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說這一季《聲入人心》沒上一季好看了。這種跡象不僅僅存在於評論裡,相比第一季場場上熱搜,收視頻繁第一的盛況,這一季明顯遜色了不少。一檔綜藝節目,做到第二季就開始出現“乏味感”實屬罕見。雖然成功的音樂節目從鼎盛到衰落是正常的規律,可除了正常生命週期外,這種“乏味感”的來源不單單是審美疲勞,而是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市場選擇到今天的必然結果。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聲入人心》的漏洞在哪裡

"

很多人說這一季《聲入人心》沒上一季好看了。這種跡象不僅僅存在於評論裡,相比第一季場場上熱搜,收視頻繁第一的盛況,這一季明顯遜色了不少。一檔綜藝節目,做到第二季就開始出現“乏味感”實屬罕見。雖然成功的音樂節目從鼎盛到衰落是正常的規律,可除了正常生命週期外,這種“乏味感”的來源不單單是審美疲勞,而是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市場選擇到今天的必然結果。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聲入人心》的漏洞在哪裡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為什麼成功?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季《聲入人心》為什麼成功。美聲類選秀節目,在我們國家並非沒有先例,十多年前的《青歌賽》就是個例子,但隨著市場的變化,《青歌賽》逐漸被群眾埋葬。我曾經說《聲入人心》是打著拯救歌劇旗號的“偶像選秀”節目。這樣確實更符合當今普羅大眾的審美與喜好。不知道當年參加《青歌賽》的選手看《聲入人心》會作何評價。

第一季《聲入人心》幸運地找到了時代的風口,這幾年“偶像經濟”迅速膨脹,人們很難在“高顏值”與“高實力”中取得平衡,外加“土味歌曲”的席捲,大眾難免出現怨念。《聲入人心》的出現其實是一場完美的市場投機行為,雖然很大程度上借鑑了韓國的《幻影歌手》,但因為它融合了男團選秀的取向,一瞬間滿足了觀眾對顏值,實力,高級的三大需求。網上紛紛討論:“這不比那個誰誰誰厲害多了”?與八年前《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的熱播如出一轍。

成功的音樂綜藝節目,向來都是兩個極端。它們基本都來自“市場需求特大”與“基本沒什麼市場”的細分領域。在綜藝氾濫的今天,單從音樂質量上用力,已經無路可走。所以,節目方開始改變方向,遵循上述規律,前者出現了大批《偶像選秀節目》,而後者則是近幾年陸續出現的“說唱”“電音”“搖滾”等細分領域節目,美聲也是如此。《聲入人心》將上述兩者結合,這種驚為天人的投機行為,恰恰是它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它衰敗的命門。

"

很多人說這一季《聲入人心》沒上一季好看了。這種跡象不僅僅存在於評論裡,相比第一季場場上熱搜,收視頻繁第一的盛況,這一季明顯遜色了不少。一檔綜藝節目,做到第二季就開始出現“乏味感”實屬罕見。雖然成功的音樂節目從鼎盛到衰落是正常的規律,可除了正常生命週期外,這種“乏味感”的來源不單單是審美疲勞,而是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市場選擇到今天的必然結果。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聲入人心》的漏洞在哪裡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為什麼成功?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季《聲入人心》為什麼成功。美聲類選秀節目,在我們國家並非沒有先例,十多年前的《青歌賽》就是個例子,但隨著市場的變化,《青歌賽》逐漸被群眾埋葬。我曾經說《聲入人心》是打著拯救歌劇旗號的“偶像選秀”節目。這樣確實更符合當今普羅大眾的審美與喜好。不知道當年參加《青歌賽》的選手看《聲入人心》會作何評價。

第一季《聲入人心》幸運地找到了時代的風口,這幾年“偶像經濟”迅速膨脹,人們很難在“高顏值”與“高實力”中取得平衡,外加“土味歌曲”的席捲,大眾難免出現怨念。《聲入人心》的出現其實是一場完美的市場投機行為,雖然很大程度上借鑑了韓國的《幻影歌手》,但因為它融合了男團選秀的取向,一瞬間滿足了觀眾對顏值,實力,高級的三大需求。網上紛紛討論:“這不比那個誰誰誰厲害多了”?與八年前《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的熱播如出一轍。

成功的音樂綜藝節目,向來都是兩個極端。它們基本都來自“市場需求特大”與“基本沒什麼市場”的細分領域。在綜藝氾濫的今天,單從音樂質量上用力,已經無路可走。所以,節目方開始改變方向,遵循上述規律,前者出現了大批《偶像選秀節目》,而後者則是近幾年陸續出現的“說唱”“電音”“搖滾”等細分領域節目,美聲也是如此。《聲入人心》將上述兩者結合,這種驚為天人的投機行為,恰恰是它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它衰敗的命門。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為什麼失敗?

  • 選曲的匱乏

“炒冷飯”這個行為,在音樂行業是最可悲的。炒冷飯的關鍵在於不讓人們發覺,所以冷飯可以回鍋一次,倘若冷飯連續翻炒必然灰飛煙滅。挖掘舊時代遺珠,再通過節目的平臺使其二次綻放光芒。流行音樂的遺珠可以讓“好聲音”“歌手”紅火三四年,但歌劇,音樂劇的遺珠少的可憐,僅僅一季《聲入人心》,就迫使第二季的多數選歌與第一季撞車。

這與搖滾樂不同,搖滾始終都有大批的從業者在進行著創作。音樂劇,歌劇的行業並非只有中國衰敗,放眼全球也沒有敢稱之為主流的。那些國內外宣稱要搞“跨界風格”的歌手們,幾乎全軍覆沒。這直接導致了作品更新停滯,意圖靠“老人寶”崛起的諾基亞沒戲,意圖靠三寶崛起的音樂劇,歌劇更是苟延殘喘。

"

很多人說這一季《聲入人心》沒上一季好看了。這種跡象不僅僅存在於評論裡,相比第一季場場上熱搜,收視頻繁第一的盛況,這一季明顯遜色了不少。一檔綜藝節目,做到第二季就開始出現“乏味感”實屬罕見。雖然成功的音樂節目從鼎盛到衰落是正常的規律,可除了正常生命週期外,這種“乏味感”的來源不單單是審美疲勞,而是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市場選擇到今天的必然結果。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聲入人心》的漏洞在哪裡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為什麼成功?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季《聲入人心》為什麼成功。美聲類選秀節目,在我們國家並非沒有先例,十多年前的《青歌賽》就是個例子,但隨著市場的變化,《青歌賽》逐漸被群眾埋葬。我曾經說《聲入人心》是打著拯救歌劇旗號的“偶像選秀”節目。這樣確實更符合當今普羅大眾的審美與喜好。不知道當年參加《青歌賽》的選手看《聲入人心》會作何評價。

第一季《聲入人心》幸運地找到了時代的風口,這幾年“偶像經濟”迅速膨脹,人們很難在“高顏值”與“高實力”中取得平衡,外加“土味歌曲”的席捲,大眾難免出現怨念。《聲入人心》的出現其實是一場完美的市場投機行為,雖然很大程度上借鑑了韓國的《幻影歌手》,但因為它融合了男團選秀的取向,一瞬間滿足了觀眾對顏值,實力,高級的三大需求。網上紛紛討論:“這不比那個誰誰誰厲害多了”?與八年前《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的熱播如出一轍。

成功的音樂綜藝節目,向來都是兩個極端。它們基本都來自“市場需求特大”與“基本沒什麼市場”的細分領域。在綜藝氾濫的今天,單從音樂質量上用力,已經無路可走。所以,節目方開始改變方向,遵循上述規律,前者出現了大批《偶像選秀節目》,而後者則是近幾年陸續出現的“說唱”“電音”“搖滾”等細分領域節目,美聲也是如此。《聲入人心》將上述兩者結合,這種驚為天人的投機行為,恰恰是它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它衰敗的命門。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為什麼失敗?

  • 選曲的匱乏

“炒冷飯”這個行為,在音樂行業是最可悲的。炒冷飯的關鍵在於不讓人們發覺,所以冷飯可以回鍋一次,倘若冷飯連續翻炒必然灰飛煙滅。挖掘舊時代遺珠,再通過節目的平臺使其二次綻放光芒。流行音樂的遺珠可以讓“好聲音”“歌手”紅火三四年,但歌劇,音樂劇的遺珠少的可憐,僅僅一季《聲入人心》,就迫使第二季的多數選歌與第一季撞車。

這與搖滾樂不同,搖滾始終都有大批的從業者在進行著創作。音樂劇,歌劇的行業並非只有中國衰敗,放眼全球也沒有敢稱之為主流的。那些國內外宣稱要搞“跨界風格”的歌手們,幾乎全軍覆沒。這直接導致了作品更新停滯,意圖靠“老人寶”崛起的諾基亞沒戲,意圖靠三寶崛起的音樂劇,歌劇更是苟延殘喘。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 節目方向的偏離

想選出“美聲流量”,必然要在顏值長相上設一條線。當然,每年也會選極個別有實力有地位的選手作為綠葉。這是一種明智且討巧的引導手段,因為絕大多數觀眾,我想寧肯在這舞臺上看到一群英俊小夥唱著差強人意的“美聲”,也好過看到一群郭德綱站在臺上唱十幾個飽滿的HighC。

包括第一季,最終選出的並非都是節目裡唱的最好的人,而是跟中國絕大多數的選秀一樣,在實力、人氣、形象、商業價值、合約掣肘、回鍋與否間尋找最合適與最平衡的人選。顏值與實力的平衡點如何拿捏,是這一季最大的問題,稍有不慎,它會變成美聲版《偶像練習生》(雖然它已經是了),不斷的在顏值與實力的選擇中模凌兩可。最終的結果是偶像,美聲兩頭不著邊。

除節目外,選手的表現也差強人意,如果說第一季的選手是一種熱情的釋放與表達,那麼第二季選手就是為了成功的步步為營,這一點從選曲到後臺的一舉一動,都透露出一股塑料感,他們內心為自己規劃好“人設”,設計好表情,但假的永遠真不了。

"

很多人說這一季《聲入人心》沒上一季好看了。這種跡象不僅僅存在於評論裡,相比第一季場場上熱搜,收視頻繁第一的盛況,這一季明顯遜色了不少。一檔綜藝節目,做到第二季就開始出現“乏味感”實屬罕見。雖然成功的音樂節目從鼎盛到衰落是正常的規律,可除了正常生命週期外,這種“乏味感”的來源不單單是審美疲勞,而是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市場選擇到今天的必然結果。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聲入人心》的漏洞在哪裡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為什麼成功?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季《聲入人心》為什麼成功。美聲類選秀節目,在我們國家並非沒有先例,十多年前的《青歌賽》就是個例子,但隨著市場的變化,《青歌賽》逐漸被群眾埋葬。我曾經說《聲入人心》是打著拯救歌劇旗號的“偶像選秀”節目。這樣確實更符合當今普羅大眾的審美與喜好。不知道當年參加《青歌賽》的選手看《聲入人心》會作何評價。

第一季《聲入人心》幸運地找到了時代的風口,這幾年“偶像經濟”迅速膨脹,人們很難在“高顏值”與“高實力”中取得平衡,外加“土味歌曲”的席捲,大眾難免出現怨念。《聲入人心》的出現其實是一場完美的市場投機行為,雖然很大程度上借鑑了韓國的《幻影歌手》,但因為它融合了男團選秀的取向,一瞬間滿足了觀眾對顏值,實力,高級的三大需求。網上紛紛討論:“這不比那個誰誰誰厲害多了”?與八年前《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的熱播如出一轍。

成功的音樂綜藝節目,向來都是兩個極端。它們基本都來自“市場需求特大”與“基本沒什麼市場”的細分領域。在綜藝氾濫的今天,單從音樂質量上用力,已經無路可走。所以,節目方開始改變方向,遵循上述規律,前者出現了大批《偶像選秀節目》,而後者則是近幾年陸續出現的“說唱”“電音”“搖滾”等細分領域節目,美聲也是如此。《聲入人心》將上述兩者結合,這種驚為天人的投機行為,恰恰是它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它衰敗的命門。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為什麼失敗?

  • 選曲的匱乏

“炒冷飯”這個行為,在音樂行業是最可悲的。炒冷飯的關鍵在於不讓人們發覺,所以冷飯可以回鍋一次,倘若冷飯連續翻炒必然灰飛煙滅。挖掘舊時代遺珠,再通過節目的平臺使其二次綻放光芒。流行音樂的遺珠可以讓“好聲音”“歌手”紅火三四年,但歌劇,音樂劇的遺珠少的可憐,僅僅一季《聲入人心》,就迫使第二季的多數選歌與第一季撞車。

這與搖滾樂不同,搖滾始終都有大批的從業者在進行著創作。音樂劇,歌劇的行業並非只有中國衰敗,放眼全球也沒有敢稱之為主流的。那些國內外宣稱要搞“跨界風格”的歌手們,幾乎全軍覆沒。這直接導致了作品更新停滯,意圖靠“老人寶”崛起的諾基亞沒戲,意圖靠三寶崛起的音樂劇,歌劇更是苟延殘喘。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 節目方向的偏離

想選出“美聲流量”,必然要在顏值長相上設一條線。當然,每年也會選極個別有實力有地位的選手作為綠葉。這是一種明智且討巧的引導手段,因為絕大多數觀眾,我想寧肯在這舞臺上看到一群英俊小夥唱著差強人意的“美聲”,也好過看到一群郭德綱站在臺上唱十幾個飽滿的HighC。

包括第一季,最終選出的並非都是節目裡唱的最好的人,而是跟中國絕大多數的選秀一樣,在實力、人氣、形象、商業價值、合約掣肘、回鍋與否間尋找最合適與最平衡的人選。顏值與實力的平衡點如何拿捏,是這一季最大的問題,稍有不慎,它會變成美聲版《偶像練習生》(雖然它已經是了),不斷的在顏值與實力的選擇中模凌兩可。最終的結果是偶像,美聲兩頭不著邊。

除節目外,選手的表現也差強人意,如果說第一季的選手是一種熱情的釋放與表達,那麼第二季選手就是為了成功的步步為營,這一點從選曲到後臺的一舉一動,都透露出一股塑料感,他們內心為自己規劃好“人設”,設計好表情,但假的永遠真不了。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 不可避免的審美疲勞

審美疲勞是必然的,就像曾經的孫楠,林志炫一樣,且先不說他們的技術差孫楠,林志炫很遠。如今的流行樂市場,單從“技術”“走心”“感情”很難再打動觀眾,所以歌手們都開始比節奏,樂感,編曲,音樂性與文學性。《聲入人心》距離這些還很遙遠,依舊停留在最初級的演唱“技巧”“感情”上。但這種看點不過是換了件衣服的《中國好聲音》,到了第二季就開始出現大規模的“看膩了”反應。

節目組很清楚這一點,但改變也只是停留在賽制與導師身上。想往高處走,觀眾達不到,選手更達不到。

"

很多人說這一季《聲入人心》沒上一季好看了。這種跡象不僅僅存在於評論裡,相比第一季場場上熱搜,收視頻繁第一的盛況,這一季明顯遜色了不少。一檔綜藝節目,做到第二季就開始出現“乏味感”實屬罕見。雖然成功的音樂節目從鼎盛到衰落是正常的規律,可除了正常生命週期外,這種“乏味感”的來源不單單是審美疲勞,而是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市場選擇到今天的必然結果。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聲入人心》的漏洞在哪裡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為什麼成功?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季《聲入人心》為什麼成功。美聲類選秀節目,在我們國家並非沒有先例,十多年前的《青歌賽》就是個例子,但隨著市場的變化,《青歌賽》逐漸被群眾埋葬。我曾經說《聲入人心》是打著拯救歌劇旗號的“偶像選秀”節目。這樣確實更符合當今普羅大眾的審美與喜好。不知道當年參加《青歌賽》的選手看《聲入人心》會作何評價。

第一季《聲入人心》幸運地找到了時代的風口,這幾年“偶像經濟”迅速膨脹,人們很難在“高顏值”與“高實力”中取得平衡,外加“土味歌曲”的席捲,大眾難免出現怨念。《聲入人心》的出現其實是一場完美的市場投機行為,雖然很大程度上借鑑了韓國的《幻影歌手》,但因為它融合了男團選秀的取向,一瞬間滿足了觀眾對顏值,實力,高級的三大需求。網上紛紛討論:“這不比那個誰誰誰厲害多了”?與八年前《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的熱播如出一轍。

成功的音樂綜藝節目,向來都是兩個極端。它們基本都來自“市場需求特大”與“基本沒什麼市場”的細分領域。在綜藝氾濫的今天,單從音樂質量上用力,已經無路可走。所以,節目方開始改變方向,遵循上述規律,前者出現了大批《偶像選秀節目》,而後者則是近幾年陸續出現的“說唱”“電音”“搖滾”等細分領域節目,美聲也是如此。《聲入人心》將上述兩者結合,這種驚為天人的投機行為,恰恰是它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它衰敗的命門。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為什麼失敗?

  • 選曲的匱乏

“炒冷飯”這個行為,在音樂行業是最可悲的。炒冷飯的關鍵在於不讓人們發覺,所以冷飯可以回鍋一次,倘若冷飯連續翻炒必然灰飛煙滅。挖掘舊時代遺珠,再通過節目的平臺使其二次綻放光芒。流行音樂的遺珠可以讓“好聲音”“歌手”紅火三四年,但歌劇,音樂劇的遺珠少的可憐,僅僅一季《聲入人心》,就迫使第二季的多數選歌與第一季撞車。

這與搖滾樂不同,搖滾始終都有大批的從業者在進行著創作。音樂劇,歌劇的行業並非只有中國衰敗,放眼全球也沒有敢稱之為主流的。那些國內外宣稱要搞“跨界風格”的歌手們,幾乎全軍覆沒。這直接導致了作品更新停滯,意圖靠“老人寶”崛起的諾基亞沒戲,意圖靠三寶崛起的音樂劇,歌劇更是苟延殘喘。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 節目方向的偏離

想選出“美聲流量”,必然要在顏值長相上設一條線。當然,每年也會選極個別有實力有地位的選手作為綠葉。這是一種明智且討巧的引導手段,因為絕大多數觀眾,我想寧肯在這舞臺上看到一群英俊小夥唱著差強人意的“美聲”,也好過看到一群郭德綱站在臺上唱十幾個飽滿的HighC。

包括第一季,最終選出的並非都是節目裡唱的最好的人,而是跟中國絕大多數的選秀一樣,在實力、人氣、形象、商業價值、合約掣肘、回鍋與否間尋找最合適與最平衡的人選。顏值與實力的平衡點如何拿捏,是這一季最大的問題,稍有不慎,它會變成美聲版《偶像練習生》(雖然它已經是了),不斷的在顏值與實力的選擇中模凌兩可。最終的結果是偶像,美聲兩頭不著邊。

除節目外,選手的表現也差強人意,如果說第一季的選手是一種熱情的釋放與表達,那麼第二季選手就是為了成功的步步為營,這一點從選曲到後臺的一舉一動,都透露出一股塑料感,他們內心為自己規劃好“人設”,設計好表情,但假的永遠真不了。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 不可避免的審美疲勞

審美疲勞是必然的,就像曾經的孫楠,林志炫一樣,且先不說他們的技術差孫楠,林志炫很遠。如今的流行樂市場,單從“技術”“走心”“感情”很難再打動觀眾,所以歌手們都開始比節奏,樂感,編曲,音樂性與文學性。《聲入人心》距離這些還很遙遠,依舊停留在最初級的演唱“技巧”“感情”上。但這種看點不過是換了件衣服的《中國好聲音》,到了第二季就開始出現大規模的“看膩了”反應。

節目組很清楚這一點,但改變也只是停留在賽制與導師身上。想往高處走,觀眾達不到,選手更達不到。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 聲音性格的缺式

我不相信他們不想進入唱片市場,除非他們沒有機會。但由於之前無數的選秀節目作為失敗先例,如今的唱片公司也不會隨隨便便找他們出唱片,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聲音火不了。

音樂劇的唱法,在發聲方式上等同於流行樂唱法。唯一的不同是咬字與情緒的把控,流行樂更偏向於音色,樂感,個人的性格表達,生命力的釋放,以及聲音性格的展現。而學院派則是偏向於音準,共鳴,甚至公式化的感情處理,哪個音是弱的,哪個音是有力的。後者可以通過訓練習得,而前者是上天的恩賜,無法習得且獨一無二。

這裡面最好的例子就是第一季的阿雲嘎,觀眾不知,在阿雲嘎參加《聲入人心》幾年前,參加過同是湖南衛視的《我想和你唱》,在他用盡渾身解數,細數展現了高音,怒音,轉音等浮誇的技巧後,蕭亞軒輕描淡寫地兩句就告訴他,什麼是“音色為王”。擊敗阿雲嘎的不是技術,是音色裡高貴的氣質。不要認為昔日的天王天后都是因為命好,那些席捲大江南北的聲音都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

很多人說這一季《聲入人心》沒上一季好看了。這種跡象不僅僅存在於評論裡,相比第一季場場上熱搜,收視頻繁第一的盛況,這一季明顯遜色了不少。一檔綜藝節目,做到第二季就開始出現“乏味感”實屬罕見。雖然成功的音樂節目從鼎盛到衰落是正常的規律,可除了正常生命週期外,這種“乏味感”的來源不單單是審美疲勞,而是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市場選擇到今天的必然結果。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聲入人心》的漏洞在哪裡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為什麼成功?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季《聲入人心》為什麼成功。美聲類選秀節目,在我們國家並非沒有先例,十多年前的《青歌賽》就是個例子,但隨著市場的變化,《青歌賽》逐漸被群眾埋葬。我曾經說《聲入人心》是打著拯救歌劇旗號的“偶像選秀”節目。這樣確實更符合當今普羅大眾的審美與喜好。不知道當年參加《青歌賽》的選手看《聲入人心》會作何評價。

第一季《聲入人心》幸運地找到了時代的風口,這幾年“偶像經濟”迅速膨脹,人們很難在“高顏值”與“高實力”中取得平衡,外加“土味歌曲”的席捲,大眾難免出現怨念。《聲入人心》的出現其實是一場完美的市場投機行為,雖然很大程度上借鑑了韓國的《幻影歌手》,但因為它融合了男團選秀的取向,一瞬間滿足了觀眾對顏值,實力,高級的三大需求。網上紛紛討論:“這不比那個誰誰誰厲害多了”?與八年前《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的熱播如出一轍。

成功的音樂綜藝節目,向來都是兩個極端。它們基本都來自“市場需求特大”與“基本沒什麼市場”的細分領域。在綜藝氾濫的今天,單從音樂質量上用力,已經無路可走。所以,節目方開始改變方向,遵循上述規律,前者出現了大批《偶像選秀節目》,而後者則是近幾年陸續出現的“說唱”“電音”“搖滾”等細分領域節目,美聲也是如此。《聲入人心》將上述兩者結合,這種驚為天人的投機行為,恰恰是它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它衰敗的命門。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為什麼失敗?

  • 選曲的匱乏

“炒冷飯”這個行為,在音樂行業是最可悲的。炒冷飯的關鍵在於不讓人們發覺,所以冷飯可以回鍋一次,倘若冷飯連續翻炒必然灰飛煙滅。挖掘舊時代遺珠,再通過節目的平臺使其二次綻放光芒。流行音樂的遺珠可以讓“好聲音”“歌手”紅火三四年,但歌劇,音樂劇的遺珠少的可憐,僅僅一季《聲入人心》,就迫使第二季的多數選歌與第一季撞車。

這與搖滾樂不同,搖滾始終都有大批的從業者在進行著創作。音樂劇,歌劇的行業並非只有中國衰敗,放眼全球也沒有敢稱之為主流的。那些國內外宣稱要搞“跨界風格”的歌手們,幾乎全軍覆沒。這直接導致了作品更新停滯,意圖靠“老人寶”崛起的諾基亞沒戲,意圖靠三寶崛起的音樂劇,歌劇更是苟延殘喘。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 節目方向的偏離

想選出“美聲流量”,必然要在顏值長相上設一條線。當然,每年也會選極個別有實力有地位的選手作為綠葉。這是一種明智且討巧的引導手段,因為絕大多數觀眾,我想寧肯在這舞臺上看到一群英俊小夥唱著差強人意的“美聲”,也好過看到一群郭德綱站在臺上唱十幾個飽滿的HighC。

包括第一季,最終選出的並非都是節目裡唱的最好的人,而是跟中國絕大多數的選秀一樣,在實力、人氣、形象、商業價值、合約掣肘、回鍋與否間尋找最合適與最平衡的人選。顏值與實力的平衡點如何拿捏,是這一季最大的問題,稍有不慎,它會變成美聲版《偶像練習生》(雖然它已經是了),不斷的在顏值與實力的選擇中模凌兩可。最終的結果是偶像,美聲兩頭不著邊。

除節目外,選手的表現也差強人意,如果說第一季的選手是一種熱情的釋放與表達,那麼第二季選手就是為了成功的步步為營,這一點從選曲到後臺的一舉一動,都透露出一股塑料感,他們內心為自己規劃好“人設”,設計好表情,但假的永遠真不了。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 不可避免的審美疲勞

審美疲勞是必然的,就像曾經的孫楠,林志炫一樣,且先不說他們的技術差孫楠,林志炫很遠。如今的流行樂市場,單從“技術”“走心”“感情”很難再打動觀眾,所以歌手們都開始比節奏,樂感,編曲,音樂性與文學性。《聲入人心》距離這些還很遙遠,依舊停留在最初級的演唱“技巧”“感情”上。但這種看點不過是換了件衣服的《中國好聲音》,到了第二季就開始出現大規模的“看膩了”反應。

節目組很清楚這一點,但改變也只是停留在賽制與導師身上。想往高處走,觀眾達不到,選手更達不到。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聲入人心

  • 聲音性格的缺式

我不相信他們不想進入唱片市場,除非他們沒有機會。但由於之前無數的選秀節目作為失敗先例,如今的唱片公司也不會隨隨便便找他們出唱片,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聲音火不了。

音樂劇的唱法,在發聲方式上等同於流行樂唱法。唯一的不同是咬字與情緒的把控,流行樂更偏向於音色,樂感,個人的性格表達,生命力的釋放,以及聲音性格的展現。而學院派則是偏向於音準,共鳴,甚至公式化的感情處理,哪個音是弱的,哪個音是有力的。後者可以通過訓練習得,而前者是上天的恩賜,無法習得且獨一無二。

這裡面最好的例子就是第一季的阿雲嘎,觀眾不知,在阿雲嘎參加《聲入人心》幾年前,參加過同是湖南衛視的《我想和你唱》,在他用盡渾身解數,細數展現了高音,怒音,轉音等浮誇的技巧後,蕭亞軒輕描淡寫地兩句就告訴他,什麼是“音色為王”。擊敗阿雲嘎的不是技術,是音色裡高貴的氣質。不要認為昔日的天王天后都是因為命好,那些席捲大江南北的聲音都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為什麼《聲入人心》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我本不是很在意“聲音性格”,因為“唱片價值”這個觀念,到了今天並非適用於整個音樂市場。雖然如今的網絡讓各種野蠻生長的新事物出現,但是時間會篩選出最終值得被留下的那一個。

我看《樂隊的夏天》裡,盤尼西林主唱,那樣一種醒目的“目無他人、口無遮攔”的角色。在節目裡大罵著:“一切都是套路,編曲跟演唱完全沒有自我的思考”。我虎軀一震,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可以有如此思考,但反過來想想,擁有如此思考的本就該是年輕人。孫燕姿曾經說:“一切事物,都有屬於他的timing。”某些事物timing已過,我們強行將其喚醒,它的成功永遠只停留在惋惜與借力打力的小聰明中。它本不屬於這個時代,我們又何苦舉著高雅旗號,為它吶喊呢?

前些日子,我在某大音樂節現場,看見某高顏值歌手的舞臺下,一個目測將將踏入成年人世界的女孩兒A,看著他的愛豆捶胸頓足,尖叫吶喊紅了眼。在她旁邊的女孩兒B,還在擦著看完上場演出留下的眼淚,而她倆身後,站著一個始終如領導視察般的女孩兒C。演出結束後,尖叫吶喊的女孩A一邊P著圖,一邊笑著對女孩兒B說:“你哭的好醜哦”,她倆身後的女孩兒C打了個哈欠。我頓時覺得,這個時代真的好神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