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非遺大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統音樂類——中國古琴藝術·金陵琴派|秦淮非遺

音樂 古琴 民族樂器 書法 秦淮文化 2017-06-14
「秦淮非遺大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統音樂類——中國古琴藝術·金陵琴派|秦淮非遺

中國古琴藝術

(金陵琴派)

項目類別:傳統音樂

古琴也稱七絃琴,是中國傳統文人修身養性、寄情抒懷的樂器,素來位居“琴、棋、書、畫”之首。歷史上的南京,長期以來就是中國文化中心之一,留下了不少名士琴家的蹤跡及軼聞。

2008年,中國古琴藝術(金陵琴派)入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秦淮非遺大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統音樂類——中國古琴藝術·金陵琴派|秦淮非遺

金陵琴派代表性人物夏一峰、張正吟等名家交流琴藝

中國古琴藝術源遠流長,大致可以追溯到3000 年前,琴人伯牙與知音鍾子期的故事膾炙人口。早在1800 多年前,南京地區便有琴藝活動的記載。東漢末年,相傳文人蔡邕曾經到秦淮河畔探幽覽勝,根據青溪五處不同特點,分別譜寫成琴曲《遊春》、《綠水》、《幽居》、《坐愁》、《秋思》(合稱《蔡氏五曲》)。這是現存最早見之於記述的古琴曲之一。東晉丞相謝安性好音律,“家有名琴,後為齊竟陵王所寶”,相傳他還作有琴曲《昇平調》問世。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兩個兒子王徽之(字子猷)和王獻之(字子敬)皆具才氣。太元十三年(388),兄弟倆相繼都染上了重病,後來王獻之先去世了。王徽之聞訊後,急忙趕到王獻之的靈位前。他深知弟弟愛好琴藝,就把他生前彈過的琴取來,然而調了半天琴絃,卻總是調不好。於是他便把琴摔到一旁,悲痛地大呼:“嗚呼子敬,人琴俱亡!”旁邊的人見此情景,不禁潸然淚下。從此,“人琴俱亡”的成語典故便不脛而走。上世紀五十年代,南京西善橋出土了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磚刻。其中的阮籍、嵇康乃是古琴高手,不僅琴技精絕,也是琴曲創作大家。阮籍所作的古琴曲《酒狂》流傳至今,現在的秦淮門西還有阮籍衣冠冢呢。南朝宋代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了王徽之邀請桓伊吹笛的故事,這就是夫子廟一個古地名“邀笛步”的由來,也是笛曲《三調弄》的由來。到了唐代,《三調弄》被改編為著名的琴曲《梅花三弄》了。

「秦淮非遺大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統音樂類——中國古琴藝術·金陵琴派|秦淮非遺

音樂家甘濤傳授古琴演奏藝術

南朝帝王將相中喜好琴的人也有不少,梁武帝蕭衍的《琴要》、梁元帝蕭繹的《纂要》等,對後來古琴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儘管隋唐以後的南京受到朝廷冷落,然而古琴藝術卻一直伴隨著士大夫和文人。擅長琴歌的李白曾經七下南京,漫遊秦淮。他的《示金陵子》一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琴藝活動:“金陵城東誰家子,竊聽琴聲碧窗裡。”南唐帝王酷好文學藝術,宮廷畫家周文矩筆下的《宮中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金陵宮女撫弦彈琴的風采。面對金人侵犯,南宋詞人兼音樂家的姜夔來到桃葉渡。他有感於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與桃葉的愛情故事,寫下了《古怨》的琴曲。

「秦淮非遺大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統音樂類——中國古琴藝術·金陵琴派|秦淮非遺

金陵琴派古琴家張正吟傳授古琴演奏藝術

南京作為明代開國都城、留都和清代兩江總督署所在地,一直就是中國南方的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這一時期,南京的古琴音樂有了較大發展。明代著名琴學家黃龍山、楊表正、楊掄等人,曾在此從事琴藝、著述等活動。萬曆十三年(1585),南京三山街“富春堂”出版有楊表正的琴譜《重修正文對音捷要聲譜傳》、《琴譜正傳》等,其特點是有琴必有歌,屬於琴歌形式。萬曆三十七年(1609),刊行出版了楊掄所著的《太古遺音·伯牙心法》,一改前代樂人江操推崇的琴歌第一的形式。那時,撫琴也成了風花雪月中歌伎的基本素養。明末秦淮名伎卞玉京就是一位琴家,吳梅村聽其撫琴後曾經題詩相贈。著名戲劇理論家李漁客居秦淮門東期間,在其《閒情偶寄》中便有關於欣賞琴藝的獨特見解。清代康熙年間所編的《五知齋琴譜》中,收錄有金陵琴派所傳的《關雎》、《秋塞》、《佩蘭》、《漢宮秋月》等曲。乾隆年間,尤以《琴學心聲》的編者、自稱金陵“三山”人的莊臻鳳最負盛名。

金陵琴派正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展形成的,儘管後來幾經盛衰,但憑藉琴家堅持不懈的薪火相傳,這一流派延續到近代。清末民國時期,乃是南京古琴文化興盛的重要時期。特別是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金陵琴派在原有基礎上更注重琴家個人風格的表現,藝術影響逐漸擴大,日益受到社會重視。

金陵琴派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承前啟後,融匯南北琴風,還汲取官家所提倡的“清和雅正”等藝術特質,在節奏、指法和音樂意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貌。在藝術與哲學理念上,歷來強調琴家應具有全面的藝術修養,追求主體與客體、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琴藝精神的最高風範就是盡情地表達琴人的內心世界,只有從“琴心合一”走向“天人合一”,才可能達到一種高雅精緻、清澄脫俗的審美境界;在藝術表現形式和內容上,突出琴歌與琴曲並存,強調創新,反對雷同;在演奏特點上,則秉持古韻之遺,強調指法靈活細膩,演奏飄逸灑脫,跌宕起伏,尤以“頓挫”取勝,表現出一種抑揚有紀、參序有節的藝術風格。

清末至民國時期,金陵琴派以黃勉之、楊宗稷等人為代表而承前啟後。黃勉之後來在北京創辦金陵琴社,給北方琴壇帶去了金陵氣象。山東諸城琴家王燕卿應康有為之薦,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隨後創立了“梅庵琴派”。在金陵這片土地上,南北琴風相互交融,共同發展了古琴藝術。1934 年,由王心葵、徐元白、夏一峰等人發起創立“青溪琴社”,活躍了金陵琴壇,並堅持古琴藝術的交流和人才培養工作。

「秦淮非遺大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統音樂類——中國古琴藝術·金陵琴派|秦淮非遺

為慶祝中國古琴入選人類“非遺”名錄,金陵琴派國家級傳承人劉正春舉辦古琴音樂講學及現場音樂會

1949 年以後,南京市及秦淮區文化部門為了弘揚古琴藝術,開展了一系列保護、扶持措施:1954 年,由南京市文聯音樂家協會、區文化館共同成立“南京樂社”,下設古琴等四個小組,發掘、研究、傳承發展古琴等優秀音樂遺產。至“文革”初期,秦淮區文化部門撥有經費並安排活動場地。1978 年以後,金陵古琴樂人開始在秦淮區文化館正常開展活動,堅持每月雅集,先後組織開展培訓班,培養了古琴藝術人才。先後舉辦了“劉正春古琴專場音樂會”、“張正吟師生、琴友古琴音樂會”等。2000 年,由秦淮區文化局倡議並出資,會同江蘇省文史館、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在區文化館舉辦了首屆江蘇省古琴藝術研討會,海內外百餘位琴人蔘與交流,促進了南京地區古琴藝術的新發展。十多年前,又舉辦“打開希望之門──桂世民古琴專場音樂會”、“金陵琴社成立50 週年紀念大會暨民樂專場音樂會”等系列活動,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金陵琴派琴曲代表作品有:《蔡氏五曲》、《關雎》、《秋塞》、《佩蘭》、《漢宮秋月》、《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古怨》、《陽關三疊》、《醉漁唱晚》、《秋江夜泊》、《神人暢》、《瀟湘水雲》等。

「秦淮非遺大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統音樂類——中國古琴藝術·金陵琴派|秦淮非遺

金陵琴派省級傳承人桂世民率金陵琴館在漢中門廣場舉辦迎新春演出

傳承譜系:晚清、民國和 1949 年以來,活躍於金陵琴壇的琴人主要有黃勉之、楊宗稷、賈闊峰、王心葵、徐元白、夏一峰、王生香、汪建侯、胥桐華、趙雲青、張正吟、鄧文權、梅曰強、劉正春、成功亮、桂世民、李家安等重要琴家。自新世紀以來,代表性傳承人有謝坤芳、桂震宇、葛勇、劉甦、李學翠、劉井標、王震、高媛媛、顧江川。

金陵琴社長期在秦淮區文化館開展雅集活動,推動了金陵古琴傳承工作。省級傳承人桂世民,在夫子廟王謝故居創建金陵古琴館,作為金陵琴派傳習基地,對光大金陵琴派做了大量工作,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外國首腦觀摩後,對其傳承工作給予了高度稱讚。

「秦淮非遺大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統音樂類——中國古琴藝術·金陵琴派|秦淮非遺

2006 年,桂世民帶領金陵琴館琴人為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演出

金陵琴派的主要特徵:其一、融合南北琴風,在節奏、指法和音樂意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貌;其二、在藝術理念上,強調琴家應具有綜合修養;其三、在藝術表現形式和內容上,突出琴歌與琴曲並存;其四、在演奏特點上,則秉持古韻,尤以“頓挫”取勝,在中國古琴界獨樹一幟。

(周安慶)

圖片來源 | 龔文新 及 《秦淮非遺譜》

責編 | 輕叩studio

「秦淮非遺大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統音樂類——中國古琴藝術·金陵琴派|秦淮非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