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美術 黃賓虹 藝術 國畫 案上雲煙 2017-06-01

文/叩山問水尚敷精舍案上雲湮特約作者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本文章將分四期,來釋解黃賓虹不同年齡段的繪畫風格以及用筆習性,歡迎關注。

賓老60-70歲之間的筆性,有過兩次革命性變化。一是1928年首遊桂粵進行寫生,去擬古而以真山真水為範本,參“鉤古”畫法,在章法上跳越古人。二是1933年巴蜀之遊,這是他繪畫產生飛躍的契機,最大的收穫是證悟了他晚年變法之“理”。本文將按作品創作的年代,來逐個解析其中筆性之間的傳承和演化信息。

1924年甲子,黃賓虹61歲。春,與王一亭、吳昌碩等11人被推為江蘇省第一屆美術展覽會中國畫部審查員。秋,時局緊張,攜眷至貴池避亂,臘月始返。12月13日,訪曾熙,論藝甚洽。這是從賓老年譜中透露出的他61歲的信息。

六十歲以後,賓老曾兩次自上海至安徽貴池,遊覽烏渡湖、秋浦、齊山;江上風景甚佳,他起了定居之念。貴池之遊在黃賓虹畫風上的影響,便是從新安畫派的疏淡清逸,轉而學習吳鎮的黑密厚重的積墨風格。以此為轉機,黃賓虹開始由“白賓虹”逐漸向“黑賓虹”過渡。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一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二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三

落款“甲子冬日寫李竹懶詩意似,誦清先生大方家哂正,黃賓虹”,甲子即1925年,賓老61歲。從(圖一)來看基本以擬古為主,分三個階段的堆山佈局,用淡墨將後山的背景拉出很遠,但還是他擬摹誰都不像誰的習性。先中鋒勾出山石的框架(圖二),然後皴擦點染,即使瑣碎樹葉都是長槍直矛的豎點,極少用側鋒。而部分無意識卻又帶有意識的山石陰陽面之間的留白,這是他最為典型的特點,無論他擬摹任一名家,皆有如此特點。在一生所有的作品中,這種實中留虛,不論大小、長短、寬狹,也並非將留白的各個部分都刻意串連起來。而要求實中虛白處,既要氣脈連貫,又要取得一定的外形,如此使實處既能暢通,也使整個畫面有靈動之感,更能使作品氣勢增加。這也是後代臨摹者,很難超越的地方。

此幅似擬王原祁(麓臺),因為是模擬,所以在用筆速度上有所放緩,那種奔放暢達的筆性有所收斂;落款(圖三)也有語遲言緩的沉著,卻又天資爛漫功力盡顯的信手,這就是大家的節奏。即使對臨或酬品,筆筆也都彰顯出深厚的功力。

1926年丙寅 63歲;上海藝觀學會成立,與會員集資出版《藝觀畫刊》、《藝觀》雜誌;6月,與羅振玉小敘,請為《藝觀》雜誌撰稿。此際容庚自粵返北平,道經上海造訪;9月16日,偕陳師曾門生同赴太倉,造訪南社俞劍華。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四

從(圖四)給我們的直觀就是,樹枝用筆是放蕩不羈,洋洋灑灑快速而又有節制地點綴出秋季的蕭條,通過不同的淡墨將近景房前屋後的景深拉遠,用枯筆將最近處的雜樹呈現出來。這就是中國畫的多點透視與西畫平面之間的差距,中國畫任取一景,猶如該畫的下半部分可以獨立成篇,而西畫卻不可能。近景中間房屋人物的穿插安排,這也是賓老的標準特色;中鋒用筆,方向稍微傾斜。而山石的框架,以及中景的山軀,淡墨長披麻勾出,然後點苔設色,長線條方塊的無意留白,整體一氣呵成的流暢。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五

後山(圖五)整體挺拔偉岸,再用稍重的淡墨即黛色將遠山襯托出來,尤其半山中的房屋人家,在家鄉徽州大山裡,這亦是的常見之景。該作品延傳清初四王的佈局和景深層次,賓老透過不同的墨色濃淡以及枯筆皴染,使原畫面的景深更加豐富;中鋒的快速狠辣用筆,將畫面活潑性調動起來,這也就是賓老擬摹四王與原稿的最大差距;因為筆性差異,所表達出的畫面精神氣韻,則完全不同。

1928年戊辰 65歲;《國粹月刊》創刊,任名譽編輯;3月,與汪聲遠等開辦國畫補習所;春夏之際,徐悲鴻介紹與陶冷月訂交。應陶氏之請,兼暨南大學中國畫研究會講席;介紹陳銘樞頂盤神州國光社,自任美術部編輯主任。夏初首遊桂粵,畫了大量寫生作品。後去廣西桂林講學,遍覽粵西名勝,以圖畫將桂林山水介紹於世人。在廣州發表演講,論述世界美術流別及“五筆七墨”。撰《賓虹論畫》稿,是文將虛與實突破構圖學樊籬,融入神與形範疇。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六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七

圖六、七“戊辰十月 黃賓虹篆”即1928年,賓老一生幾無間斷地臨習篆書,先後臨寫過《師鬟簋》、《大盂鼎》、《散氏盤》等“三代”鐘鼎銘文。憑著“金石學”的功底和對“三代”古文字的認識,直取篆籀本意;其篆書外柔內剛、外曲內直,變化微妙,獨有其自身的面貌,一派大家氣象。其用筆、結字隨意自如,表面看似無力,實則力藏於內;表面看似略有鬆脫,實則鐵骨錚錚,著實悟通內在之妙。其篆書並不留意字體表面的規整妍麗、圓勻秀勁,而是攫取內在神韻,往來點畫似有缺落,實則暗含“內美”,而這種“內美”,不具慧眼者很難識得,識得者,也很難語言清楚。

1930年庚午,賓老67歲,創辦中國文藝學院(不久改名中國藝術專科學校)任院長。秋,新華藝專聘為國畫教授;12月,汪亞塵伉儷舉辦歐遊畫展,宴請海上藝術界,與徐志摩等五十餘人與會;是年作品參加比利時獨立一百週年紀念國際博覽會,獲最優秀獎。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八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九

“庚午新秋 芚公先生將旋,唐模里居寫此以贈,畫仿垢道人,愧不能得其萬一也…”(圖八)。垢道人即程邃,明末清初篆刻家、書畫家,歙縣人,曾拜華亭名士陳繼儒門下,精篆刻,人稱“歙派”。畫學黃子久,中年後自成一格,純用枯筆渴墨,模糊蓊鬱,蒼茫簡遠,乾皴中含蒼潤,別具韻味,古人給予很高評價。賓老評價其畫有“千裂秋風,潤含春雨”之趣。

那麼這幅作品(圖九)賓老用程邃的筆法,來描寫家鄉附近唐模的風光,總覺得牽強一些;從枯筆披麻皴到點苔淡墨的用筆,參照垢道人的筆法顯得尤其生澀,用他自己話說“不能得其萬一”。自1928年以後,黃賓虹基本上從古人粉本中脫跳出來,而以真山水為範本,參以過去多年“鉤古畫法”的經驗,創作了大量的寫生山水,在章法上前無古人。

1933年癸酉 70歲;春撰《中國名畫變遷說》,刊於東方美專校刊;春夏之交,在東方美專學生陪同下,往遊青城山,信宿常道觀。夏,在段虛谷等陪同下,出灌縣逾龍泉驛,渡嘉陵江下渠河,由合川還重慶,秋涼始返申;回滬後,作畫不遺餘力,畫風大變。是年70壽辰,海上友好醵資為刻《濱虹紀遊畫冊》。賓老有巴蜀之遊,這是他繪畫上產生飛躍的契機,其最大的收穫,是從真山真水中證悟了他晚年變法之“理”。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一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二

“秋江垂釣 癸酉之秋 新之先生博粲 賓虹”,即1933年之秋作品。時年春季,黃賓虹去青城山途中遇雨,全身溼透,索性坐於雨中細賞山色變幻,從此大悟。第二天,他連續畫了《青城煙雨冊》十餘幅,焦墨、潑墨、幹皴加宿墨。在這些筆墨試驗中,他要找到“雨淋牆頭”的感覺。雨從牆頭淋下來,任意縱橫氤氳,有些地方特別溼而濃重,有些地方可能留下幹處而發白,而順牆流下的條條水道都是“屋漏痕”。當我們把這種感覺拿來對照《秋江垂釣》,多麼酷肖“雨淋牆頭”一樣的筆墨攢簇,層層深厚,卻是水墨淋漓,雲煙幻滅,雨意滂沱,積墨、破墨、漬墨、鋪水,無所不用其極!

1934年甲戌 71歲;當選為中國畫會第二屆監察委員,3月,任上海市博物館臨時董事會董事。6月,歙縣修縣誌,許承堯為主纂,約為分纂,負責增補遺佚、技術兩門。8月中國畫會,新華藝專等六團體為赴歐辦展覽歸來之徐悲鴻舉行歡迎宴會,與顏文樑、汪亞塵、張聿光等五十餘人與會。10月參加百川書畫會第一屆書畫展覽會,舉行會員大會,呼籲當局舉辦全國美術展覽會。11月張善孖宴請文藝界,與陸丹林、鄭午昌、符鐵年、王師子等三十餘人與會;中國畫會主辦,賀天健、謝海燕主編的《國畫月刊》創刊,連載所撰《畫法要恉》。12月與郎靜山等組織之黃社攝影書畫展覽會在八仙橋青年會開幕。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三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四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五

由(圖十四)“甲戌 黃賓虹”即1934年,距離1933年癸酉的青城山雨季之變,已有一年之餘。黃賓虹認為畫在意不在貌,主張追求“內美”,認為國畫最高境界就是“有筆墨”。此幅正是展現其筆墨特色的代表作,筆墨上,以不同淡墨勾畫樹木茅屋,再用墨層逐漸積累,由輕而重,直至濃墨打點。該畫給我們的直觀是墨氣淋漓,卻又空濛暢達,在表現手法上更加成熟理性。首先在近處的山石,用不同的淡墨中鋒快速有力地書寫,而後淡墨長披麻勾皴出後山的框架,用積墨水漬來重複點綴後山的礬頭;最後用淡墨濃墨分層次,來將兩棵樹枝快速勾畫出來,整體畫面猶如雨後一樣的水墨淋漓,尤其兩處房屋的襯托,使畫面頓然詩情畫意,豐富起來。

1935年乙亥 72歲;1月中國畫會舉行第三屆大會,改選職員,連任監察委員。3月發起組織黃山琴棋書畫社,社員達一百餘人。春與謝公展、王濟遠遊會稽吼山,探禹穴。夏,再度赴廣西講學,道出香港講解畫藝,題為《賓虹畫語錄》。在此次講藝中,第一次提出“使筆墨變化於無窮者,在蘸水耳”的蘸水法。秋,攜宋夫人與門生黃冰清遊黃山。11月在南京與門生戴雲起、柯易葉舉辦畫展。12月南京地方法院調查原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等人“故宮盜寶案”,聘為鑑定故宮書畫專家。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六

黃賓虹60-70歲間的筆性探微

圖十七

圖十六和圖十七,均為1935年夏廣西北流山寫生作品,用水墨極少,枯筆渴墨,卻有垢道人程邃的味道。

在鑑賞賓老60-70歲之間的繪畫風格上,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1928年之前的擬古,雖說是臨摹,但其用筆的筆法卻是自己的;一貫於中鋒快速有力地用筆,長線條或方塊的留白。第二階段1928年後首遊桂粵,以真山真水寫生,參“鉤古”畫法超越古人。第三階段是1933年巴蜀雨季之遊,找到了“雨淋牆頭”的積墨、破墨、漬墨、鋪水等筆法上的技巧。與他七十歲後所畫的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黑、密、厚、重”的畫風,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沒有這段“雨季之變”,就不可能有山水畫的一代宗師。

備註:

  • 本文圖片,來自安徽省博物院、南寧博物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