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勃蘭登堡” 與古樂隨筆 | 樂評

牛小北/攝

文 |李崢

在我的認識中,古樂是隨著古典浪漫時期音樂演奏“黃金時代”的衰落而興起的,而古樂的意義首先在於復興演奏了從中世紀到曼海姆樂派的一些有歷史價值的作品,使人們聽到了原先只存在於教科書中的音樂;其次在於重新詮釋了人們已經熟悉的早期作品,讓這些音樂增加了另一種解讀方式。哥本哈根古樂團此次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的“完全勃蘭登堡”音樂會,就是屬於後一種情形。

作為巴赫最為人喜聞樂見的作品,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被演出和錄音的頻率一向很高,從富特文格勒的現代樂隊演奏版,到卡爾·裡希特的準本真演奏版,再到戈貝爾與科隆古樂團的嚴格意義上的古樂演奏版,每個時期的音樂家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演繹著這套名作。不同的演奏方式,會給聽眾帶來不同的感受,甚至其間的差異會令人覺得它們不是同一部作品,所以聆聽不同的版本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通過對音樂的考古,採用當時的樂器、編制、速度、節奏等等,以還原音樂原本的時代特色,是古樂演奏所希望達到的效果,當然這無關乎完美。實際上,不同的古樂團所帶給人的感受會有不小的差異,而哥本哈根古樂團演奏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則為我們提供了古樂演奏該作的例子之一,同時也為我們帶來現場聆聽古樂的一種體驗,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全新的感受。

音樂會上,除了絃樂,古樂器中的各種木管與銅管的樣態非同尋常,諸如帶有一個大喇叭口的、彎曲的狩獵雙簧管,還有又細又長的自然小號,以及無活塞圓號等等。按照樂譜要求,六首樂曲採用7至13件樂器不等的編制,在演奏中,樂器組與通奏低音之間的關係一清二楚。音樂會以“第三勃蘭登堡”開始,或許是由於羊腸弦小提琴的緣故,整首樂曲籠罩在一種柔和的氛圍當中。隨後的“第四勃蘭登堡”,樂器組中的兩支豎笛以清越之音,打破了前一首有些音量不足的感覺。接著,“第二勃蘭登堡”出現了被稱作尖聲小號的巴洛克式高音小號和巴洛克雙簧管,“第五勃蘭登堡”出現了豎笛,音樂的流動性在這些樂器的推動下獲得了加強。

進入下半場,“第六勃蘭登堡”顯示出環境對古絃樂器的影響,小提琴在音準上不夠理想。最後的“第一勃蘭登堡”參與演奏的人數最多,並使用了小尺寸的高音小提琴,兩支無活塞圓號,以及大管和前述的狩獵雙簧管。在古樂器中,銅管樂最難把握是眾所周知的,無活塞圓號在此次演出中也是一個弱項,並未給音樂帶來更多的輝煌色彩。儘管如此,這首樂曲依舊以熱鬧的氣氛恰如其分地成為音樂會的壓軸,其中木管與銅管的炫技合奏段落將音樂會引向高潮,並且隨後木管組還加演了兩段歡快的樂曲作為尾聲。

對於關注古樂已超過25個年頭的我來說,哥本哈根古樂團的“完全勃蘭登堡”或許算不得什麼驚豔的音樂會,不過它倒是令我想到這樣一點:如今的古樂已經從最初的嘗試發展到成熟,並且走向跨界,而當有一天古樂的繁盛期成為過去——就像古典浪漫音樂的“黃金時代”不再那樣,我們的音樂生活中還將出現怎樣的新事物呢?這很令我好奇,也讓我有了一種期待。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近期熱門文章

試說歌唱中的“的”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為中國音樂帶來了什麼?

韓雪假唱背後,飲鴆止渴的音樂劇“粉絲經濟”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和音樂的故事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北京合唱節5月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完全勃蘭登堡” 與古樂隨筆 | 樂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