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轉型過程中零售銀行和公司銀行如何重塑未來?'

"

我們處在一個銀行轉型的時代,一個通過轉型避免銀行成為恐龍命運的時代,一個在金融科技助力下銀行走向未來和時代。

銀行如何轉型呢?銀行的轉型轉向何處?面對銀行轉型我們應該如何抉擇呢?

麒鑑博士的最新力作《銀行進化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百中銀行行長、金融專家傾力推薦,結合自身金融學博士的系統理論與十多年商業銀行高管的實踐體會,從央行監管到銀行一線、從理論研究到實務操作,多維度解讀銀行轉型的“危”與“機”。並從金融全球化的國際大視野下,探討和提出了一些深入思考的銀行轉型問題。

第一,零售銀行是不是已經成為銀行輸不起的轉型戰役?

近幾年來,通過轉變經營管理模式,重塑核心競爭力,避免同質化的競爭已經成為各銀行的共同任務。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和認識上的趨同性,各商業銀行的轉型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向零售銀行轉型的戰略。

大家雖然都看到了並把向零售銀行轉型作為銀行的發展出路,但現實中是不是應該向零售銀行轉型在銀行的內部決策中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在各銀行的內部如何向零售銀行轉型以及到底轉變的程度一直處於左右搖擺之中。

幾年前,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說過:不做對公,今天吃不上飯;不做零售,未來吃不上飯。這被認為是銀行業發展困境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銀行向零售轉型的囚徒困境。

之所以商業銀行向零售銀行轉型的根本困境在於:一是大家對銀行轉型的認識趨同、手段相同,因此向零售銀行轉型的結果是從原有的同質化轉向新的同質化;二是向零售銀行轉型的過程中只有人海戰術和網點擴張戰術導致商業銀行向零售銀行轉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但同時效果的體現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很多銀行轉不起型。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金融4.0的打造,為商業銀行的轉型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手段,從而可以實現商業銀行向零售轉型的整體目標:減少成本、精準營銷、財富服務、高效低價、降低風險。

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助力商業銀行的零售銀行轉型,不但使商業銀行向零售銀行轉型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新的科技、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可以使商業銀行更精準、低成本、批量化的獲客。

客戶的價值就是銀行的價值所在,銀行真正的核心價值是有多少有價值的客戶。在向零售銀行轉型的過程,如何提高銀行的獲客能力是最關鍵的要素。

那麼,零售銀行轉型中獲客的祕密在哪裡呢?通過智能化大數據的應用、精準低成本營銷、卓越化的客戶體驗如何為大眾提供高效低價的財富管理服務?

卓越化的客戶體驗已經成為未來零售銀行競爭的焦點,銀行零售業務的客戶獲取金融服務已經從銀行網點為主演變為從數字化渠道為主,卓越的客戶服務體驗必須依賴於金融科技、信息化手段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銀行4.0技術的發展使銀行零售銀行業務的數字化業務能力得到提升,而全新的客戶體驗將成為零售銀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如何打造零售銀行卓越的客戶體驗呢?銀行的網點會不會消失一直是很多人關注的焦點。但是傳統銀行網點的消失並不代表銀行網點的消失,相反,銀行未來的網點將插上智能化的翅膀也許會飛得更高。

隨著中國的銀行業格局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國銀行業面臨著巨大的轉型,資產荒僅僅是銀行面臨的壓力之一,利率市場化更是倒逼銀行進行轉變,面對互聯網金融場景化的衝擊,銀行也不可能只有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越來越多的銀行都在不斷嘗試探索金融場景服務並角逐未來。

因此,場景金融將進一步廣泛地融入我們的生活,只要有生活場景就可能打造成場景金融平臺和場所,從而為零售銀行提供廣泛的市場空間。

第二,銀行對公業務這一銀行利潤的傳統支撐在銀行轉型過程中是不是可有可無?

對公業務一直是商業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是我國商業銀行的最主要的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的主要來源,人們常說的“過去的十年是銀行業的黃金十年”,從根本上是說,實際上是指的銀行對公信貸業務的黃金十年。

我國經濟改革開放40年,對銀行而言,受衝擊最大的就是銀行的對公業務,商業銀行向零售銀行轉型的核心壓力就來自於對公業務的衝擊才,其中對銀行對公業務衝擊最大的無疑是金融脫媒。

當我們說銀行信貸風險過大是因為企業融資中間接融資佔比過大的時候,說的是銀行承擔了企業融資風險的全部風險,企業出現的任何信用風險和經營風險都必然向銀行風險積聚,從而導致銀行成為社會經濟風險的最終積聚地和最大的風險集中區,專家、學者和權威們紛紛建議弱化企業融資對銀行的依賴。

因此,以直接融資為主體的債券市場、證券市場等形成了對銀行融資的部分替代。當銀行正在為弱化了企業融資的金融風險而興高采烈時,金融脫媒卻對銀行形成了強力的背後一刀,企業的直接融資弱化了銀行間接融資依賴的同時也弱化了銀行的基本融資能力。

我國的金融說媒已經呈現出典型的時代特徵,那麼,金融脫媒對銀行到底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金融脫媒不僅僅是脫了銀行業務的媒,更是脫掉了銀行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業務基礎。以弱化銀行風險的初衷出發,資本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發展為銀行自己挖個金融脫媒的大坑,成為金融脫媒對銀行發展的背後一槍。

金融脫媒既是一種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那麼銀行在這一過程中能否避免巨大的衝擊呢?中國的銀行業能否通過金融的脫媒的衝擊而進行重整和改革後實現重生呢?這是中國銀行業必須面臨的考驗。

未來五年,交易銀行、投資銀行會不會是對公銀行業務的重要增長點?銀行的傳統對公業務在未來是不是會成為一種雞肋呢?

銀行的對公業務如何通過綜合化服務提升銀行的整體服務能力? 如何通過提升客戶及產品關聯管理能力?如何打造綜合智能服務平臺實現立體化金融服務,通過公司銀行業務數字化挖掘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大力發展投行業務將成為公司金融未來的盈利點,打造銀行和客戶的夥伴文化?

交易銀行這一“新時代的公司銀行業務”,會不會帶給銀行管理理念和對公金融產品服務供給形式的全面轉型呢?

更重要的是,我國的銀行如何通過對公業務的蛻變而創造未來呢?這是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

零售銀行和對公銀行是銀行兩大最重要的業務領域,在銀行轉型過程中零售銀行和對公銀行的轉型對銀行轉型的未來至關重要,這也是我們探討銀行轉型必須直面和解決的問題。

作者:麒鑑,銀行資深高級管理人員

"

我們處在一個銀行轉型的時代,一個通過轉型避免銀行成為恐龍命運的時代,一個在金融科技助力下銀行走向未來和時代。

銀行如何轉型呢?銀行的轉型轉向何處?面對銀行轉型我們應該如何抉擇呢?

麒鑑博士的最新力作《銀行進化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百中銀行行長、金融專家傾力推薦,結合自身金融學博士的系統理論與十多年商業銀行高管的實踐體會,從央行監管到銀行一線、從理論研究到實務操作,多維度解讀銀行轉型的“危”與“機”。並從金融全球化的國際大視野下,探討和提出了一些深入思考的銀行轉型問題。

第一,零售銀行是不是已經成為銀行輸不起的轉型戰役?

近幾年來,通過轉變經營管理模式,重塑核心競爭力,避免同質化的競爭已經成為各銀行的共同任務。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和認識上的趨同性,各商業銀行的轉型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向零售銀行轉型的戰略。

大家雖然都看到了並把向零售銀行轉型作為銀行的發展出路,但現實中是不是應該向零售銀行轉型在銀行的內部決策中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在各銀行的內部如何向零售銀行轉型以及到底轉變的程度一直處於左右搖擺之中。

幾年前,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說過:不做對公,今天吃不上飯;不做零售,未來吃不上飯。這被認為是銀行業發展困境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銀行向零售轉型的囚徒困境。

之所以商業銀行向零售銀行轉型的根本困境在於:一是大家對銀行轉型的認識趨同、手段相同,因此向零售銀行轉型的結果是從原有的同質化轉向新的同質化;二是向零售銀行轉型的過程中只有人海戰術和網點擴張戰術導致商業銀行向零售銀行轉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但同時效果的體現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很多銀行轉不起型。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金融4.0的打造,為商業銀行的轉型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手段,從而可以實現商業銀行向零售轉型的整體目標:減少成本、精準營銷、財富服務、高效低價、降低風險。

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助力商業銀行的零售銀行轉型,不但使商業銀行向零售銀行轉型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新的科技、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可以使商業銀行更精準、低成本、批量化的獲客。

客戶的價值就是銀行的價值所在,銀行真正的核心價值是有多少有價值的客戶。在向零售銀行轉型的過程,如何提高銀行的獲客能力是最關鍵的要素。

那麼,零售銀行轉型中獲客的祕密在哪裡呢?通過智能化大數據的應用、精準低成本營銷、卓越化的客戶體驗如何為大眾提供高效低價的財富管理服務?

卓越化的客戶體驗已經成為未來零售銀行競爭的焦點,銀行零售業務的客戶獲取金融服務已經從銀行網點為主演變為從數字化渠道為主,卓越的客戶服務體驗必須依賴於金融科技、信息化手段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銀行4.0技術的發展使銀行零售銀行業務的數字化業務能力得到提升,而全新的客戶體驗將成為零售銀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如何打造零售銀行卓越的客戶體驗呢?銀行的網點會不會消失一直是很多人關注的焦點。但是傳統銀行網點的消失並不代表銀行網點的消失,相反,銀行未來的網點將插上智能化的翅膀也許會飛得更高。

隨著中國的銀行業格局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國銀行業面臨著巨大的轉型,資產荒僅僅是銀行面臨的壓力之一,利率市場化更是倒逼銀行進行轉變,面對互聯網金融場景化的衝擊,銀行也不可能只有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越來越多的銀行都在不斷嘗試探索金融場景服務並角逐未來。

因此,場景金融將進一步廣泛地融入我們的生活,只要有生活場景就可能打造成場景金融平臺和場所,從而為零售銀行提供廣泛的市場空間。

第二,銀行對公業務這一銀行利潤的傳統支撐在銀行轉型過程中是不是可有可無?

對公業務一直是商業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是我國商業銀行的最主要的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的主要來源,人們常說的“過去的十年是銀行業的黃金十年”,從根本上是說,實際上是指的銀行對公信貸業務的黃金十年。

我國經濟改革開放40年,對銀行而言,受衝擊最大的就是銀行的對公業務,商業銀行向零售銀行轉型的核心壓力就來自於對公業務的衝擊才,其中對銀行對公業務衝擊最大的無疑是金融脫媒。

當我們說銀行信貸風險過大是因為企業融資中間接融資佔比過大的時候,說的是銀行承擔了企業融資風險的全部風險,企業出現的任何信用風險和經營風險都必然向銀行風險積聚,從而導致銀行成為社會經濟風險的最終積聚地和最大的風險集中區,專家、學者和權威們紛紛建議弱化企業融資對銀行的依賴。

因此,以直接融資為主體的債券市場、證券市場等形成了對銀行融資的部分替代。當銀行正在為弱化了企業融資的金融風險而興高采烈時,金融脫媒卻對銀行形成了強力的背後一刀,企業的直接融資弱化了銀行間接融資依賴的同時也弱化了銀行的基本融資能力。

我國的金融說媒已經呈現出典型的時代特徵,那麼,金融脫媒對銀行到底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金融脫媒不僅僅是脫了銀行業務的媒,更是脫掉了銀行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業務基礎。以弱化銀行風險的初衷出發,資本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發展為銀行自己挖個金融脫媒的大坑,成為金融脫媒對銀行發展的背後一槍。

金融脫媒既是一種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那麼銀行在這一過程中能否避免巨大的衝擊呢?中國的銀行業能否通過金融的脫媒的衝擊而進行重整和改革後實現重生呢?這是中國銀行業必須面臨的考驗。

未來五年,交易銀行、投資銀行會不會是對公銀行業務的重要增長點?銀行的傳統對公業務在未來是不是會成為一種雞肋呢?

銀行的對公業務如何通過綜合化服務提升銀行的整體服務能力? 如何通過提升客戶及產品關聯管理能力?如何打造綜合智能服務平臺實現立體化金融服務,通過公司銀行業務數字化挖掘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大力發展投行業務將成為公司金融未來的盈利點,打造銀行和客戶的夥伴文化?

交易銀行這一“新時代的公司銀行業務”,會不會帶給銀行管理理念和對公金融產品服務供給形式的全面轉型呢?

更重要的是,我國的銀行如何通過對公業務的蛻變而創造未來呢?這是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

零售銀行和對公銀行是銀行兩大最重要的業務領域,在銀行轉型過程中零售銀行和對公銀行的轉型對銀行轉型的未來至關重要,這也是我們探討銀行轉型必須直面和解決的問題。

作者:麒鑑,銀行資深高級管理人員

銀行轉型過程中零售銀行和公司銀行如何重塑未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