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千多年前開始,長城的輪廓便開始在中華大地上逐漸浮現、清晰。雖然歲月又在逐漸抹平這些古老建築的印記,但這些石堆、土埂見證了曾經波瀾壯闊的故事……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開疆拓土,戰爭頻繁,紛紛開始修建長城鞏固國防,中國進入修築長城的第一個高峰期。趙長城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縱觀中國歷史發展,中原農耕文明以權力的意志推進到陰山南麓及河套地區,頭獎應該頒發給戰國時期的趙雍趙武靈王先生。

公元前 300 多年,趙武靈王率領經過“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趙國大軍,縱橫馳騁,疆域不斷拓展,先後把林胡、樓煩驅逐至陰山以北。從此,包頭以及河套地區這塊富庶肥沃的土地不再寂寞,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故事。

為了防備陰山以北遊牧民族南下襲擾,武靈王“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修築了中國最古老的趙長城。“代”即現在的河北省宣化境內, “高闕”即現在的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這道長城傍陰山南麓而築,橫貫東西。由呼和浩特伸入包頭境內後迤邐向西延伸,至土右旗溝門村折向西北,穿入山谷,經石柺南山,沿大青山南坡直向西行,越過昆都侖河,過哈業腦包進入巴彥淖爾烏拉特前旗的狼山口為止。在包頭市境內長約 130 公里。


最古老的長城,大青山南麓趙長城


胡服騎射廣場

行走在蜿蜒的殘斷土壟,不免遺憾、惆悵和嘆息。我國古代的文化遺存,隨著現代文明進程的加快,消失的速度也在加快。達茂旗、固陽一帶長城和古城在歷史風雨的剝蝕中屹立著,而在陰山南麓,人的貪慾摧毀著這些兩千多年的遺蹟,只留下了滿目瘡痍。

在包頭至石柺 17 公里處,可以看到蜿蜒盤旋在群山之中的趙長城及烽燧遺址。為弘揚長城歷史文化,石柺區政府在趙長城遺址修建了“胡服騎射文化廣場”,紀念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軍事改革者趙武靈王和偉大的軍事改革—— — 胡服騎射。

廣場主雕像趙武靈王,胯下駿馬,胡服騎射,昂首北疆,英雄氣概。廣場北側趙長城遺址蜿蜒東西,穿行溝谷,展示著歷史的滄桑。旁邊一塊石碑記載了兩千多年前趙長城和胡服騎射的歷史。


最古老的長城,大青山南麓趙長城

探訪趙長城


最古老的長城,大青山南麓趙長城

水澗溝趙長城烽火臺

趙武靈王名雍,是趙國的第六代國君,公元前 325 年至前 299 年在位,執政 27 年。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趙國作為諸侯國中的一個小國,國勢較弱,除屢敗於秦、魏等大國之外,還常受中山、林胡、樓煩等少數民族的襲擾。為了振興日漸衰弱的趙國,武靈王以超凡的才略,摒棄了中原傳統的衣冠制度和作戰形式,大膽學習北方遊牧民族的優點,下令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一改中原正統的寬袖長袍為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變革軍制,廢棄戰車而演習騎射,以騎兵對抗騎兵。這場改革大大增強了趙國的綜合實力,武靈王因此被後人譽為“具有雄才大略的軍事家和改革家”。

武靈王在修築趙長城的同時,選擇在包頭地區這片黃河較為穩定的渡口,修建了九原這個軍事據點。在城中屯有重兵,並遷徙大量內地吏大夫的奴隸,充實邊境,屯墾農田,使之逐步成為趙國西北部的軍事重鎮,有效地保障了趙國西北部地區的安全。

其實包頭人應該記住趙武靈王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趙武靈王時,趙國北破林胡、樓煩之後,勢力擴展到陰山以南地區,在這一帶設郡縣,設置了九原縣,開始了包頭歷史上最早的政權建設,現在包頭市九原區就是溯此源而得名。

兩千多年來,趙長城默默經歷著這片土地的滄桑鉅變,靜靜地聆聽著歷史腳步的遠去,最早見證著我國多民族之間的阻隔與交流,紛亂與安寧,金戈鐵馬與花好月圓。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翦伯贊在登臨趙長城之後感觸頗深,賦詩一首: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望斷雲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兩千幾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牆。

考古發現,趙長城在秦漢時期仍然是一條重要軍事防線,直至北魏時期依然使用。在這條長城防線上,歷代統治者修築了系列軍事工程,並派重兵據守。僅包頭一段就修築了 10 多座烽燧,10 座障城。

這些障城與郡縣和長城密切聯繫在一起,北依大青山為屏障,南臨黃河為天塹,中間烽燧相望,構成了一道堅固的邊疆防線。這些障城自東向西依次是:後壩障城、克爾瑪障城、邊牆壕障城、昆都侖召障城、烏蘭不浪溝障城、哈德門溝障城、虎奔汗溝南北障城,梅力更溝南北障城。

陰山山脈可通行的溝谷口都修築了障城並戍守。在昆都侖古道南口修建了兩座,東西各一座,說明昆都侖溝在歷史上的重要性。

在位於土右水澗溝口有一座高大突兀的土築烽火臺,這可能是戰國趙北長城保存最為完好的的一座烽火臺了,也是趙長城包頭段東端最明顯、最有價值的歷史遺存了,我感覺是個奇蹟。從這裡,長城折向西北進入了險峻的大青山山谷。

在梅力更溝段趙長城,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情況,這段長城城牆東西在此沒有重合,相差十幾米,用南北走向的城牆連接。我開始費解,但慢慢想明白了一些,這裡也許是兩段工程的一個接口,兩路人馬分別由東西相向修築,由於定位不準確修偏了,在此接口處不能直接對接,只好南北連接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工程質量事故,工程責任人是否受到處分責罰,倒是給我們留下一段有趣的古建築,有機會大家去看看,也許你會另有解讀。

作者介紹

方金良,1962年生於固陽縣鄉村,內蒙古及包頭市作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會員,包頭旅遊發展專家委員會專家。著有散文集《惶恐與感悟》、《老方帶你遊包頭》、《行走包頭》和新近出版的歷史文化散文集:《古牆、古城、古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