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造“中式英語”是創新還是奇葩?

英語 大學 教育 新民網 2017-05-05
生造“中式英語”是創新還是奇葩?

圖說:N o zuo no die(不作不死)成為“純正的中式英語” 來源:網絡

【新民晚報·新民網】“華人老師站在講臺上,領著一群白人學生一板一眼地讀著新單詞。你以為這是漢語課?但他們一開口保準嚇你一跳:‘N o zuo no die(不作不死)’‘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我要給你點眼色看看)’……”這樣的帖子近日躥紅網絡,說的是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突然冒出了多個“中式英語培訓班”,教老外學“純正的中式英語”。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中式英語”也漸趨走紅。那麼,老外真有必要學它嗎?這樣的奇葩英語,對國內的正規英語教育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一)中式翻譯多為搞笑

網絡熱帖說的“中式英語”近年來十分走俏,甚至已經走出了國門,獲得了老外們的關注並模仿。一個新創造的“Chinglish(中式英語)”也登堂入室,它指的是帶有漢語詞彙、語法、表達習慣的英語,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例如,明顯帶有中國人寒喧特徵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還有諸如“We two who and who(咱倆誰跟誰)”“You ask me,me ask who(你問我,我問誰)”等。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人走遍世界的同時,也將“中式英語”推廣成熱門。如果說,像“Know is know,no know is no know,is know too(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和“Watch Sister(表妹)”這樣的表達基本上還算是搞笑的話,那麼,像“gelivable(給力)”“Tuhao(土豪)”“Dama(大媽)”等詞彙,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已被老外所認可,甚至於“lianghui(兩會)”“Bu zheteng(不折騰)”等政治術語,也已被西方專業詞典收入並廣泛使用。

“至少我在國外就從來沒有聽到有外國人說‘no zuo no die’這樣的話,我也不認為這就是中式英語。”國際大學翻譯學院聯盟副主席、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柴明熲說,嚴格地說,所謂“中式英語”就是上海人以前說的“洋涇浜英語”,意思是半漢半英夾雜的語言,外國人也能聽個大概。但是,類似“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這樣的純粹由英語單詞組成的語句,沒有摻雜任何漢語詞彙,只不過是按漢語文法構成的英語,真不能算作是中式英語,頂多也就是網絡搞笑版的英語。

(二)學習語言還需規範

柴明熲說,真不明白外國人為什麼要學這樣的所謂“中式英語”,是為了與中國人交流方便還是學習中國的新鮮事物?如果只是為了交流,其實能說出這樣“中式英語”的中國人,本身的英語水平也不會低到哪裡去,說一些基礎性的純正英語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已經成為我國一張名片的“動車”,意即動力分散式列車組,可譯為“High-speed train(高速列車)”或“bullet train(子彈頭列車)”,但譯成“dong train”或許更能體現出其完全出自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意義。

而在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教授潘文國看來,“中式英語”也逃不出自生自滅的語言規律,有些純粹搞笑的生造詞彙壽命並不長,網絡上用用還行,畢竟上不了檯面。而有些漢語的翻譯就很有魅力,如“gelivable(給力)”就是“中式英語”的一個很好範例。相對來說,如果把“不折騰”譯成“No Z-Turn”或許更傳神些。

“不過,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都應當有一個基本的規範,既要規範使用也要規範傳播。特別是對於外語教學來說,以規範性字典為準,以規範性文章的表述為準,這是必須遵守的原則。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些‘中式英語’還真不值得鼓勵和推廣。”潘文國說。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