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

前面遊法國時我們只有巴黎要去,遊英國就不同了,倫敦固然是最緊要之地,但並沒有重要到像巴黎對於法國一樣,倫敦之外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可錯過的好去處。我們要去的是除倫敦外英國最值得逛的三個地方:莎士比亞故鄉牛津與劍橋,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是大城市,而是三座小城。

莎士比亞的故鄉

斯特拉特福只是一個小鎮,但在英國甚至全世界都鼎鼎大名,只因為它是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位於英格蘭真正的地理中心,從它出發,到英格蘭東、西、南面的大海的距離與到北面英格蘭與蘇格蘭邊境的距離大致相等。斯特拉特福的居民只有2萬來人,每年來這裡的遊客是這個數目的上百倍。人們到這兒來當然是想看看莎士比亞的故居,看看是什麼靈秀之地能養育如此偉大的文學天才。

斯特拉特福的確是個美麗的地方,這裡雖然不是通都大邑,然而那風景之優美簡直有如仙境:鎮邊是一條清澈無比、水流平緩的小河,常有雪白的天鵝靜靜地浮在河面,兩岸林木扶疏,或高或低,錯落有致林木下翠綠一片的芳草地有如綠毯。當我們遠遠走近時,就會發現叢林之中有一座尖塔躍然而出,並不高聳,如此地的風光一般纖美,這就到了莎士比亞故居了。莎士比亞故居有好幾個景點,分別是:莎士比亞的誕生地、“新寓”、霍爾園、莎士比亞墓、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等。

"

前面遊法國時我們只有巴黎要去,遊英國就不同了,倫敦固然是最緊要之地,但並沒有重要到像巴黎對於法國一樣,倫敦之外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可錯過的好去處。我們要去的是除倫敦外英國最值得逛的三個地方:莎士比亞故鄉牛津與劍橋,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是大城市,而是三座小城。

莎士比亞的故鄉

斯特拉特福只是一個小鎮,但在英國甚至全世界都鼎鼎大名,只因為它是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位於英格蘭真正的地理中心,從它出發,到英格蘭東、西、南面的大海的距離與到北面英格蘭與蘇格蘭邊境的距離大致相等。斯特拉特福的居民只有2萬來人,每年來這裡的遊客是這個數目的上百倍。人們到這兒來當然是想看看莎士比亞的故居,看看是什麼靈秀之地能養育如此偉大的文學天才。

斯特拉特福的確是個美麗的地方,這裡雖然不是通都大邑,然而那風景之優美簡直有如仙境:鎮邊是一條清澈無比、水流平緩的小河,常有雪白的天鵝靜靜地浮在河面,兩岸林木扶疏,或高或低,錯落有致林木下翠綠一片的芳草地有如綠毯。當我們遠遠走近時,就會發現叢林之中有一座尖塔躍然而出,並不高聳,如此地的風光一般纖美,這就到了莎士比亞故居了。莎士比亞故居有好幾個景點,分別是:莎士比亞的誕生地、“新寓”、霍爾園、莎士比亞墓、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莎士比亞誕生之所位於斯特拉特福鎮中心的亨利街上。這是一棟幾乎整個兒都是木頭做的兩層小樓,是典型的英格蘭鄉舍:牆壁刷成白色,尖尖的屋頂是棕色的,全屋的最高點是煙囪。外面牆根下圍著一圈紅豔豔的花圃。從底下一個門廊通進去就可以瞻仰這個屋舍了。重點在樓上,那裡的一個房間據說是莎士比亞的誕生之處,裡面甚至有一個搖籃。房間裡的牆上有許多與我們中國在名勝處常見的“××地××人到此一遊”之類的題字,這些名字都是大有來頭的,如司各特、狄更斯、薩克雷、勃朗寧,等等。出了屋子,在後面會看見個花園,裡面的花草樹木只要您認真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就會知道它們的名字,因為它們都是在莎士比亞作品中出現過的各種植物。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段話,裡頭就有好幾種植物的名字,那是奧菲利婭將死之時的情景:

小溪之旁,斜生著一株楊柳,它毿毿的枝葉倒映在明鏡般的水流之中;她編了幾個奇異的花環來到那裡,用的是毛茛、蕁麻、雛菊和長頸蘭。

不用說,這些植物花園裡都有。

"

前面遊法國時我們只有巴黎要去,遊英國就不同了,倫敦固然是最緊要之地,但並沒有重要到像巴黎對於法國一樣,倫敦之外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可錯過的好去處。我們要去的是除倫敦外英國最值得逛的三個地方:莎士比亞故鄉牛津與劍橋,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是大城市,而是三座小城。

莎士比亞的故鄉

斯特拉特福只是一個小鎮,但在英國甚至全世界都鼎鼎大名,只因為它是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位於英格蘭真正的地理中心,從它出發,到英格蘭東、西、南面的大海的距離與到北面英格蘭與蘇格蘭邊境的距離大致相等。斯特拉特福的居民只有2萬來人,每年來這裡的遊客是這個數目的上百倍。人們到這兒來當然是想看看莎士比亞的故居,看看是什麼靈秀之地能養育如此偉大的文學天才。

斯特拉特福的確是個美麗的地方,這裡雖然不是通都大邑,然而那風景之優美簡直有如仙境:鎮邊是一條清澈無比、水流平緩的小河,常有雪白的天鵝靜靜地浮在河面,兩岸林木扶疏,或高或低,錯落有致林木下翠綠一片的芳草地有如綠毯。當我們遠遠走近時,就會發現叢林之中有一座尖塔躍然而出,並不高聳,如此地的風光一般纖美,這就到了莎士比亞故居了。莎士比亞故居有好幾個景點,分別是:莎士比亞的誕生地、“新寓”、霍爾園、莎士比亞墓、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莎士比亞誕生之所位於斯特拉特福鎮中心的亨利街上。這是一棟幾乎整個兒都是木頭做的兩層小樓,是典型的英格蘭鄉舍:牆壁刷成白色,尖尖的屋頂是棕色的,全屋的最高點是煙囪。外面牆根下圍著一圈紅豔豔的花圃。從底下一個門廊通進去就可以瞻仰這個屋舍了。重點在樓上,那裡的一個房間據說是莎士比亞的誕生之處,裡面甚至有一個搖籃。房間裡的牆上有許多與我們中國在名勝處常見的“××地××人到此一遊”之類的題字,這些名字都是大有來頭的,如司各特、狄更斯、薩克雷、勃朗寧,等等。出了屋子,在後面會看見個花園,裡面的花草樹木只要您認真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就會知道它們的名字,因為它們都是在莎士比亞作品中出現過的各種植物。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段話,裡頭就有好幾種植物的名字,那是奧菲利婭將死之時的情景:

小溪之旁,斜生著一株楊柳,它毿毿的枝葉倒映在明鏡般的水流之中;她編了幾個奇異的花環來到那裡,用的是毛茛、蕁麻、雛菊和長頸蘭。

不用說,這些植物花園裡都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離開莎士比亞誕生地後,出了門,沿著大馬路往前走,不久就會到達另一所房子,名叫“哈佛居”。從這個名字大家可以猜到誰是它的主人,他名叫托馬斯·羅傑斯,是約翰·哈佛的外祖父,約翰·哈佛就是現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創建者。

莎士比亞成了富翁後在故鄉買了大房子,就是所謂的“新寓”。莎士比亞的晚年就在這裡度過。不過這裡現在已經看不到房子了,它成了一片廢墟,只剩幾塊磚瓦和一個花園。

下一個景點是“霍爾園”,就是莎士比亞的大女兒蘇珊娜和她那作為著名醫生的丈夫約翰·霍爾住的地方,所以叫“霍爾園”。這是斯特拉特福保存得最好、最美的伊麗莎白時代的房子。室內各種陳設同400年前還是一個樣,充滿了莎士比亞時代的氣息。

"

前面遊法國時我們只有巴黎要去,遊英國就不同了,倫敦固然是最緊要之地,但並沒有重要到像巴黎對於法國一樣,倫敦之外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可錯過的好去處。我們要去的是除倫敦外英國最值得逛的三個地方:莎士比亞故鄉牛津與劍橋,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是大城市,而是三座小城。

莎士比亞的故鄉

斯特拉特福只是一個小鎮,但在英國甚至全世界都鼎鼎大名,只因為它是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位於英格蘭真正的地理中心,從它出發,到英格蘭東、西、南面的大海的距離與到北面英格蘭與蘇格蘭邊境的距離大致相等。斯特拉特福的居民只有2萬來人,每年來這裡的遊客是這個數目的上百倍。人們到這兒來當然是想看看莎士比亞的故居,看看是什麼靈秀之地能養育如此偉大的文學天才。

斯特拉特福的確是個美麗的地方,這裡雖然不是通都大邑,然而那風景之優美簡直有如仙境:鎮邊是一條清澈無比、水流平緩的小河,常有雪白的天鵝靜靜地浮在河面,兩岸林木扶疏,或高或低,錯落有致林木下翠綠一片的芳草地有如綠毯。當我們遠遠走近時,就會發現叢林之中有一座尖塔躍然而出,並不高聳,如此地的風光一般纖美,這就到了莎士比亞故居了。莎士比亞故居有好幾個景點,分別是:莎士比亞的誕生地、“新寓”、霍爾園、莎士比亞墓、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莎士比亞誕生之所位於斯特拉特福鎮中心的亨利街上。這是一棟幾乎整個兒都是木頭做的兩層小樓,是典型的英格蘭鄉舍:牆壁刷成白色,尖尖的屋頂是棕色的,全屋的最高點是煙囪。外面牆根下圍著一圈紅豔豔的花圃。從底下一個門廊通進去就可以瞻仰這個屋舍了。重點在樓上,那裡的一個房間據說是莎士比亞的誕生之處,裡面甚至有一個搖籃。房間裡的牆上有許多與我們中國在名勝處常見的“××地××人到此一遊”之類的題字,這些名字都是大有來頭的,如司各特、狄更斯、薩克雷、勃朗寧,等等。出了屋子,在後面會看見個花園,裡面的花草樹木只要您認真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就會知道它們的名字,因為它們都是在莎士比亞作品中出現過的各種植物。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段話,裡頭就有好幾種植物的名字,那是奧菲利婭將死之時的情景:

小溪之旁,斜生著一株楊柳,它毿毿的枝葉倒映在明鏡般的水流之中;她編了幾個奇異的花環來到那裡,用的是毛茛、蕁麻、雛菊和長頸蘭。

不用說,這些植物花園裡都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離開莎士比亞誕生地後,出了門,沿著大馬路往前走,不久就會到達另一所房子,名叫“哈佛居”。從這個名字大家可以猜到誰是它的主人,他名叫托馬斯·羅傑斯,是約翰·哈佛的外祖父,約翰·哈佛就是現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創建者。

莎士比亞成了富翁後在故鄉買了大房子,就是所謂的“新寓”。莎士比亞的晚年就在這裡度過。不過這裡現在已經看不到房子了,它成了一片廢墟,只剩幾塊磚瓦和一個花園。

下一個景點是“霍爾園”,就是莎士比亞的大女兒蘇珊娜和她那作為著名醫生的丈夫約翰·霍爾住的地方,所以叫“霍爾園”。這是斯特拉特福保存得最好、最美的伊麗莎白時代的房子。室內各種陳設同400年前還是一個樣,充滿了莎士比亞時代的氣息。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再下一個景點是莎士比亞墓。莎土比亞死後葬在家鄉那條小河畔“聖三一教堂”,他的墳墓相當儉樸,與他今日的地位殊不相稱,但這倒不會影響到這兒來仰的人們的崇敬之心,經常有人把鮮花奉上,墓地有一尊莎土比亞的胸像,據說是其同時代人雕刻的,大體能反映莎士比亞的真實相貌。

從莎士比亞墓往北,穿過一座美麗的花園,再繼續北行一段時間就來到了被稱為莎比亞的活的紀念碑的皇家莎土比亞劇院。這是一棟紅牆的樸素建築,1932年時進行了第一場演出,從此終年不斷地演出莎士比亞的刷作,其演出水平世界一流。

小城牛津

“牛津”這個詞譯得有點怪,它不是像平常英譯漢一樣的音譯,而是意譯。牛津的英文是“Oxford”,它是由兩個詞連綴而成的,一個是“ox”,另一個是“ford”,“ox”即“公牛”,“ford”有“渡口”之意,而渡口在古漢語中稱“津”。這樣,ox和ford合起來就是“公牛渡口”,用漢語意譯就成“牛津”了。牛津城是英格蘭牛津郡內的一個市或者說一個區,位於泰晤士河畔,距首都倫敦近80千米,牛津從來只是一座小城,人口即使到了現在也不過十來萬,它之所以會佔有席醒目之地,要勞駕我們來這裡逛逛,僅僅因為在這座小城裡有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

"

前面遊法國時我們只有巴黎要去,遊英國就不同了,倫敦固然是最緊要之地,但並沒有重要到像巴黎對於法國一樣,倫敦之外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可錯過的好去處。我們要去的是除倫敦外英國最值得逛的三個地方:莎士比亞故鄉牛津與劍橋,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是大城市,而是三座小城。

莎士比亞的故鄉

斯特拉特福只是一個小鎮,但在英國甚至全世界都鼎鼎大名,只因為它是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位於英格蘭真正的地理中心,從它出發,到英格蘭東、西、南面的大海的距離與到北面英格蘭與蘇格蘭邊境的距離大致相等。斯特拉特福的居民只有2萬來人,每年來這裡的遊客是這個數目的上百倍。人們到這兒來當然是想看看莎士比亞的故居,看看是什麼靈秀之地能養育如此偉大的文學天才。

斯特拉特福的確是個美麗的地方,這裡雖然不是通都大邑,然而那風景之優美簡直有如仙境:鎮邊是一條清澈無比、水流平緩的小河,常有雪白的天鵝靜靜地浮在河面,兩岸林木扶疏,或高或低,錯落有致林木下翠綠一片的芳草地有如綠毯。當我們遠遠走近時,就會發現叢林之中有一座尖塔躍然而出,並不高聳,如此地的風光一般纖美,這就到了莎士比亞故居了。莎士比亞故居有好幾個景點,分別是:莎士比亞的誕生地、“新寓”、霍爾園、莎士比亞墓、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莎士比亞誕生之所位於斯特拉特福鎮中心的亨利街上。這是一棟幾乎整個兒都是木頭做的兩層小樓,是典型的英格蘭鄉舍:牆壁刷成白色,尖尖的屋頂是棕色的,全屋的最高點是煙囪。外面牆根下圍著一圈紅豔豔的花圃。從底下一個門廊通進去就可以瞻仰這個屋舍了。重點在樓上,那裡的一個房間據說是莎士比亞的誕生之處,裡面甚至有一個搖籃。房間裡的牆上有許多與我們中國在名勝處常見的“××地××人到此一遊”之類的題字,這些名字都是大有來頭的,如司各特、狄更斯、薩克雷、勃朗寧,等等。出了屋子,在後面會看見個花園,裡面的花草樹木只要您認真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就會知道它們的名字,因為它們都是在莎士比亞作品中出現過的各種植物。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段話,裡頭就有好幾種植物的名字,那是奧菲利婭將死之時的情景:

小溪之旁,斜生著一株楊柳,它毿毿的枝葉倒映在明鏡般的水流之中;她編了幾個奇異的花環來到那裡,用的是毛茛、蕁麻、雛菊和長頸蘭。

不用說,這些植物花園裡都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離開莎士比亞誕生地後,出了門,沿著大馬路往前走,不久就會到達另一所房子,名叫“哈佛居”。從這個名字大家可以猜到誰是它的主人,他名叫托馬斯·羅傑斯,是約翰·哈佛的外祖父,約翰·哈佛就是現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創建者。

莎士比亞成了富翁後在故鄉買了大房子,就是所謂的“新寓”。莎士比亞的晚年就在這裡度過。不過這裡現在已經看不到房子了,它成了一片廢墟,只剩幾塊磚瓦和一個花園。

下一個景點是“霍爾園”,就是莎士比亞的大女兒蘇珊娜和她那作為著名醫生的丈夫約翰·霍爾住的地方,所以叫“霍爾園”。這是斯特拉特福保存得最好、最美的伊麗莎白時代的房子。室內各種陳設同400年前還是一個樣,充滿了莎士比亞時代的氣息。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再下一個景點是莎士比亞墓。莎土比亞死後葬在家鄉那條小河畔“聖三一教堂”,他的墳墓相當儉樸,與他今日的地位殊不相稱,但這倒不會影響到這兒來仰的人們的崇敬之心,經常有人把鮮花奉上,墓地有一尊莎土比亞的胸像,據說是其同時代人雕刻的,大體能反映莎士比亞的真實相貌。

從莎士比亞墓往北,穿過一座美麗的花園,再繼續北行一段時間就來到了被稱為莎比亞的活的紀念碑的皇家莎土比亞劇院。這是一棟紅牆的樸素建築,1932年時進行了第一場演出,從此終年不斷地演出莎士比亞的刷作,其演出水平世界一流。

小城牛津

“牛津”這個詞譯得有點怪,它不是像平常英譯漢一樣的音譯,而是意譯。牛津的英文是“Oxford”,它是由兩個詞連綴而成的,一個是“ox”,另一個是“ford”,“ox”即“公牛”,“ford”有“渡口”之意,而渡口在古漢語中稱“津”。這樣,ox和ford合起來就是“公牛渡口”,用漢語意譯就成“牛津”了。牛津城是英格蘭牛津郡內的一個市或者說一個區,位於泰晤士河畔,距首都倫敦近80千米,牛津從來只是一座小城,人口即使到了現在也不過十來萬,它之所以會佔有席醒目之地,要勞駕我們來這裡逛逛,僅僅因為在這座小城裡有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牛津大學的起源要追溯到12世紀中葉。此前英國想上大學的學生都要去巴黎大學,但1167年前後,巴黎大學拒收英國學生。原來大批去巴黎大學求學的英國學生斷了門路。於是,這群學生和一些學者開始聚集在牛津講學,牛津大學由此誕生了。由於這批新來的文化人年輕氣盛,很快同當地居民發生了矛盾,打架鬥毆頭破血流是常有的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久後,大約是1209年些受不了的學生就離開了牛津,往東遷到劍橋,在那裡講學,這就是劍橋大學的起源。一方面為了管好這些愛鬧事的學生,另一方面也為了使日漸增多的學生有一個固定的棲身之處,牛津大學漸漸地有了學院。學院是管理學生的一種方式,就像部隊把團分成營一樣,牛津將大學分成學院,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

學院的命名也各有各的特色與歷史,有的同宗教有關,有的是為了紀念某位重要人士或某次重大事件,有的則純粹是因為某件不起眼的小東西。例如取名“基督教堂學院”是因為在這個學院裡有牛津最古老的大教堂;王后學院是為了紀念愛德華三世的妻子;萬靈學院是為了此以慰籍百年戰爭中犧牲的國之英靈;還有一個學院叫“布拉斯諾茲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銅鼻子”,這是因為該院大門上原來有個銅門環樣子像鼻子,現在這個“銅鼻子”還供奉在學院餐廳的神龕裡呢。更有意思的是有所“新學院”,建立於14世紀,也許當初建立時因為它是新的,所以就叫新學院,但現在過去都6個多世紀了,早就舊得發黴了,可還叫“新學院”!各學院成立的時間也很不相同,前後相隔可能有好幾個世紀。例如最早的大學學院成立於1249年,聖凱瑟琳學院成立於1963年,二者相差700多年。

到1979年,牛津大學的學院共達37所,各個學院之間在權利上是平等的、相互獨立的,各有各的院長,各管各的事,只是在頒佈學位等時候才冠以統一的牛津大學之名。

"

前面遊法國時我們只有巴黎要去,遊英國就不同了,倫敦固然是最緊要之地,但並沒有重要到像巴黎對於法國一樣,倫敦之外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可錯過的好去處。我們要去的是除倫敦外英國最值得逛的三個地方:莎士比亞故鄉牛津與劍橋,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是大城市,而是三座小城。

莎士比亞的故鄉

斯特拉特福只是一個小鎮,但在英國甚至全世界都鼎鼎大名,只因為它是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位於英格蘭真正的地理中心,從它出發,到英格蘭東、西、南面的大海的距離與到北面英格蘭與蘇格蘭邊境的距離大致相等。斯特拉特福的居民只有2萬來人,每年來這裡的遊客是這個數目的上百倍。人們到這兒來當然是想看看莎士比亞的故居,看看是什麼靈秀之地能養育如此偉大的文學天才。

斯特拉特福的確是個美麗的地方,這裡雖然不是通都大邑,然而那風景之優美簡直有如仙境:鎮邊是一條清澈無比、水流平緩的小河,常有雪白的天鵝靜靜地浮在河面,兩岸林木扶疏,或高或低,錯落有致林木下翠綠一片的芳草地有如綠毯。當我們遠遠走近時,就會發現叢林之中有一座尖塔躍然而出,並不高聳,如此地的風光一般纖美,這就到了莎士比亞故居了。莎士比亞故居有好幾個景點,分別是:莎士比亞的誕生地、“新寓”、霍爾園、莎士比亞墓、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莎士比亞誕生之所位於斯特拉特福鎮中心的亨利街上。這是一棟幾乎整個兒都是木頭做的兩層小樓,是典型的英格蘭鄉舍:牆壁刷成白色,尖尖的屋頂是棕色的,全屋的最高點是煙囪。外面牆根下圍著一圈紅豔豔的花圃。從底下一個門廊通進去就可以瞻仰這個屋舍了。重點在樓上,那裡的一個房間據說是莎士比亞的誕生之處,裡面甚至有一個搖籃。房間裡的牆上有許多與我們中國在名勝處常見的“××地××人到此一遊”之類的題字,這些名字都是大有來頭的,如司各特、狄更斯、薩克雷、勃朗寧,等等。出了屋子,在後面會看見個花園,裡面的花草樹木只要您認真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就會知道它們的名字,因為它們都是在莎士比亞作品中出現過的各種植物。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段話,裡頭就有好幾種植物的名字,那是奧菲利婭將死之時的情景:

小溪之旁,斜生著一株楊柳,它毿毿的枝葉倒映在明鏡般的水流之中;她編了幾個奇異的花環來到那裡,用的是毛茛、蕁麻、雛菊和長頸蘭。

不用說,這些植物花園裡都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離開莎士比亞誕生地後,出了門,沿著大馬路往前走,不久就會到達另一所房子,名叫“哈佛居”。從這個名字大家可以猜到誰是它的主人,他名叫托馬斯·羅傑斯,是約翰·哈佛的外祖父,約翰·哈佛就是現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創建者。

莎士比亞成了富翁後在故鄉買了大房子,就是所謂的“新寓”。莎士比亞的晚年就在這裡度過。不過這裡現在已經看不到房子了,它成了一片廢墟,只剩幾塊磚瓦和一個花園。

下一個景點是“霍爾園”,就是莎士比亞的大女兒蘇珊娜和她那作為著名醫生的丈夫約翰·霍爾住的地方,所以叫“霍爾園”。這是斯特拉特福保存得最好、最美的伊麗莎白時代的房子。室內各種陳設同400年前還是一個樣,充滿了莎士比亞時代的氣息。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再下一個景點是莎士比亞墓。莎土比亞死後葬在家鄉那條小河畔“聖三一教堂”,他的墳墓相當儉樸,與他今日的地位殊不相稱,但這倒不會影響到這兒來仰的人們的崇敬之心,經常有人把鮮花奉上,墓地有一尊莎土比亞的胸像,據說是其同時代人雕刻的,大體能反映莎士比亞的真實相貌。

從莎士比亞墓往北,穿過一座美麗的花園,再繼續北行一段時間就來到了被稱為莎比亞的活的紀念碑的皇家莎土比亞劇院。這是一棟紅牆的樸素建築,1932年時進行了第一場演出,從此終年不斷地演出莎士比亞的刷作,其演出水平世界一流。

小城牛津

“牛津”這個詞譯得有點怪,它不是像平常英譯漢一樣的音譯,而是意譯。牛津的英文是“Oxford”,它是由兩個詞連綴而成的,一個是“ox”,另一個是“ford”,“ox”即“公牛”,“ford”有“渡口”之意,而渡口在古漢語中稱“津”。這樣,ox和ford合起來就是“公牛渡口”,用漢語意譯就成“牛津”了。牛津城是英格蘭牛津郡內的一個市或者說一個區,位於泰晤士河畔,距首都倫敦近80千米,牛津從來只是一座小城,人口即使到了現在也不過十來萬,它之所以會佔有席醒目之地,要勞駕我們來這裡逛逛,僅僅因為在這座小城裡有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牛津大學的起源要追溯到12世紀中葉。此前英國想上大學的學生都要去巴黎大學,但1167年前後,巴黎大學拒收英國學生。原來大批去巴黎大學求學的英國學生斷了門路。於是,這群學生和一些學者開始聚集在牛津講學,牛津大學由此誕生了。由於這批新來的文化人年輕氣盛,很快同當地居民發生了矛盾,打架鬥毆頭破血流是常有的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久後,大約是1209年些受不了的學生就離開了牛津,往東遷到劍橋,在那裡講學,這就是劍橋大學的起源。一方面為了管好這些愛鬧事的學生,另一方面也為了使日漸增多的學生有一個固定的棲身之處,牛津大學漸漸地有了學院。學院是管理學生的一種方式,就像部隊把團分成營一樣,牛津將大學分成學院,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

學院的命名也各有各的特色與歷史,有的同宗教有關,有的是為了紀念某位重要人士或某次重大事件,有的則純粹是因為某件不起眼的小東西。例如取名“基督教堂學院”是因為在這個學院裡有牛津最古老的大教堂;王后學院是為了紀念愛德華三世的妻子;萬靈學院是為了此以慰籍百年戰爭中犧牲的國之英靈;還有一個學院叫“布拉斯諾茲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銅鼻子”,這是因為該院大門上原來有個銅門環樣子像鼻子,現在這個“銅鼻子”還供奉在學院餐廳的神龕裡呢。更有意思的是有所“新學院”,建立於14世紀,也許當初建立時因為它是新的,所以就叫新學院,但現在過去都6個多世紀了,早就舊得發黴了,可還叫“新學院”!各學院成立的時間也很不相同,前後相隔可能有好幾個世紀。例如最早的大學學院成立於1249年,聖凱瑟琳學院成立於1963年,二者相差700多年。

到1979年,牛津大學的學院共達37所,各個學院之間在權利上是平等的、相互獨立的,各有各的院長,各管各的事,只是在頒佈學位等時候才冠以統一的牛津大學之名。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牛津大學是一座“散漫”的大學,說它散漫,是因為它的校園沒有圍牆,三十多個學院隨意地散佈在整個牛津城,這裡一座,那裡一座,好像根本沒有什麼牛津大學,有的只是三十幾所獨立的學院。這些學院都有自己的房子,房子的結構通常是這樣的:一個四方的框框,四面都是樓房,有教堂、教室、圖書館等,中間是庭院或者花園,有時也有建築。每個學院就是由一個或者幾個這樣的四邊形院落組成的。

英國有句俗話:老的就是好的。最好地說明了英國人那極其尊重傳統或者乾脆說是守舊的民族特性,這個特性在英國文化精神的凝聚之地牛津,表達得特別分明。以下就是牛津一些古老的傳統與儀式14世紀時,一天牛津大學的學生又同牛津城裡的居民因在酒館裡打口水仗引發了大沖突,全城全校成千上萬的市民與學生都參加了,一直打了三天三夜,好幾個學生被打死了。後來經國王裁決,市民們應負主要責任。於是下令每年這一天,2月10日,要在聖瑪麗教堂為被打死的學生舉行追悼儀式,牛津市長和士紳們都要參加,而且每次要捐款40便士。此後,在幾乎整整500年裡,愛德華國王連同他的金雀花王朝早已灰飛煙滅,牛津人卻仍每年都要舉行這個儀式,由此可見牛津人尊重傳統有多厲害。

"

前面遊法國時我們只有巴黎要去,遊英國就不同了,倫敦固然是最緊要之地,但並沒有重要到像巴黎對於法國一樣,倫敦之外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可錯過的好去處。我們要去的是除倫敦外英國最值得逛的三個地方:莎士比亞故鄉牛津與劍橋,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是大城市,而是三座小城。

莎士比亞的故鄉

斯特拉特福只是一個小鎮,但在英國甚至全世界都鼎鼎大名,只因為它是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位於英格蘭真正的地理中心,從它出發,到英格蘭東、西、南面的大海的距離與到北面英格蘭與蘇格蘭邊境的距離大致相等。斯特拉特福的居民只有2萬來人,每年來這裡的遊客是這個數目的上百倍。人們到這兒來當然是想看看莎士比亞的故居,看看是什麼靈秀之地能養育如此偉大的文學天才。

斯特拉特福的確是個美麗的地方,這裡雖然不是通都大邑,然而那風景之優美簡直有如仙境:鎮邊是一條清澈無比、水流平緩的小河,常有雪白的天鵝靜靜地浮在河面,兩岸林木扶疏,或高或低,錯落有致林木下翠綠一片的芳草地有如綠毯。當我們遠遠走近時,就會發現叢林之中有一座尖塔躍然而出,並不高聳,如此地的風光一般纖美,這就到了莎士比亞故居了。莎士比亞故居有好幾個景點,分別是:莎士比亞的誕生地、“新寓”、霍爾園、莎士比亞墓、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莎士比亞誕生之所位於斯特拉特福鎮中心的亨利街上。這是一棟幾乎整個兒都是木頭做的兩層小樓,是典型的英格蘭鄉舍:牆壁刷成白色,尖尖的屋頂是棕色的,全屋的最高點是煙囪。外面牆根下圍著一圈紅豔豔的花圃。從底下一個門廊通進去就可以瞻仰這個屋舍了。重點在樓上,那裡的一個房間據說是莎士比亞的誕生之處,裡面甚至有一個搖籃。房間裡的牆上有許多與我們中國在名勝處常見的“××地××人到此一遊”之類的題字,這些名字都是大有來頭的,如司各特、狄更斯、薩克雷、勃朗寧,等等。出了屋子,在後面會看見個花園,裡面的花草樹木只要您認真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就會知道它們的名字,因為它們都是在莎士比亞作品中出現過的各種植物。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段話,裡頭就有好幾種植物的名字,那是奧菲利婭將死之時的情景:

小溪之旁,斜生著一株楊柳,它毿毿的枝葉倒映在明鏡般的水流之中;她編了幾個奇異的花環來到那裡,用的是毛茛、蕁麻、雛菊和長頸蘭。

不用說,這些植物花園裡都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離開莎士比亞誕生地後,出了門,沿著大馬路往前走,不久就會到達另一所房子,名叫“哈佛居”。從這個名字大家可以猜到誰是它的主人,他名叫托馬斯·羅傑斯,是約翰·哈佛的外祖父,約翰·哈佛就是現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創建者。

莎士比亞成了富翁後在故鄉買了大房子,就是所謂的“新寓”。莎士比亞的晚年就在這裡度過。不過這裡現在已經看不到房子了,它成了一片廢墟,只剩幾塊磚瓦和一個花園。

下一個景點是“霍爾園”,就是莎士比亞的大女兒蘇珊娜和她那作為著名醫生的丈夫約翰·霍爾住的地方,所以叫“霍爾園”。這是斯特拉特福保存得最好、最美的伊麗莎白時代的房子。室內各種陳設同400年前還是一個樣,充滿了莎士比亞時代的氣息。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再下一個景點是莎士比亞墓。莎土比亞死後葬在家鄉那條小河畔“聖三一教堂”,他的墳墓相當儉樸,與他今日的地位殊不相稱,但這倒不會影響到這兒來仰的人們的崇敬之心,經常有人把鮮花奉上,墓地有一尊莎土比亞的胸像,據說是其同時代人雕刻的,大體能反映莎士比亞的真實相貌。

從莎士比亞墓往北,穿過一座美麗的花園,再繼續北行一段時間就來到了被稱為莎比亞的活的紀念碑的皇家莎土比亞劇院。這是一棟紅牆的樸素建築,1932年時進行了第一場演出,從此終年不斷地演出莎士比亞的刷作,其演出水平世界一流。

小城牛津

“牛津”這個詞譯得有點怪,它不是像平常英譯漢一樣的音譯,而是意譯。牛津的英文是“Oxford”,它是由兩個詞連綴而成的,一個是“ox”,另一個是“ford”,“ox”即“公牛”,“ford”有“渡口”之意,而渡口在古漢語中稱“津”。這樣,ox和ford合起來就是“公牛渡口”,用漢語意譯就成“牛津”了。牛津城是英格蘭牛津郡內的一個市或者說一個區,位於泰晤士河畔,距首都倫敦近80千米,牛津從來只是一座小城,人口即使到了現在也不過十來萬,它之所以會佔有席醒目之地,要勞駕我們來這裡逛逛,僅僅因為在這座小城裡有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牛津大學的起源要追溯到12世紀中葉。此前英國想上大學的學生都要去巴黎大學,但1167年前後,巴黎大學拒收英國學生。原來大批去巴黎大學求學的英國學生斷了門路。於是,這群學生和一些學者開始聚集在牛津講學,牛津大學由此誕生了。由於這批新來的文化人年輕氣盛,很快同當地居民發生了矛盾,打架鬥毆頭破血流是常有的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久後,大約是1209年些受不了的學生就離開了牛津,往東遷到劍橋,在那裡講學,這就是劍橋大學的起源。一方面為了管好這些愛鬧事的學生,另一方面也為了使日漸增多的學生有一個固定的棲身之處,牛津大學漸漸地有了學院。學院是管理學生的一種方式,就像部隊把團分成營一樣,牛津將大學分成學院,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

學院的命名也各有各的特色與歷史,有的同宗教有關,有的是為了紀念某位重要人士或某次重大事件,有的則純粹是因為某件不起眼的小東西。例如取名“基督教堂學院”是因為在這個學院裡有牛津最古老的大教堂;王后學院是為了紀念愛德華三世的妻子;萬靈學院是為了此以慰籍百年戰爭中犧牲的國之英靈;還有一個學院叫“布拉斯諾茲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銅鼻子”,這是因為該院大門上原來有個銅門環樣子像鼻子,現在這個“銅鼻子”還供奉在學院餐廳的神龕裡呢。更有意思的是有所“新學院”,建立於14世紀,也許當初建立時因為它是新的,所以就叫新學院,但現在過去都6個多世紀了,早就舊得發黴了,可還叫“新學院”!各學院成立的時間也很不相同,前後相隔可能有好幾個世紀。例如最早的大學學院成立於1249年,聖凱瑟琳學院成立於1963年,二者相差700多年。

到1979年,牛津大學的學院共達37所,各個學院之間在權利上是平等的、相互獨立的,各有各的院長,各管各的事,只是在頒佈學位等時候才冠以統一的牛津大學之名。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牛津大學是一座“散漫”的大學,說它散漫,是因為它的校園沒有圍牆,三十多個學院隨意地散佈在整個牛津城,這裡一座,那裡一座,好像根本沒有什麼牛津大學,有的只是三十幾所獨立的學院。這些學院都有自己的房子,房子的結構通常是這樣的:一個四方的框框,四面都是樓房,有教堂、教室、圖書館等,中間是庭院或者花園,有時也有建築。每個學院就是由一個或者幾個這樣的四邊形院落組成的。

英國有句俗話:老的就是好的。最好地說明了英國人那極其尊重傳統或者乾脆說是守舊的民族特性,這個特性在英國文化精神的凝聚之地牛津,表達得特別分明。以下就是牛津一些古老的傳統與儀式14世紀時,一天牛津大學的學生又同牛津城裡的居民因在酒館裡打口水仗引發了大沖突,全城全校成千上萬的市民與學生都參加了,一直打了三天三夜,好幾個學生被打死了。後來經國王裁決,市民們應負主要責任。於是下令每年這一天,2月10日,要在聖瑪麗教堂為被打死的學生舉行追悼儀式,牛津市長和士紳們都要參加,而且每次要捐款40便士。此後,在幾乎整整500年裡,愛德華國王連同他的金雀花王朝早已灰飛煙滅,牛津人卻仍每年都要舉行這個儀式,由此可見牛津人尊重傳統有多厲害。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還有,當600多年前王后學院創辦並設立管理委員會時,那位創辦人思量應該有多少個委員呢?他突然想起耶穌有12個門徒,便規定了12個委員。他又深知學院的錢來之不易,每逢新年就讓管錢的司庫送給他們每人一根針和一些線,給時說一聲:“拿著這些勤儉度日。”現在,幾百年過去了,院長和管理委員不知換了多少屆,但每逢新年,院長仍要司庫向依然是12名的管理委員給同樣的東西,並說一聲“拿著這些勤儉度日”。

當然,歸根結底,牛津大學之所以久負盛名,原因主要可不是這各種古老的傳統,而是它的確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學:有了不起的師資,也出了許多了不起的學生。出自牛津的英國曆史名人可謂多矣:例如克里特文明的發現者伊文思、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托馬斯·莫爾、詩人雪萊、哲學家洛克、近代化學與物理學這兩門自然科學主體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波意耳,等等,數不勝數。

"

前面遊法國時我們只有巴黎要去,遊英國就不同了,倫敦固然是最緊要之地,但並沒有重要到像巴黎對於法國一樣,倫敦之外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可錯過的好去處。我們要去的是除倫敦外英國最值得逛的三個地方:莎士比亞故鄉牛津與劍橋,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是大城市,而是三座小城。

莎士比亞的故鄉

斯特拉特福只是一個小鎮,但在英國甚至全世界都鼎鼎大名,只因為它是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位於英格蘭真正的地理中心,從它出發,到英格蘭東、西、南面的大海的距離與到北面英格蘭與蘇格蘭邊境的距離大致相等。斯特拉特福的居民只有2萬來人,每年來這裡的遊客是這個數目的上百倍。人們到這兒來當然是想看看莎士比亞的故居,看看是什麼靈秀之地能養育如此偉大的文學天才。

斯特拉特福的確是個美麗的地方,這裡雖然不是通都大邑,然而那風景之優美簡直有如仙境:鎮邊是一條清澈無比、水流平緩的小河,常有雪白的天鵝靜靜地浮在河面,兩岸林木扶疏,或高或低,錯落有致林木下翠綠一片的芳草地有如綠毯。當我們遠遠走近時,就會發現叢林之中有一座尖塔躍然而出,並不高聳,如此地的風光一般纖美,這就到了莎士比亞故居了。莎士比亞故居有好幾個景點,分別是:莎士比亞的誕生地、“新寓”、霍爾園、莎士比亞墓、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莎士比亞誕生之所位於斯特拉特福鎮中心的亨利街上。這是一棟幾乎整個兒都是木頭做的兩層小樓,是典型的英格蘭鄉舍:牆壁刷成白色,尖尖的屋頂是棕色的,全屋的最高點是煙囪。外面牆根下圍著一圈紅豔豔的花圃。從底下一個門廊通進去就可以瞻仰這個屋舍了。重點在樓上,那裡的一個房間據說是莎士比亞的誕生之處,裡面甚至有一個搖籃。房間裡的牆上有許多與我們中國在名勝處常見的“××地××人到此一遊”之類的題字,這些名字都是大有來頭的,如司各特、狄更斯、薩克雷、勃朗寧,等等。出了屋子,在後面會看見個花園,裡面的花草樹木只要您認真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就會知道它們的名字,因為它們都是在莎士比亞作品中出現過的各種植物。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段話,裡頭就有好幾種植物的名字,那是奧菲利婭將死之時的情景:

小溪之旁,斜生著一株楊柳,它毿毿的枝葉倒映在明鏡般的水流之中;她編了幾個奇異的花環來到那裡,用的是毛茛、蕁麻、雛菊和長頸蘭。

不用說,這些植物花園裡都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離開莎士比亞誕生地後,出了門,沿著大馬路往前走,不久就會到達另一所房子,名叫“哈佛居”。從這個名字大家可以猜到誰是它的主人,他名叫托馬斯·羅傑斯,是約翰·哈佛的外祖父,約翰·哈佛就是現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創建者。

莎士比亞成了富翁後在故鄉買了大房子,就是所謂的“新寓”。莎士比亞的晚年就在這裡度過。不過這裡現在已經看不到房子了,它成了一片廢墟,只剩幾塊磚瓦和一個花園。

下一個景點是“霍爾園”,就是莎士比亞的大女兒蘇珊娜和她那作為著名醫生的丈夫約翰·霍爾住的地方,所以叫“霍爾園”。這是斯特拉特福保存得最好、最美的伊麗莎白時代的房子。室內各種陳設同400年前還是一個樣,充滿了莎士比亞時代的氣息。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再下一個景點是莎士比亞墓。莎土比亞死後葬在家鄉那條小河畔“聖三一教堂”,他的墳墓相當儉樸,與他今日的地位殊不相稱,但這倒不會影響到這兒來仰的人們的崇敬之心,經常有人把鮮花奉上,墓地有一尊莎土比亞的胸像,據說是其同時代人雕刻的,大體能反映莎士比亞的真實相貌。

從莎士比亞墓往北,穿過一座美麗的花園,再繼續北行一段時間就來到了被稱為莎比亞的活的紀念碑的皇家莎土比亞劇院。這是一棟紅牆的樸素建築,1932年時進行了第一場演出,從此終年不斷地演出莎士比亞的刷作,其演出水平世界一流。

小城牛津

“牛津”這個詞譯得有點怪,它不是像平常英譯漢一樣的音譯,而是意譯。牛津的英文是“Oxford”,它是由兩個詞連綴而成的,一個是“ox”,另一個是“ford”,“ox”即“公牛”,“ford”有“渡口”之意,而渡口在古漢語中稱“津”。這樣,ox和ford合起來就是“公牛渡口”,用漢語意譯就成“牛津”了。牛津城是英格蘭牛津郡內的一個市或者說一個區,位於泰晤士河畔,距首都倫敦近80千米,牛津從來只是一座小城,人口即使到了現在也不過十來萬,它之所以會佔有席醒目之地,要勞駕我們來這裡逛逛,僅僅因為在這座小城裡有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牛津大學的起源要追溯到12世紀中葉。此前英國想上大學的學生都要去巴黎大學,但1167年前後,巴黎大學拒收英國學生。原來大批去巴黎大學求學的英國學生斷了門路。於是,這群學生和一些學者開始聚集在牛津講學,牛津大學由此誕生了。由於這批新來的文化人年輕氣盛,很快同當地居民發生了矛盾,打架鬥毆頭破血流是常有的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久後,大約是1209年些受不了的學生就離開了牛津,往東遷到劍橋,在那裡講學,這就是劍橋大學的起源。一方面為了管好這些愛鬧事的學生,另一方面也為了使日漸增多的學生有一個固定的棲身之處,牛津大學漸漸地有了學院。學院是管理學生的一種方式,就像部隊把團分成營一樣,牛津將大學分成學院,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

學院的命名也各有各的特色與歷史,有的同宗教有關,有的是為了紀念某位重要人士或某次重大事件,有的則純粹是因為某件不起眼的小東西。例如取名“基督教堂學院”是因為在這個學院裡有牛津最古老的大教堂;王后學院是為了紀念愛德華三世的妻子;萬靈學院是為了此以慰籍百年戰爭中犧牲的國之英靈;還有一個學院叫“布拉斯諾茲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銅鼻子”,這是因為該院大門上原來有個銅門環樣子像鼻子,現在這個“銅鼻子”還供奉在學院餐廳的神龕裡呢。更有意思的是有所“新學院”,建立於14世紀,也許當初建立時因為它是新的,所以就叫新學院,但現在過去都6個多世紀了,早就舊得發黴了,可還叫“新學院”!各學院成立的時間也很不相同,前後相隔可能有好幾個世紀。例如最早的大學學院成立於1249年,聖凱瑟琳學院成立於1963年,二者相差700多年。

到1979年,牛津大學的學院共達37所,各個學院之間在權利上是平等的、相互獨立的,各有各的院長,各管各的事,只是在頒佈學位等時候才冠以統一的牛津大學之名。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牛津大學是一座“散漫”的大學,說它散漫,是因為它的校園沒有圍牆,三十多個學院隨意地散佈在整個牛津城,這裡一座,那裡一座,好像根本沒有什麼牛津大學,有的只是三十幾所獨立的學院。這些學院都有自己的房子,房子的結構通常是這樣的:一個四方的框框,四面都是樓房,有教堂、教室、圖書館等,中間是庭院或者花園,有時也有建築。每個學院就是由一個或者幾個這樣的四邊形院落組成的。

英國有句俗話:老的就是好的。最好地說明了英國人那極其尊重傳統或者乾脆說是守舊的民族特性,這個特性在英國文化精神的凝聚之地牛津,表達得特別分明。以下就是牛津一些古老的傳統與儀式14世紀時,一天牛津大學的學生又同牛津城裡的居民因在酒館裡打口水仗引發了大沖突,全城全校成千上萬的市民與學生都參加了,一直打了三天三夜,好幾個學生被打死了。後來經國王裁決,市民們應負主要責任。於是下令每年這一天,2月10日,要在聖瑪麗教堂為被打死的學生舉行追悼儀式,牛津市長和士紳們都要參加,而且每次要捐款40便士。此後,在幾乎整整500年裡,愛德華國王連同他的金雀花王朝早已灰飛煙滅,牛津人卻仍每年都要舉行這個儀式,由此可見牛津人尊重傳統有多厲害。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還有,當600多年前王后學院創辦並設立管理委員會時,那位創辦人思量應該有多少個委員呢?他突然想起耶穌有12個門徒,便規定了12個委員。他又深知學院的錢來之不易,每逢新年就讓管錢的司庫送給他們每人一根針和一些線,給時說一聲:“拿著這些勤儉度日。”現在,幾百年過去了,院長和管理委員不知換了多少屆,但每逢新年,院長仍要司庫向依然是12名的管理委員給同樣的東西,並說一聲“拿著這些勤儉度日”。

當然,歸根結底,牛津大學之所以久負盛名,原因主要可不是這各種古老的傳統,而是它的確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學:有了不起的師資,也出了許多了不起的學生。出自牛津的英國曆史名人可謂多矣:例如克里特文明的發現者伊文思、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托馬斯·莫爾、詩人雪萊、哲學家洛克、近代化學與物理學這兩門自然科學主體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波意耳,等等,數不勝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在牛津,學生們的生活給照顧得相當好。學校給大部分學生提供寬敞的宿舍,裡頭各種生活、學習設備十分齊全。學校甚至還給你配備了僕人,替你鋪床疊被、打掃房間。不過你可不能像僕人一樣待他,因為他還負有學校給他的特別使命:監視你。例如看你有沒有睡懶覺、在不在學校,到哪兒去了,如果不在,他們就會上報。所以學生們都管他們叫“偵察兵”,為了過得自在點,可以時常溜出去玩兒,學生們往往反過來討好“偵察兵”。除了偵察兵外,牛津大學還有古老的“學監”,他們經常在校園巡遊,這時身旁總跟著兩條“牛頭犬”,往往是兩個膀大腰圓的傢伙,如果看到哪個學生違紀就去抓人,學生往往撒腿就跑,這時“牛頭犬”們就會像獵狗攆兔子一樣窮追不捨,直到逮住逃跑者為止。

美麗劍橋

徐志摩有一首名詩叫《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裡的康橋就是劍橋,英文叫“Cambridge”。這個翻譯既非音譯又非意譯,而是二者的混成。劍橋中的“劍”乃是“Cam”的音譯,而“橋”就是“bridge”的意譯了,合起來“ Cambridge”就是“劍橋”了。劍橋大學在牛津大學東北方一百多千米的劍橋市,西南距倫敦約80千米。這裡有一條小河流過,叫“Cam”,這就是劍橋那個“劍”的起源,所以“劍橋”的英文原意就是“Cam河的橋”。卡姆河,按徐志摩的說法稱康河,就從劍橋市流過,劍橋市的大部分位於康河東岸。

"

前面遊法國時我們只有巴黎要去,遊英國就不同了,倫敦固然是最緊要之地,但並沒有重要到像巴黎對於法國一樣,倫敦之外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可錯過的好去處。我們要去的是除倫敦外英國最值得逛的三個地方:莎士比亞故鄉牛津與劍橋,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是大城市,而是三座小城。

莎士比亞的故鄉

斯特拉特福只是一個小鎮,但在英國甚至全世界都鼎鼎大名,只因為它是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位於英格蘭真正的地理中心,從它出發,到英格蘭東、西、南面的大海的距離與到北面英格蘭與蘇格蘭邊境的距離大致相等。斯特拉特福的居民只有2萬來人,每年來這裡的遊客是這個數目的上百倍。人們到這兒來當然是想看看莎士比亞的故居,看看是什麼靈秀之地能養育如此偉大的文學天才。

斯特拉特福的確是個美麗的地方,這裡雖然不是通都大邑,然而那風景之優美簡直有如仙境:鎮邊是一條清澈無比、水流平緩的小河,常有雪白的天鵝靜靜地浮在河面,兩岸林木扶疏,或高或低,錯落有致林木下翠綠一片的芳草地有如綠毯。當我們遠遠走近時,就會發現叢林之中有一座尖塔躍然而出,並不高聳,如此地的風光一般纖美,這就到了莎士比亞故居了。莎士比亞故居有好幾個景點,分別是:莎士比亞的誕生地、“新寓”、霍爾園、莎士比亞墓、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莎士比亞誕生之所位於斯特拉特福鎮中心的亨利街上。這是一棟幾乎整個兒都是木頭做的兩層小樓,是典型的英格蘭鄉舍:牆壁刷成白色,尖尖的屋頂是棕色的,全屋的最高點是煙囪。外面牆根下圍著一圈紅豔豔的花圃。從底下一個門廊通進去就可以瞻仰這個屋舍了。重點在樓上,那裡的一個房間據說是莎士比亞的誕生之處,裡面甚至有一個搖籃。房間裡的牆上有許多與我們中國在名勝處常見的“××地××人到此一遊”之類的題字,這些名字都是大有來頭的,如司各特、狄更斯、薩克雷、勃朗寧,等等。出了屋子,在後面會看見個花園,裡面的花草樹木只要您認真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就會知道它們的名字,因為它們都是在莎士比亞作品中出現過的各種植物。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段話,裡頭就有好幾種植物的名字,那是奧菲利婭將死之時的情景:

小溪之旁,斜生著一株楊柳,它毿毿的枝葉倒映在明鏡般的水流之中;她編了幾個奇異的花環來到那裡,用的是毛茛、蕁麻、雛菊和長頸蘭。

不用說,這些植物花園裡都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離開莎士比亞誕生地後,出了門,沿著大馬路往前走,不久就會到達另一所房子,名叫“哈佛居”。從這個名字大家可以猜到誰是它的主人,他名叫托馬斯·羅傑斯,是約翰·哈佛的外祖父,約翰·哈佛就是現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創建者。

莎士比亞成了富翁後在故鄉買了大房子,就是所謂的“新寓”。莎士比亞的晚年就在這裡度過。不過這裡現在已經看不到房子了,它成了一片廢墟,只剩幾塊磚瓦和一個花園。

下一個景點是“霍爾園”,就是莎士比亞的大女兒蘇珊娜和她那作為著名醫生的丈夫約翰·霍爾住的地方,所以叫“霍爾園”。這是斯特拉特福保存得最好、最美的伊麗莎白時代的房子。室內各種陳設同400年前還是一個樣,充滿了莎士比亞時代的氣息。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再下一個景點是莎士比亞墓。莎土比亞死後葬在家鄉那條小河畔“聖三一教堂”,他的墳墓相當儉樸,與他今日的地位殊不相稱,但這倒不會影響到這兒來仰的人們的崇敬之心,經常有人把鮮花奉上,墓地有一尊莎土比亞的胸像,據說是其同時代人雕刻的,大體能反映莎士比亞的真實相貌。

從莎士比亞墓往北,穿過一座美麗的花園,再繼續北行一段時間就來到了被稱為莎比亞的活的紀念碑的皇家莎土比亞劇院。這是一棟紅牆的樸素建築,1932年時進行了第一場演出,從此終年不斷地演出莎士比亞的刷作,其演出水平世界一流。

小城牛津

“牛津”這個詞譯得有點怪,它不是像平常英譯漢一樣的音譯,而是意譯。牛津的英文是“Oxford”,它是由兩個詞連綴而成的,一個是“ox”,另一個是“ford”,“ox”即“公牛”,“ford”有“渡口”之意,而渡口在古漢語中稱“津”。這樣,ox和ford合起來就是“公牛渡口”,用漢語意譯就成“牛津”了。牛津城是英格蘭牛津郡內的一個市或者說一個區,位於泰晤士河畔,距首都倫敦近80千米,牛津從來只是一座小城,人口即使到了現在也不過十來萬,它之所以會佔有席醒目之地,要勞駕我們來這裡逛逛,僅僅因為在這座小城裡有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牛津大學的起源要追溯到12世紀中葉。此前英國想上大學的學生都要去巴黎大學,但1167年前後,巴黎大學拒收英國學生。原來大批去巴黎大學求學的英國學生斷了門路。於是,這群學生和一些學者開始聚集在牛津講學,牛津大學由此誕生了。由於這批新來的文化人年輕氣盛,很快同當地居民發生了矛盾,打架鬥毆頭破血流是常有的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久後,大約是1209年些受不了的學生就離開了牛津,往東遷到劍橋,在那裡講學,這就是劍橋大學的起源。一方面為了管好這些愛鬧事的學生,另一方面也為了使日漸增多的學生有一個固定的棲身之處,牛津大學漸漸地有了學院。學院是管理學生的一種方式,就像部隊把團分成營一樣,牛津將大學分成學院,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

學院的命名也各有各的特色與歷史,有的同宗教有關,有的是為了紀念某位重要人士或某次重大事件,有的則純粹是因為某件不起眼的小東西。例如取名“基督教堂學院”是因為在這個學院裡有牛津最古老的大教堂;王后學院是為了紀念愛德華三世的妻子;萬靈學院是為了此以慰籍百年戰爭中犧牲的國之英靈;還有一個學院叫“布拉斯諾茲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銅鼻子”,這是因為該院大門上原來有個銅門環樣子像鼻子,現在這個“銅鼻子”還供奉在學院餐廳的神龕裡呢。更有意思的是有所“新學院”,建立於14世紀,也許當初建立時因為它是新的,所以就叫新學院,但現在過去都6個多世紀了,早就舊得發黴了,可還叫“新學院”!各學院成立的時間也很不相同,前後相隔可能有好幾個世紀。例如最早的大學學院成立於1249年,聖凱瑟琳學院成立於1963年,二者相差700多年。

到1979年,牛津大學的學院共達37所,各個學院之間在權利上是平等的、相互獨立的,各有各的院長,各管各的事,只是在頒佈學位等時候才冠以統一的牛津大學之名。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牛津大學是一座“散漫”的大學,說它散漫,是因為它的校園沒有圍牆,三十多個學院隨意地散佈在整個牛津城,這裡一座,那裡一座,好像根本沒有什麼牛津大學,有的只是三十幾所獨立的學院。這些學院都有自己的房子,房子的結構通常是這樣的:一個四方的框框,四面都是樓房,有教堂、教室、圖書館等,中間是庭院或者花園,有時也有建築。每個學院就是由一個或者幾個這樣的四邊形院落組成的。

英國有句俗話:老的就是好的。最好地說明了英國人那極其尊重傳統或者乾脆說是守舊的民族特性,這個特性在英國文化精神的凝聚之地牛津,表達得特別分明。以下就是牛津一些古老的傳統與儀式14世紀時,一天牛津大學的學生又同牛津城裡的居民因在酒館裡打口水仗引發了大沖突,全城全校成千上萬的市民與學生都參加了,一直打了三天三夜,好幾個學生被打死了。後來經國王裁決,市民們應負主要責任。於是下令每年這一天,2月10日,要在聖瑪麗教堂為被打死的學生舉行追悼儀式,牛津市長和士紳們都要參加,而且每次要捐款40便士。此後,在幾乎整整500年裡,愛德華國王連同他的金雀花王朝早已灰飛煙滅,牛津人卻仍每年都要舉行這個儀式,由此可見牛津人尊重傳統有多厲害。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還有,當600多年前王后學院創辦並設立管理委員會時,那位創辦人思量應該有多少個委員呢?他突然想起耶穌有12個門徒,便規定了12個委員。他又深知學院的錢來之不易,每逢新年就讓管錢的司庫送給他們每人一根針和一些線,給時說一聲:“拿著這些勤儉度日。”現在,幾百年過去了,院長和管理委員不知換了多少屆,但每逢新年,院長仍要司庫向依然是12名的管理委員給同樣的東西,並說一聲“拿著這些勤儉度日”。

當然,歸根結底,牛津大學之所以久負盛名,原因主要可不是這各種古老的傳統,而是它的確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學:有了不起的師資,也出了許多了不起的學生。出自牛津的英國曆史名人可謂多矣:例如克里特文明的發現者伊文思、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托馬斯·莫爾、詩人雪萊、哲學家洛克、近代化學與物理學這兩門自然科學主體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波意耳,等等,數不勝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在牛津,學生們的生活給照顧得相當好。學校給大部分學生提供寬敞的宿舍,裡頭各種生活、學習設備十分齊全。學校甚至還給你配備了僕人,替你鋪床疊被、打掃房間。不過你可不能像僕人一樣待他,因為他還負有學校給他的特別使命:監視你。例如看你有沒有睡懶覺、在不在學校,到哪兒去了,如果不在,他們就會上報。所以學生們都管他們叫“偵察兵”,為了過得自在點,可以時常溜出去玩兒,學生們往往反過來討好“偵察兵”。除了偵察兵外,牛津大學還有古老的“學監”,他們經常在校園巡遊,這時身旁總跟著兩條“牛頭犬”,往往是兩個膀大腰圓的傢伙,如果看到哪個學生違紀就去抓人,學生往往撒腿就跑,這時“牛頭犬”們就會像獵狗攆兔子一樣窮追不捨,直到逮住逃跑者為止。

美麗劍橋

徐志摩有一首名詩叫《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裡的康橋就是劍橋,英文叫“Cambridge”。這個翻譯既非音譯又非意譯,而是二者的混成。劍橋中的“劍”乃是“Cam”的音譯,而“橋”就是“bridge”的意譯了,合起來“ Cambridge”就是“劍橋”了。劍橋大學在牛津大學東北方一百多千米的劍橋市,西南距倫敦約80千米。這裡有一條小河流過,叫“Cam”,這就是劍橋那個“劍”的起源,所以“劍橋”的英文原意就是“Cam河的橋”。卡姆河,按徐志摩的說法稱康河,就從劍橋市流過,劍橋市的大部分位於康河東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現在劍橋市的總人口約10萬,總面積41平方千米。劍橋這個地方最早是康河上的一個渡口,遠在古羅馬時代就有人住了。現在的劍橋則是一座風光十分秀麗的小城,有許多美麗的建築、公園與綠地,處處林木蔥鬱,芳草萋萋,特別是當人們走過那些古老美麗的建築時,例如教堂、圖書館等,每每不禁感嘆那建築的古色古香之餘,還為那建築前一片片碧綠如毯、修剪得整整齊齊、方方正正的草坪而傾倒,嘆息著說:劍橋人呀,真是生活在天堂!

劍橋大學在劍橋就像牛津大學在牛津市內一樣,也分成許多學院, 散佈全市。學院最多的是康河兩岸,在康河兩岸青翠的叢林與草地間,一個個學院一字排開,從北到南分別是:聖約翰學院學院、岡維爾和凱恩斯學院、克萊爾學院、國王學院、聖凱瑟林學院、女王學院。

因為河邊有了這麼多學院,於是便也有了許多的橋,其中最有名的是兩座:嘆息橋和數學橋。嘆息橋的上面蓋了頂,像條隧道似的,兩邊有一排排像窗戶的小格,過橋的人可以伏在上面盡情地看河上那些累得臉紅脖子粗的划船者。關於嘆息橋名字的來源,有人說是因為當年劍橋女學生經常從這座橋外出同戀人幽會,回來晚了,被校方發現,就會被責令閉門思過。於是,每當她們經過此橋時,便不免感嘆愛的艱難,嘆息橋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

前面遊法國時我們只有巴黎要去,遊英國就不同了,倫敦固然是最緊要之地,但並沒有重要到像巴黎對於法國一樣,倫敦之外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可錯過的好去處。我們要去的是除倫敦外英國最值得逛的三個地方:莎士比亞故鄉牛津與劍橋,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是大城市,而是三座小城。

莎士比亞的故鄉

斯特拉特福只是一個小鎮,但在英國甚至全世界都鼎鼎大名,只因為它是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位於英格蘭真正的地理中心,從它出發,到英格蘭東、西、南面的大海的距離與到北面英格蘭與蘇格蘭邊境的距離大致相等。斯特拉特福的居民只有2萬來人,每年來這裡的遊客是這個數目的上百倍。人們到這兒來當然是想看看莎士比亞的故居,看看是什麼靈秀之地能養育如此偉大的文學天才。

斯特拉特福的確是個美麗的地方,這裡雖然不是通都大邑,然而那風景之優美簡直有如仙境:鎮邊是一條清澈無比、水流平緩的小河,常有雪白的天鵝靜靜地浮在河面,兩岸林木扶疏,或高或低,錯落有致林木下翠綠一片的芳草地有如綠毯。當我們遠遠走近時,就會發現叢林之中有一座尖塔躍然而出,並不高聳,如此地的風光一般纖美,這就到了莎士比亞故居了。莎士比亞故居有好幾個景點,分別是:莎士比亞的誕生地、“新寓”、霍爾園、莎士比亞墓、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莎士比亞誕生之所位於斯特拉特福鎮中心的亨利街上。這是一棟幾乎整個兒都是木頭做的兩層小樓,是典型的英格蘭鄉舍:牆壁刷成白色,尖尖的屋頂是棕色的,全屋的最高點是煙囪。外面牆根下圍著一圈紅豔豔的花圃。從底下一個門廊通進去就可以瞻仰這個屋舍了。重點在樓上,那裡的一個房間據說是莎士比亞的誕生之處,裡面甚至有一個搖籃。房間裡的牆上有許多與我們中國在名勝處常見的“××地××人到此一遊”之類的題字,這些名字都是大有來頭的,如司各特、狄更斯、薩克雷、勃朗寧,等等。出了屋子,在後面會看見個花園,裡面的花草樹木只要您認真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就會知道它們的名字,因為它們都是在莎士比亞作品中出現過的各種植物。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段話,裡頭就有好幾種植物的名字,那是奧菲利婭將死之時的情景:

小溪之旁,斜生著一株楊柳,它毿毿的枝葉倒映在明鏡般的水流之中;她編了幾個奇異的花環來到那裡,用的是毛茛、蕁麻、雛菊和長頸蘭。

不用說,這些植物花園裡都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離開莎士比亞誕生地後,出了門,沿著大馬路往前走,不久就會到達另一所房子,名叫“哈佛居”。從這個名字大家可以猜到誰是它的主人,他名叫托馬斯·羅傑斯,是約翰·哈佛的外祖父,約翰·哈佛就是現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創建者。

莎士比亞成了富翁後在故鄉買了大房子,就是所謂的“新寓”。莎士比亞的晚年就在這裡度過。不過這裡現在已經看不到房子了,它成了一片廢墟,只剩幾塊磚瓦和一個花園。

下一個景點是“霍爾園”,就是莎士比亞的大女兒蘇珊娜和她那作為著名醫生的丈夫約翰·霍爾住的地方,所以叫“霍爾園”。這是斯特拉特福保存得最好、最美的伊麗莎白時代的房子。室內各種陳設同400年前還是一個樣,充滿了莎士比亞時代的氣息。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再下一個景點是莎士比亞墓。莎土比亞死後葬在家鄉那條小河畔“聖三一教堂”,他的墳墓相當儉樸,與他今日的地位殊不相稱,但這倒不會影響到這兒來仰的人們的崇敬之心,經常有人把鮮花奉上,墓地有一尊莎土比亞的胸像,據說是其同時代人雕刻的,大體能反映莎士比亞的真實相貌。

從莎士比亞墓往北,穿過一座美麗的花園,再繼續北行一段時間就來到了被稱為莎比亞的活的紀念碑的皇家莎土比亞劇院。這是一棟紅牆的樸素建築,1932年時進行了第一場演出,從此終年不斷地演出莎士比亞的刷作,其演出水平世界一流。

小城牛津

“牛津”這個詞譯得有點怪,它不是像平常英譯漢一樣的音譯,而是意譯。牛津的英文是“Oxford”,它是由兩個詞連綴而成的,一個是“ox”,另一個是“ford”,“ox”即“公牛”,“ford”有“渡口”之意,而渡口在古漢語中稱“津”。這樣,ox和ford合起來就是“公牛渡口”,用漢語意譯就成“牛津”了。牛津城是英格蘭牛津郡內的一個市或者說一個區,位於泰晤士河畔,距首都倫敦近80千米,牛津從來只是一座小城,人口即使到了現在也不過十來萬,它之所以會佔有席醒目之地,要勞駕我們來這裡逛逛,僅僅因為在這座小城裡有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牛津大學的起源要追溯到12世紀中葉。此前英國想上大學的學生都要去巴黎大學,但1167年前後,巴黎大學拒收英國學生。原來大批去巴黎大學求學的英國學生斷了門路。於是,這群學生和一些學者開始聚集在牛津講學,牛津大學由此誕生了。由於這批新來的文化人年輕氣盛,很快同當地居民發生了矛盾,打架鬥毆頭破血流是常有的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久後,大約是1209年些受不了的學生就離開了牛津,往東遷到劍橋,在那裡講學,這就是劍橋大學的起源。一方面為了管好這些愛鬧事的學生,另一方面也為了使日漸增多的學生有一個固定的棲身之處,牛津大學漸漸地有了學院。學院是管理學生的一種方式,就像部隊把團分成營一樣,牛津將大學分成學院,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

學院的命名也各有各的特色與歷史,有的同宗教有關,有的是為了紀念某位重要人士或某次重大事件,有的則純粹是因為某件不起眼的小東西。例如取名“基督教堂學院”是因為在這個學院裡有牛津最古老的大教堂;王后學院是為了紀念愛德華三世的妻子;萬靈學院是為了此以慰籍百年戰爭中犧牲的國之英靈;還有一個學院叫“布拉斯諾茲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銅鼻子”,這是因為該院大門上原來有個銅門環樣子像鼻子,現在這個“銅鼻子”還供奉在學院餐廳的神龕裡呢。更有意思的是有所“新學院”,建立於14世紀,也許當初建立時因為它是新的,所以就叫新學院,但現在過去都6個多世紀了,早就舊得發黴了,可還叫“新學院”!各學院成立的時間也很不相同,前後相隔可能有好幾個世紀。例如最早的大學學院成立於1249年,聖凱瑟琳學院成立於1963年,二者相差700多年。

到1979年,牛津大學的學院共達37所,各個學院之間在權利上是平等的、相互獨立的,各有各的院長,各管各的事,只是在頒佈學位等時候才冠以統一的牛津大學之名。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牛津大學是一座“散漫”的大學,說它散漫,是因為它的校園沒有圍牆,三十多個學院隨意地散佈在整個牛津城,這裡一座,那裡一座,好像根本沒有什麼牛津大學,有的只是三十幾所獨立的學院。這些學院都有自己的房子,房子的結構通常是這樣的:一個四方的框框,四面都是樓房,有教堂、教室、圖書館等,中間是庭院或者花園,有時也有建築。每個學院就是由一個或者幾個這樣的四邊形院落組成的。

英國有句俗話:老的就是好的。最好地說明了英國人那極其尊重傳統或者乾脆說是守舊的民族特性,這個特性在英國文化精神的凝聚之地牛津,表達得特別分明。以下就是牛津一些古老的傳統與儀式14世紀時,一天牛津大學的學生又同牛津城裡的居民因在酒館裡打口水仗引發了大沖突,全城全校成千上萬的市民與學生都參加了,一直打了三天三夜,好幾個學生被打死了。後來經國王裁決,市民們應負主要責任。於是下令每年這一天,2月10日,要在聖瑪麗教堂為被打死的學生舉行追悼儀式,牛津市長和士紳們都要參加,而且每次要捐款40便士。此後,在幾乎整整500年裡,愛德華國王連同他的金雀花王朝早已灰飛煙滅,牛津人卻仍每年都要舉行這個儀式,由此可見牛津人尊重傳統有多厲害。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還有,當600多年前王后學院創辦並設立管理委員會時,那位創辦人思量應該有多少個委員呢?他突然想起耶穌有12個門徒,便規定了12個委員。他又深知學院的錢來之不易,每逢新年就讓管錢的司庫送給他們每人一根針和一些線,給時說一聲:“拿著這些勤儉度日。”現在,幾百年過去了,院長和管理委員不知換了多少屆,但每逢新年,院長仍要司庫向依然是12名的管理委員給同樣的東西,並說一聲“拿著這些勤儉度日”。

當然,歸根結底,牛津大學之所以久負盛名,原因主要可不是這各種古老的傳統,而是它的確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學:有了不起的師資,也出了許多了不起的學生。出自牛津的英國曆史名人可謂多矣:例如克里特文明的發現者伊文思、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托馬斯·莫爾、詩人雪萊、哲學家洛克、近代化學與物理學這兩門自然科學主體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波意耳,等等,數不勝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在牛津,學生們的生活給照顧得相當好。學校給大部分學生提供寬敞的宿舍,裡頭各種生活、學習設備十分齊全。學校甚至還給你配備了僕人,替你鋪床疊被、打掃房間。不過你可不能像僕人一樣待他,因為他還負有學校給他的特別使命:監視你。例如看你有沒有睡懶覺、在不在學校,到哪兒去了,如果不在,他們就會上報。所以學生們都管他們叫“偵察兵”,為了過得自在點,可以時常溜出去玩兒,學生們往往反過來討好“偵察兵”。除了偵察兵外,牛津大學還有古老的“學監”,他們經常在校園巡遊,這時身旁總跟著兩條“牛頭犬”,往往是兩個膀大腰圓的傢伙,如果看到哪個學生違紀就去抓人,學生往往撒腿就跑,這時“牛頭犬”們就會像獵狗攆兔子一樣窮追不捨,直到逮住逃跑者為止。

美麗劍橋

徐志摩有一首名詩叫《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裡的康橋就是劍橋,英文叫“Cambridge”。這個翻譯既非音譯又非意譯,而是二者的混成。劍橋中的“劍”乃是“Cam”的音譯,而“橋”就是“bridge”的意譯了,合起來“ Cambridge”就是“劍橋”了。劍橋大學在牛津大學東北方一百多千米的劍橋市,西南距倫敦約80千米。這裡有一條小河流過,叫“Cam”,這就是劍橋那個“劍”的起源,所以“劍橋”的英文原意就是“Cam河的橋”。卡姆河,按徐志摩的說法稱康河,就從劍橋市流過,劍橋市的大部分位於康河東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現在劍橋市的總人口約10萬,總面積41平方千米。劍橋這個地方最早是康河上的一個渡口,遠在古羅馬時代就有人住了。現在的劍橋則是一座風光十分秀麗的小城,有許多美麗的建築、公園與綠地,處處林木蔥鬱,芳草萋萋,特別是當人們走過那些古老美麗的建築時,例如教堂、圖書館等,每每不禁感嘆那建築的古色古香之餘,還為那建築前一片片碧綠如毯、修剪得整整齊齊、方方正正的草坪而傾倒,嘆息著說:劍橋人呀,真是生活在天堂!

劍橋大學在劍橋就像牛津大學在牛津市內一樣,也分成許多學院, 散佈全市。學院最多的是康河兩岸,在康河兩岸青翠的叢林與草地間,一個個學院一字排開,從北到南分別是:聖約翰學院學院、岡維爾和凱恩斯學院、克萊爾學院、國王學院、聖凱瑟林學院、女王學院。

因為河邊有了這麼多學院,於是便也有了許多的橋,其中最有名的是兩座:嘆息橋和數學橋。嘆息橋的上面蓋了頂,像條隧道似的,兩邊有一排排像窗戶的小格,過橋的人可以伏在上面盡情地看河上那些累得臉紅脖子粗的划船者。關於嘆息橋名字的來源,有人說是因為當年劍橋女學生經常從這座橋外出同戀人幽會,回來晚了,被校方發現,就會被責令閉門思過。於是,每當她們經過此橋時,便不免感嘆愛的艱難,嘆息橋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前面講牛津大學的歷史時我們已經講過,劍橋大學始創於1209年左右,是年牛津大學一批學生因為受不了同牛津市民之間的打鬥,離開了牛津而來到劍橋,創辦了一所新大學。建校後的四百多年裡,劍橋都無法同牛津相比,但到了17世紀,劍橋的學術聲望開始突飛猛進,進入了英國和世界一流學府之列,一些太陽般光輝燦爛的巨星開始在這裡發出璀璨的光芒。

劍橋大學地位最崇高的一個講座是盧卡斯講座,這是17世紀時根據位教師的遺囑設立的,第一個擔任盧卡斯講座教授的是號稱“歐洲最優秀的學者”的巴羅教授,6年之後退休時他推薦的繼任人乃是牛頓,時年僅26歲,4年前剛剛從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牛頓擔任盧卡斯講座教授長達30餘年,令劍橋大學成為歐洲科學研究,特別是數學研究的中心。

19世紀時,劍橋大學又設立了卡文迪什實驗物理學講座教授,並建立了卡文迪什實驗室,令劍橋大學在物理學上也走到了世界的最前沿只要看看下面這幾任講座教授的名字我們就知道它如何了不起了:麥克斯韋、湯姆遜、盧瑟福,三人都是物理學史上有名的大師。除了上面這些,劍橋還出過一些我們熟悉的偉人:政治家克倫威爾、詩人彌爾頓和拜倫、哲學家培根、進化論的提出者達爾文、經濟學家凱恩斯、哲學家羅素與維特根斯坦,等等,都是在他們的領域中有如太陽一般的人物。正是因為這些巨人的光芒讓劍橋大學成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大學之一,其光輝,尤其是科學上的光輝全世界無出其右。


"

前面遊法國時我們只有巴黎要去,遊英國就不同了,倫敦固然是最緊要之地,但並沒有重要到像巴黎對於法國一樣,倫敦之外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可錯過的好去處。我們要去的是除倫敦外英國最值得逛的三個地方:莎士比亞故鄉牛津與劍橋,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是大城市,而是三座小城。

莎士比亞的故鄉

斯特拉特福只是一個小鎮,但在英國甚至全世界都鼎鼎大名,只因為它是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位於英格蘭真正的地理中心,從它出發,到英格蘭東、西、南面的大海的距離與到北面英格蘭與蘇格蘭邊境的距離大致相等。斯特拉特福的居民只有2萬來人,每年來這裡的遊客是這個數目的上百倍。人們到這兒來當然是想看看莎士比亞的故居,看看是什麼靈秀之地能養育如此偉大的文學天才。

斯特拉特福的確是個美麗的地方,這裡雖然不是通都大邑,然而那風景之優美簡直有如仙境:鎮邊是一條清澈無比、水流平緩的小河,常有雪白的天鵝靜靜地浮在河面,兩岸林木扶疏,或高或低,錯落有致林木下翠綠一片的芳草地有如綠毯。當我們遠遠走近時,就會發現叢林之中有一座尖塔躍然而出,並不高聳,如此地的風光一般纖美,這就到了莎士比亞故居了。莎士比亞故居有好幾個景點,分別是:莎士比亞的誕生地、“新寓”、霍爾園、莎士比亞墓、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莎士比亞誕生之所位於斯特拉特福鎮中心的亨利街上。這是一棟幾乎整個兒都是木頭做的兩層小樓,是典型的英格蘭鄉舍:牆壁刷成白色,尖尖的屋頂是棕色的,全屋的最高點是煙囪。外面牆根下圍著一圈紅豔豔的花圃。從底下一個門廊通進去就可以瞻仰這個屋舍了。重點在樓上,那裡的一個房間據說是莎士比亞的誕生之處,裡面甚至有一個搖籃。房間裡的牆上有許多與我們中國在名勝處常見的“××地××人到此一遊”之類的題字,這些名字都是大有來頭的,如司各特、狄更斯、薩克雷、勃朗寧,等等。出了屋子,在後面會看見個花園,裡面的花草樹木只要您認真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就會知道它們的名字,因為它們都是在莎士比亞作品中出現過的各種植物。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段話,裡頭就有好幾種植物的名字,那是奧菲利婭將死之時的情景:

小溪之旁,斜生著一株楊柳,它毿毿的枝葉倒映在明鏡般的水流之中;她編了幾個奇異的花環來到那裡,用的是毛茛、蕁麻、雛菊和長頸蘭。

不用說,這些植物花園裡都有。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離開莎士比亞誕生地後,出了門,沿著大馬路往前走,不久就會到達另一所房子,名叫“哈佛居”。從這個名字大家可以猜到誰是它的主人,他名叫托馬斯·羅傑斯,是約翰·哈佛的外祖父,約翰·哈佛就是現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創建者。

莎士比亞成了富翁後在故鄉買了大房子,就是所謂的“新寓”。莎士比亞的晚年就在這裡度過。不過這裡現在已經看不到房子了,它成了一片廢墟,只剩幾塊磚瓦和一個花園。

下一個景點是“霍爾園”,就是莎士比亞的大女兒蘇珊娜和她那作為著名醫生的丈夫約翰·霍爾住的地方,所以叫“霍爾園”。這是斯特拉特福保存得最好、最美的伊麗莎白時代的房子。室內各種陳設同400年前還是一個樣,充滿了莎士比亞時代的氣息。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再下一個景點是莎士比亞墓。莎土比亞死後葬在家鄉那條小河畔“聖三一教堂”,他的墳墓相當儉樸,與他今日的地位殊不相稱,但這倒不會影響到這兒來仰的人們的崇敬之心,經常有人把鮮花奉上,墓地有一尊莎土比亞的胸像,據說是其同時代人雕刻的,大體能反映莎士比亞的真實相貌。

從莎士比亞墓往北,穿過一座美麗的花園,再繼續北行一段時間就來到了被稱為莎比亞的活的紀念碑的皇家莎土比亞劇院。這是一棟紅牆的樸素建築,1932年時進行了第一場演出,從此終年不斷地演出莎士比亞的刷作,其演出水平世界一流。

小城牛津

“牛津”這個詞譯得有點怪,它不是像平常英譯漢一樣的音譯,而是意譯。牛津的英文是“Oxford”,它是由兩個詞連綴而成的,一個是“ox”,另一個是“ford”,“ox”即“公牛”,“ford”有“渡口”之意,而渡口在古漢語中稱“津”。這樣,ox和ford合起來就是“公牛渡口”,用漢語意譯就成“牛津”了。牛津城是英格蘭牛津郡內的一個市或者說一個區,位於泰晤士河畔,距首都倫敦近80千米,牛津從來只是一座小城,人口即使到了現在也不過十來萬,它之所以會佔有席醒目之地,要勞駕我們來這裡逛逛,僅僅因為在這座小城裡有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牛津大學的起源要追溯到12世紀中葉。此前英國想上大學的學生都要去巴黎大學,但1167年前後,巴黎大學拒收英國學生。原來大批去巴黎大學求學的英國學生斷了門路。於是,這群學生和一些學者開始聚集在牛津講學,牛津大學由此誕生了。由於這批新來的文化人年輕氣盛,很快同當地居民發生了矛盾,打架鬥毆頭破血流是常有的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久後,大約是1209年些受不了的學生就離開了牛津,往東遷到劍橋,在那裡講學,這就是劍橋大學的起源。一方面為了管好這些愛鬧事的學生,另一方面也為了使日漸增多的學生有一個固定的棲身之處,牛津大學漸漸地有了學院。學院是管理學生的一種方式,就像部隊把團分成營一樣,牛津將大學分成學院,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

學院的命名也各有各的特色與歷史,有的同宗教有關,有的是為了紀念某位重要人士或某次重大事件,有的則純粹是因為某件不起眼的小東西。例如取名“基督教堂學院”是因為在這個學院裡有牛津最古老的大教堂;王后學院是為了紀念愛德華三世的妻子;萬靈學院是為了此以慰籍百年戰爭中犧牲的國之英靈;還有一個學院叫“布拉斯諾茲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銅鼻子”,這是因為該院大門上原來有個銅門環樣子像鼻子,現在這個“銅鼻子”還供奉在學院餐廳的神龕裡呢。更有意思的是有所“新學院”,建立於14世紀,也許當初建立時因為它是新的,所以就叫新學院,但現在過去都6個多世紀了,早就舊得發黴了,可還叫“新學院”!各學院成立的時間也很不相同,前後相隔可能有好幾個世紀。例如最早的大學學院成立於1249年,聖凱瑟琳學院成立於1963年,二者相差700多年。

到1979年,牛津大學的學院共達37所,各個學院之間在權利上是平等的、相互獨立的,各有各的院長,各管各的事,只是在頒佈學位等時候才冠以統一的牛津大學之名。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牛津大學是一座“散漫”的大學,說它散漫,是因為它的校園沒有圍牆,三十多個學院隨意地散佈在整個牛津城,這裡一座,那裡一座,好像根本沒有什麼牛津大學,有的只是三十幾所獨立的學院。這些學院都有自己的房子,房子的結構通常是這樣的:一個四方的框框,四面都是樓房,有教堂、教室、圖書館等,中間是庭院或者花園,有時也有建築。每個學院就是由一個或者幾個這樣的四邊形院落組成的。

英國有句俗話:老的就是好的。最好地說明了英國人那極其尊重傳統或者乾脆說是守舊的民族特性,這個特性在英國文化精神的凝聚之地牛津,表達得特別分明。以下就是牛津一些古老的傳統與儀式14世紀時,一天牛津大學的學生又同牛津城裡的居民因在酒館裡打口水仗引發了大沖突,全城全校成千上萬的市民與學生都參加了,一直打了三天三夜,好幾個學生被打死了。後來經國王裁決,市民們應負主要責任。於是下令每年這一天,2月10日,要在聖瑪麗教堂為被打死的學生舉行追悼儀式,牛津市長和士紳們都要參加,而且每次要捐款40便士。此後,在幾乎整整500年裡,愛德華國王連同他的金雀花王朝早已灰飛煙滅,牛津人卻仍每年都要舉行這個儀式,由此可見牛津人尊重傳統有多厲害。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還有,當600多年前王后學院創辦並設立管理委員會時,那位創辦人思量應該有多少個委員呢?他突然想起耶穌有12個門徒,便規定了12個委員。他又深知學院的錢來之不易,每逢新年就讓管錢的司庫送給他們每人一根針和一些線,給時說一聲:“拿著這些勤儉度日。”現在,幾百年過去了,院長和管理委員不知換了多少屆,但每逢新年,院長仍要司庫向依然是12名的管理委員給同樣的東西,並說一聲“拿著這些勤儉度日”。

當然,歸根結底,牛津大學之所以久負盛名,原因主要可不是這各種古老的傳統,而是它的確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學:有了不起的師資,也出了許多了不起的學生。出自牛津的英國曆史名人可謂多矣:例如克里特文明的發現者伊文思、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托馬斯·莫爾、詩人雪萊、哲學家洛克、近代化學與物理學這兩門自然科學主體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波意耳,等等,數不勝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在牛津,學生們的生活給照顧得相當好。學校給大部分學生提供寬敞的宿舍,裡頭各種生活、學習設備十分齊全。學校甚至還給你配備了僕人,替你鋪床疊被、打掃房間。不過你可不能像僕人一樣待他,因為他還負有學校給他的特別使命:監視你。例如看你有沒有睡懶覺、在不在學校,到哪兒去了,如果不在,他們就會上報。所以學生們都管他們叫“偵察兵”,為了過得自在點,可以時常溜出去玩兒,學生們往往反過來討好“偵察兵”。除了偵察兵外,牛津大學還有古老的“學監”,他們經常在校園巡遊,這時身旁總跟著兩條“牛頭犬”,往往是兩個膀大腰圓的傢伙,如果看到哪個學生違紀就去抓人,學生往往撒腿就跑,這時“牛頭犬”們就會像獵狗攆兔子一樣窮追不捨,直到逮住逃跑者為止。

美麗劍橋

徐志摩有一首名詩叫《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裡的康橋就是劍橋,英文叫“Cambridge”。這個翻譯既非音譯又非意譯,而是二者的混成。劍橋中的“劍”乃是“Cam”的音譯,而“橋”就是“bridge”的意譯了,合起來“ Cambridge”就是“劍橋”了。劍橋大學在牛津大學東北方一百多千米的劍橋市,西南距倫敦約80千米。這裡有一條小河流過,叫“Cam”,這就是劍橋那個“劍”的起源,所以“劍橋”的英文原意就是“Cam河的橋”。卡姆河,按徐志摩的說法稱康河,就從劍橋市流過,劍橋市的大部分位於康河東岸。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現在劍橋市的總人口約10萬,總面積41平方千米。劍橋這個地方最早是康河上的一個渡口,遠在古羅馬時代就有人住了。現在的劍橋則是一座風光十分秀麗的小城,有許多美麗的建築、公園與綠地,處處林木蔥鬱,芳草萋萋,特別是當人們走過那些古老美麗的建築時,例如教堂、圖書館等,每每不禁感嘆那建築的古色古香之餘,還為那建築前一片片碧綠如毯、修剪得整整齊齊、方方正正的草坪而傾倒,嘆息著說:劍橋人呀,真是生活在天堂!

劍橋大學在劍橋就像牛津大學在牛津市內一樣,也分成許多學院, 散佈全市。學院最多的是康河兩岸,在康河兩岸青翠的叢林與草地間,一個個學院一字排開,從北到南分別是:聖約翰學院學院、岡維爾和凱恩斯學院、克萊爾學院、國王學院、聖凱瑟林學院、女王學院。

因為河邊有了這麼多學院,於是便也有了許多的橋,其中最有名的是兩座:嘆息橋和數學橋。嘆息橋的上面蓋了頂,像條隧道似的,兩邊有一排排像窗戶的小格,過橋的人可以伏在上面盡情地看河上那些累得臉紅脖子粗的划船者。關於嘆息橋名字的來源,有人說是因為當年劍橋女學生經常從這座橋外出同戀人幽會,回來晚了,被校方發現,就會被責令閉門思過。於是,每當她們經過此橋時,便不免感嘆愛的艱難,嘆息橋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前面講牛津大學的歷史時我們已經講過,劍橋大學始創於1209年左右,是年牛津大學一批學生因為受不了同牛津市民之間的打鬥,離開了牛津而來到劍橋,創辦了一所新大學。建校後的四百多年裡,劍橋都無法同牛津相比,但到了17世紀,劍橋的學術聲望開始突飛猛進,進入了英國和世界一流學府之列,一些太陽般光輝燦爛的巨星開始在這裡發出璀璨的光芒。

劍橋大學地位最崇高的一個講座是盧卡斯講座,這是17世紀時根據位教師的遺囑設立的,第一個擔任盧卡斯講座教授的是號稱“歐洲最優秀的學者”的巴羅教授,6年之後退休時他推薦的繼任人乃是牛頓,時年僅26歲,4年前剛剛從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牛頓擔任盧卡斯講座教授長達30餘年,令劍橋大學成為歐洲科學研究,特別是數學研究的中心。

19世紀時,劍橋大學又設立了卡文迪什實驗物理學講座教授,並建立了卡文迪什實驗室,令劍橋大學在物理學上也走到了世界的最前沿只要看看下面這幾任講座教授的名字我們就知道它如何了不起了:麥克斯韋、湯姆遜、盧瑟福,三人都是物理學史上有名的大師。除了上面這些,劍橋還出過一些我們熟悉的偉人:政治家克倫威爾、詩人彌爾頓和拜倫、哲學家培根、進化論的提出者達爾文、經濟學家凱恩斯、哲學家羅素與維特根斯坦,等等,都是在他們的領域中有如太陽一般的人物。正是因為這些巨人的光芒讓劍橋大學成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大學之一,其光輝,尤其是科學上的光輝全世界無出其右。


英國最值得去的只有倫敦?這三座小城同樣不容錯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