似有振興之兆,但在同治年間(1862—1875)祖宅卻遭火災而毀,子孫們只能散居於小南門(即清川門)附近。施姓沒有查到記載。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總浦橋社區

王施弄在成為勝利路時,雖然已經由弄擴建成了大路,仍有鎮海古城的那種古樸神韻。當時的路面是用厚厚的石塊拼築起來的,據說這些石塊拆用於鎮海明建城牆。由於石塊大小不一,規格各異,又未作多少修正,拼成路面時石塊之間的縫隙大小深淺相差很大。行人走路,稍有不慎,會把腳板嵌入縫隙,即使用力將腳拔出,往往布鞋子還留在石縫裡。對此,鎮海的小孩子不覺得煩惱,反而覺得好玩。

在大路中間有一口水井。據猜測,這井原先是在王施弄的牆門內,在拆牆拓路後,牆內之井便成了路中之井;又為了保證還沒有用上自來水的附近居民的日常用水,便保留了這口水井。當時,在鎮海城內有兩條大街中間留有水井,另一條是西街,即現在銀杏小區大門前的路中央。至於這段石塊拼起來的勝利路,是什麼時候改建成混凝土路面,卻查不到確切記載,實在有點遺憾。

路邊建築今昔變遷

明初

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

1574年

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

1862—1875年

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

1901年

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

1910年

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

1913年

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

1938年

水警廳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

1941年

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1951年

在衙署廢墟西邊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1963年

人民大會堂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

1988年

青少年宮建成。

1992年

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拆舊重建。

2000年

位於勝利路155號的徐宅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王施弄改造成的勝利路後,其路兩旁仍有許多值得記述的地方。在路的西北面,自明朝以來一直是駐鎮海的最高軍事機關的衙署。在明初,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在明萬曆二年(1574),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清同治年間(1862—1875),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這個水師,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在宣統二年(1910)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在民國二年(1913)又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水警廳於1938年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在1941年後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這是鎮海城區一條南北向主幹道,它在一個很長時期的延伸擴建中,清晰地刻寫了鎮海古城舊貌換新顏的發展足跡。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路名來歷與初始段

1941年

日軍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

1943年

通車進城。

1950年

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

1951年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

1953年

鎮海郵電局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1964年

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

1980年

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

1984年

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85年10月

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

勝利路發端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鎮海城外的甬江邊。日寇在1941年佔領鎮海縣城後,經常有侵略物資海運到甬江邊的小道頭(即碼頭)。日軍為便於將這些物資運進城內,就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這條便道在鎮海古城的南薰門與清川門之間,搭建城河木橋,拆毀城牆一段,於1943年通車進城。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又在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路以橋名,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這就是現在勝利路的來歷和初始路段。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1984年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64年的時候,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這似乎是鎮海第一條瀝青路。那時,我們鎮海人稱瀝青為柏油,所以叫這段勝利路為柏油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西弄與嚴家弄之間,有一幢坐北朝南、建築頗為端莊新穎的西式房子,是鎮海郵電局,它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1953年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郵電局前面有塊空場地,駐鎮海軍曾在那裡放映露天電影,軍民同樂。

1980年,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1985年10月,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該大院現在已改駐鎮海刑事偵察大隊等政法單位,院內房屋、綠化及氛圍也有了很大變化。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郵電局閱報欄

王施弄歷史與擴建

1968年

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

勝利路是向北發展的。

1968年,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在此之前,這段路叫做王施弄,也稱為黃司弄。這是一條很有來歷的弄堂。在明初,為防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朝廷在定海縣縣城即現在的鎮海城區,設置了一個軍事衛城,即定海衛。在先後擔任過定海衛最高軍事首領指揮使中,有十八人是跟隨明太祖朱元章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或其後裔,屬正二品,級別和待遇都特別高。這十八位指揮使都在縣城內建有府第兼衙署,世傳“十八衙門”。這“十八衙門”所在的地名,都以該衙門主人的姓氏來標示,如李衙前、陳衙弄、童李衙弄等,王施弄便是其中之一。

據記載,王姓指揮使是在明末來鎮海任職並居住,到清朝中葉,漸趨衰落的王家出了個百歲老人王國治,似有振興之兆,但在同治年間(1862—1875)祖宅卻遭火災而毀,子孫們只能散居於小南門(即清川門)附近。施姓沒有查到記載。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總浦橋社區

王施弄在成為勝利路時,雖然已經由弄擴建成了大路,仍有鎮海古城的那種古樸神韻。當時的路面是用厚厚的石塊拼築起來的,據說這些石塊拆用於鎮海明建城牆。由於石塊大小不一,規格各異,又未作多少修正,拼成路面時石塊之間的縫隙大小深淺相差很大。行人走路,稍有不慎,會把腳板嵌入縫隙,即使用力將腳拔出,往往布鞋子還留在石縫裡。對此,鎮海的小孩子不覺得煩惱,反而覺得好玩。

在大路中間有一口水井。據猜測,這井原先是在王施弄的牆門內,在拆牆拓路後,牆內之井便成了路中之井;又為了保證還沒有用上自來水的附近居民的日常用水,便保留了這口水井。當時,在鎮海城內有兩條大街中間留有水井,另一條是西街,即現在銀杏小區大門前的路中央。至於這段石塊拼起來的勝利路,是什麼時候改建成混凝土路面,卻查不到確切記載,實在有點遺憾。

路邊建築今昔變遷

明初

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

1574年

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

1862—1875年

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

1901年

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

1910年

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

1913年

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

1938年

水警廳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

1941年

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1951年

在衙署廢墟西邊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1963年

人民大會堂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

1988年

青少年宮建成。

1992年

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拆舊重建。

2000年

位於勝利路155號的徐宅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王施弄改造成的勝利路後,其路兩旁仍有許多值得記述的地方。在路的西北面,自明朝以來一直是駐鎮海的最高軍事機關的衙署。在明初,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在明萬曆二年(1574),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清同治年間(1862—1875),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這個水師,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在宣統二年(1910)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在民國二年(1913)又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水警廳於1938年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在1941年後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在衙署廢墟的西邊曾是一座助海廟。

1951年,在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人民大會堂在1963年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不但開大會、搞演出,也對外營業放電影。大會堂廣場,曾以大會堂的門樓月臺為主席臺,經常召開群眾大會。

後來,廣場上又建造一個露天燈光球場,並在球場的南東北三面建起了觀眾看臺,這是當時鎮海縣最高級的球場。每年一次的鎮海城關企事業單位籃球比賽都以此為主賽場。再後來,在廣場北側的一個平房裡開放了圖書閱覽室。

我們現在看到的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是在1992年拆舊重建的,其位置佈局與原來基本保持一致,最大的變化只是由原建圍牆的封閉式,變成了現在沒有圍牆的開放式。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這是鎮海城區一條南北向主幹道,它在一個很長時期的延伸擴建中,清晰地刻寫了鎮海古城舊貌換新顏的發展足跡。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路名來歷與初始段

1941年

日軍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

1943年

通車進城。

1950年

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

1951年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

1953年

鎮海郵電局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1964年

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

1980年

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

1984年

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85年10月

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

勝利路發端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鎮海城外的甬江邊。日寇在1941年佔領鎮海縣城後,經常有侵略物資海運到甬江邊的小道頭(即碼頭)。日軍為便於將這些物資運進城內,就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這條便道在鎮海古城的南薰門與清川門之間,搭建城河木橋,拆毀城牆一段,於1943年通車進城。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又在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路以橋名,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這就是現在勝利路的來歷和初始路段。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1984年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64年的時候,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這似乎是鎮海第一條瀝青路。那時,我們鎮海人稱瀝青為柏油,所以叫這段勝利路為柏油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西弄與嚴家弄之間,有一幢坐北朝南、建築頗為端莊新穎的西式房子,是鎮海郵電局,它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1953年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郵電局前面有塊空場地,駐鎮海軍曾在那裡放映露天電影,軍民同樂。

1980年,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1985年10月,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該大院現在已改駐鎮海刑事偵察大隊等政法單位,院內房屋、綠化及氛圍也有了很大變化。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郵電局閱報欄

王施弄歷史與擴建

1968年

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

勝利路是向北發展的。

1968年,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在此之前,這段路叫做王施弄,也稱為黃司弄。這是一條很有來歷的弄堂。在明初,為防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朝廷在定海縣縣城即現在的鎮海城區,設置了一個軍事衛城,即定海衛。在先後擔任過定海衛最高軍事首領指揮使中,有十八人是跟隨明太祖朱元章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或其後裔,屬正二品,級別和待遇都特別高。這十八位指揮使都在縣城內建有府第兼衙署,世傳“十八衙門”。這“十八衙門”所在的地名,都以該衙門主人的姓氏來標示,如李衙前、陳衙弄、童李衙弄等,王施弄便是其中之一。

據記載,王姓指揮使是在明末來鎮海任職並居住,到清朝中葉,漸趨衰落的王家出了個百歲老人王國治,似有振興之兆,但在同治年間(1862—1875)祖宅卻遭火災而毀,子孫們只能散居於小南門(即清川門)附近。施姓沒有查到記載。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總浦橋社區

王施弄在成為勝利路時,雖然已經由弄擴建成了大路,仍有鎮海古城的那種古樸神韻。當時的路面是用厚厚的石塊拼築起來的,據說這些石塊拆用於鎮海明建城牆。由於石塊大小不一,規格各異,又未作多少修正,拼成路面時石塊之間的縫隙大小深淺相差很大。行人走路,稍有不慎,會把腳板嵌入縫隙,即使用力將腳拔出,往往布鞋子還留在石縫裡。對此,鎮海的小孩子不覺得煩惱,反而覺得好玩。

在大路中間有一口水井。據猜測,這井原先是在王施弄的牆門內,在拆牆拓路後,牆內之井便成了路中之井;又為了保證還沒有用上自來水的附近居民的日常用水,便保留了這口水井。當時,在鎮海城內有兩條大街中間留有水井,另一條是西街,即現在銀杏小區大門前的路中央。至於這段石塊拼起來的勝利路,是什麼時候改建成混凝土路面,卻查不到確切記載,實在有點遺憾。

路邊建築今昔變遷

明初

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

1574年

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

1862—1875年

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

1901年

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

1910年

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

1913年

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

1938年

水警廳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

1941年

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1951年

在衙署廢墟西邊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1963年

人民大會堂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

1988年

青少年宮建成。

1992年

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拆舊重建。

2000年

位於勝利路155號的徐宅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王施弄改造成的勝利路後,其路兩旁仍有許多值得記述的地方。在路的西北面,自明朝以來一直是駐鎮海的最高軍事機關的衙署。在明初,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在明萬曆二年(1574),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清同治年間(1862—1875),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這個水師,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在宣統二年(1910)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在民國二年(1913)又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水警廳於1938年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在1941年後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在衙署廢墟的西邊曾是一座助海廟。

1951年,在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人民大會堂在1963年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不但開大會、搞演出,也對外營業放電影。大會堂廣場,曾以大會堂的門樓月臺為主席臺,經常召開群眾大會。

後來,廣場上又建造一個露天燈光球場,並在球場的南東北三面建起了觀眾看臺,這是當時鎮海縣最高級的球場。每年一次的鎮海城關企事業單位籃球比賽都以此為主賽場。再後來,在廣場北側的一個平房裡開放了圖書閱覽室。

我們現在看到的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是在1992年拆舊重建的,其位置佈局與原來基本保持一致,最大的變化只是由原建圍牆的封閉式,變成了現在沒有圍牆的開放式。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以前的人民大會堂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這是鎮海城區一條南北向主幹道,它在一個很長時期的延伸擴建中,清晰地刻寫了鎮海古城舊貌換新顏的發展足跡。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路名來歷與初始段

1941年

日軍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

1943年

通車進城。

1950年

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

1951年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

1953年

鎮海郵電局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1964年

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

1980年

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

1984年

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85年10月

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

勝利路發端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鎮海城外的甬江邊。日寇在1941年佔領鎮海縣城後,經常有侵略物資海運到甬江邊的小道頭(即碼頭)。日軍為便於將這些物資運進城內,就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這條便道在鎮海古城的南薰門與清川門之間,搭建城河木橋,拆毀城牆一段,於1943年通車進城。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又在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路以橋名,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這就是現在勝利路的來歷和初始路段。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1984年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64年的時候,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這似乎是鎮海第一條瀝青路。那時,我們鎮海人稱瀝青為柏油,所以叫這段勝利路為柏油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西弄與嚴家弄之間,有一幢坐北朝南、建築頗為端莊新穎的西式房子,是鎮海郵電局,它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1953年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郵電局前面有塊空場地,駐鎮海軍曾在那裡放映露天電影,軍民同樂。

1980年,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1985年10月,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該大院現在已改駐鎮海刑事偵察大隊等政法單位,院內房屋、綠化及氛圍也有了很大變化。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郵電局閱報欄

王施弄歷史與擴建

1968年

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

勝利路是向北發展的。

1968年,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在此之前,這段路叫做王施弄,也稱為黃司弄。這是一條很有來歷的弄堂。在明初,為防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朝廷在定海縣縣城即現在的鎮海城區,設置了一個軍事衛城,即定海衛。在先後擔任過定海衛最高軍事首領指揮使中,有十八人是跟隨明太祖朱元章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或其後裔,屬正二品,級別和待遇都特別高。這十八位指揮使都在縣城內建有府第兼衙署,世傳“十八衙門”。這“十八衙門”所在的地名,都以該衙門主人的姓氏來標示,如李衙前、陳衙弄、童李衙弄等,王施弄便是其中之一。

據記載,王姓指揮使是在明末來鎮海任職並居住,到清朝中葉,漸趨衰落的王家出了個百歲老人王國治,似有振興之兆,但在同治年間(1862—1875)祖宅卻遭火災而毀,子孫們只能散居於小南門(即清川門)附近。施姓沒有查到記載。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總浦橋社區

王施弄在成為勝利路時,雖然已經由弄擴建成了大路,仍有鎮海古城的那種古樸神韻。當時的路面是用厚厚的石塊拼築起來的,據說這些石塊拆用於鎮海明建城牆。由於石塊大小不一,規格各異,又未作多少修正,拼成路面時石塊之間的縫隙大小深淺相差很大。行人走路,稍有不慎,會把腳板嵌入縫隙,即使用力將腳拔出,往往布鞋子還留在石縫裡。對此,鎮海的小孩子不覺得煩惱,反而覺得好玩。

在大路中間有一口水井。據猜測,這井原先是在王施弄的牆門內,在拆牆拓路後,牆內之井便成了路中之井;又為了保證還沒有用上自來水的附近居民的日常用水,便保留了這口水井。當時,在鎮海城內有兩條大街中間留有水井,另一條是西街,即現在銀杏小區大門前的路中央。至於這段石塊拼起來的勝利路,是什麼時候改建成混凝土路面,卻查不到確切記載,實在有點遺憾。

路邊建築今昔變遷

明初

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

1574年

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

1862—1875年

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

1901年

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

1910年

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

1913年

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

1938年

水警廳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

1941年

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1951年

在衙署廢墟西邊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1963年

人民大會堂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

1988年

青少年宮建成。

1992年

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拆舊重建。

2000年

位於勝利路155號的徐宅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王施弄改造成的勝利路後,其路兩旁仍有許多值得記述的地方。在路的西北面,自明朝以來一直是駐鎮海的最高軍事機關的衙署。在明初,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在明萬曆二年(1574),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清同治年間(1862—1875),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這個水師,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在宣統二年(1910)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在民國二年(1913)又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水警廳於1938年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在1941年後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在衙署廢墟的西邊曾是一座助海廟。

1951年,在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人民大會堂在1963年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不但開大會、搞演出,也對外營業放電影。大會堂廣場,曾以大會堂的門樓月臺為主席臺,經常召開群眾大會。

後來,廣場上又建造一個露天燈光球場,並在球場的南東北三面建起了觀眾看臺,這是當時鎮海縣最高級的球場。每年一次的鎮海城關企事業單位籃球比賽都以此為主賽場。再後來,在廣場北側的一個平房裡開放了圖書閱覽室。

我們現在看到的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是在1992年拆舊重建的,其位置佈局與原來基本保持一致,最大的變化只是由原建圍牆的封閉式,變成了現在沒有圍牆的開放式。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以前的人民大會堂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現在的人民大會堂

在路的西南面,有幢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的老房子。房子四周的圍牆建得特別的高,大門內的院子裡,建有中西合璧的三間兩弄兩層木結構樓房。樓前建有假山、花壇。整個院子佔地面積為一千二百平方米,建築面積為一千零三十九平方米。因原屋主叫徐聖禪,故簡稱此屋為徐宅。徐聖禪是原鎮海江南顧家橋人,秀才,初任黃浦軍校祕書、北伐軍需長,後任福建財政廳廳長和上海財政局局長等職,怪不得能建起這麼豪華的私宅。

鎮海解放後,徐宅曾為中共鎮海縣委及後來區委的駐地。大約在鎮海撤縣設區後,在徐宅的北面後院,增建了兩幢辦公樓,並在那邊開了正對勝利路的大門,其門牌號定為勝利路155號。徐宅於2000年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鎮海區委也在近年從這裡搬遷到駱駝,新建的兩幢辦公樓隨之拆除了。

在路的東邊,則是曾經成為民宅的吳傑故居和隔離倉河頭的一排民宅。至於拆除這排民宅,建起現在的青少年宮和連通現在的文化廣場,則分別是在1988年和2001年的事了。

向北延伸至後大街

1987年

勝利路從總浦橋向北延伸到了後大街,這座近千年的總浦橋被拆,改建成了涵洞。

衛生路上的龍賽醫院擴建,把衛生路圍成了院內道路。

1995年

石拱向梓橋重建。

勝利路繼續向北發展。

1987年,它從總浦橋向北延伸到了後大街。現在成為勝利路與西街、鼓樓西路三路交接點的總浦橋這個地方,稱得上是個交通要道。來自倉河頭又直通城外中大河的城內濠河流經這裡;定海縣的總鋪,即縣郵驛總站設置在這裡;在總鋪旁邊的濠河上,有一座善慶橋;清乾隆十五年(1750)對此橋進行了重修,民國初將此橋改建成長五米、寬四米的混凝土結構橋,後又改建成石條橋。此橋自建造後,人們改稱它為總鋪橋或總浦橋,並以橋名代替了地名。就在1987年勝利路延伸改造中,這座近千年的總浦橋被拆,改建成了涵洞。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這是鎮海城區一條南北向主幹道,它在一個很長時期的延伸擴建中,清晰地刻寫了鎮海古城舊貌換新顏的發展足跡。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路名來歷與初始段

1941年

日軍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

1943年

通車進城。

1950年

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

1951年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

1953年

鎮海郵電局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1964年

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

1980年

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

1984年

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85年10月

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

勝利路發端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鎮海城外的甬江邊。日寇在1941年佔領鎮海縣城後,經常有侵略物資海運到甬江邊的小道頭(即碼頭)。日軍為便於將這些物資運進城內,就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這條便道在鎮海古城的南薰門與清川門之間,搭建城河木橋,拆毀城牆一段,於1943年通車進城。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又在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路以橋名,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這就是現在勝利路的來歷和初始路段。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1984年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64年的時候,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這似乎是鎮海第一條瀝青路。那時,我們鎮海人稱瀝青為柏油,所以叫這段勝利路為柏油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西弄與嚴家弄之間,有一幢坐北朝南、建築頗為端莊新穎的西式房子,是鎮海郵電局,它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1953年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郵電局前面有塊空場地,駐鎮海軍曾在那裡放映露天電影,軍民同樂。

1980年,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1985年10月,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該大院現在已改駐鎮海刑事偵察大隊等政法單位,院內房屋、綠化及氛圍也有了很大變化。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郵電局閱報欄

王施弄歷史與擴建

1968年

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

勝利路是向北發展的。

1968年,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在此之前,這段路叫做王施弄,也稱為黃司弄。這是一條很有來歷的弄堂。在明初,為防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朝廷在定海縣縣城即現在的鎮海城區,設置了一個軍事衛城,即定海衛。在先後擔任過定海衛最高軍事首領指揮使中,有十八人是跟隨明太祖朱元章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或其後裔,屬正二品,級別和待遇都特別高。這十八位指揮使都在縣城內建有府第兼衙署,世傳“十八衙門”。這“十八衙門”所在的地名,都以該衙門主人的姓氏來標示,如李衙前、陳衙弄、童李衙弄等,王施弄便是其中之一。

據記載,王姓指揮使是在明末來鎮海任職並居住,到清朝中葉,漸趨衰落的王家出了個百歲老人王國治,似有振興之兆,但在同治年間(1862—1875)祖宅卻遭火災而毀,子孫們只能散居於小南門(即清川門)附近。施姓沒有查到記載。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總浦橋社區

王施弄在成為勝利路時,雖然已經由弄擴建成了大路,仍有鎮海古城的那種古樸神韻。當時的路面是用厚厚的石塊拼築起來的,據說這些石塊拆用於鎮海明建城牆。由於石塊大小不一,規格各異,又未作多少修正,拼成路面時石塊之間的縫隙大小深淺相差很大。行人走路,稍有不慎,會把腳板嵌入縫隙,即使用力將腳拔出,往往布鞋子還留在石縫裡。對此,鎮海的小孩子不覺得煩惱,反而覺得好玩。

在大路中間有一口水井。據猜測,這井原先是在王施弄的牆門內,在拆牆拓路後,牆內之井便成了路中之井;又為了保證還沒有用上自來水的附近居民的日常用水,便保留了這口水井。當時,在鎮海城內有兩條大街中間留有水井,另一條是西街,即現在銀杏小區大門前的路中央。至於這段石塊拼起來的勝利路,是什麼時候改建成混凝土路面,卻查不到確切記載,實在有點遺憾。

路邊建築今昔變遷

明初

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

1574年

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

1862—1875年

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

1901年

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

1910年

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

1913年

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

1938年

水警廳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

1941年

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1951年

在衙署廢墟西邊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1963年

人民大會堂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

1988年

青少年宮建成。

1992年

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拆舊重建。

2000年

位於勝利路155號的徐宅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王施弄改造成的勝利路後,其路兩旁仍有許多值得記述的地方。在路的西北面,自明朝以來一直是駐鎮海的最高軍事機關的衙署。在明初,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在明萬曆二年(1574),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清同治年間(1862—1875),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這個水師,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在宣統二年(1910)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在民國二年(1913)又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水警廳於1938年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在1941年後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在衙署廢墟的西邊曾是一座助海廟。

1951年,在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人民大會堂在1963年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不但開大會、搞演出,也對外營業放電影。大會堂廣場,曾以大會堂的門樓月臺為主席臺,經常召開群眾大會。

後來,廣場上又建造一個露天燈光球場,並在球場的南東北三面建起了觀眾看臺,這是當時鎮海縣最高級的球場。每年一次的鎮海城關企事業單位籃球比賽都以此為主賽場。再後來,在廣場北側的一個平房裡開放了圖書閱覽室。

我們現在看到的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是在1992年拆舊重建的,其位置佈局與原來基本保持一致,最大的變化只是由原建圍牆的封閉式,變成了現在沒有圍牆的開放式。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以前的人民大會堂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現在的人民大會堂

在路的西南面,有幢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的老房子。房子四周的圍牆建得特別的高,大門內的院子裡,建有中西合璧的三間兩弄兩層木結構樓房。樓前建有假山、花壇。整個院子佔地面積為一千二百平方米,建築面積為一千零三十九平方米。因原屋主叫徐聖禪,故簡稱此屋為徐宅。徐聖禪是原鎮海江南顧家橋人,秀才,初任黃浦軍校祕書、北伐軍需長,後任福建財政廳廳長和上海財政局局長等職,怪不得能建起這麼豪華的私宅。

鎮海解放後,徐宅曾為中共鎮海縣委及後來區委的駐地。大約在鎮海撤縣設區後,在徐宅的北面後院,增建了兩幢辦公樓,並在那邊開了正對勝利路的大門,其門牌號定為勝利路155號。徐宅於2000年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鎮海區委也在近年從這裡搬遷到駱駝,新建的兩幢辦公樓隨之拆除了。

在路的東邊,則是曾經成為民宅的吳傑故居和隔離倉河頭的一排民宅。至於拆除這排民宅,建起現在的青少年宮和連通現在的文化廣場,則分別是在1988年和2001年的事了。

向北延伸至後大街

1987年

勝利路從總浦橋向北延伸到了後大街,這座近千年的總浦橋被拆,改建成了涵洞。

衛生路上的龍賽醫院擴建,把衛生路圍成了院內道路。

1995年

石拱向梓橋重建。

勝利路繼續向北發展。

1987年,它從總浦橋向北延伸到了後大街。現在成為勝利路與西街、鼓樓西路三路交接點的總浦橋這個地方,稱得上是個交通要道。來自倉河頭又直通城外中大河的城內濠河流經這裡;定海縣的總鋪,即縣郵驛總站設置在這裡;在總鋪旁邊的濠河上,有一座善慶橋;清乾隆十五年(1750)對此橋進行了重修,民國初將此橋改建成長五米、寬四米的混凝土結構橋,後又改建成石條橋。此橋自建造後,人們改稱它為總鋪橋或總浦橋,並以橋名代替了地名。就在1987年勝利路延伸改造中,這座近千年的總浦橋被拆,改建成了涵洞。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路口花壇

現在從總浦橋到後大街這段勝利路,過去分為兩個路段。從總浦橋到一字河頭稱為鄭家弄,從一字河頭到後大街稱為方家弄的方家大屋。

鄭家弄是以弄內建有鄭家大屋而得名。這鄭家是個開明的大戶人家,據清光緒《鎮海縣誌》記載:“有鄭賢坊,咸豐元年舉人,以助修海塘,授翰林院檢討,光緒八年江南道監察御史,邑中有大工程出巨資為之倡。”鄭家人曾對家鄉鎮海發展建設多有貢獻。

鄭家弄是條石板路。弄的東邊是大宅高牆,西邊是濠河,河岸邊築有很粗糙的條石護欄,以防行人掉入濠河。在濠河的西岸,是那邊大牆門的偏房或廚房。住戶臨窗便可欣賞濠河中的船影槳聲,也可隔河與鄭家弄行人打招呼,講大道。如今,濠河依然靜靜地流淌著,而西岸的房屋已全部重新拆建成店面房,東岸的鄭家弄也東擴成了寬廣的勝利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這是鎮海城區一條南北向主幹道,它在一個很長時期的延伸擴建中,清晰地刻寫了鎮海古城舊貌換新顏的發展足跡。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路名來歷與初始段

1941年

日軍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

1943年

通車進城。

1950年

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

1951年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

1953年

鎮海郵電局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1964年

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

1980年

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

1984年

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85年10月

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

勝利路發端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鎮海城外的甬江邊。日寇在1941年佔領鎮海縣城後,經常有侵略物資海運到甬江邊的小道頭(即碼頭)。日軍為便於將這些物資運進城內,就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這條便道在鎮海古城的南薰門與清川門之間,搭建城河木橋,拆毀城牆一段,於1943年通車進城。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又在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路以橋名,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這就是現在勝利路的來歷和初始路段。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1984年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64年的時候,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這似乎是鎮海第一條瀝青路。那時,我們鎮海人稱瀝青為柏油,所以叫這段勝利路為柏油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西弄與嚴家弄之間,有一幢坐北朝南、建築頗為端莊新穎的西式房子,是鎮海郵電局,它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1953年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郵電局前面有塊空場地,駐鎮海軍曾在那裡放映露天電影,軍民同樂。

1980年,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1985年10月,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該大院現在已改駐鎮海刑事偵察大隊等政法單位,院內房屋、綠化及氛圍也有了很大變化。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郵電局閱報欄

王施弄歷史與擴建

1968年

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

勝利路是向北發展的。

1968年,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在此之前,這段路叫做王施弄,也稱為黃司弄。這是一條很有來歷的弄堂。在明初,為防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朝廷在定海縣縣城即現在的鎮海城區,設置了一個軍事衛城,即定海衛。在先後擔任過定海衛最高軍事首領指揮使中,有十八人是跟隨明太祖朱元章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或其後裔,屬正二品,級別和待遇都特別高。這十八位指揮使都在縣城內建有府第兼衙署,世傳“十八衙門”。這“十八衙門”所在的地名,都以該衙門主人的姓氏來標示,如李衙前、陳衙弄、童李衙弄等,王施弄便是其中之一。

據記載,王姓指揮使是在明末來鎮海任職並居住,到清朝中葉,漸趨衰落的王家出了個百歲老人王國治,似有振興之兆,但在同治年間(1862—1875)祖宅卻遭火災而毀,子孫們只能散居於小南門(即清川門)附近。施姓沒有查到記載。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總浦橋社區

王施弄在成為勝利路時,雖然已經由弄擴建成了大路,仍有鎮海古城的那種古樸神韻。當時的路面是用厚厚的石塊拼築起來的,據說這些石塊拆用於鎮海明建城牆。由於石塊大小不一,規格各異,又未作多少修正,拼成路面時石塊之間的縫隙大小深淺相差很大。行人走路,稍有不慎,會把腳板嵌入縫隙,即使用力將腳拔出,往往布鞋子還留在石縫裡。對此,鎮海的小孩子不覺得煩惱,反而覺得好玩。

在大路中間有一口水井。據猜測,這井原先是在王施弄的牆門內,在拆牆拓路後,牆內之井便成了路中之井;又為了保證還沒有用上自來水的附近居民的日常用水,便保留了這口水井。當時,在鎮海城內有兩條大街中間留有水井,另一條是西街,即現在銀杏小區大門前的路中央。至於這段石塊拼起來的勝利路,是什麼時候改建成混凝土路面,卻查不到確切記載,實在有點遺憾。

路邊建築今昔變遷

明初

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

1574年

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

1862—1875年

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

1901年

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

1910年

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

1913年

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

1938年

水警廳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

1941年

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1951年

在衙署廢墟西邊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1963年

人民大會堂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

1988年

青少年宮建成。

1992年

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拆舊重建。

2000年

位於勝利路155號的徐宅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王施弄改造成的勝利路後,其路兩旁仍有許多值得記述的地方。在路的西北面,自明朝以來一直是駐鎮海的最高軍事機關的衙署。在明初,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在明萬曆二年(1574),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清同治年間(1862—1875),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這個水師,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在宣統二年(1910)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在民國二年(1913)又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水警廳於1938年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在1941年後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在衙署廢墟的西邊曾是一座助海廟。

1951年,在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人民大會堂在1963年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不但開大會、搞演出,也對外營業放電影。大會堂廣場,曾以大會堂的門樓月臺為主席臺,經常召開群眾大會。

後來,廣場上又建造一個露天燈光球場,並在球場的南東北三面建起了觀眾看臺,這是當時鎮海縣最高級的球場。每年一次的鎮海城關企事業單位籃球比賽都以此為主賽場。再後來,在廣場北側的一個平房裡開放了圖書閱覽室。

我們現在看到的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是在1992年拆舊重建的,其位置佈局與原來基本保持一致,最大的變化只是由原建圍牆的封閉式,變成了現在沒有圍牆的開放式。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以前的人民大會堂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現在的人民大會堂

在路的西南面,有幢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的老房子。房子四周的圍牆建得特別的高,大門內的院子裡,建有中西合璧的三間兩弄兩層木結構樓房。樓前建有假山、花壇。整個院子佔地面積為一千二百平方米,建築面積為一千零三十九平方米。因原屋主叫徐聖禪,故簡稱此屋為徐宅。徐聖禪是原鎮海江南顧家橋人,秀才,初任黃浦軍校祕書、北伐軍需長,後任福建財政廳廳長和上海財政局局長等職,怪不得能建起這麼豪華的私宅。

鎮海解放後,徐宅曾為中共鎮海縣委及後來區委的駐地。大約在鎮海撤縣設區後,在徐宅的北面後院,增建了兩幢辦公樓,並在那邊開了正對勝利路的大門,其門牌號定為勝利路155號。徐宅於2000年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鎮海區委也在近年從這裡搬遷到駱駝,新建的兩幢辦公樓隨之拆除了。

在路的東邊,則是曾經成為民宅的吳傑故居和隔離倉河頭的一排民宅。至於拆除這排民宅,建起現在的青少年宮和連通現在的文化廣場,則分別是在1988年和2001年的事了。

向北延伸至後大街

1987年

勝利路從總浦橋向北延伸到了後大街,這座近千年的總浦橋被拆,改建成了涵洞。

衛生路上的龍賽醫院擴建,把衛生路圍成了院內道路。

1995年

石拱向梓橋重建。

勝利路繼續向北發展。

1987年,它從總浦橋向北延伸到了後大街。現在成為勝利路與西街、鼓樓西路三路交接點的總浦橋這個地方,稱得上是個交通要道。來自倉河頭又直通城外中大河的城內濠河流經這裡;定海縣的總鋪,即縣郵驛總站設置在這裡;在總鋪旁邊的濠河上,有一座善慶橋;清乾隆十五年(1750)對此橋進行了重修,民國初將此橋改建成長五米、寬四米的混凝土結構橋,後又改建成石條橋。此橋自建造後,人們改稱它為總鋪橋或總浦橋,並以橋名代替了地名。就在1987年勝利路延伸改造中,這座近千年的總浦橋被拆,改建成了涵洞。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路口花壇

現在從總浦橋到後大街這段勝利路,過去分為兩個路段。從總浦橋到一字河頭稱為鄭家弄,從一字河頭到後大街稱為方家弄的方家大屋。

鄭家弄是以弄內建有鄭家大屋而得名。這鄭家是個開明的大戶人家,據清光緒《鎮海縣誌》記載:“有鄭賢坊,咸豐元年舉人,以助修海塘,授翰林院檢討,光緒八年江南道監察御史,邑中有大工程出巨資為之倡。”鄭家人曾對家鄉鎮海發展建設多有貢獻。

鄭家弄是條石板路。弄的東邊是大宅高牆,西邊是濠河,河岸邊築有很粗糙的條石護欄,以防行人掉入濠河。在濠河的西岸,是那邊大牆門的偏房或廚房。住戶臨窗便可欣賞濠河中的船影槳聲,也可隔河與鄭家弄行人打招呼,講大道。如今,濠河依然靜靜地流淌著,而西岸的房屋已全部重新拆建成店面房,東岸的鄭家弄也東擴成了寬廣的勝利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以前的向梓橋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這是鎮海城區一條南北向主幹道,它在一個很長時期的延伸擴建中,清晰地刻寫了鎮海古城舊貌換新顏的發展足跡。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路名來歷與初始段

1941年

日軍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

1943年

通車進城。

1950年

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

1951年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

1953年

鎮海郵電局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1964年

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

1980年

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

1984年

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85年10月

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

勝利路發端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鎮海城外的甬江邊。日寇在1941年佔領鎮海縣城後,經常有侵略物資海運到甬江邊的小道頭(即碼頭)。日軍為便於將這些物資運進城內,就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這條便道在鎮海古城的南薰門與清川門之間,搭建城河木橋,拆毀城牆一段,於1943年通車進城。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又在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路以橋名,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這就是現在勝利路的來歷和初始路段。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1984年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64年的時候,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這似乎是鎮海第一條瀝青路。那時,我們鎮海人稱瀝青為柏油,所以叫這段勝利路為柏油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西弄與嚴家弄之間,有一幢坐北朝南、建築頗為端莊新穎的西式房子,是鎮海郵電局,它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1953年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郵電局前面有塊空場地,駐鎮海軍曾在那裡放映露天電影,軍民同樂。

1980年,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1985年10月,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該大院現在已改駐鎮海刑事偵察大隊等政法單位,院內房屋、綠化及氛圍也有了很大變化。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郵電局閱報欄

王施弄歷史與擴建

1968年

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

勝利路是向北發展的。

1968年,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在此之前,這段路叫做王施弄,也稱為黃司弄。這是一條很有來歷的弄堂。在明初,為防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朝廷在定海縣縣城即現在的鎮海城區,設置了一個軍事衛城,即定海衛。在先後擔任過定海衛最高軍事首領指揮使中,有十八人是跟隨明太祖朱元章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或其後裔,屬正二品,級別和待遇都特別高。這十八位指揮使都在縣城內建有府第兼衙署,世傳“十八衙門”。這“十八衙門”所在的地名,都以該衙門主人的姓氏來標示,如李衙前、陳衙弄、童李衙弄等,王施弄便是其中之一。

據記載,王姓指揮使是在明末來鎮海任職並居住,到清朝中葉,漸趨衰落的王家出了個百歲老人王國治,似有振興之兆,但在同治年間(1862—1875)祖宅卻遭火災而毀,子孫們只能散居於小南門(即清川門)附近。施姓沒有查到記載。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總浦橋社區

王施弄在成為勝利路時,雖然已經由弄擴建成了大路,仍有鎮海古城的那種古樸神韻。當時的路面是用厚厚的石塊拼築起來的,據說這些石塊拆用於鎮海明建城牆。由於石塊大小不一,規格各異,又未作多少修正,拼成路面時石塊之間的縫隙大小深淺相差很大。行人走路,稍有不慎,會把腳板嵌入縫隙,即使用力將腳拔出,往往布鞋子還留在石縫裡。對此,鎮海的小孩子不覺得煩惱,反而覺得好玩。

在大路中間有一口水井。據猜測,這井原先是在王施弄的牆門內,在拆牆拓路後,牆內之井便成了路中之井;又為了保證還沒有用上自來水的附近居民的日常用水,便保留了這口水井。當時,在鎮海城內有兩條大街中間留有水井,另一條是西街,即現在銀杏小區大門前的路中央。至於這段石塊拼起來的勝利路,是什麼時候改建成混凝土路面,卻查不到確切記載,實在有點遺憾。

路邊建築今昔變遷

明初

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

1574年

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

1862—1875年

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

1901年

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

1910年

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

1913年

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

1938年

水警廳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

1941年

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1951年

在衙署廢墟西邊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1963年

人民大會堂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

1988年

青少年宮建成。

1992年

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拆舊重建。

2000年

位於勝利路155號的徐宅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王施弄改造成的勝利路後,其路兩旁仍有許多值得記述的地方。在路的西北面,自明朝以來一直是駐鎮海的最高軍事機關的衙署。在明初,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在明萬曆二年(1574),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清同治年間(1862—1875),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這個水師,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在宣統二年(1910)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在民國二年(1913)又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水警廳於1938年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在1941年後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在衙署廢墟的西邊曾是一座助海廟。

1951年,在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人民大會堂在1963年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不但開大會、搞演出,也對外營業放電影。大會堂廣場,曾以大會堂的門樓月臺為主席臺,經常召開群眾大會。

後來,廣場上又建造一個露天燈光球場,並在球場的南東北三面建起了觀眾看臺,這是當時鎮海縣最高級的球場。每年一次的鎮海城關企事業單位籃球比賽都以此為主賽場。再後來,在廣場北側的一個平房裡開放了圖書閱覽室。

我們現在看到的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是在1992年拆舊重建的,其位置佈局與原來基本保持一致,最大的變化只是由原建圍牆的封閉式,變成了現在沒有圍牆的開放式。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以前的人民大會堂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現在的人民大會堂

在路的西南面,有幢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的老房子。房子四周的圍牆建得特別的高,大門內的院子裡,建有中西合璧的三間兩弄兩層木結構樓房。樓前建有假山、花壇。整個院子佔地面積為一千二百平方米,建築面積為一千零三十九平方米。因原屋主叫徐聖禪,故簡稱此屋為徐宅。徐聖禪是原鎮海江南顧家橋人,秀才,初任黃浦軍校祕書、北伐軍需長,後任福建財政廳廳長和上海財政局局長等職,怪不得能建起這麼豪華的私宅。

鎮海解放後,徐宅曾為中共鎮海縣委及後來區委的駐地。大約在鎮海撤縣設區後,在徐宅的北面後院,增建了兩幢辦公樓,並在那邊開了正對勝利路的大門,其門牌號定為勝利路155號。徐宅於2000年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鎮海區委也在近年從這裡搬遷到駱駝,新建的兩幢辦公樓隨之拆除了。

在路的東邊,則是曾經成為民宅的吳傑故居和隔離倉河頭的一排民宅。至於拆除這排民宅,建起現在的青少年宮和連通現在的文化廣場,則分別是在1988年和2001年的事了。

向北延伸至後大街

1987年

勝利路從總浦橋向北延伸到了後大街,這座近千年的總浦橋被拆,改建成了涵洞。

衛生路上的龍賽醫院擴建,把衛生路圍成了院內道路。

1995年

石拱向梓橋重建。

勝利路繼續向北發展。

1987年,它從總浦橋向北延伸到了後大街。現在成為勝利路與西街、鼓樓西路三路交接點的總浦橋這個地方,稱得上是個交通要道。來自倉河頭又直通城外中大河的城內濠河流經這裡;定海縣的總鋪,即縣郵驛總站設置在這裡;在總鋪旁邊的濠河上,有一座善慶橋;清乾隆十五年(1750)對此橋進行了重修,民國初將此橋改建成長五米、寬四米的混凝土結構橋,後又改建成石條橋。此橋自建造後,人們改稱它為總鋪橋或總浦橋,並以橋名代替了地名。就在1987年勝利路延伸改造中,這座近千年的總浦橋被拆,改建成了涵洞。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路口花壇

現在從總浦橋到後大街這段勝利路,過去分為兩個路段。從總浦橋到一字河頭稱為鄭家弄,從一字河頭到後大街稱為方家弄的方家大屋。

鄭家弄是以弄內建有鄭家大屋而得名。這鄭家是個開明的大戶人家,據清光緒《鎮海縣誌》記載:“有鄭賢坊,咸豐元年舉人,以助修海塘,授翰林院檢討,光緒八年江南道監察御史,邑中有大工程出巨資為之倡。”鄭家人曾對家鄉鎮海發展建設多有貢獻。

鄭家弄是條石板路。弄的東邊是大宅高牆,西邊是濠河,河岸邊築有很粗糙的條石護欄,以防行人掉入濠河。在濠河的西岸,是那邊大牆門的偏房或廚房。住戶臨窗便可欣賞濠河中的船影槳聲,也可隔河與鄭家弄行人打招呼,講大道。如今,濠河依然靜靜地流淌著,而西岸的房屋已全部重新拆建成店面房,東岸的鄭家弄也東擴成了寬廣的勝利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以前的向梓橋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現在的向梓橋

濠河與鄭家弄並行向北,大約到了鄭家弄的中段,建有一座石拱橋,橋名叫向梓橋。因橋前有向家大屋、橋旁有梓宮廟,故取“向梓”為橋名。真是信手拈來,恰當好處。現在這座石拱向梓橋,是在1995年重建的新橋,其橋洞孔徑為四米,橋長六米,寬四點五米。原來老的向梓橋是座石條橋,橋的西頭是一個大牆門,應該就是向家大屋。橋的東頭橫穿過鄭家弄後,連接上通往大教場路的衛生路。同在1987年,衛生路上的龍賽醫院擴建,把衛生路圍成了院內道路,就是現在住院部大樓前面的這條路,從此向梓橋就東對龍賽醫院的西大門了。

龍賽醫院西大門北首,是過去梓宮廟舊址。關於梓宮廟,它留在我腦海中的,是“文革”時期的印象,這座古廟坐東朝西,高大的門面牆中間,有兩扇厚實的木大門始終緊閉著,從來沒看到它開過,因而也不知道廟裡面是個什麼樣子。大門前有個用大塊石板拼鋪得非常平整的空場地,並以圓弧形伸入濠河,以致濠河在此有了個彎曲。這個圓弧形的河岸,統一由淡綠色的長條石壘建,整齊漂亮,尤為醒目。據說在“文革”後,梓宮廟曾經對外開放過,並且香火還蠻旺,但因一次火災被燒燬,從此消失。

一字河頭與方家弄

1949年

逃往舟山的國民黨殘部常派飛機來鎮海轟炸,整座白均房和方家大屋的東半邊就在那時被炸成了一片廢墟。

1987年

勝利路延伸擴建到後大街後,就成了一條長一千零四十米、寬十六米的混凝土大路,溝通了沿江西路、城河西路、人民路、鼓樓西路、西街、後大街這六條東西向的大街,成了貫穿鎮海城區南北的主要通道之一。

濠河與鄭家弄過了梓宮廟後就分道揚鑣了。濠河西彎接入謝家河塘,鄭家弄則繼續北伸,在經過龔家弄口的不遠處,有一條自東向西流向三角地的河和那河上的橋,鄭家弄便就此結束。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這是鎮海城區一條南北向主幹道,它在一個很長時期的延伸擴建中,清晰地刻寫了鎮海古城舊貌換新顏的發展足跡。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路名來歷與初始段

1941年

日軍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

1943年

通車進城。

1950年

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

1951年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

1953年

鎮海郵電局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1964年

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

1980年

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

1984年

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85年10月

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

勝利路發端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鎮海城外的甬江邊。日寇在1941年佔領鎮海縣城後,經常有侵略物資海運到甬江邊的小道頭(即碼頭)。日軍為便於將這些物資運進城內,就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這條便道在鎮海古城的南薰門與清川門之間,搭建城河木橋,拆毀城牆一段,於1943年通車進城。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又在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路以橋名,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這就是現在勝利路的來歷和初始路段。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1984年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64年的時候,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這似乎是鎮海第一條瀝青路。那時,我們鎮海人稱瀝青為柏油,所以叫這段勝利路為柏油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西弄與嚴家弄之間,有一幢坐北朝南、建築頗為端莊新穎的西式房子,是鎮海郵電局,它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1953年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郵電局前面有塊空場地,駐鎮海軍曾在那裡放映露天電影,軍民同樂。

1980年,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1985年10月,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該大院現在已改駐鎮海刑事偵察大隊等政法單位,院內房屋、綠化及氛圍也有了很大變化。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郵電局閱報欄

王施弄歷史與擴建

1968年

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

勝利路是向北發展的。

1968年,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在此之前,這段路叫做王施弄,也稱為黃司弄。這是一條很有來歷的弄堂。在明初,為防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朝廷在定海縣縣城即現在的鎮海城區,設置了一個軍事衛城,即定海衛。在先後擔任過定海衛最高軍事首領指揮使中,有十八人是跟隨明太祖朱元章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或其後裔,屬正二品,級別和待遇都特別高。這十八位指揮使都在縣城內建有府第兼衙署,世傳“十八衙門”。這“十八衙門”所在的地名,都以該衙門主人的姓氏來標示,如李衙前、陳衙弄、童李衙弄等,王施弄便是其中之一。

據記載,王姓指揮使是在明末來鎮海任職並居住,到清朝中葉,漸趨衰落的王家出了個百歲老人王國治,似有振興之兆,但在同治年間(1862—1875)祖宅卻遭火災而毀,子孫們只能散居於小南門(即清川門)附近。施姓沒有查到記載。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總浦橋社區

王施弄在成為勝利路時,雖然已經由弄擴建成了大路,仍有鎮海古城的那種古樸神韻。當時的路面是用厚厚的石塊拼築起來的,據說這些石塊拆用於鎮海明建城牆。由於石塊大小不一,規格各異,又未作多少修正,拼成路面時石塊之間的縫隙大小深淺相差很大。行人走路,稍有不慎,會把腳板嵌入縫隙,即使用力將腳拔出,往往布鞋子還留在石縫裡。對此,鎮海的小孩子不覺得煩惱,反而覺得好玩。

在大路中間有一口水井。據猜測,這井原先是在王施弄的牆門內,在拆牆拓路後,牆內之井便成了路中之井;又為了保證還沒有用上自來水的附近居民的日常用水,便保留了這口水井。當時,在鎮海城內有兩條大街中間留有水井,另一條是西街,即現在銀杏小區大門前的路中央。至於這段石塊拼起來的勝利路,是什麼時候改建成混凝土路面,卻查不到確切記載,實在有點遺憾。

路邊建築今昔變遷

明初

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

1574年

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

1862—1875年

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

1901年

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

1910年

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

1913年

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

1938年

水警廳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

1941年

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1951年

在衙署廢墟西邊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1963年

人民大會堂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

1988年

青少年宮建成。

1992年

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拆舊重建。

2000年

位於勝利路155號的徐宅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王施弄改造成的勝利路後,其路兩旁仍有許多值得記述的地方。在路的西北面,自明朝以來一直是駐鎮海的最高軍事機關的衙署。在明初,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在明萬曆二年(1574),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清同治年間(1862—1875),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這個水師,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在宣統二年(1910)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在民國二年(1913)又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水警廳於1938年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在1941年後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在衙署廢墟的西邊曾是一座助海廟。

1951年,在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人民大會堂在1963年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不但開大會、搞演出,也對外營業放電影。大會堂廣場,曾以大會堂的門樓月臺為主席臺,經常召開群眾大會。

後來,廣場上又建造一個露天燈光球場,並在球場的南東北三面建起了觀眾看臺,這是當時鎮海縣最高級的球場。每年一次的鎮海城關企事業單位籃球比賽都以此為主賽場。再後來,在廣場北側的一個平房裡開放了圖書閱覽室。

我們現在看到的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是在1992年拆舊重建的,其位置佈局與原來基本保持一致,最大的變化只是由原建圍牆的封閉式,變成了現在沒有圍牆的開放式。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以前的人民大會堂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現在的人民大會堂

在路的西南面,有幢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的老房子。房子四周的圍牆建得特別的高,大門內的院子裡,建有中西合璧的三間兩弄兩層木結構樓房。樓前建有假山、花壇。整個院子佔地面積為一千二百平方米,建築面積為一千零三十九平方米。因原屋主叫徐聖禪,故簡稱此屋為徐宅。徐聖禪是原鎮海江南顧家橋人,秀才,初任黃浦軍校祕書、北伐軍需長,後任福建財政廳廳長和上海財政局局長等職,怪不得能建起這麼豪華的私宅。

鎮海解放後,徐宅曾為中共鎮海縣委及後來區委的駐地。大約在鎮海撤縣設區後,在徐宅的北面後院,增建了兩幢辦公樓,並在那邊開了正對勝利路的大門,其門牌號定為勝利路155號。徐宅於2000年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鎮海區委也在近年從這裡搬遷到駱駝,新建的兩幢辦公樓隨之拆除了。

在路的東邊,則是曾經成為民宅的吳傑故居和隔離倉河頭的一排民宅。至於拆除這排民宅,建起現在的青少年宮和連通現在的文化廣場,則分別是在1988年和2001年的事了。

向北延伸至後大街

1987年

勝利路從總浦橋向北延伸到了後大街,這座近千年的總浦橋被拆,改建成了涵洞。

衛生路上的龍賽醫院擴建,把衛生路圍成了院內道路。

1995年

石拱向梓橋重建。

勝利路繼續向北發展。

1987年,它從總浦橋向北延伸到了後大街。現在成為勝利路與西街、鼓樓西路三路交接點的總浦橋這個地方,稱得上是個交通要道。來自倉河頭又直通城外中大河的城內濠河流經這裡;定海縣的總鋪,即縣郵驛總站設置在這裡;在總鋪旁邊的濠河上,有一座善慶橋;清乾隆十五年(1750)對此橋進行了重修,民國初將此橋改建成長五米、寬四米的混凝土結構橋,後又改建成石條橋。此橋自建造後,人們改稱它為總鋪橋或總浦橋,並以橋名代替了地名。就在1987年勝利路延伸改造中,這座近千年的總浦橋被拆,改建成了涵洞。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路口花壇

現在從總浦橋到後大街這段勝利路,過去分為兩個路段。從總浦橋到一字河頭稱為鄭家弄,從一字河頭到後大街稱為方家弄的方家大屋。

鄭家弄是以弄內建有鄭家大屋而得名。這鄭家是個開明的大戶人家,據清光緒《鎮海縣誌》記載:“有鄭賢坊,咸豐元年舉人,以助修海塘,授翰林院檢討,光緒八年江南道監察御史,邑中有大工程出巨資為之倡。”鄭家人曾對家鄉鎮海發展建設多有貢獻。

鄭家弄是條石板路。弄的東邊是大宅高牆,西邊是濠河,河岸邊築有很粗糙的條石護欄,以防行人掉入濠河。在濠河的西岸,是那邊大牆門的偏房或廚房。住戶臨窗便可欣賞濠河中的船影槳聲,也可隔河與鄭家弄行人打招呼,講大道。如今,濠河依然靜靜地流淌著,而西岸的房屋已全部重新拆建成店面房,東岸的鄭家弄也東擴成了寬廣的勝利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以前的向梓橋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現在的向梓橋

濠河與鄭家弄並行向北,大約到了鄭家弄的中段,建有一座石拱橋,橋名叫向梓橋。因橋前有向家大屋、橋旁有梓宮廟,故取“向梓”為橋名。真是信手拈來,恰當好處。現在這座石拱向梓橋,是在1995年重建的新橋,其橋洞孔徑為四米,橋長六米,寬四點五米。原來老的向梓橋是座石條橋,橋的西頭是一個大牆門,應該就是向家大屋。橋的東頭橫穿過鄭家弄後,連接上通往大教場路的衛生路。同在1987年,衛生路上的龍賽醫院擴建,把衛生路圍成了院內道路,就是現在住院部大樓前面的這條路,從此向梓橋就東對龍賽醫院的西大門了。

龍賽醫院西大門北首,是過去梓宮廟舊址。關於梓宮廟,它留在我腦海中的,是“文革”時期的印象,這座古廟坐東朝西,高大的門面牆中間,有兩扇厚實的木大門始終緊閉著,從來沒看到它開過,因而也不知道廟裡面是個什麼樣子。大門前有個用大塊石板拼鋪得非常平整的空場地,並以圓弧形伸入濠河,以致濠河在此有了個彎曲。這個圓弧形的河岸,統一由淡綠色的長條石壘建,整齊漂亮,尤為醒目。據說在“文革”後,梓宮廟曾經對外開放過,並且香火還蠻旺,但因一次火災被燒燬,從此消失。

一字河頭與方家弄

1949年

逃往舟山的國民黨殘部常派飛機來鎮海轟炸,整座白均房和方家大屋的東半邊就在那時被炸成了一片廢墟。

1987年

勝利路延伸擴建到後大街後,就成了一條長一千零四十米、寬十六米的混凝土大路,溝通了沿江西路、城河西路、人民路、鼓樓西路、西街、後大街這六條東西向的大街,成了貫穿鎮海城區南北的主要通道之一。

濠河與鄭家弄過了梓宮廟後就分道揚鑣了。濠河西彎接入謝家河塘,鄭家弄則繼續北伸,在經過龔家弄口的不遠處,有一條自東向西流向三角地的河和那河上的橋,鄭家弄便就此結束。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現在的勝利路

這條河流,因其河道形似楷書的“一”字,而得名為一字河頭。河上的那座橋,名叫新橋,又叫洞橋,始建於明朝、重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四長三點五米、寬三米的石條橋。此河此橋,都在1987年延伸勝利路的建設中填平和廢除。河的北岸有條與河並行西進到三角地的石板小路,依河名而稱為一字河頭弄,此弄也因新建住宅樓群,而縮短成為鼓西小區的里弄。

走過新橋,跨過一字河頭,橫穿過一字河頭弄後,就進入了方家弄的方家大屋路段。過去在那裡有幾座大牆門,其中自東向西依次為虞鬆房,即過去鎮海中學的三部、白均房和方家大屋。這個方家很有名,大家習慣上稱之為新橋頭方家。這座方家大屋很大,以致它西邊的一條石板小路,被大家稱為方家弄。

在1949年鎮海解放初期,逃往舟山的國民黨殘部常派飛機來鎮海轟炸,整座白均房和方家大屋的東半邊就在那時被炸成了一片廢墟。勝利路的延伸擴建就是在拆遷方家大屋的中間部分而到達後大街的。

現在,方家弄已成為後大街社區三角小區內的里弄,其中,該弄東側的第二、六、八幢居民樓是方家大屋東半邊的舊址。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這是鎮海城區一條南北向主幹道,它在一個很長時期的延伸擴建中,清晰地刻寫了鎮海古城舊貌換新顏的發展足跡。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路名來歷與初始段

1941年

日軍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

1943年

通車進城。

1950年

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

1951年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

1953年

鎮海郵電局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1964年

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

1980年

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

1984年

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85年10月

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

勝利路發端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鎮海城外的甬江邊。日寇在1941年佔領鎮海縣城後,經常有侵略物資海運到甬江邊的小道頭(即碼頭)。日軍為便於將這些物資運進城內,就從甬江邊向北修建了一條煤渣汽車便道。這條便道在鎮海古城的南薰門與清川門之間,搭建城河木橋,拆毀城牆一段,於1943年通車進城。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此木橋改建成長十二米、寬六米的鋼筯混凝土橋,命名此橋為勝利橋。又在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週年,路以橋名,把這條從甬江邊,即現在的沿江西路到米行街(今人民路)的便道命名為勝利路。這就是現在勝利路的來歷和初始路段。鋼筯混凝土的勝利橋,在1984年拆城牆、填城河、新建城河西路的舊城改造中,便功成身退了。

1964年的時候,勝利路已經是條修繕一新的瀝青路。這似乎是鎮海第一條瀝青路。那時,我們鎮海人稱瀝青為柏油,所以叫這段勝利路為柏油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西弄與嚴家弄之間,有一幢坐北朝南、建築頗為端莊新穎的西式房子,是鎮海郵電局,它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1953年改稱為浙江鎮海郵電局。在那幢房子的原址上,後來拆建成現在的郵電局職工住宅樓,隸屬勝利路社區。

郵電局前面有塊空場地,駐鎮海軍曾在那裡放映露天電影,軍民同樂。

1980年,鎮海縣政府從人民路搬遷到勝利路112號的一個大院子裡。1985年10月,鎮海撤縣設區後,區府及其部分局級機關,仍延駐於這個院子裡,直到近年才絡繹遷往駱駝。該大院現在已改駐鎮海刑事偵察大隊等政法單位,院內房屋、綠化及氛圍也有了很大變化。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郵電局閱報欄

王施弄歷史與擴建

1968年

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

勝利路是向北發展的。

1968年,勝利路穿過人民路向北延伸到總浦橋。在此之前,這段路叫做王施弄,也稱為黃司弄。這是一條很有來歷的弄堂。在明初,為防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朝廷在定海縣縣城即現在的鎮海城區,設置了一個軍事衛城,即定海衛。在先後擔任過定海衛最高軍事首領指揮使中,有十八人是跟隨明太祖朱元章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或其後裔,屬正二品,級別和待遇都特別高。這十八位指揮使都在縣城內建有府第兼衙署,世傳“十八衙門”。這“十八衙門”所在的地名,都以該衙門主人的姓氏來標示,如李衙前、陳衙弄、童李衙弄等,王施弄便是其中之一。

據記載,王姓指揮使是在明末來鎮海任職並居住,到清朝中葉,漸趨衰落的王家出了個百歲老人王國治,似有振興之兆,但在同治年間(1862—1875)祖宅卻遭火災而毀,子孫們只能散居於小南門(即清川門)附近。施姓沒有查到記載。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總浦橋社區

王施弄在成為勝利路時,雖然已經由弄擴建成了大路,仍有鎮海古城的那種古樸神韻。當時的路面是用厚厚的石塊拼築起來的,據說這些石塊拆用於鎮海明建城牆。由於石塊大小不一,規格各異,又未作多少修正,拼成路面時石塊之間的縫隙大小深淺相差很大。行人走路,稍有不慎,會把腳板嵌入縫隙,即使用力將腳拔出,往往布鞋子還留在石縫裡。對此,鎮海的小孩子不覺得煩惱,反而覺得好玩。

在大路中間有一口水井。據猜測,這井原先是在王施弄的牆門內,在拆牆拓路後,牆內之井便成了路中之井;又為了保證還沒有用上自來水的附近居民的日常用水,便保留了這口水井。當時,在鎮海城內有兩條大街中間留有水井,另一條是西街,即現在銀杏小區大門前的路中央。至於這段石塊拼起來的勝利路,是什麼時候改建成混凝土路面,卻查不到確切記載,實在有點遺憾。

路邊建築今昔變遷

明初

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

1574年

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

1862—1875年

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

1901年

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

1910年

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

1913年

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

1938年

水警廳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

1941年

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1951年

在衙署廢墟西邊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1963年

人民大會堂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

1988年

青少年宮建成。

1992年

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拆舊重建。

2000年

位於勝利路155號的徐宅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王施弄改造成的勝利路後,其路兩旁仍有許多值得記述的地方。在路的西北面,自明朝以來一直是駐鎮海的最高軍事機關的衙署。在明初,置有定海總兵府,統轄陸水兩兵,管理浙東海防軍務。在明萬曆二年(1574),總兵府遷駐鼓樓北側的衛指揮署內,此址改建為定海水師營參將署。清同治年間(1862—1875),改為駐鎮浙江外海水師統領署。這個水師,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歸定海(此定海為現在舟山的定海)鎮總兵吳傑統率,在宣統二年(1910)改稱浙江外海水師巡防隊,在民國二年(1913)又更名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廳,管轄浙江全省海域。水警廳於1938年移駐黃岩海門後,留下來的衙署房屋,在1941年後被日偽軍拆毀,此地成為衙署廢墟。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在衙署廢墟的西邊曾是一座助海廟。

1951年,在助海廟這個地方建起了鎮海人民大會堂,同時把衙署廢墟建成了人民大會堂前的廣場。

人民大會堂在1963年進行翻修,增建門樓,加築月臺,座位也增至九百多個,不但開大會、搞演出,也對外營業放電影。大會堂廣場,曾以大會堂的門樓月臺為主席臺,經常召開群眾大會。

後來,廣場上又建造一個露天燈光球場,並在球場的南東北三面建起了觀眾看臺,這是當時鎮海縣最高級的球場。每年一次的鎮海城關企事業單位籃球比賽都以此為主賽場。再後來,在廣場北側的一個平房裡開放了圖書閱覽室。

我們現在看到的人民大會堂及其廣場,是在1992年拆舊重建的,其位置佈局與原來基本保持一致,最大的變化只是由原建圍牆的封閉式,變成了現在沒有圍牆的開放式。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以前的人民大會堂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現在的人民大會堂

在路的西南面,有幢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的老房子。房子四周的圍牆建得特別的高,大門內的院子裡,建有中西合璧的三間兩弄兩層木結構樓房。樓前建有假山、花壇。整個院子佔地面積為一千二百平方米,建築面積為一千零三十九平方米。因原屋主叫徐聖禪,故簡稱此屋為徐宅。徐聖禪是原鎮海江南顧家橋人,秀才,初任黃浦軍校祕書、北伐軍需長,後任福建財政廳廳長和上海財政局局長等職,怪不得能建起這麼豪華的私宅。

鎮海解放後,徐宅曾為中共鎮海縣委及後來區委的駐地。大約在鎮海撤縣設區後,在徐宅的北面後院,增建了兩幢辦公樓,並在那邊開了正對勝利路的大門,其門牌號定為勝利路155號。徐宅於2000年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鎮海區委也在近年從這裡搬遷到駱駝,新建的兩幢辦公樓隨之拆除了。

在路的東邊,則是曾經成為民宅的吳傑故居和隔離倉河頭的一排民宅。至於拆除這排民宅,建起現在的青少年宮和連通現在的文化廣場,則分別是在1988年和2001年的事了。

向北延伸至後大街

1987年

勝利路從總浦橋向北延伸到了後大街,這座近千年的總浦橋被拆,改建成了涵洞。

衛生路上的龍賽醫院擴建,把衛生路圍成了院內道路。

1995年

石拱向梓橋重建。

勝利路繼續向北發展。

1987年,它從總浦橋向北延伸到了後大街。現在成為勝利路與西街、鼓樓西路三路交接點的總浦橋這個地方,稱得上是個交通要道。來自倉河頭又直通城外中大河的城內濠河流經這裡;定海縣的總鋪,即縣郵驛總站設置在這裡;在總鋪旁邊的濠河上,有一座善慶橋;清乾隆十五年(1750)對此橋進行了重修,民國初將此橋改建成長五米、寬四米的混凝土結構橋,後又改建成石條橋。此橋自建造後,人們改稱它為總鋪橋或總浦橋,並以橋名代替了地名。就在1987年勝利路延伸改造中,這座近千年的總浦橋被拆,改建成了涵洞。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勝利路口花壇

現在從總浦橋到後大街這段勝利路,過去分為兩個路段。從總浦橋到一字河頭稱為鄭家弄,從一字河頭到後大街稱為方家弄的方家大屋。

鄭家弄是以弄內建有鄭家大屋而得名。這鄭家是個開明的大戶人家,據清光緒《鎮海縣誌》記載:“有鄭賢坊,咸豐元年舉人,以助修海塘,授翰林院檢討,光緒八年江南道監察御史,邑中有大工程出巨資為之倡。”鄭家人曾對家鄉鎮海發展建設多有貢獻。

鄭家弄是條石板路。弄的東邊是大宅高牆,西邊是濠河,河岸邊築有很粗糙的條石護欄,以防行人掉入濠河。在濠河的西岸,是那邊大牆門的偏房或廚房。住戶臨窗便可欣賞濠河中的船影槳聲,也可隔河與鄭家弄行人打招呼,講大道。如今,濠河依然靜靜地流淌著,而西岸的房屋已全部重新拆建成店面房,東岸的鄭家弄也東擴成了寬廣的勝利路。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以前的向梓橋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現在的向梓橋

濠河與鄭家弄並行向北,大約到了鄭家弄的中段,建有一座石拱橋,橋名叫向梓橋。因橋前有向家大屋、橋旁有梓宮廟,故取“向梓”為橋名。真是信手拈來,恰當好處。現在這座石拱向梓橋,是在1995年重建的新橋,其橋洞孔徑為四米,橋長六米,寬四點五米。原來老的向梓橋是座石條橋,橋的西頭是一個大牆門,應該就是向家大屋。橋的東頭橫穿過鄭家弄後,連接上通往大教場路的衛生路。同在1987年,衛生路上的龍賽醫院擴建,把衛生路圍成了院內道路,就是現在住院部大樓前面的這條路,從此向梓橋就東對龍賽醫院的西大門了。

龍賽醫院西大門北首,是過去梓宮廟舊址。關於梓宮廟,它留在我腦海中的,是“文革”時期的印象,這座古廟坐東朝西,高大的門面牆中間,有兩扇厚實的木大門始終緊閉著,從來沒看到它開過,因而也不知道廟裡面是個什麼樣子。大門前有個用大塊石板拼鋪得非常平整的空場地,並以圓弧形伸入濠河,以致濠河在此有了個彎曲。這個圓弧形的河岸,統一由淡綠色的長條石壘建,整齊漂亮,尤為醒目。據說在“文革”後,梓宮廟曾經對外開放過,並且香火還蠻旺,但因一次火災被燒燬,從此消失。

一字河頭與方家弄

1949年

逃往舟山的國民黨殘部常派飛機來鎮海轟炸,整座白均房和方家大屋的東半邊就在那時被炸成了一片廢墟。

1987年

勝利路延伸擴建到後大街後,就成了一條長一千零四十米、寬十六米的混凝土大路,溝通了沿江西路、城河西路、人民路、鼓樓西路、西街、後大街這六條東西向的大街,成了貫穿鎮海城區南北的主要通道之一。

濠河與鄭家弄過了梓宮廟後就分道揚鑣了。濠河西彎接入謝家河塘,鄭家弄則繼續北伸,在經過龔家弄口的不遠處,有一條自東向西流向三角地的河和那河上的橋,鄭家弄便就此結束。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現在的勝利路

這條河流,因其河道形似楷書的“一”字,而得名為一字河頭。河上的那座橋,名叫新橋,又叫洞橋,始建於明朝、重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四長三點五米、寬三米的石條橋。此河此橋,都在1987年延伸勝利路的建設中填平和廢除。河的北岸有條與河並行西進到三角地的石板小路,依河名而稱為一字河頭弄,此弄也因新建住宅樓群,而縮短成為鼓西小區的里弄。

走過新橋,跨過一字河頭,橫穿過一字河頭弄後,就進入了方家弄的方家大屋路段。過去在那裡有幾座大牆門,其中自東向西依次為虞鬆房,即過去鎮海中學的三部、白均房和方家大屋。這個方家很有名,大家習慣上稱之為新橋頭方家。這座方家大屋很大,以致它西邊的一條石板小路,被大家稱為方家弄。

在1949年鎮海解放初期,逃往舟山的國民黨殘部常派飛機來鎮海轟炸,整座白均房和方家大屋的東半邊就在那時被炸成了一片廢墟。勝利路的延伸擴建就是在拆遷方家大屋的中間部分而到達後大街的。

現在,方家弄已成為後大街社區三角小區內的里弄,其中,該弄東側的第二、六、八幢居民樓是方家大屋東半邊的舊址。

鎮海這條路有76年的歷史,看遍滄桑繁華

現在的勝利路

勝利路在1987年延伸擴建到後大街後,就成了一條長一千零四十米、寬十六米的混凝土大路,溝通了沿江西路、城河西路、人民路、鼓樓西路、西街、後大街這六條東西向的大街,成了貫穿鎮海城區南北的主要通道之一,更充分地發揮了它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強大功能。

來源:鎮靈通客戶端

您分享一個好看

小鎮鎮工資漲5毛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