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英國貿易安排緊追脫歐步伐'

"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上任後,多次強調無論如何英國都要在今年10月31日如期脫歐。這一態度提升了英國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令外界倍感擔憂;若無協議若歐成為現實,全球貿易佈局或將面臨諸多困擾。不過,對英國而言,比起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自身的對外貿易佈局似乎更具緊迫感。

時間緊,任務重

當地時間8月22日,英國和韓國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約定兩國在英國脫歐後繼續進行自由貿易。2018年,英國和韓國的雙邊貿易額達到146億英鎊。同年,英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達到685億英鎊(中國是英國第五大貿易伙伴國)。對比起來,英韓貿易數據並不突出。不過,啟動脫歐進程以來,韓國卻成為了第一個同英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亞洲國家。

“英韓的自貿協議不是兩國重新談判取得的,而是在歐盟-韓國自貿協定基礎上完成的。2010年,歐盟和韓國正式簽署了歐韓自由貿易協定,並決定將雙方關係升級為戰略伙伴關係;協定已於2011年7月1日正式生效。現在英韓簽訂協議,約定脫歐之後,英國和韓國均同意大致繼續按照此前歐韓的協議來安排雙方的貿易問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曲兵在接受《經濟》雜誌、經濟網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2018年以來,英國政府一直積極謀劃與第三方進行貿易安排,以尋求即便無協議脫歐也可以繼續維持英國與其他國家現有的貿易優惠條件。目前,英國已簽署了13個貿易連續性協議,包括智利、瑞士、以色列、韓國等38個國家,涉及貿易額約890億英鎊(1英鎊約1.12歐元)。

英國政府如此緊鑼密鼓地安排後脫歐時代的對外貿易安排,無外乎兩點——“止損”與“獲利”。

9月5日,鮑里斯·約翰遜在公開場合再次表示,他“寧死”也不遠向歐盟申請延期脫歐。如此耿直的態度,正令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不斷上升。此前,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佈報告稱,若無協議脫歐,英國的商品出口總體損失至少會達到160億美元,相當於英國對歐盟出口總額的7%左右。這些損失最可能集中在汽車、畜禽產品以及服裝和紡織品上。隨著脫歐大限(10月31日)的不斷臨近,英國商品出口正面臨嚴峻形勢。

“英國國內市場消費潛力有限。它在歐盟內部的時候,其主要市場就是歐盟的統一大市場,不管汽車或者其他產品又或者金融服務,都在這個大市場得到消化。如今,英國馬上就要離開,當務之急是尋找具有替代性的海外市場。”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經濟研究室研究員李罡這樣告訴《經濟》雜誌、經濟網記者。

一定程度上,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不僅可以彌補英國因脫歐遭遇的商品出口損失,也有助於穩固其金融地位。

脫歐公投以來,外界對於英國尤其是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多有關切。有分析認為,脫歐並不會真正動搖英國的上述地位,理由是在加入歐盟以前,英國的金融產業就已經非常發達且作為優勢存在。

“即便如此,加入歐盟這一事實,也為英國帶來了更多便利和有利條件,讓英國的金融地位更加穩固。我們知道,很多金融集團和跨國公司都在英國設立了分支機構。當英國在歐盟內部的時候,上述組織和機構進入英國,就等於進入了歐盟這個大市場。此外,金融行業對人才的依賴度相比其他產業而言,會更高一些,而這一行業的人才流動性也很大。英國今天的金融地位,與其聚集了很多其他歐盟成員國的高端人才不無關係。離開歐盟後,人才流動應該不會像今天這樣便利,簽證、出入境一旦受到限制,處理起來也會比較麻煩;而那些金融集團和跨國公司是否還會同從前一樣看重英國,將其作為投資的橋頭堡,也頗值得思考。”李罡這樣對記者強調。

英國在此時積極尋求合作,積極影響也會延伸到金融領域。誠然,開拓海外市場本身也是積極的“獲利”行為。

李罡指出,英國能夠很快地與韓國簽訂自貿協議,也與英國的汽車出口有關。對於英產汽車而言,韓國也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市場。而此前,英國與智利簽署的貿易連續性協議,也是為了確保前者離開歐盟後兩國的貿易不受干擾。據悉,協議受到了英國葡萄酒與烈酒貿易協會的歡迎。

自由的代價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和開放思想的社會,也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

2018年,英國GDP總量全球排名第五,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和石油,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倫敦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外匯交易、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是世界最大的保險市場、最大的黃金現貨交易市場以及船貸市場,還是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此外,英國的教育、學術與科學研究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是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之一。

“英國所具有的的上述種種優勢,都為以後與其他國家進行雙邊貿易談判提供了優勢。當英國在歐盟內部的時候,它需要遵守歐盟的統一安排,這些安排不一定每一樣都對英國有利,但英國一定要去遵守;離開歐盟以後,英國的確可以拿回原本屬於本國的權限,可以更自由,但事情也並不會很簡單,”曲兵強調,“比如說‘共同商業政策’”。

建立之初,歐洲經濟共同體(歐共體,歐盟前身)即確定將建立關稅同盟作為其主要任務之一。為實現對內貿易自由化,關稅同盟成員國無法保持獨立的進出口關稅制定權。而讓渡進出口關稅制定權,意味著關稅同盟成員國無法獨立與歐盟外其他國家進行自貿協定的相關談判。

1968年,歐共體確定了“共同商業政策”(Common Commercial Policy),確定由歐共體機構負責統一的對外關稅稅率、與第三方進行自由貿易談判以及貿易協定的簽署等,沿襲至今。

曲兵表示,離開歐盟,英國當然可以把上述權利拿回來,自主決定以後和誰談、談什麼、怎麼談,但這不代表拿回這部分權利就只有好處。

英國每年向歐盟交納高額會費,但取得的返現卻較少。比如,2017年,英國交納了160億歐元的會費,但以各種方式拿回來的錢卻只有63億歐元;匈牙利交納8億歐元會費,卻拿回了40億歐元。這不難理解。例如,歐盟有不少錢花在農業補貼上,而英國以服務業為主,長期以來,農業佔其GDP的比重只有1%左右。那麼,相對來說,英國能從歐盟獲得的農業補貼就會比較少。換言之,因為對外政策的統一性,英國不得不接受歐盟的內部安排,為那些以農業、工業發展為主的成員“買單”。

“不過呢,在英國,北愛爾蘭的農業、漁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得到了不少歐盟的資金支持。一旦離開歐盟,這部分補貼,英國政府是斷開還是繼續給予,就成了問題,尤其是農業補貼。”曲兵這樣說。

盯住美國:最想要的最難得

即便以當前的步伐前進,英國政府也很難確保貿易協議的簽訂趕上甚至超過脫歐的步伐。而更大的問題在於,在所有可能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中,英國最“心儀”的是美國,而美國是否會“投桃報李”卻很難說。

“英國的意向非常明顯,它希望和所有主要的貿易伙伴國家簽訂協議,包括中國和美國。只不過,對於那些從前已經和歐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英國可以此為基礎進行過渡,更快地簽訂連續性協議;而對於沒有與歐盟簽署自貿協議的國家,要和這些國家籤,英國就要和它從頭談判。”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前副所長徐明棋研究員在接受《經濟》雜誌、經濟網記者採訪時這樣分析。

美國是英國主要的貿易與投資夥伴,是英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按國別計算)。脫歐後與美國儘快簽署自貿協議,是英國政府當前的重大訴求。

徐明棋說:“如果英國的產品可以更多地進入美國市場,對前者而言十分有利。美國市場巨大,從產業結構來看,與英國趨同的地方也比較多。”

曲兵則指出,與中國相比,美國市場更容易突破。“中國也是一個大市場,但英國人也清楚地看到,中國還不是發達國家,市場限制相對來說多一些。只要美國願意談,排除農業領域等比較難談的領域,英美兩國在關稅和金融上的談判障礙還是比較少的。”

問題就在於美國願不願意談。

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對此曾發表如下意見:“英國態度急切、沒有籌碼、處於弱勢,與美國達成有利協議只能是妄想”。

英美對於簽署雙邊自貿協議的緊迫程度的確不同。目前看,外界也無法確定為了成功簽署協議,英國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對美國讓步,尤其是不少美國產品的標準低於歐盟。

從美國的角度看,負責談判的是美國政府,批准協議的則是美國國會。而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已表示,一旦英國無協議脫歐導致愛爾蘭島出現硬邊界,民主黨不會支持與英國達成任何貿易協定。

當地時間9月9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批准了一項法案,旨在阻止英首相約翰遜在無協議情況下帶領英國於10月31日脫歐。法案的通過,意味著至少在法律層面,約翰遜無法實施無協議脫歐。

如此一來,不管約翰遜的“面子”放在哪裡,至少脫歐可能帶來的種種經濟損失將會縮小,而英國政府的對外貿易安排也將會更有意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