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國交響音樂的紅色基因 | 樂評'

""傳承中國交響音樂的紅色基因 | 樂評

中國交響樂團

文 |高建

對於熱愛古典音樂的中國觀眾而言,有什麼是比在“七·一”前一天現場聆聽中國交響樂團詮釋的中國交響經典更令人激動的體驗呢?6月30日上午,指揮家張藝攜手國交亮相國家大劇院週末音樂會,用一場激動人心的精彩音樂會為中國共產黨98歲生日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上別緻的祝福。

音樂會以呂其明先生創作於1965年的《紅旗頌》開篇,這部恢弘壯麗的交響詩篇,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了新中國交響音樂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對於詮釋者而言,“在這樣的作品中還能做些什麼”也許是需要面對的永恆課題。絢爛禮花般的小號序奏之後,指揮家張藝為膾炙人口的頌歌主題選擇了更為舒緩綿延的速度,以大號為代表的低音銅管樂器在保持渾厚質地的同時,也有著細膩的力度變化,鋼琴聲部的加入使得作品色彩更加豐富。當大提琴以極其深情動人的方式呼應單簧管奏出的旋律,適度自由的速度變化讓那直擊人心的美感變得更加親切。同樣令人驚喜的細節處理也出現在中段進行曲節奏切換前的加速過渡和尾聲第一主題再現前的力度突弱中,讓我們看到藝術家們對於經典的不斷打磨和全新理解。

在同樣家喻戶曉的《黃河》鋼琴協奏曲演出前,張藝為觀眾導賞了這部作品與《黃河大合唱》之間的緊密關係,以及它之於中國交響樂團的前身——中央樂團的特殊意義,這種深入淺出、專業詳實的講解,無疑有助於觀眾更好地理解和聆聽音樂。青年鋼琴演奏家薛汀哲再一次展現了自己紮實的技巧和卓然的樂感,無論是首樂章與樂團的對答交流還是第三樂章俏皮靈動的裝飾音,他在深情沉思的吟唱和排山倒海的音浪間,一次次收放自如的變化都令人印象深刻。當大提琴以醇厚的質地吟唱著“黃河頌”的主題時,巴鬆與單簧管不但沒有被淹沒,反而以清晰的線條支撐著主旋律的行進;低音絃樂聲部也在“黃河憤”中以齊整蓬鬆的撥奏刻畫出無奈的嘆息,這自然都是建立在樂團對作品融入血液的熟稔之上的從容駕馭。當《東方紅》的旋律在定音鼓的重奏之下噴薄而出,鋼琴家以華麗的上行和絃將“保衛黃河”的情感推向高潮,那種難以抑制的震撼與感動印證了經典作品永不過時的價值。

當代作曲家於京君對於賀綠汀先生1937年創作的歌曲《游擊隊歌》的改編,同樣別出心裁。木管清麗明快的吹奏、絃樂悠然輕盈的應和,都為作品注入了童謠的感覺,將革命前輩們樂觀昂揚的精神狀態勾勒得生動凝練。隨後演奏的兩部影視作品音樂同樣備受觀眾喜愛:李海鷹先生為電視劇《亮劍》所作的精彩配樂,為這部當代影視精品的持續熱播注入了強勁的動能。劇中主要人物的鐵漢柔情也化為了音樂作品中兩種迥異的氣質,板胡的加入更是突顯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呂其明先生26歲時寫下的《鐵道游擊隊》配樂,則圍繞著樸實親切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構建出宏大的戲劇張力,在張藝的從容調度下,五個絃樂聲部依次疊加、在穩健的加速中走向光明的結尾,毫無意外地收穫了觀眾的歡呼與喝彩。

當現場兩千餘位觀眾伴隨著樂團返場加演《我的祖國》哼唱出“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旋律之時,筆者真切感受到這些與時代緊密關聯、與民族審美高度契合的優秀作品,能引起的情感共鳴是難以取代的。幾代中國音樂家們飽含深情歌唱著這片土地,為中國交響音樂的發展注入了獨特的紅色基因,它從來不僅僅屬於專業的藝術工作者,甚至超出了音樂本身的意義。只為了這“默契的哼唱”,生活在新時代的藝術家們,也更應該堅定自己傳承和探索“紅色基因”的信念和責任。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傳承中國交響音樂的紅色基因 | 樂評

中國交響樂團

文 |高建

對於熱愛古典音樂的中國觀眾而言,有什麼是比在“七·一”前一天現場聆聽中國交響樂團詮釋的中國交響經典更令人激動的體驗呢?6月30日上午,指揮家張藝攜手國交亮相國家大劇院週末音樂會,用一場激動人心的精彩音樂會為中國共產黨98歲生日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上別緻的祝福。

音樂會以呂其明先生創作於1965年的《紅旗頌》開篇,這部恢弘壯麗的交響詩篇,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了新中國交響音樂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對於詮釋者而言,“在這樣的作品中還能做些什麼”也許是需要面對的永恆課題。絢爛禮花般的小號序奏之後,指揮家張藝為膾炙人口的頌歌主題選擇了更為舒緩綿延的速度,以大號為代表的低音銅管樂器在保持渾厚質地的同時,也有著細膩的力度變化,鋼琴聲部的加入使得作品色彩更加豐富。當大提琴以極其深情動人的方式呼應單簧管奏出的旋律,適度自由的速度變化讓那直擊人心的美感變得更加親切。同樣令人驚喜的細節處理也出現在中段進行曲節奏切換前的加速過渡和尾聲第一主題再現前的力度突弱中,讓我們看到藝術家們對於經典的不斷打磨和全新理解。

在同樣家喻戶曉的《黃河》鋼琴協奏曲演出前,張藝為觀眾導賞了這部作品與《黃河大合唱》之間的緊密關係,以及它之於中國交響樂團的前身——中央樂團的特殊意義,這種深入淺出、專業詳實的講解,無疑有助於觀眾更好地理解和聆聽音樂。青年鋼琴演奏家薛汀哲再一次展現了自己紮實的技巧和卓然的樂感,無論是首樂章與樂團的對答交流還是第三樂章俏皮靈動的裝飾音,他在深情沉思的吟唱和排山倒海的音浪間,一次次收放自如的變化都令人印象深刻。當大提琴以醇厚的質地吟唱著“黃河頌”的主題時,巴鬆與單簧管不但沒有被淹沒,反而以清晰的線條支撐著主旋律的行進;低音絃樂聲部也在“黃河憤”中以齊整蓬鬆的撥奏刻畫出無奈的嘆息,這自然都是建立在樂團對作品融入血液的熟稔之上的從容駕馭。當《東方紅》的旋律在定音鼓的重奏之下噴薄而出,鋼琴家以華麗的上行和絃將“保衛黃河”的情感推向高潮,那種難以抑制的震撼與感動印證了經典作品永不過時的價值。

當代作曲家於京君對於賀綠汀先生1937年創作的歌曲《游擊隊歌》的改編,同樣別出心裁。木管清麗明快的吹奏、絃樂悠然輕盈的應和,都為作品注入了童謠的感覺,將革命前輩們樂觀昂揚的精神狀態勾勒得生動凝練。隨後演奏的兩部影視作品音樂同樣備受觀眾喜愛:李海鷹先生為電視劇《亮劍》所作的精彩配樂,為這部當代影視精品的持續熱播注入了強勁的動能。劇中主要人物的鐵漢柔情也化為了音樂作品中兩種迥異的氣質,板胡的加入更是突顯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呂其明先生26歲時寫下的《鐵道游擊隊》配樂,則圍繞著樸實親切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構建出宏大的戲劇張力,在張藝的從容調度下,五個絃樂聲部依次疊加、在穩健的加速中走向光明的結尾,毫無意外地收穫了觀眾的歡呼與喝彩。

當現場兩千餘位觀眾伴隨著樂團返場加演《我的祖國》哼唱出“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旋律之時,筆者真切感受到這些與時代緊密關聯、與民族審美高度契合的優秀作品,能引起的情感共鳴是難以取代的。幾代中國音樂家們飽含深情歌唱著這片土地,為中國交響音樂的發展注入了獨特的紅色基因,它從來不僅僅屬於專業的藝術工作者,甚至超出了音樂本身的意義。只為了這“默契的哼唱”,生活在新時代的藝術家們,也更應該堅定自己傳承和探索“紅色基因”的信念和責任。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傳承中國交響音樂的紅色基因 | 樂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