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藝術 黃賓虹 美術 油畫 案上雲煙 2017-05-23

文/叩山問水尚敷精舍 案上雲湮特約作者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本文章將分四期,來釋解黃賓虹不同年齡段的繪畫風格以及用筆習性,歡迎關注。

黃賓虹70-80歲間的作品年齡段,我們以其83歲為這段界限。因1945年抗戰結束回到杭州,看到良渚出土的夏玉,悟道金石與玉的斑駁,融為筆墨;對於研究黃賓虹作品的風格,這是一個分水嶺。

黃賓虹論畫說:“流動中有古拙,才有靜氣;無古拙處即浮而躁。以浮躁為流動,是大誤也”;這句話讓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古拙”兩字,古舊樸拙。那麼運用到中國傳統繪畫來說,運筆要有書法功底,不是今天繪畫的工筆或素描;而是用書法的功力和用筆筆性,運用到繪畫領域。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一

這裡我們來解讀一下黃賓虹一生的中鋒運筆習性:一波三折。一個優美的線條是由筆法,墨法,藝術家的情感等來組成的。其實這個“一波三折”來自於他的藝術觀點:三角理論,“作畫應使其不齊而齊,齊而不齊。此自然之形態,入畫更應注意及此,如作茅簷,便須三三兩兩,參差寫去,此是法,亦是理”。——1952年語,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

我們看圖一:無論中鋒的線條是橫的還是豎的,還是“S”型,這一起一伏,一搖一擺,一根看似普通的線條就有了上下與左右,峰谷與動靜。用筆的剛柔與陰陽之中充滿了生命力,也就更加具有中國傳統美學,猶如他的理論“古來未有無筆而能有墨者,筆之腕力不足則筆不能管墨,即臃腫成為墨豬。”

黃賓虹七十歲後,所畫作品,逐漸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兼以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由此逐漸形成顯著特色的過程,最終被大家接受頂禮膜拜的,還是80歲後至晚年的畫風。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二

1936年丙子,虛歲73,在滬鑑定故宮南遷書畫;5月至8月到北京鑑定存於故宮博物院書畫;9月,洪夫人病逝潭渡村,後被推為第一屆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10月在北平中山公園舉辦小型個展;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三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四

“圖三”題跋“........丙子秋九 黃賓虹畫並詩”,丙子即1936年。“圖四”裡展示長長的披麻皴猶如走蛇一樣的靈動飄逸,卻又猶如壁虎一樣死死扒在牆壁上。這種感受就是獨特的中鋒用筆,即快速狠辣卻又起收有度;而畫面的短皴和點苔,均是長槍直矛,橫空出世卻又來去自由。這裡也有他用墨和設色的嘗試技巧,相對晚年作品來說,還是生澀了一些。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五

從“圖五”我們看出賓老通過對雜樹叢的枝幹穿插搭配以及墨色的濃淡,來展現出秋季江邊人家的景緻;雖用墨不是那麼的完美,但基本解決了畫面的豐富程度和景深的層次。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繪畫枝幹的線條時,是從下往上用筆,這種依循自然生長的張力和活力,對於今天的畫家來說就是奢侈品。畫面所有的短皴用筆都是極其短小精幹,而又有線條暢達的美感。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六

1937年丁丑 74歲;元旦起到南京繼續鑑定書畫;任全國第二次美展審查員;4月辭去鑑定故宮書畫工作,應北平藝專之邀,北上任教。7月7日,日軍發起盧溝橋事變,全民抗戰開始。南歸無計,滯留故都;此際,一意蒐集明遺民畫家材料,致書友人云“僧漸江、程穆倩、鄭遺蘇皆處時艱,抱其亮節清風,不為汙俗所染”。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七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八

圖七圖八中,用墨不落尋常蹊徑,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這與畫家長期的藝術實踐嘗試是分不開。中國畫講究大空、小空,即古人所謂“密不通風,疏可專馬”。疏可走馬,則疏處不是空虛,一無長物,還得有景。密不通風,還得有立錐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而通篇這種用積墨、潑墨、破墨、宿墨等來嘗試,使畫面的水墨淋漓,來到達他心中的渾厚華滋和雨後山川的氣勢,這是難能可貴的。心中的渾厚華滋和雨後山川的氣勢,這是難能可貴的。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九

圖九“戊寅臘月”即1938年,75歲;教學之外,潛心研究,開始衰年變法。撰《說蝶》,以青蟲化蝶三眠三起為喻,畫學“先師今人,繼師古人,終師造化”三階段;夏,在歐友陪同下,穿越戰區,至金華展墓,看望弟妹。下榻南山白沙寺,不久返北平;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一

圖十圖十一,這就是他的衰年變法。其實這段時期變的就是三點,一是加了顏料,時時弄點小青綠山水;二是將近景的樹幹精細刻畫與遠景的山石淡墨勾皴,形成一個反差的對比;三是嘗試漬墨和宿墨與小青綠的運用。這個時期的作品沿習了幾年,直至抗戰勝利南下後,也許與此時蝸居偽北平有關,作品總是提不起精神氣,雜亂無章,反之卻有些媚俗;但這個階段的作品,也常常被作偽者所看中。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二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三

圖十二圖十三,可以看出其用筆的筆墨和線條偶有零亂,在景緻的刻畫上還是以寫生為範本,常見家鄉故里的江南春色。雖筆墨雜亂,但可以看出他對不同的濃淡墨色穿插在山石樹幹之中,不斷地嘗試來存托出江南春色的韻致,以及他獨特留白的特點。尤其著重於樹枝枝幹的細節和山石的抽象墨韻,來形成一個對比反差,其實也是西方印象派的做法。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四

這裡再議黃賓虹關於留白的敘述:“實中虛白處,不論其大小、長短、寬狹,要能在氣脈上互相連貫,不可中斷,否則便要窒塞。但所謂氣脈上的連貫,並非將虛折白的各個部分都連貫起來。實中虛白處,既要氣脈連貫,又要取得龍飛鳳舞之形。如此使實處既能通洩,也使通幅有靈動之感,更能使通幅有氣勢。”——朱金樓《近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先生(上)》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五

圖十五中“辛巳 予向”即1941年 78歲;日軍佔領九龍,致信門生黃居素,以“耐此歲寒,春和自有轉機”相勵;夏,與夏劍丞、孫海波、羅復堪等詩人學者十餘人結為消夏畫社,開展覽會於中山公園;8月,學生郭味蕖舉辦個人畫展,為其作品題跋;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六

從圖十五圖中,畫面一片天姿爛漫,樸拙可愛;其用筆極其隨性輕鬆,而非我們常見那種刻板和嚴謹,近景的山石皴法和遠景山嵐的“米家山水”幾筆,非常隨意卻顯示出大家不同凡響的用筆實力,猶如其晚年隨意畫的花卉一樣。這就是即使大家的小品或應酬作品,也絲毫不影響其筆力上所展示的功夫。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七

從圖十七中,“黟山奇卉......辛巳初夏木訥老人鳳六居士........”,即1941年,“癸未之夏周養安君.......”再次題跋為1943年。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八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九

圖十八圖十九,黃賓虹所畫花卉用筆也是中鋒,只是非長槍直矛一筆三折,而是中鋒略帶拖筆,花卉枝幹皆如此,偶爾小的枝幹還有短皴有力的迅捷;所以看起來他的花卉枝幹軟弱無力,實則天資爛漫,樸拙中卻又有可愛之極。我們以後會有一篇文章專門來解讀黃賓虹晚年花卉繪畫,希望微友們多多關注。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二十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二十一

圖二十圖二十一,該作品雖無年款,但從筆性上來推斷為其居北平時期所作。鑑賞這幅或此類作品,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黃賓虹的線條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這段時期偶爾在短皴中有他原來狠辣的面目,在他1945年迴歸南方後,又變回原來的狠辣迅捷的“一波三折”。70-83年歲之間的後期作品,這樣的略帶青綠和淺赭石的出現,以及“米家山水”,樹枝樹幹和山石的刻意對比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特點。如果抗戰不結束,也許就沒有今天在國畫山水“百年一大師”的地位。可以說居京時期並不是他創作和臨摹的好時光,所以在日本無條件投降;黃賓虹回到了南方,自刻“冰上鴻飛館”印,寓“賓虹獲自由得以南返”之意。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70-8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二十二

黃賓虹70-83歲在北平的十一年,完成“黑賓虹”的轉變後,又進行“水墨丹青”的試驗。用點染法將石色的硃砂、石青、石綠厚厚地點染到黑密的水墨之中;“丹青隱墨,墨隱丹青”,這是受西方印象派啟發,其個人嘗試以將中國山水畫兩大體系(水墨與青綠)進行融合的一大創舉(見圖十二,二十,二十二等)。但是這種“小清新”在他南歸杭州後,在看到良渚出土的夏玉而徹悟墨法,將金石的鏗鏘與夏玉的斑駁融為一體,使畫面的朦朧融洽更接近南方山水的韻致,開拓又一篇“黑、密、厚、重”的山川渾厚華滋,氣勢磅礴,驚世駭俗的國畫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