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的常任理事國原來是這幾個國家

大家都知道在二戰後,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成立了以五個常任理事國為首的聯合國,而中國正是這五個國家之一。

其實一戰後也成立了一個維護和平的組織,叫國際聯盟,也同樣設有五個常任理事國。

“一戰”後的常任理事國原來是這幾個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和奧匈帝國戰敗,英法美等戰勝國召開了清算德、奧的一次帝國主義分贓會議——巴黎和會

德國和奧匈帝國除了要賠償鉅款外,德國割讓領土,奧匈帝國則直接解體。

“一戰”後的常任理事國原來是這幾個國家

當時中國的段祺瑞政府也派出了軍隊支援英法等國,也算是戰勝國,日本則打著襲擊德國在山東殖民地的旗號參加了戰爭趁機佔領了膠東。

中國雖為戰勝國,卻被迫將山東從德國之手轉到日本之手,巴黎和會實在不能算是個公正的會議。

“一戰”後的常任理事國原來是這幾個國家

當然除了進行分贓,在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提議下,與會各國決定成立維護戰後和平的國際聯盟,在參戰前英國許諾給中國大國地位,但最終卻只給了中國一個三等國家的地位。

當時國力虛弱的中國並沒有成為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而是當時幾個國力較強的帝國主義列強勾結成了常任理事國

“一戰”後的常任理事國原來是這幾個國家

歐洲的有英國、法國和“叛變”德國的意大利,北美洲的是美國,亞洲的是日本,此外還有四個非常任理事國。

國聯共有44個會員國,後來逐漸增加到63個國家,總部設在日內瓦。而美國由於和英法爭奪霸權的失敗,國會沒有批准凡爾賽合約,沒有成為國際聯盟成員,更不是常任理事國,只是作為觀察員參加活動。

“一戰”後的常任理事國原來是這幾個國家

後來隨著德國的復興,一戰的戰敗國德國頂替美國成為了常任理事國,所以國際聯盟後期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是英、法、意、德、日。

之後,在德國及日本於1933年退出國聯後,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由九個升至11個。

國際聯盟是帝國主義戰爭的產物,沒有強有力的維護和平的能力,當時的大國美國沒能參加使得國聯的重要性進一步下降,戰敗國德國的加入併成為常任理事國使得戰後秩序突變,1933年德國、日本的退出更顯示了國聯的衰敗。它最終也沒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