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機構需主動應對降息挑戰

銀行 金融 中國人民銀行 銀行業 開偉看財經 2017-06-02

銀行機構需主動應對降息挑戰

2014年11月22日,央行宣佈全面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引發社會廣泛解讀。不難看出,央行此舉既是為配合國務院“新融十條”打出的“組合拳”,意在引導社會融資成本下降,從而破解企業融資貴困局。全面降息對樓市、股市、企業融資成本來說,無疑都是重大利好消息。甚至有媒體發出了“世上只有央媽好”論調。但降息對銀行來說,會感到“很受傷”,它既會讓銀行利潤受到侵蝕、也會讓銀行面監利率市場化巨大挑戰,給銀行增添了幾多憂慮和惆悵:

就存貸款利差來說,變得越來越窄,迫使銀行不得不將利潤讓給企業,使“富兒子補貼窮兒子”成了現實。這次非對稱降息,由於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由1.1倍擴大至1.2倍,導致存款利率明降實不降。商業銀行為穩住存款,往往會一浮到頂,上浮後存款利率與調整前水平持平,甚至有所上升,如三年期存款利率不降反升。從總體看,銀行存款成本不能降低,而貸款利息減少,存貸款利差進一步收窄。如截止2014年3季度,全國銀行機構貸款82.98萬億元,若按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降0.4個百分點計算,則每年少收利息近2萬億元。這2萬億元利息被“打富濟貧”,讓給了企業。利息收入減少對中間業務發達的大型商業銀行來說,尚能承受,而對以傳統存貸款業務為主的中小商業銀行,其影響可想而知了。也正可應驗了“銀行躺著賺錢日子一去不復返”這句話了。

就存款業務來說,存款競爭會進入“白熱化”狀態,尤其會令中小商業銀行陷入寢食難安境地。由於互聯網金融及其他社會融資活動發展迅速,金融脫媒加劇,更分流了大量社會資金,銀行存款迅猛增長局面無法再現。尤其此次存款降息有名無實,讓銀行陷入十分尷尬境地,執行央行存款降息而不進行存款利率上浮1.2倍,則有存款流失之虞,中小銀行機構存款更會出現“大搬家”結局。由此,銀行心知肚明,為保住存款,只有按1.2倍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才能保住存款不下降,才能保證正常經營運作,否則就會發生存款流失和“關門”危機。此次降息之後,銀行會把存款競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可能會加劇不正當存款競爭,影響正常存款秩序。這需要引起監管當局重視。

就利率來說,在貸款利率下降和存款成本上升又重擠壓下,利率市場化腳步漸行漸近。商業銀行面臨雙重擠壓,為規避經營風險,會抓住存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契機,拓展自主定價空間,促進銀行完善定價機制建設、增強自主定價能力、根據自己競爭策略、負債成本、存款結構、客戶定位來決定存款利率。如1年期法定存、貸款名義利差從降息前的3%下降到2.85%,如果各家銀行因存款競爭壓力將存款利率上浮至20%上限,則名義利差會進一步收縮到2.3%,一些銀行就會陷入虧損,這會迫使銀行提高存、貸款科學定價能力。同時,這種非對稱降息,既是對利率市場化倒計時的一次檢驗,更是對銀行能否應對利率市場化挑戰的一次考驗。從整體看,更會倒逼銀行加快戰略轉型,提升資產負債與流動性管理能力、風險定價與成本管理等方面能力。

然而,銀行也不必過分擔憂,非對稱降息也帶來一定好處,雖然抑制了銀行淨息差,但有助於緩和目前偏緊的金融條件,減輕政府債務償還壓力,改善企業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降低企業實際財務成本,減少違約風險,從而緩解不良貸款上升壓力,降低金融風險,最終利於銀行業基本面改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