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悠悠尋源流——範建偉

音樂 唐朝 明朝 中國古代史 巍山縣旅遊局 巍山縣旅遊局 2017-08-27

古樂悠悠尋源流——範建偉

南詔古樂,這種在南詔第一都——巍山廣泛流傳的音樂,巍山人習慣稱為洞經古樂,這很大程度上是偏重於宗教的色彩了。

如果認真考證探究,古樂確實具有宗教的成分,但實際情況是僅從宗教方面卻又囊括不了其音樂本身。後來,雖然我們將在巍山演奏傳承眾多的團隊中的一支演奏隊伍更名為“南詔古樂團”,所出版的音樂專輯也定名為《南詔古韻》,一本介紹古樂的書取名為《南詔古樂》,所要表達的是至今還在南詔發祥地巍山還在流傳的音樂。圍繞南詔古樂,探索研究的空間還非常之廣闊。況且洞經古樂不是巍山獨有,流傳到麗江稱為納西古樂,在大理稱大理雅樂,在建水、通海等地都極有影響。而對古樂源流的探究和介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五花八門,異彩紛呈。所以,對極具地方音樂特色南詔古樂的探究,巍山需要下點苦功。

古樂悠悠尋源流——範建偉

初一探究,這個話題就有點稍長。南詔古樂的起源確實與道教有關。巍山道教的傳入歷史悠久,初考始自漢唐,興盛於明清。道教在創立和發展的過程中,認為音樂同樣可以上達天庭,即通過音樂與神交流與溝通,這就產生了“道場音樂”或“法事音樂”,這就成為南詔古樂最早的雛形。

唐代,唐高祖李淵自認是李耳之後,封老子(李耳)為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在長安立玄元皇帝神位,並命道士製作各類道教神仙經腔經韻,讓民間廣為談演,弘揚道教,一大批道經音樂應運而生。南詔蒙氏王族亦崇奉道教,南詔古樂得以在巍山廣泛傳播,影響深遠。所以民間說,南詔古樂是隨唐而興,因道而名。

古樂悠悠尋源流——範建偉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歸義(唐玄宗給皮邏閣的賜名)遣孫鳳伽異來朝,授鴻臚卿(主掌朝儀祭禮的官)。開元皇帝親賜胡部及龜茲音聲各兩部。唐貞元十年(794年),在唐朝使節到南詔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的冊封儀式上,異牟尋指著兩個已年近七十的吹笛老人和唱歌的婦女說:“先人(指鳳伽異)歸蕃來國,開元皇帝賜胡部及龜茲部音聲各兩部,今死之零落盡,只餘此二人在國。”也就是說,時隔唐玄宗賜樂五十年後,還有兩位當時的老藝人健在,並在冊封儀式上做了表演。當時,中國西域一帶的音樂已傳入南詔。唐貞元十六年(800年),異牟尋遣使楊嘉明率領南詔歌舞樂團到達成都,向西川節度使韋皋獻上“夷中歌曲”。韋皋對南詔歌舞做了大量的加工整理,排練成大型歌舞《南詔奉聖樂》進獻於德宗皇帝,這樣,地方的音樂中又融入了宮廷音樂的成分。

古樂悠悠尋源流——範建偉

宋代,宋徽宗等皇帝繼續崇道,林靈素、王老志二真人順應朝廷又創作了上萬言的《皇經》,融入儒、佛,創作了《禮請三十六誥》,充實和豐富了道教音樂。

明洪武年間,上萬名來自中原的明朝官兵到巍山設衛屯田。他們依照原籍的風俗習慣,每年農曆二月初“文昌帝君”的誕辰日,都要舉行談演“文昌大洞仙經”的活動,這種風俗一直傳承至今。民間流傳,洞經的創始人是文昌帝君,名張亞,字惡子,四川梓潼縣人,故又稱梓潼帝君。隋文帝開皇年間,流行瘟疫,張亞的父親和眾多親屬都死於此疫。張亞立志為民行善懲惡,傳下鈞天妙樂,教群眾談演大洞仙經,經韻悠揚,仙樂飄飄,使萬靈效順,凶煞懾伏,瘟疫鬼神遠避千里。從此張亞的妙樂洞經在民間流傳,民間即有了以張亞傳教的《太上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簡稱《文昌洞經》,再簡為《洞經》。巍山現在還保存有文昌宮十幾座,自古有“文教昌明”的景象,至使今天的人們談起道教音樂,總言“洞經”。

古樂悠悠尋源流——範建偉

明世宗嘉靖皇帝無子,道士迎合皇帝的心理,創作了鬥經鬥懺鬥科,在皇宮中朝真禮斗,自然少不了演奏唱誦儀式。巍山民間流行的“朝鬥”,源出於此,這又大大地豐富了古樂演奏的內容。

明朝中期,巍山縣城開始祭祀孔子,南詔古樂又融入了祭祀孔子的音樂元素。至今,文廟中還保存有祭孔活動時的奏樂位次圖案。

古樂悠悠尋源流——範建偉

考證下來,我們今天說起的“洞經”,他其實有曲指和泛指兩層意思。曲指即明代形成的“文昌大洞仙經”,泛指有南朝劉宋時期形成的洞真(上清經系統)、洞玄(靈寶經系統)、洞神(三皇經系統),看來,洞經音樂之源實乃談演“三洞經書”之道樂也。所以,今天巍山談演的“洞經”就含有《文昌洞經》、《玉皇洞經》、《龍華洞經》、《孔子洞經》、《關聖洞經》、《報恩洞經》等一大批相當豐富的內容。而巍山南詔古樂中所演奏的內容還不限於此,其內容還相當的豐富。如在巍山經常演奏的古樂曲“水龍吟”,原名叫“龍吟曲”,最早為北齊尚書鄭述祖作,為五絃古琴樂曲。《北齊》書中說“述祖能鼓琴,自造《龍吟十弄》,……當時以為絕妙。”到盛唐時李白的《宮中行樂詞》中有“笛奏龍吟水”的詩句,古琴曲已改為笛子獨奏曲《水龍吟》。宋代時的詞人張炎詞《水龍吟》,音樂似乎是在描寫姑蘇風光。到了明洪武年間,朱元璋重修了《通宴樂》中的樂曲,《水龍吟》成為了皇宮中的進膳音樂,其江南水鄉的音樂風格就非常突出。還有巍山經常演奏的古樂曲《浪淘沙》,產生於唐開元年間,唐《教坊記》中收錄有七言四句體式,劉禹錫九首,白居易六首,皇甫鬆二首,司空圖一首;雜言體五四七、七四的句式則產生於晚唐,作者是呂洞賓、李煜。李煜有兩首,呂洞賓有一首。南唐後主李煜填寫的《浪淘沙》中“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全詞充滿了悲涼、婉轉、哀怨、纏綿、悱惻的情緒。呂洞賓的《浪淘沙》:“我有屋三椽,住在靈源,無遮四壁任蕭然,萬象森羅為斗拱,瓦蓋青天……”則充滿了道家哲理。當然,演奏吟唱的詞曲是在變化中的。這樣,南詔古樂中又包容傳承了唐宋的音韻。元代以來,古樂演奏有了細樂和大樂之分。簡單地講,用嗩吶吹奏的音樂為大樂,用絲竹演奏的音樂為細樂。

古樂悠悠尋源流——範建偉

明末清初,道教全真道在巍山大規模、大範圍的普及、流傳,道教宮觀遍佈巍山,這是南詔古樂的演奏活動最頻繁時期。

民間對南詔古樂的影響也不可小視。巍山有數只嗩吶演奏隊伍,還有許多嗩吶演奏的傳承人,民間的嗩吶演奏活動亦非常普遍,今天,嗩吶也運用到南詔古樂的演奏中,再加上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打歌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蘆笙的運用,形成了巍山南詔古樂演奏的地區特色。自治縣成立五十年大型演出中的“魁雄六詔”章節,就是以古樂演奏的形式,載歌載舞地表現了大唐的繁榮昌盛及唐王朝與地方政權南詔親密和睦的關係。

如此,巍山南詔古樂起源於宗教,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又融入了宮廷音樂、儒教祭孔音樂、唐宋詞曲、地方民間音樂多種音樂元素而流傳至今。

可見,在南詔發祥地至今還在流傳的古樂,是有點歷史底韻的。

古樂悠悠尋源流——範建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