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
"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英國貴族女性

作者蘭臺,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我們經常能從電視上、互聯網上看到適齡青年男子抱怨婚姻對象或者結婚呢對象的父母要求男方提供車子、房子……總之,在今天女方以及女方家屬在婚姻過程中對男方提出比較高的物質要求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從退休的大爺大媽到才上小學的孩子,每個人都能調侃幾句“沒錢就別結婚。”

我想今天這篇文章可能會讓這些抱怨女方提出過高物質要求的男性感到一絲快意,因為一百多年前的英國,這種煩惱更多屬於女方而不是男方。

如果愛看西方名著的朋友,應該知道一個經常出現在19世紀各種小說裡的名詞“老姑娘”,英文“spinster”。

其實這個詞的最初發源地就是英國,在英國,這些“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甚至成了一種令英國政府棘手的社會問題了。

1851年英國第一次進行了人口普查,這也是世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結果是英國本土竟然有276萬5000單身成年女性。另一項數據更令英國政府吃驚,在英格蘭,45—49歲的女性群體中未婚女性佔了1/7,在蘇格蘭地區這個比例則是1/5。

為什麼十九世紀英國會出現這麼多終生未婚的中產階級女性?

主要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客觀原因,整個19世紀英國一直是女多男少,1851年人口普查結果英國本土女性比男性足足多了50萬人;另外,從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資料看,至少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後,英國男嬰死亡率就比女嬰高不少,以至於到了1851年人口普查時人們發現,在英格蘭本土,25—29歲的成年人裡男女比例竟然達到了驚人的83:100。

英國男嬰的高死亡率使得英國本土女性人數要多於男性。

"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英國貴族女性

作者蘭臺,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我們經常能從電視上、互聯網上看到適齡青年男子抱怨婚姻對象或者結婚呢對象的父母要求男方提供車子、房子……總之,在今天女方以及女方家屬在婚姻過程中對男方提出比較高的物質要求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從退休的大爺大媽到才上小學的孩子,每個人都能調侃幾句“沒錢就別結婚。”

我想今天這篇文章可能會讓這些抱怨女方提出過高物質要求的男性感到一絲快意,因為一百多年前的英國,這種煩惱更多屬於女方而不是男方。

如果愛看西方名著的朋友,應該知道一個經常出現在19世紀各種小說裡的名詞“老姑娘”,英文“spinster”。

其實這個詞的最初發源地就是英國,在英國,這些“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甚至成了一種令英國政府棘手的社會問題了。

1851年英國第一次進行了人口普查,這也是世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結果是英國本土竟然有276萬5000單身成年女性。另一項數據更令英國政府吃驚,在英格蘭,45—49歲的女性群體中未婚女性佔了1/7,在蘇格蘭地區這個比例則是1/5。

為什麼十九世紀英國會出現這麼多終生未婚的中產階級女性?

主要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客觀原因,整個19世紀英國一直是女多男少,1851年人口普查結果英國本土女性比男性足足多了50萬人;另外,從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資料看,至少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後,英國男嬰死亡率就比女嬰高不少,以至於到了1851年人口普查時人們發現,在英格蘭本土,25—29歲的成年人裡男女比例竟然達到了驚人的83:100。

英國男嬰的高死亡率使得英國本土女性人數要多於男性。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英國畫家筆下的中產階級女性

第二個原因還是客觀原因,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英國之所以號稱日不落帝國,就是因為全世界都遍佈英國殖民地,既然英國有那麼多殖民地,當然需要足夠英國人去殖民地開拓。

1846—1850年間,英國本土每年向各殖民地輸送19.91萬人口,而到了1890年這個數據是21.48萬人。而根據各種統計,每十個移民裡又有九個年齡在40歲以下,,這裡面又以男性佔絕對多數。

1861年英國本土移民數據顯示,當年有12萬4千男性移民海外殖民地,而女性移民數量只有4萬1千人。而這些移民裡除了底層貧民外,中產階級男性佔了大多數,他們或者在殖民地做軍官、公務員,或者經商。以至於當時英國本土報紙都哀嘆“英國紳士可以出現在世界任何地方,唯獨排除了英國。”

移民潮使得英國本土本來就畸形的男女比例更加畸形,這也必然造成許多英國女性在本土不可能找到丈夫。

第三個原因,同時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英國之所以有那麼多中產階級“剩女”,和當時英國社會婚姻風氣有關。

19世紀末英國有一個笑話,講的是如何分別自己的白馬王子是大資本家的少爺還是貴族少爺。

當白馬王子和這位可愛的女性發生關係後,第二天一早說我爸有多少多少錢的,這個白馬王子肯定是資本家的少爺;要是早上起來問女方,你爸到底有多少錢?這肯定是貴族少爺。

"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英國貴族女性

作者蘭臺,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我們經常能從電視上、互聯網上看到適齡青年男子抱怨婚姻對象或者結婚呢對象的父母要求男方提供車子、房子……總之,在今天女方以及女方家屬在婚姻過程中對男方提出比較高的物質要求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從退休的大爺大媽到才上小學的孩子,每個人都能調侃幾句“沒錢就別結婚。”

我想今天這篇文章可能會讓這些抱怨女方提出過高物質要求的男性感到一絲快意,因為一百多年前的英國,這種煩惱更多屬於女方而不是男方。

如果愛看西方名著的朋友,應該知道一個經常出現在19世紀各種小說裡的名詞“老姑娘”,英文“spinster”。

其實這個詞的最初發源地就是英國,在英國,這些“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甚至成了一種令英國政府棘手的社會問題了。

1851年英國第一次進行了人口普查,這也是世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結果是英國本土竟然有276萬5000單身成年女性。另一項數據更令英國政府吃驚,在英格蘭,45—49歲的女性群體中未婚女性佔了1/7,在蘇格蘭地區這個比例則是1/5。

為什麼十九世紀英國會出現這麼多終生未婚的中產階級女性?

主要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客觀原因,整個19世紀英國一直是女多男少,1851年人口普查結果英國本土女性比男性足足多了50萬人;另外,從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資料看,至少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後,英國男嬰死亡率就比女嬰高不少,以至於到了1851年人口普查時人們發現,在英格蘭本土,25—29歲的成年人裡男女比例竟然達到了驚人的83:100。

英國男嬰的高死亡率使得英國本土女性人數要多於男性。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英國畫家筆下的中產階級女性

第二個原因還是客觀原因,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英國之所以號稱日不落帝國,就是因為全世界都遍佈英國殖民地,既然英國有那麼多殖民地,當然需要足夠英國人去殖民地開拓。

1846—1850年間,英國本土每年向各殖民地輸送19.91萬人口,而到了1890年這個數據是21.48萬人。而根據各種統計,每十個移民裡又有九個年齡在40歲以下,,這裡面又以男性佔絕對多數。

1861年英國本土移民數據顯示,當年有12萬4千男性移民海外殖民地,而女性移民數量只有4萬1千人。而這些移民裡除了底層貧民外,中產階級男性佔了大多數,他們或者在殖民地做軍官、公務員,或者經商。以至於當時英國本土報紙都哀嘆“英國紳士可以出現在世界任何地方,唯獨排除了英國。”

移民潮使得英國本土本來就畸形的男女比例更加畸形,這也必然造成許多英國女性在本土不可能找到丈夫。

第三個原因,同時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英國之所以有那麼多中產階級“剩女”,和當時英國社會婚姻風氣有關。

19世紀末英國有一個笑話,講的是如何分別自己的白馬王子是大資本家的少爺還是貴族少爺。

當白馬王子和這位可愛的女性發生關係後,第二天一早說我爸有多少多少錢的,這個白馬王子肯定是資本家的少爺;要是早上起來問女方,你爸到底有多少錢?這肯定是貴族少爺。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末英國女模特

雖然是玩笑,但是這個玩笑可以說深刻反映了當時英國乃至整個歐洲中上層階級在婚姻中嚴重功利性。

這種功利性是不分男女的。

為什麼19世紀英國男性普遍結婚年齡很晚(當時徵婚廣告男性年齡統計)?就是因為沒錢真結不了婚,而且當時社會對中產階級男性在婚姻中的責任要求是必須提供女方衣食無憂,生活水準不能低於女方未婚時的生活水準。

所以想要結婚,必須好好掙錢。

等事業穩定了,能談婚論嫁了,也差不多40歲或者接近40歲了。其實這也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就是這些40歲左右的英國中產男性不太可能找一個同樣年紀的中產女性。

而對於中產階級女性來說,制約她們結婚的最重要理由同樣是財產,也就是嫁妝。

英國乃至歐洲和東方不同,在婚姻中女性受到的保護更多,女性在結婚後也比較獨立自由,但這一切並不是沒有代價的,這一切的代價就是財產,也就是嫁妝,雖然歐洲一直堅持嫡長子繼承製,但是作為家庭一員次子和女兒也是可以分到一部分財產的,而女兒所繼承的財產就是“嫁妝”。

"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英國貴族女性

作者蘭臺,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我們經常能從電視上、互聯網上看到適齡青年男子抱怨婚姻對象或者結婚呢對象的父母要求男方提供車子、房子……總之,在今天女方以及女方家屬在婚姻過程中對男方提出比較高的物質要求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從退休的大爺大媽到才上小學的孩子,每個人都能調侃幾句“沒錢就別結婚。”

我想今天這篇文章可能會讓這些抱怨女方提出過高物質要求的男性感到一絲快意,因為一百多年前的英國,這種煩惱更多屬於女方而不是男方。

如果愛看西方名著的朋友,應該知道一個經常出現在19世紀各種小說裡的名詞“老姑娘”,英文“spinster”。

其實這個詞的最初發源地就是英國,在英國,這些“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甚至成了一種令英國政府棘手的社會問題了。

1851年英國第一次進行了人口普查,這也是世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結果是英國本土竟然有276萬5000單身成年女性。另一項數據更令英國政府吃驚,在英格蘭,45—49歲的女性群體中未婚女性佔了1/7,在蘇格蘭地區這個比例則是1/5。

為什麼十九世紀英國會出現這麼多終生未婚的中產階級女性?

主要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客觀原因,整個19世紀英國一直是女多男少,1851年人口普查結果英國本土女性比男性足足多了50萬人;另外,從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資料看,至少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後,英國男嬰死亡率就比女嬰高不少,以至於到了1851年人口普查時人們發現,在英格蘭本土,25—29歲的成年人裡男女比例竟然達到了驚人的83:100。

英國男嬰的高死亡率使得英國本土女性人數要多於男性。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英國畫家筆下的中產階級女性

第二個原因還是客觀原因,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英國之所以號稱日不落帝國,就是因為全世界都遍佈英國殖民地,既然英國有那麼多殖民地,當然需要足夠英國人去殖民地開拓。

1846—1850年間,英國本土每年向各殖民地輸送19.91萬人口,而到了1890年這個數據是21.48萬人。而根據各種統計,每十個移民裡又有九個年齡在40歲以下,,這裡面又以男性佔絕對多數。

1861年英國本土移民數據顯示,當年有12萬4千男性移民海外殖民地,而女性移民數量只有4萬1千人。而這些移民裡除了底層貧民外,中產階級男性佔了大多數,他們或者在殖民地做軍官、公務員,或者經商。以至於當時英國本土報紙都哀嘆“英國紳士可以出現在世界任何地方,唯獨排除了英國。”

移民潮使得英國本土本來就畸形的男女比例更加畸形,這也必然造成許多英國女性在本土不可能找到丈夫。

第三個原因,同時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英國之所以有那麼多中產階級“剩女”,和當時英國社會婚姻風氣有關。

19世紀末英國有一個笑話,講的是如何分別自己的白馬王子是大資本家的少爺還是貴族少爺。

當白馬王子和這位可愛的女性發生關係後,第二天一早說我爸有多少多少錢的,這個白馬王子肯定是資本家的少爺;要是早上起來問女方,你爸到底有多少錢?這肯定是貴族少爺。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末英國女模特

雖然是玩笑,但是這個玩笑可以說深刻反映了當時英國乃至整個歐洲中上層階級在婚姻中嚴重功利性。

這種功利性是不分男女的。

為什麼19世紀英國男性普遍結婚年齡很晚(當時徵婚廣告男性年齡統計)?就是因為沒錢真結不了婚,而且當時社會對中產階級男性在婚姻中的責任要求是必須提供女方衣食無憂,生活水準不能低於女方未婚時的生活水準。

所以想要結婚,必須好好掙錢。

等事業穩定了,能談婚論嫁了,也差不多40歲或者接近40歲了。其實這也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就是這些40歲左右的英國中產男性不太可能找一個同樣年紀的中產女性。

而對於中產階級女性來說,制約她們結婚的最重要理由同樣是財產,也就是嫁妝。

英國乃至歐洲和東方不同,在婚姻中女性受到的保護更多,女性在結婚後也比較獨立自由,但這一切並不是沒有代價的,這一切的代價就是財產,也就是嫁妝,雖然歐洲一直堅持嫡長子繼承製,但是作為家庭一員次子和女兒也是可以分到一部分財產的,而女兒所繼承的財產就是“嫁妝”。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上流社會舞會

如果一箇中產階級女性“嫁妝”不足,那麼她基本上是不可能和同階級男性締結婚姻的,她想結婚只能“下嫁”給比自己社會地位低的男性,而這又是這些終生未婚的中產階級女性所不願意的。

理查德·波科特就曾經觀察發現在普雷斯頓的中等財產家庭有大量未婚大齡女性,原因就是這些家庭“不願與手藝人聯姻,同時又沒有足夠財產攀上紳士”。

"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英國貴族女性

作者蘭臺,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我們經常能從電視上、互聯網上看到適齡青年男子抱怨婚姻對象或者結婚呢對象的父母要求男方提供車子、房子……總之,在今天女方以及女方家屬在婚姻過程中對男方提出比較高的物質要求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從退休的大爺大媽到才上小學的孩子,每個人都能調侃幾句“沒錢就別結婚。”

我想今天這篇文章可能會讓這些抱怨女方提出過高物質要求的男性感到一絲快意,因為一百多年前的英國,這種煩惱更多屬於女方而不是男方。

如果愛看西方名著的朋友,應該知道一個經常出現在19世紀各種小說裡的名詞“老姑娘”,英文“spinster”。

其實這個詞的最初發源地就是英國,在英國,這些“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甚至成了一種令英國政府棘手的社會問題了。

1851年英國第一次進行了人口普查,這也是世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結果是英國本土竟然有276萬5000單身成年女性。另一項數據更令英國政府吃驚,在英格蘭,45—49歲的女性群體中未婚女性佔了1/7,在蘇格蘭地區這個比例則是1/5。

為什麼十九世紀英國會出現這麼多終生未婚的中產階級女性?

主要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客觀原因,整個19世紀英國一直是女多男少,1851年人口普查結果英國本土女性比男性足足多了50萬人;另外,從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資料看,至少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後,英國男嬰死亡率就比女嬰高不少,以至於到了1851年人口普查時人們發現,在英格蘭本土,25—29歲的成年人裡男女比例竟然達到了驚人的83:100。

英國男嬰的高死亡率使得英國本土女性人數要多於男性。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英國畫家筆下的中產階級女性

第二個原因還是客觀原因,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英國之所以號稱日不落帝國,就是因為全世界都遍佈英國殖民地,既然英國有那麼多殖民地,當然需要足夠英國人去殖民地開拓。

1846—1850年間,英國本土每年向各殖民地輸送19.91萬人口,而到了1890年這個數據是21.48萬人。而根據各種統計,每十個移民裡又有九個年齡在40歲以下,,這裡面又以男性佔絕對多數。

1861年英國本土移民數據顯示,當年有12萬4千男性移民海外殖民地,而女性移民數量只有4萬1千人。而這些移民裡除了底層貧民外,中產階級男性佔了大多數,他們或者在殖民地做軍官、公務員,或者經商。以至於當時英國本土報紙都哀嘆“英國紳士可以出現在世界任何地方,唯獨排除了英國。”

移民潮使得英國本土本來就畸形的男女比例更加畸形,這也必然造成許多英國女性在本土不可能找到丈夫。

第三個原因,同時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英國之所以有那麼多中產階級“剩女”,和當時英國社會婚姻風氣有關。

19世紀末英國有一個笑話,講的是如何分別自己的白馬王子是大資本家的少爺還是貴族少爺。

當白馬王子和這位可愛的女性發生關係後,第二天一早說我爸有多少多少錢的,這個白馬王子肯定是資本家的少爺;要是早上起來問女方,你爸到底有多少錢?這肯定是貴族少爺。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末英國女模特

雖然是玩笑,但是這個玩笑可以說深刻反映了當時英國乃至整個歐洲中上層階級在婚姻中嚴重功利性。

這種功利性是不分男女的。

為什麼19世紀英國男性普遍結婚年齡很晚(當時徵婚廣告男性年齡統計)?就是因為沒錢真結不了婚,而且當時社會對中產階級男性在婚姻中的責任要求是必須提供女方衣食無憂,生活水準不能低於女方未婚時的生活水準。

所以想要結婚,必須好好掙錢。

等事業穩定了,能談婚論嫁了,也差不多40歲或者接近40歲了。其實這也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就是這些40歲左右的英國中產男性不太可能找一個同樣年紀的中產女性。

而對於中產階級女性來說,制約她們結婚的最重要理由同樣是財產,也就是嫁妝。

英國乃至歐洲和東方不同,在婚姻中女性受到的保護更多,女性在結婚後也比較獨立自由,但這一切並不是沒有代價的,這一切的代價就是財產,也就是嫁妝,雖然歐洲一直堅持嫡長子繼承製,但是作為家庭一員次子和女兒也是可以分到一部分財產的,而女兒所繼承的財產就是“嫁妝”。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19世紀上流社會舞會

如果一箇中產階級女性“嫁妝”不足,那麼她基本上是不可能和同階級男性締結婚姻的,她想結婚只能“下嫁”給比自己社會地位低的男性,而這又是這些終生未婚的中產階級女性所不願意的。

理查德·波科特就曾經觀察發現在普雷斯頓的中等財產家庭有大量未婚大齡女性,原因就是這些家庭“不願與手藝人聯姻,同時又沒有足夠財產攀上紳士”。

19世紀英國為何有上百萬中產女性終生未婚?沒錢嫁不起

《簡愛》女主角就是家庭教師

正是這種婚姻上的高不成,低不就造成了整個19世紀英國差不多一直都有超過百萬的中產階級女性終生未婚。

而未婚的中產階級女性其實是很悲慘的,因為當時適合這些女性的工作特別少,在19世紀80年代以前,適合中產階級女性的工作只有家庭教師、護士、女傭,而這裡面最體面,同時也是收入最高的是家庭教師,一年收入是可憐的25鎊,當然包吃包住。

這個25鎊是什麼概念呢?當時倫敦熟練技術工人一年收入是50鎊,而英國外交部在本土招收的英國駐日本公使館,還不會一句日文的日文翻譯,一年年薪是400鎊。

參考資料:

試論19世紀英國的未婚大齡女性問題

英國19世紀女小說家的戀愛婚姻觀

彷徨與吶喊--18、19世紀英國作家筆下的愛情婚姻

從《傲慢與偏見》看歐洲19世紀婚姻的物質性

19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婦女社會角色的嬗變

Sophia A. van Wingerden , The women Suf f rage Movement in B ritain

Mary Lyndon Shanley , Feminism , Marriage, and the L aw inVictorian England

Amy Louise Erickson , Women and Propert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Pat Hudson and W. R. Lee , Women’s Work and the Family E2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1650 - 1914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