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建了個宏偉工程,守護中國千年也被罵千年,現都說是千古一帝

中國的超級壁壘萬里長城,是中國邊塞的一道屏障,百姓的“保護神”,中華民族的驕傲。可當初,大帝秦始皇卻因此招來千世罵名,還被孟姜女給哭倒了。其實,長城既不是他第一個修的,也不是修得最多。但被罵得最多的,是秦始皇,實在是有點冤。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秦、趙、燕等國就開始修長城了。秦國統一後,把各國的長城連成一體,構成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整體防線。修長城最多的是漢朝,總長達2萬多裡。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修建的。

大家都知道,長城是用來防止遊牧民族入侵的,那到底是怎麼使用的呢?難道是把士兵佈滿整個長城嗎?需要多少士兵才夠啊。

大帝建了個宏偉工程,守護中國千年也被罵千年,現都說是千古一帝

修長城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減少邊防駐軍。象撒豆子一樣,在萬里邊境上撒滿士兵,肯定是不現實的。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一點,長城基本上都是依山而建的,在實際使用上,長城的功能可以簡單地分成兩種:堵通道和早期預警。

數千裡的山脈,只有少數寬闊的山谷才能供大軍通行,在這些山谷之中或出品處建造要塞,就能用較少的兵力擋住大隊敵軍,這種要塞被稱為“關”。長城從頭到尾有很多關,鎖住了通往內地平原地帶的大路。

匈奴大軍並不是年年都要入關,真正讓邊境居民頭疼的是,每年都會有小股的匈奴騎兵,少則十幾人,多達上千,通過山間小路滲透進來,來去如風,搶一趟就走。等官軍趕來時,他們已經帶著財物跑掉了,實在讓人防不勝防,給邊民造成巨大的損失。

大帝建了個宏偉工程,守護中國千年也被罵千年,現都說是千古一帝

順山勢而建的長城就能防止住這種小股入侵。現代戰爭首先是信息戰,長城的作用便是發現匈奴入侵的早期預警。在長城之外還有三道警戒線。

第一道是斥候,相當於偵察騎兵。他們以組為單位,十人左右,深入塞外幾十裡偵察匈奴的動向。還要儘可能地消滅匈奴間諜。

第二道是塞外烽隧,修在長城外面的烽火臺。距離以長城上能看到為限,既能及早發現匈奴人,又可以為斥候提供補給和保護。

第三道是天田和懸索。天田是一條人工沙帶,沿著長城鋪設,寬5-7米,只要人或馬經過,都會留下足跡。天田後面還有一道“懸索”,和鐵絲網差不多,每隔一段距離埋設一根木樁固定懸索。烽火臺的士兵每天都要巡視檢查有沒有偷渡的痕跡。

大帝建了個宏偉工程,守護中國千年也被罵千年,現都說是千古一帝

一旦發現匈奴軍隊企圖入境,烽火臺根據敵人的數量,點燃不同等級的烽火狼煙,要塞駐軍便可沿長城快速增援過來,使小股匈奴人無機可乘。

漢朝為什麼修長城最多?因為白登山之圍,讓劉邦見識到了匈奴的實力,不得不修城自保。那為什麼沒人罵漢朝呢?主要因為參與修長城的人大部分是邊民,他們深受匈奴之害,長城能保護他們,自然甘之如飴。只要不佔用農忙時節,農民們對修長城是不反對的。

有人說,長城也沒能擋住遊牧民族南下,蒙古、滿清都突破長城,成功入主中原。長城確實不是有了就能一勞永逸的防線,世界上其實也沒有這種防線。馬奇諾防線夠牢固吧,也沒能阻止法國六個星期被滅亡。

大帝建了個宏偉工程,守護中國千年也被罵千年,現都說是千古一帝

有了長城,中原王朝可以省下大量的邊防兵力,養精蓄銳,積攢到足夠的實力時,再反攻到寨外。漢朝就是這麼做的,後來的很多王朝都是這樣。連原本是遊牧民族的鮮卑,入關後同樣喜歡修長城,防止其他遊牧民族學自己的樣。

沒有長城的話,中原王朝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來進行防禦。北宋時,河北的山地和長城被遼國控制,宋軍不得不在平原地帶構築防線,幾乎整個河北都是前線,塢堡密佈,全民皆兵,隨時準備掘開河流湖泊,以限制遼國騎兵。這樣的耗費只會比修長城更大得多。

那修長城消耗的財力物力很大嗎?其實也不算大,漢朝時主要用土坯修牆,材料是就地取材,消耗的主要是人力。邊民們原本每年就要為官府免費勞動一個月,不會造成額外負擔。再加上距離近,糧食的運輸方便,損耗少。

大帝建了個宏偉工程,守護中國千年也被罵千年,現都說是千古一帝

在與匈奴的長期接觸中,漢族邊民早就摸到了規律。匈奴人一般都是秋後來打草谷,搶糧搶錢,這樣才能熬過草原上的冬天。利用夏天農閒的時候,加緊修補長城就成了邊民們的主要工作。

至於秦始皇為什麼會被罵,可能是他做點什麼都會被罵吧,誰讓他在儒生心中的形象差到了極點。

歷史還了秦始皇一個清白,建阿房宮(其實就修了個地基),書同文,車同軌,修靈渠,建萬里長城等等偉大功績,都在說秦始皇千古一帝的稱號不是誇大的,而是真真實實的,國人認可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