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寧文山

20世紀50年代,隨著英國在冷戰體系中國際地位的下降和世界範圍內去殖民化浪潮的興起,英國意識到昔日大英帝國的風采早已面目全非,如果想維持自己的全球影響力,它就必須與歐洲夥伴搞好關係。然而加入當時的歐共體過程並沒有那麼簡單,它一方面要考慮到這件事對已經建立的“英美特殊關係”的影響,一方面還要與歐洲傳統大國法、德展開外交談判。此外,自己苦心經營的英聯邦體系(該體系由53個獨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也不捨放棄。這些因素使得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共體後,它仍然不認可自己是一個歐洲國家。

"

文/寧文山

20世紀50年代,隨著英國在冷戰體系中國際地位的下降和世界範圍內去殖民化浪潮的興起,英國意識到昔日大英帝國的風采早已面目全非,如果想維持自己的全球影響力,它就必須與歐洲夥伴搞好關係。然而加入當時的歐共體過程並沒有那麼簡單,它一方面要考慮到這件事對已經建立的“英美特殊關係”的影響,一方面還要與歐洲傳統大國法、德展開外交談判。此外,自己苦心經營的英聯邦體系(該體系由53個獨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也不捨放棄。這些因素使得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共體後,它仍然不認可自己是一個歐洲國家。

現在英國脫歐了,當初它為什麼加入歐盟呢?

一、兩次加入歐共體的失敗

最初英國並不打算加入歐共體。1945年英國作為西歐最有影響力的國家,美國想讓英國在建立歐洲合作新秩序的過程中扮演領導角色,但是遭到英國拒絕。英國不想加入歐共體主要是因為當時英國以為英聯邦是它的主要貿易對象;它擔心歐共體的共同關稅會損害到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的特殊貿易關係。此外,英國本身對於歐共體的前景並不看好,它不贊同歐洲一體化朝著超國家行為體的方向發展。

但是戴高樂的重返政壇扭轉了這一局勢,戴高樂強調主權,想給歐洲的超國家一體化進程踩剎車,讓歐共體轉型為促進獨立主權國家之間合作的組織。這與英國對一體化的理解契合。戴高樂也歡迎英國加入進來,建設一個獨立於美國的安全共同體。到了60年代,隨著英國與歐共體成員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密,這推動了英國嘗試加入。

於是1961英國開始了第一次的入歐談判。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隨著1962年美國終止在英國部署“天空閃電”導彈計劃,法國視此次事件為加強英法軍事合作的絕佳機會,但英國並不想以犧牲英美特殊關係為代價靠攏歐洲,拒絕了法國的邀請,這起事件使得法國在1963年拒絕了英國加入歐共體。英國第二次加入歐共體是在1967年,這次是因為英國駐法大使索姆斯在與法國總統戴高樂進行私人晚宴時,戴高樂支持英國加入以增加大國在歐共體的決定權。不料此消息後來洩露給了西德與其他歐共體成員國,後者擔心英國的加入會破壞歐洲一體化進程,於是拒絕接納英國入歐。

"

文/寧文山

20世紀50年代,隨著英國在冷戰體系中國際地位的下降和世界範圍內去殖民化浪潮的興起,英國意識到昔日大英帝國的風采早已面目全非,如果想維持自己的全球影響力,它就必須與歐洲夥伴搞好關係。然而加入當時的歐共體過程並沒有那麼簡單,它一方面要考慮到這件事對已經建立的“英美特殊關係”的影響,一方面還要與歐洲傳統大國法、德展開外交談判。此外,自己苦心經營的英聯邦體系(該體系由53個獨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也不捨放棄。這些因素使得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共體後,它仍然不認可自己是一個歐洲國家。

現在英國脫歐了,當初它為什麼加入歐盟呢?

一、兩次加入歐共體的失敗

最初英國並不打算加入歐共體。1945年英國作為西歐最有影響力的國家,美國想讓英國在建立歐洲合作新秩序的過程中扮演領導角色,但是遭到英國拒絕。英國不想加入歐共體主要是因為當時英國以為英聯邦是它的主要貿易對象;它擔心歐共體的共同關稅會損害到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的特殊貿易關係。此外,英國本身對於歐共體的前景並不看好,它不贊同歐洲一體化朝著超國家行為體的方向發展。

但是戴高樂的重返政壇扭轉了這一局勢,戴高樂強調主權,想給歐洲的超國家一體化進程踩剎車,讓歐共體轉型為促進獨立主權國家之間合作的組織。這與英國對一體化的理解契合。戴高樂也歡迎英國加入進來,建設一個獨立於美國的安全共同體。到了60年代,隨著英國與歐共體成員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密,這推動了英國嘗試加入。

於是1961英國開始了第一次的入歐談判。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隨著1962年美國終止在英國部署“天空閃電”導彈計劃,法國視此次事件為加強英法軍事合作的絕佳機會,但英國並不想以犧牲英美特殊關係為代價靠攏歐洲,拒絕了法國的邀請,這起事件使得法國在1963年拒絕了英國加入歐共體。英國第二次加入歐共體是在1967年,這次是因為英國駐法大使索姆斯在與法國總統戴高樂進行私人晚宴時,戴高樂支持英國加入以增加大國在歐共體的決定權。不料此消息後來洩露給了西德與其他歐共體成員國,後者擔心英國的加入會破壞歐洲一體化進程,於是拒絕接納英國入歐。

現在英國脫歐了,當初它為什麼加入歐盟呢?

二、1973年入歐成功

1969年法國總統蓬皮杜上臺是一個轉折,由於他支持歐共體超國家化,消除了成員國對英法聯合改變歐共體性質的擔憂,12月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六國表示歡迎英國加入。同時,1970年,長期支持入歐的希斯成為英國首相,於是1971年5月,英國開始進行第三次入歐談判。終於英國在1972年1月完成了談判,該談判決定自1973年1月起,英國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國。

這次的入歐成功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原因:一是歐共體原始六國在二戰後經濟增長率都比英國高,例如50年代歐共體原始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是4%,英國是2.3%。此時,英國國內入歐輿論條件也具備。1962年的民調顯示,三分之二英國人支持英國入歐;二是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對美國來說,聯合起來的西歐可以更好的阻擋蘇聯的擴張。三是英聯邦重要性的降低,也就是說英聯邦國家越來越不聽英國的話了。第三世界興起了“中間路線”和“不結盟運動”浪潮,這讓英國難以對英聯邦國家施加影響。英聯邦已經不是英國所設想的“代理帝國”,而是變成了眾多主權國家構成的鬆散聯合體。

"

文/寧文山

20世紀50年代,隨著英國在冷戰體系中國際地位的下降和世界範圍內去殖民化浪潮的興起,英國意識到昔日大英帝國的風采早已面目全非,如果想維持自己的全球影響力,它就必須與歐洲夥伴搞好關係。然而加入當時的歐共體過程並沒有那麼簡單,它一方面要考慮到這件事對已經建立的“英美特殊關係”的影響,一方面還要與歐洲傳統大國法、德展開外交談判。此外,自己苦心經營的英聯邦體系(該體系由53個獨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也不捨放棄。這些因素使得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共體後,它仍然不認可自己是一個歐洲國家。

現在英國脫歐了,當初它為什麼加入歐盟呢?

一、兩次加入歐共體的失敗

最初英國並不打算加入歐共體。1945年英國作為西歐最有影響力的國家,美國想讓英國在建立歐洲合作新秩序的過程中扮演領導角色,但是遭到英國拒絕。英國不想加入歐共體主要是因為當時英國以為英聯邦是它的主要貿易對象;它擔心歐共體的共同關稅會損害到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的特殊貿易關係。此外,英國本身對於歐共體的前景並不看好,它不贊同歐洲一體化朝著超國家行為體的方向發展。

但是戴高樂的重返政壇扭轉了這一局勢,戴高樂強調主權,想給歐洲的超國家一體化進程踩剎車,讓歐共體轉型為促進獨立主權國家之間合作的組織。這與英國對一體化的理解契合。戴高樂也歡迎英國加入進來,建設一個獨立於美國的安全共同體。到了60年代,隨著英國與歐共體成員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密,這推動了英國嘗試加入。

於是1961英國開始了第一次的入歐談判。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隨著1962年美國終止在英國部署“天空閃電”導彈計劃,法國視此次事件為加強英法軍事合作的絕佳機會,但英國並不想以犧牲英美特殊關係為代價靠攏歐洲,拒絕了法國的邀請,這起事件使得法國在1963年拒絕了英國加入歐共體。英國第二次加入歐共體是在1967年,這次是因為英國駐法大使索姆斯在與法國總統戴高樂進行私人晚宴時,戴高樂支持英國加入以增加大國在歐共體的決定權。不料此消息後來洩露給了西德與其他歐共體成員國,後者擔心英國的加入會破壞歐洲一體化進程,於是拒絕接納英國入歐。

現在英國脫歐了,當初它為什麼加入歐盟呢?

二、1973年入歐成功

1969年法國總統蓬皮杜上臺是一個轉折,由於他支持歐共體超國家化,消除了成員國對英法聯合改變歐共體性質的擔憂,12月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六國表示歡迎英國加入。同時,1970年,長期支持入歐的希斯成為英國首相,於是1971年5月,英國開始進行第三次入歐談判。終於英國在1972年1月完成了談判,該談判決定自1973年1月起,英國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國。

這次的入歐成功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原因:一是歐共體原始六國在二戰後經濟增長率都比英國高,例如50年代歐共體原始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是4%,英國是2.3%。此時,英國國內入歐輿論條件也具備。1962年的民調顯示,三分之二英國人支持英國入歐;二是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對美國來說,聯合起來的西歐可以更好的阻擋蘇聯的擴張。三是英聯邦重要性的降低,也就是說英聯邦國家越來越不聽英國的話了。第三世界興起了“中間路線”和“不結盟運動”浪潮,這讓英國難以對英聯邦國家施加影響。英聯邦已經不是英國所設想的“代理帝國”,而是變成了眾多主權國家構成的鬆散聯合體。

現在英國脫歐了,當初它為什麼加入歐盟呢?

三、英國入歐之後與歐共體成員國的關係

入歐後,英國仍然將自身國家利益置於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雖然與歐共體加強了合作但該合作不能影響到英國的主權和國家利益。70年代,英國基本都接受了歐共體對成員國的限制要求,也沒有對超國家委員會的決議提出挑戰。但仍有不情願的表現。第一個問題最突出表現在農業政策上,60年代英國仍想讓英聯邦國家享有進入英國市場的優先權。

並且英國農民本身對歐共體的共同農業政策就懷有不滿。第二個問題表現在共同外交政策上,歐共體的共同外交政策最初在1970年提出,並且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獲得成功實踐,歐共體成員國聯合反對美國的中東政策。但總體而言分歧還是遠遠多於一致意見的。原因很簡單,在成員國都堅持本國主權與國家利益的情況下,任何集團組織都無法就複雜的外交政策達成一致。此外,在財政貢獻分配問題上,英國也對歐共體安排不滿,撒切爾夫人上臺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1987年英國甚至否決了當年歐共體的財政預算,讓其他成員國十分驚訝。

"

文/寧文山

20世紀50年代,隨著英國在冷戰體系中國際地位的下降和世界範圍內去殖民化浪潮的興起,英國意識到昔日大英帝國的風采早已面目全非,如果想維持自己的全球影響力,它就必須與歐洲夥伴搞好關係。然而加入當時的歐共體過程並沒有那麼簡單,它一方面要考慮到這件事對已經建立的“英美特殊關係”的影響,一方面還要與歐洲傳統大國法、德展開外交談判。此外,自己苦心經營的英聯邦體系(該體系由53個獨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也不捨放棄。這些因素使得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共體後,它仍然不認可自己是一個歐洲國家。

現在英國脫歐了,當初它為什麼加入歐盟呢?

一、兩次加入歐共體的失敗

最初英國並不打算加入歐共體。1945年英國作為西歐最有影響力的國家,美國想讓英國在建立歐洲合作新秩序的過程中扮演領導角色,但是遭到英國拒絕。英國不想加入歐共體主要是因為當時英國以為英聯邦是它的主要貿易對象;它擔心歐共體的共同關稅會損害到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的特殊貿易關係。此外,英國本身對於歐共體的前景並不看好,它不贊同歐洲一體化朝著超國家行為體的方向發展。

但是戴高樂的重返政壇扭轉了這一局勢,戴高樂強調主權,想給歐洲的超國家一體化進程踩剎車,讓歐共體轉型為促進獨立主權國家之間合作的組織。這與英國對一體化的理解契合。戴高樂也歡迎英國加入進來,建設一個獨立於美國的安全共同體。到了60年代,隨著英國與歐共體成員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密,這推動了英國嘗試加入。

於是1961英國開始了第一次的入歐談判。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隨著1962年美國終止在英國部署“天空閃電”導彈計劃,法國視此次事件為加強英法軍事合作的絕佳機會,但英國並不想以犧牲英美特殊關係為代價靠攏歐洲,拒絕了法國的邀請,這起事件使得法國在1963年拒絕了英國加入歐共體。英國第二次加入歐共體是在1967年,這次是因為英國駐法大使索姆斯在與法國總統戴高樂進行私人晚宴時,戴高樂支持英國加入以增加大國在歐共體的決定權。不料此消息後來洩露給了西德與其他歐共體成員國,後者擔心英國的加入會破壞歐洲一體化進程,於是拒絕接納英國入歐。

現在英國脫歐了,當初它為什麼加入歐盟呢?

二、1973年入歐成功

1969年法國總統蓬皮杜上臺是一個轉折,由於他支持歐共體超國家化,消除了成員國對英法聯合改變歐共體性質的擔憂,12月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六國表示歡迎英國加入。同時,1970年,長期支持入歐的希斯成為英國首相,於是1971年5月,英國開始進行第三次入歐談判。終於英國在1972年1月完成了談判,該談判決定自1973年1月起,英國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國。

這次的入歐成功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原因:一是歐共體原始六國在二戰後經濟增長率都比英國高,例如50年代歐共體原始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是4%,英國是2.3%。此時,英國國內入歐輿論條件也具備。1962年的民調顯示,三分之二英國人支持英國入歐;二是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對美國來說,聯合起來的西歐可以更好的阻擋蘇聯的擴張。三是英聯邦重要性的降低,也就是說英聯邦國家越來越不聽英國的話了。第三世界興起了“中間路線”和“不結盟運動”浪潮,這讓英國難以對英聯邦國家施加影響。英聯邦已經不是英國所設想的“代理帝國”,而是變成了眾多主權國家構成的鬆散聯合體。

現在英國脫歐了,當初它為什麼加入歐盟呢?

三、英國入歐之後與歐共體成員國的關係

入歐後,英國仍然將自身國家利益置於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雖然與歐共體加強了合作但該合作不能影響到英國的主權和國家利益。70年代,英國基本都接受了歐共體對成員國的限制要求,也沒有對超國家委員會的決議提出挑戰。但仍有不情願的表現。第一個問題最突出表現在農業政策上,60年代英國仍想讓英聯邦國家享有進入英國市場的優先權。

並且英國農民本身對歐共體的共同農業政策就懷有不滿。第二個問題表現在共同外交政策上,歐共體的共同外交政策最初在1970年提出,並且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獲得成功實踐,歐共體成員國聯合反對美國的中東政策。但總體而言分歧還是遠遠多於一致意見的。原因很簡單,在成員國都堅持本國主權與國家利益的情況下,任何集團組織都無法就複雜的外交政策達成一致。此外,在財政貢獻分配問題上,英國也對歐共體安排不滿,撒切爾夫人上臺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1987年英國甚至否決了當年歐共體的財政預算,讓其他成員國十分驚訝。

現在英國脫歐了,當初它為什麼加入歐盟呢?

四、評價

筆者認為,英國的三次入歐都是基於理性考慮做出的選擇。60年代英國相對實力明顯下降,明智的做法就是承認現實,認清形勢加速自己的角色轉變。此時的英聯邦體系已經不能幫助英國促進它的國家利益,而且英國本身也認識到在後殖民時代想維持大英帝國原有體系是註定失敗的。加入歐共體無疑會對促進英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此外,60年代英國已經與歐洲大陸產生了緊密聯繫加上美國的支持,英國認清到了這一點,即自己未來想在國際舞臺發揮影響,就必須加入並領導歐洲。

但是,自始至終英國一直強調自己的主權和國家利益,這些因素造成了它與歐共體國家的諸多分歧,也使得英國不能承擔歐洲一體化領導者的角色。英國一直不肯放下它昔日的帝國夢,認為自己比歐洲國家更瞭解第三世界國家,這又使得自己與歐共體成員國實現共同外交政策更加困難。

參考文獻:Sanders, David& David Patrick Houghton, Losing An Empire, Finding A Role British Foreign Policy Since 1945, Palgrave Macmillan.

李方恩.戴高樂強硬拒絕英國加入歐共體[J].文史博覽,2016(09):48-49.

吳穎博. 疑歐主義視角下的英國與歐洲一體化關係研究(1950-1990)[D].華中師範大學,2015.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