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同業調查:委外“違約”潮起,存單失寵

銀行 投資 期貨 基金 普益標準 2017-05-18

導讀

同業存單失寵,去槓桿壓力下中國有錢機構傾向“留住子彈”

文/路透中文新聞部 李錚

原標題/同業存單失寵,去槓桿壓力下中國有錢機構傾向“留住子彈”

浙江一家農商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小高最近忙於發同業存單,卻窘於銷售,“利率都發到快5.2%了,還是很難賣。”

小高遇到的業務難題正是當前中國不少中小銀行面臨的共性問題。同業存單市場似乎陷入了一個供需嚴重不平衡的怪圈:一邊是發行量明顯萎縮,在3月創下逾2萬億元人民幣歷史天量後4月環比大幅減少7,200多億元;一邊是價格隨著市場利率水漲船高超5%,看起來很有吸引力卻依然難尋買家。

簡單理解這一問題的邏輯並不難。如果說一季度銀行幾近瘋狂發行同業存單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應對監管可能將其納入同業負債並採取新老劃斷考核的考慮,那麼同業存單市場目前的現狀,則更凸顯了去槓桿縱深推進背景下銀行對後續資金面和利率預期的不確定性,“保命”和“留住子彈”成為銀行普遍的選擇。

“從現在絕對收益率水平來看,很多資產也包括同業存單還是挺有吸引力的,關鍵是對後市負債不太有把握,所以即使看起來有吸引力但也不敢進去投,”一家城商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稱。

當前同業存單發行機構大體上存在兩類情況:一是存單到期壓力大,需重新發以續上負債,也有銀行要求規模和利潤不能下降令發行不能停,二是去配置一些久期更高的收益資產如非標,或者是長週期的資產已經配好,不發存單就只能賣資產,但資產不一定賣得掉。

對於買方而言,資金面緊平衡格局下錢少和貨幣市場利率易升難降是關鍵因素;同時,監管對存單態度有褒有貶,不排除未來採取更為嚴格的監管措施,而監管趨嚴讓部分銀行可能違約的概率也不可忽略。

據路透了解,包括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在內的多地分支機構近期都對轄內金融機構同業存單監管壓力加大等影響展開了調研。

截止5月15日,已有498家銀行公佈今年同業存單發行計劃,合計規模148,796億元。根據銀監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銀行持有的同業存單餘額為4.2萬億元,比3月末增加將近700億元;發行的同業存單餘額為7.8萬億元,比3月末增加1,384億元。

銀監會此前發佈《關於切實彌補監管短板提升監管效能的通知》明確,對於同業融資依存度高、同業存單增速快的銀行等金融機構,要重點檢查期限錯配情況及流動性管理有效性。

同業自我救贖

“對後市吃不準”是接受路透採訪的銀行人士的明顯共識,這不單體現在是否購買同業存單,而是更多類型資產如何選擇與配置。

江蘇一家農商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坦言,“今年春節市場好一點的時候大家都挺開心的,我就在那裡罵,這幫人是不是傻的,去槓桿兒哪有那麼容易,但是去到現在的程度我也是沒有想到的...我現在也在反思為什麼去年不能賣掉一些資產。”

銀行業的確正面臨著央行和銀監會的雙重監管壓力,一方面央行通過收緊銀根和上調利率形成倒逼壓力引導金融機構降低經營槓桿,而銀監會開啟的三三四等檢查令銀行必須被動地調整資產負債表結構。

有農商行金融同業部總經理表達了當前同樣的尷尬,“現在也不知道未來利率到什麼樣一個點是高點,現在的點是不是過了半山腰,這是一個未知數。接下去怎麼看也沒有方向,什麼時候該配,什麼時候不該配,早配了也不舒服,晚配了可能拿不到。”

“適當時候該配置還是得配置,不配不行,前段時間看三年PPN(非公開定向債)也很高,這兩天市場也是在一個大的波動過程中,好一點的東西還是該配置,放著錢盈利壓力也大。”他並稱。

“保命”和“留住子彈”也成銀行人士普遍的心態。前述農商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就談到,現在配置資產的機會來要不要拿,肯定要拿,但往往這時候沒錢,而去年錢多時又往往不是好時候,這就是做業務的難度所在。

一上市股份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也認為,從自營的角度看,今年一定要保命,“保住自己的子彈,不能亂打,危中有機,機會一直在那兒,但胳膊不能老伸進去要縮回來,等機會來了再準確出拳,你老是伸著到時候就伸不進去了沒有子彈可打了。”

另有城商行資產管理總經理則指出,券商和資金太關注資產,銀行更需要關注負債端,今年銀行同業很難做,會抓零售理財,將從授信速度和市場估值來考慮建倉速度。

監管用心良苦

銀行從過去盲目擴張資產,到現在反思調整資產負債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去槓桿的階段性成效。而監管層從態度堅決去槓桿,到近期頻頻表態密切關注市場波動,可謂煞費苦心。

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局長肖遠企上週五表示,絕不因為處置風險而引發新的風險,監管措施對金融市場有正面和穩定的影響,市場不應該緊張。

他並強調,目前同業數據比較穩定,是有些小幅調整,一方面機構對相關的政策市場有誤解,這種緊張是沒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是金融機構對自己的業務主動的調整。政策將實行新老劃斷,新增部分按照新的監管標準進行,對存量業務允許存續到期後實行自然消化。

天風證券固收團隊最新研報指出,監管還沒到深水區,現在只是到了水邊,市場一看這水深不見底,心裡先把各種淹死的辦法想了一遍。監管協調可以口頭上安撫市場,讓大家不要恐慌,但事情終究要做,不可能有回頭或者放鬆。

“要開正門,不走旁門”實際上一直是監管去槓桿的明確態度,但監管層對政策影響的預期和市場的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往往因與市場溝通不暢而導致市場過於恐慌,因此穩定預期才能更好地落實去槓桿任務。

在前述上市股份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看來,銀監會這一輪去槓桿很有“學問”,並非是暴力去槓桿。“自查完暴露問題,主動整改報給我,我的鞭子就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但半年下去後自查完了還是那套東西,雖然這一段錢荒你可能撐過去了,活下來了,但還是一堆問題那麼這個鞭子就會狠狠落下。”

“只要人還在,隊伍沒有散,還是有機會的。”一位銀行高管笑稱,期待這樣一場自上而下清除金融汙垢的行動,能夠真正實現金融體系的長期健康。


銀行委外調查:違約潮起 陸續贖回

文/ 財新網 吳紅毓然

5月初,一位中型券商做委外業務的經理接到電話時快要哭了出來:她的某農商行客戶不僅強制贖回了資金,並因為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要求退還已經付過的投資顧問費。

“這是違約。”對方有點威脅的意味。為了避免糾紛,她還是把已經到賬的投顧費用劃轉了回去。

“現在委外糾紛很多,銀行和通道扯皮,到底是誰的責任。”一位接近銀監會的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現在監管正在摸底委外糾紛問題。(見財新週刊2017年第19期“監管大檢查中的銀行眾生相”)

雖然現在所有機構簽訂委外協議時,都不會在合同上強調剛性兌付本金及收益,但達到預期收益率,就是業內的規則。2016年下半年,委外收益率目標基本在5%,後降到4.5%,但目前收益率僅有2.5%左右;而從2016年末開始,銀行的理財收益基本從4%往上調。

正如招行人士對中泰證券銀行研究團隊表示,銀行理財給客戶的收益率不斷上升(4%-5%),扣除各種費用後,資產端收益率要求在6%-7%;所以債券委外到期後,招行會置換成非標等高收益的資產。

不過,據財新記者瞭解,該行委外沒有浮虧嚴重,也沒有贖回。在這一輪的資產配置中,招行主要是壓降投資的同業理財規模,改投企業貸款或非標等,並重新儲備了一些債券,“債市至少在半山腰了。”

5月14日晚,一位股份行人士在中金證券銀行業研究團隊的電話會議上指出,委外比較明確不會再過度增加,但也不會降下來。去年三四季度各家銀行做了大量債券的委外投資,期限是一年。而且目前沒達到收益要求,有浮虧,但現在肯定不會贖回。“銀行肯定是能抗就抗,所以同業存單還在續發。”前述招行人士說。

“今年虧得一塌糊塗。委外無非是加槓桿,無非是信用下沉。(受託機構)有什麼投資能力?委外減速也是對的。”一位山東某城商行同業部總經理說。

委外“違約”潮起

委外規模難以統計清楚,因此贖回規模也是個“黑洞”。按申萬宏源債券研究團隊的測算,銀行委外總規模在11.8萬億元左右,其中投向債市的為5.8萬億元。

目前看來,狹義而言,委外是指銀行借道公募定製通道類產品的投資業務,在2015年末委外95%配的是債券,5%配置了股票,以打新基金為主。廣義而言,委外是委託投資業務,所有的委託投資行為包括FOF(基金中基金)等,均屬委外。目前監管部門採納的是廣義口徑,比如基金業協會統計,基金專戶來自銀行資金有9萬億規模。

多家銀行承認,委外浮虧嚴重,主要是來自於收益率的市場壓力而非監管壓力,在陸續贖回委外,主要是到期不續作。“一般約定在4.5%的收益,都只有2點幾了。”一位大型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說,銀行持續在贖回委外資金,大、中、小規模的銀行都在做,尤其是來自大行包括郵儲銀行的增量在減少。

一位大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說,建行、工行此前的贖回,確是主動贖回。一是基於對市場的判斷,二是行內機制的要求。工行主要是私人銀行部贖回了部分,該行在港股市場上有所斬獲,因此收益平均下來尚可;建行則是同業部贖回了委外資金,該行於去年10月末配置大量債券,對流動性判斷有所失誤。

4月24日的股、債、商品期貨齊跌,令市場記憶猶新。在那個“黑色星期一”的晚間,國金證券邀請到的一位國有大行資管處人士稱,四大行並沒有大規模贖回委外資金,“只有工行贖回了一點點,規模很小,因為到期了”。

“委外打監管‘擦邊球’,有的銀行進入了不該進入的行業,比如股市,就經不起檢查。”一位郵儲銀行高層說。招行人士也指出,某些中小銀行明顯違規的委外,比如銀行表內資金通過嵌套進入股市,近期監管重拳下,這部分資金快速撤離股市。

穿透委外底層

“銀行委外並不是監管紅線,但目前幾乎全部停擺,存量也有不少贖回。”金融監管研究院近期發表文章指出,當前很多銀行贖回,和銀行面臨的監管風暴存在的不確定性有關,也希望借贖回賺點“表現”。

同時,正如該研究院文章所指出的,銀行委外可能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沒有穿透。“穿透按照基礎資產進行計提資本和授信,是此次監管風暴重要內容。所以在監管尚未明確之前,委外‘一刀切’停擺。”

5月12日,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下發通知,要求從即日起將委外投資通過該平臺的登記系統,對底層基礎資產或負債進行登記。另一位大行資管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該通知最關鍵的一點在於,要求底層基礎資產不能按投資比例拆分登記。“因為很多委外都是多隻產品對應一個委外基金專戶,產品到期還要續作,一般銀行內部是按比例拆分登記。比如十幾只產品,對應一個專戶,一共幾十億的資金池,底層資產包括債券、貨幣基金、回購等,很難拆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