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書法 黃賓虹 國畫 藝術 案上雲煙 2017-05-27

文/叩山問水尚敷精舍案上雲湮特約作者

在近現代畫壇,黃賓虹以“黑、密、厚、重”的畫風、渾厚華滋的筆墨而著名。特別是自80年代以來他更受到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對當今中國畫壇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探尋黃賓虹的藝術發展歷程,尋求他的用筆用墨之道,可以說,黃賓虹的繪畫成就是建立在他的書法基礎之上,將書法的用筆原理拓展用於繪畫,才取得了如此之高的成就。

黃賓虹,1865年生於金華,卒於1955年,安徽歙縣潭渡村人,名質,字樸存,擅山水、花卉,並注重寫生。他成名相對較晚。50歲始,他的畫風逐漸趨於成熟,80歲以後,才真正慢慢形成了人們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畫風。黃賓虹晚年的山水畫,所畫山川層層密積、氣勢磅礴、驚世駭俗。他的這一顯著特點,也使中國的山水畫展示出一種全新的境界。

黃賓虹早年致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新安畫派疏淡清逸的畫風,對黃賓虹的影響是終生的。六十歲以前是典型的“白賓虹”。本期將探討賓老55歲前的三幅作品,分析早年的用筆、皴法、用墨和設色的習性及特點。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1

在款識中“餘臨摹宋元名畫三十年,始擬遍遊山水,以參其趣。此為弱冠後,仿明賢之作…甲戌黃賓虹”;由“弱冠”推斷此幅作品,在1895年之前所臨摹,署名“唐六如居士停琴觀瀑圖…”,再跋已是1934年了。雖是臨摹作品,但無論用筆的方式,皴染設色和線條起合,均無唐六如的一絲蹤跡,只能說構圖和佈局臨摹型像而已。這就是賓老的特點。他一輩子不曾改變的用筆,在我們現有見到的早年作品,均是如此。這幅賓老30歲之前的作品,已出現不經意的留白,即一條白線或白色塊塊。這在唐六如(唐寅)的原作中是不曾出現的,我們知道大小斧劈的皴法,均會有陰陽的一面,以展示它的力度質感和陰暗層次。但是在這裡,賓老已經在嘗試背離大小斧劈的留白模式。這說明了賓老此時爛熟於胸的中國美術史,輕易將宋畫經典的大小斧劈進行改良,在尋找中國畫的新出路,以及嘗試在舊有的基礎上進行突破。

我們再回顧賓老當年的行蹤:1894甲午年,春,出新安江赴揚州,經杭州,請篆刻名家趙穆刻“黃質之印”、“樸丞”、“樸丞翰墨”諸印。六月父卒,自揚州歸裡。讀禮期間,研習畫藝,收集鄉里舊聞,以名瓷交換金石書畫”。這說明賓老這年30歲,已具備了鑑賞書畫的眼力和知識,不然舊時徽州鄉下的“鏟地皮”,那是相當不好乾的。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2

從圖二的礬頭和山峰的險峻,能看出用筆以中鋒為主,在順筆下滑時偶爾側鋒帶過,整體運筆的速度和力度極其熟練流暢,這種洋洋灑灑的行筆是其一生的特點,毫無拖泥帶水,信手天成一揮而就的率性。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3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4

在圖三和圖四的解析中,看出先用筆勾出主要大塊式,再用中鋒細筆快速甚至重複畫過,部分淡墨也再重複宣染,而後點苔收筆。其中吸引我們的最主要的是留白,此時留白有的在陽面,有的在陰面,沒有大小斧劈那種規定的程式化。這使我想起來黃山的天都峰和鰲魚背的下面,第四冰川世紀遺痕的那些大石塊,無論天氣如何?它們總是白花花地聳立在那裡,賓老這種畫法是否與此有關,不得而知。這種留白的風格影響深遠,在賴少其衰年變法後,也可見此種痕跡,只是他的色彩更加悅目奪豔而已。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5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6

圖五的小人物告訴我們,畫人物的用筆,筆性一輩子也未曾改變,只是早期稍拙嫩了一些,人物在他的畫裡從來就是點景而已,但我們從中能品味出那種古人的樸質率性以及整體畫面的協調感,這也是用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思想運用在繪畫中的體現。從兩次的題跋中,其書法拙實長線條,略帶金文和圓篆的味道,至晚年也不曾改變。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7

圖7 款識:“丁巳秋日”,即1917年秋,黃賓虹53歲了。

據黃個人年譜中記載:1916丙辰年,9月26日,于右任招飲宋園,同座者有謝無量、胡韞玉、邵力子、葉楚傖、柳亞子、餘其鏘。秋,康有為創辦《國是報》,強邀為主編副刊。約稿於陳獨秀。與鄭文焯訂交。11月,宣哲、毛子堅、狄平子為代訂潤例刊於《時報》。冬,魯迅過“宙合齋”晤談。

1917年丁巳,7月,胡適留學歸國,道經上海,與之相晤。脫離《國是報》。與鄒安等人繼續貞社學術活動,並參與哈同花園的古物陳列會活動,與王國維切磋金石之學。易字賓虹,又字賓谼,遂以字行。

此時賓老已是聞名遐邇了,他所結交皆為巨擘碩儒,他的眼界和格調已經是當時社會最頂端的層面。他的深厚學養以及多年社會紛爭中的歷練,使得他為人從藝都達致人生的豐厚的收穫期。作為深得傳統文化神髓的黃賓虹,他的繪畫創作在新舊文化的交替中,孕育著他獨特的選擇。他沒有像留洋的新派那樣趨新,但是在他對傳統的堅守中卻有顯示著全新的嘗試。這一點我們在他這幅作品裡也可見一二。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8

圖7打開的瞬間,想起來兩個人王麓臺和吳漁山。可以說樹枝和樹幹用筆,完全是王麓臺(王原祁)的筆性;而圖8的山石勾皴,尚有新安李流芳的筆性,用筆卻極其粗狂而爽利。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9

圖9,直觀畫面黑白的穿插和大斧劈之間不經意的留白線條,增加了通透感,拉深景物的深度和層次。就這一點來說,他是高於王麓臺的,使畫面充滿了歡快和陽光性,尤其簡單幾筆的水口描寫。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10

這種黑而密的厚重,如用細筆來看,還是王麓臺後學之秀的吳漁山(吳歷)路線。此時的賓老完全沉醉於王麓臺的世界裡,同時也在不停地嘗試自己的筆法,這種毫無猶豫地狠辣快速用筆,打破了王麓臺那種沉悶與瑣碎,也不曾是吳漁山那樣工細入微的匠心製造。從山頭以及山勢輪廓線的密積的短皴,我們可以看到其多年以後以短皴積墨造型的初始。這一幅的此類用筆透露了這種變化的最初消息。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11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12

從圖11和12中,原款識:“…己未秋日觀黃鶴山樵松鶴高逸圖,悟元人畫學,無不從唐宋明賢發源者。但唐宋畫本真跡罕存,好事家多見臨本,往往從而輕之,殊非尚友真賞之道…。”

即從這段文字透析出三大信息:一賓老熟知唐宋國畫大家,古來就是源頭活水,萬卷不離其宗;二徽州地區唐宋繪畫的贗品很多,而真本罕存;三說明了賓老具有極高的鑑賞眼光和繪畫思想,對於中國畫的淵源流傳,十分了解。那麼為何在清代畫家中選擇王麓臺?對王麓臺的作品臨摹並用自己筆力的風格進行改造,用他自己的繪畫思想重新來詮釋王麓臺的風格?起因無從考察,但結果是成就了他自己的獨特,他一掃四王的陰霾,而另闢天地,煥然一新。

我們看看年譜中己未1919年前後的記述:

1918年戊午,是際入有正書局。春夏之際,蘇曼殊去世,黃節來滬視殯。10月16日,參加江蘇省教育會美術研究會成立大會,在會上演說,希望大家將收藏古人美術作品公諸社會,藉以保存國粹而圖今日之進步。與王國維時有晤面或通書函,商榷金石之學。秋,返故里, 收集材料撰《先德錄》。

1919年己未,沈泊塵介紹汪亞塵造府拜訪請益。《時報》創辦《美術週刊》,任主編。出於對畫壇“以夷變夏”之風盛行的擔憂,改寫陳樹人《新畫法》為《新畫訓》。是年遷居威海衛路有正書局印刷所樓上。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13

在1918年號召“大家將收藏古人美術作品公諸社會,藉以保存國粹而圖今日之進步”,之後委託鄉賢許純堯大肆收購明清新安畫派的畫家作品;如今安徽博物院收藏新安畫派的作品,半壁江山來自於許純堯的舊藏,說明賓老具備了高瞻遠矚的中國畫鑑賞及理論研究水平,他對中國畫的源流發展保持清醒的意識。這就可以理解他當時雖經歷新文化運動的社會文化變革,而依然秉承傳統文化血脈的文化自信。在當時美術革命的眾生喧譁之中,他相信自己的持守。這在他的創作以及當時大量的文獻資料裡可見一斑。

圖13利用披麻長皴,又強調層次的質感。主要受新安畫派影響頗大,長線條的狠辣和粗獷源自李流芳;而這種圓篆的長線條架構,卻是汪之瑞。這裡鍛鍊和嘗試改變的,無意識卻又有分寸的留白和淡墨處理。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14

圖14的解析:近處的山石粗筆長線條設個大塊,再用淡墨快速狠辣寫過,部分用重墨補寫,加之長槍直矛似的皴點戳入紙背;顯示大膽設局卻又閒庭若步的用筆習性,而始終貫穿的是長長的長白條或小片白塊,來存托出山石的陰暗層次。無意識的悠閒狠辣用筆和重複的淡墨重墨添加,只是其耄耋之年後更多更密而已,在用墨的技巧也更加豐富。再看看崖壁的樹枝和右下角樹枝用筆爽利乾脆,毫不猶豫的灑脫。小橋水口和人物的再現,尤其水口的筆力,使這樣的處理帶來的是歡快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

書畫文化丨黃賓虹55歲前的筆性探薇

圖15

圖15松樹處理得非常冷峻而又挺拔,這種筆性來自於倪瓚和漸江。這在其早年作品偶有出現,晚年之後,極其罕見。這也是賓老的吞吐吸納功夫,他過濾了那些自己不需要的。

這三幅作品,主要延續宋四家和新安畫派以及王麓臺路線;這種快速狠辣的用筆,淡墨與重墨交叉的渲染,以及獨特留白來改造中國畫的意圖,並嘗試用自己的理念來達到他心中的家園,這是鑑賞他早年作品的習性和重要的特徵。而有些早期作品與歷代名家的原作相比,也是極其成功的。譬如第二幅作品,他的筆法源自王麓臺,但因為這種狠辣快速用筆和用墨以及留白,使作品會新鮮起來,有股精神氣,一掃四王的僵滯呆板;但是即使是這樣,也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55歲這樣的作品,還是在嘗試與挑戰。

其個人傳記中曾寫到:他一般很早就上班的,拿出很小的片紙進行臨摹繪畫,有人來上班或到點上班時,他就收回抽屜裡。所以在北平的十年,沒有多少人知道賓老是會繪畫的,都認為他是鑑賞和理論教育大家。那麼從30弱冠到80耄耋之歲,他這種不間斷的藝術嘗試和歷練,多達50多年的耕耘,對於今天的書畫家們來說,也是彌足珍貴,高山仰止!

備註:

  • 本文章所有圖片,均來自於安徽博物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