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官:清朝以來美國一直想控制中國貿易,按照美國規則行事

1842 年《中英南京條約》的訂立,英國女王在國會上宣佈了這一消息,引起了西方各國的轟動。重要的是,英帝國在中國攫取到了巨大利益。這讓美國政府相當眼饞。

美國總統泰勒在1842年12月向美國國會提出諮文,主張派遣正式代表到中國談判,建立新的貿易關係。泰勒的諮文還建議在中國派駐一名專員“駐在中國密切注意美國公民的企業,……授權和地方當局交涉,並且準備在必要時……在本國政府的指示下與清帝國高級官員交涉,並且通過他們上達皇帝本人。”[1]

美國外交官:清朝以來美國一直想控制中國貿易,按照美國規則行事

維多利亞女王

泰勒的這個提案,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亞當斯表示支持。他曾經出任過美國總統,他和美國商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對中國問題有著較深的瞭解。亞當斯是一個熱衷於侵略的好戰分子,英國在華攫取利益,他很有一種為美國人沒能吃到這枚葡萄的酸溜溜感覺。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他把中國噁心了一個夠。一次演講中,他說,只要美國人或英國人必須把他們的生命財產無保留地置諸於專制政權的支配下,一切關係都不會有根本的穩定,並認為清政府“自命於居世界各國之上的情形”,這才造成了戰爭的發生。

美國外交官:清朝以來美國一直想控制中國貿易,按照美國規則行事

美國國務卿韋伯斯特

1841年12月,亞當斯在馬薩諸塞歷史協會上發表演說,更是這種歪理邪說的延續。他說,“中華帝國的基本原則是反對商務的。……它不承認有維持與他國貿易通商的任何義務,它完全否認其他國家與它平等,甚至否認其他國家的獨立”,這樣一個國家,“把一切和它有任何政治或商務關係的國家都視為對它俯首聽命、納貢稱臣的外夷”,正是因為這樣,才造成了中英兩國發生衝突。對於中國的這種交往規則,“現在應該是終止的時候了”。[2]亞當斯的意思是說,只有讓中國按照美國製訂的貿易規則行事,才有利於更好地控制中國,發展美國貿易。

美國外交官:清朝以來美國一直想控制中國貿易,按照美國規則行事

美國前總統亞當斯

老實說,亞當斯的演講,在新生的美國輿論界並沒有贏得支持,相反的出現了很多的非議和譴責之聲。美國《北美評論》拒絕發表他的演說,以表示抗議。亞當斯後來在他的日記中說:“這篇演講的發表所激起的輿論和感情的波動,遠非我意料所及。”[3]

但是,亞當斯的論斷卻獲得了美國在華傳教士和美國商人的支持,因為清政府的禁菸政策和貿易政策讓他們深惡痛絕,很希望政府能夠站出來採取強硬手段打開中國的大門,改變中國的貿易規則。正是因為這樣,美國商界積極支持亞當斯的觀點。

美國外交官:清朝以來美國一直想控制中國貿易,按照美國規則行事

美國報刊的中國人漫畫

對於美國總統泰勒的提案,亞當斯認為英國通過強硬的方式已經從中國獲得了完全平等和互惠的待遇。已經給美國做出了示範。美國要想控制中國,必須控制中國貿易。所以亞當斯很贊成泰勒的提案,美國應該通過強硬的方式,與中國建立貿易關係,使中美貿易建立在美國的利益之上。亞當斯說:英國“或許沒有權利代表別國制定同樣的原則,……我們獨立以來,便任命了駐廣州的領事。但是他們卻從未被允許進入廣州的大門,他們被當作化外之夷”,這樣的局面該結束了。“目前的時機對以下事情是有利的,即雙方簽訂條約,使未來的中美關係建立在民族平等和互惠的基礎上。”[4]

美國外交官:清朝以來美國一直想控制中國貿易,按照美國規則行事

美國報刊上的中國人漫畫,對中國人歧視

泰勒的提案很符合傳教士和商人的利益。在當時,美國商人和傳教士是影響美國社會的主要力量。1943年2月21日,美國眾議院以96票對59票通過了這個報告。但是,這個報告,在當時仍有人反對,泰勒的反對派馬斯·哈特·本頓認為報告寄予總統的權利太多了,他反對說,如果總統可以任意從財政部長哪裡支款給予一個不必要的使團,這樣看來,總統就有機會不必經過參議院的同意而任命他的一些僕從去做一次免費的旅行了。

美國外交官:清朝以來美國一直想控制中國貿易,按照美國規則行事

本文根據《晚清外交七十年》整理改寫

托馬斯•哈特•本頓雖然極力反對,但建議還是獲得通過。這樣,美國政府為在貿易上控制中國,打造符合美國利益的中美貿易關係,派出了談判代表顧盛前往中國開始了與中國的貿易談判的旅程。//本文根據《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寫,詳細內容請參看《晚清外交七十年》一書,本文今日頭條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

參考文獻:

[1](美)賴德烈著,陳鬱譯:《早期中美關係史(1744—1844)》,第126-128頁,商務印書館1963年10月版。

[2]何大進:《晚清中美關係與社會變革》,第45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 (美)泰勒·丹湼特:《美國人在東亞:十九世紀美國對中國、日本、朝鮮政策的批判研究》,第94頁,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4]何大進:《晚清中美關係與社會變革》,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9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