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共產黨人治理”的印度大邦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苑基榮】在印度喀拉拉邦,執政的是左翼聯盟,左翼聯盟中唱主角的是印共(馬)。喀拉拉邦在印度名聲顯赫,被印度人看成是“富有、乾淨、好玩兒”的邦,因治理有方、經濟發展有特色還被印度媒體冠以“喀拉拉邦模式”進行報道。這個別具特色的邦還與中國有些特殊關係,在鄭和七下西洋期間,喀拉拉邦是船隊重要的中轉地。幾百年前中國人留下的大魚網至今還給當地漁民帶來實惠。近日,《環球時報》記者走訪喀拉拉邦第二大城市科欽和第三大城市卡利卡特,走進印共(馬)的基層支部,聽當地人講社會變遷,在歷史和現實之間,對如何加強中印兩國的交往,特別是民間交流也有了新的認識。

喀拉拉邦正執行第十三個五年計劃

喀拉拉邦位於印度西南部,西瀕阿拉伯海,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印度第十二大邦。喀拉拉邦人口約3300萬,其中58%為印度教徒,21%為穆斯林,21%為基督教徒。該邦官方語言為馬拉雅拉姆語,首府為特里凡得琅。《環球時報》記者每次從新德里去馬爾代夫都從這裡轉機。從飛機上看,特里凡得琅景色非常美,除海岸線和縱橫交錯的河流外,滿眼都是綠綠的椰林。難怪喀拉拉邦別稱“椰子國”,有數據說,全球60%的白椰殼纖維都來自這裡。

喀拉拉邦氣候宜人,文化發達,被看成是“完好保存印度梵文、古代印度醫學、天文學和《瑜伽經》的地方”。在印度,尤其是北部地區的印度人把喀拉拉邦看成是旅遊和療養勝地。很多到過喀拉拉邦的人都說,這裡是“印度最乾淨、最健康的邦”。喀拉拉邦第二大城市科欽給《環球時報》記者留下的印象是很現代,也挺“西化”,道路兩邊有很多高樓大廈,間或有大型商場、酒吧,也能看到教堂、清真寺。到了晚上,霓虹燈閃爍,街上車水馬龍,很是熱鬧。記者選的賓館位於科欽港入海口的一個人工島上,可遠望科欽新舊兩大港口。各種大型貨輪在拖船引導下進出港口,鳴笛聲一大早就將記者吵醒。島上還有科欽政府的行政機構,隨處可見垃圾桶,街道和社區都被打掃得十分乾淨。

喀拉拉邦是印度第十一大“經濟邦”,人均GDP3300美元,而整個印度的人均GDP約為2000美元。上世紀50年代,印度共產黨人開始執政時學習蘇聯經驗,推出“五年計劃”。目前該邦正在執行第十三個五年計劃(2017年至2022年)。印度媒體在評價該邦經濟時喜歡用“喀拉拉邦模式”等字眼。《印度快報》曾報道,喀邦人口平均壽命與歐美國家差不多,教育程度也不錯。據印媒報道,喀邦建有11個工業區,有5000多個鄉村圖書館,產婦在醫院分娩率達到100%,該邦同時也是印度自殺率和人口出生率最低的邦,並正在努力實現成為印度首個“零無家可歸者”的邦。喀拉拉邦有4個國際機場,這在印度為數不多。特里凡得琅、科欽和卡利卡特的國際機場新修的跑道和寬敞的候機樓都給記者留下很深的印象。科欽國際機場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全部靠太陽能提供電力的機場,據說該機場由來自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名海外印度人集資修建。

走進“共產黨人治理”的印度大邦

這是印度喀拉拉邦卡利卡特市國際機場內部。苑基榮攝

來自哈爾濱的劉爽和喀拉拉邦的喬伊在新加坡相識並結婚,他們回到印度發展已有十多年。他們選擇喀拉拉邦定居除了因為喬伊出生在科欽外,主要還是考慮到這裡生活條件好,氣候也不錯。喬伊從事信息技術行業工作,據他介紹,以印共(馬)為主的左翼聯盟(LDF)執政的喀拉拉邦大力發展科技產業,開辦了印度第一個技術園區。目前該邦是印度第二大信息技術中心,邦收入的1/3來自信息技術產業,印度和很多國際科技巨頭在該邦設有研發中心或工廠。喬伊不是印共(馬)成員,但對左翼聯盟在喀拉拉邦的治理表示很讚賞也很支持。他表示,受益於喀拉拉邦的發展,自己買了3塊地,其中一塊正準備建商場。

左翼聯盟執政清廉,贏得民眾口碑

印度共產黨在喀拉拉邦的活動要追溯到反殖民運動時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現在的科欽、特里凡得琅等地區出現農民和工人的運動。1939年12月,左翼力量在喀拉拉邦成立共產黨。1957年,印度共產黨在喀邦選舉中獲勝,建立地方紅色政權。上世紀60年代,印度共產黨分裂為印度共產黨(馬)等黨派。相關材料顯示,目前,冠以“共產黨”名字的幾個印共黨派的黨員總數接近200萬,是世界上非社會主義國家中最強大的一支共產主義力量。其中印共(馬)佔了一半,黨員接近100萬,其黨旗上畫著鐮刀斧頭。

走進“共產黨人治理”的印度大邦

圖為印度左翼聯盟的成員在喀拉拉邦科欽市組織活動。 苑基榮攝

在印度,左翼聯盟的領導者是印共(馬),左翼聯盟裡面還有全印共產黨等其他小黨。印共(馬)力量最大,也是喀拉拉邦歷次邦選舉組閣的主導力量。印共(馬)總部位於新德里,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是西塔拉姆·亞秋裡。亞秋裡3年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共產黨為中國設計的發展路徑非常了不起!”讓他難忘的是,上世紀80年代隨印共(馬)代表團訪問北京時,還受到鄧小平的接見。

在科欽,《環球時報》記者一出賓館就迎面遇到一個由二三十輛摩托車組成的車隊,每輛摩托車上都插著畫著鐮刀斧頭的紅旗。原來,賓館附近有印共(馬)的一個支部,而賓館門前是支部成員每天升旗的地方。在支部書記庫馬爾帶領下,一些人拿出黨旗,神情莊重地圍著旗杆站成一圈,當紅旗升起時,人們舉起拳頭,齊聲高喊:“共產黨萬歲!”庫馬爾告訴記者,支部每週一或逢國際勞動節等重大節日都要舉行升旗儀式。

科欽碼頭裝卸工人巴伊薩是碼頭工會的成員。巴伊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他眼中,印共(馬)修建港口,發展漁業和遠洋運輸,讓像他這樣的人富裕起來。科欽街頭攤販薩義德一早起來賣早點,說話很樸實,他告訴記者,左翼聯盟的幹部比較清廉,不要回扣,能讓他安心做生意。

科欽司機拉馬爾是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其所在黨組織每個月,甚至有時每週都要開會,主要是研究和解決該地區出現的各種問題,幫助那些有困難的群眾。拉馬爾是左翼聯盟組織的出租車司機工會中的一員,工會權力很大,有400多成員。工會經常組織活動,如與商家集體談判,維護出租車司機群體的權益。從出租車司機到船主,從當地博物館管理員到工人,從小商販到店主,記者接觸到的絕大部分印度人都對以印共(馬)為主導的左翼聯盟表示感激和支持。

走在科欽和卡利卡特的大街小巷,最明顯的感受是,印共(馬)的力量很強大。在科欽,道路兩邊的牆體上畫著印共(馬)的黨旗標識和格瓦拉等革命者的頭像。一些街邊商店和欄杆上也掛著紅旗或喀拉拉邦首席部長皮納拉伊·維賈揚的畫像。維賈揚是一名老共產黨員,2002年被選為印共(馬)中央政治局委員,也是喀邦左翼聯盟的領導者。

走進“共產黨人治理”的印度大邦

印度喀拉拉邦科欽市街頭牆體上隨處可見的左翼陣線聯盟旗幟和標識。苑基榮攝

在科欽的飯店和機場書店,還備有或出售馬恩列毛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距離科欽市區兩個小時車程的阿勒皮回水旅遊區,大部分碼頭、商店、民居也掛著紅旗。更有意思的是,當地人還將紅旗或鐮刀斧頭的標誌畫在椰子樹上,或將紅旗綁在椰子樹上。

在科欽,《環球時報》記者來到一個印有格瓦拉頭像的街頭建築裡,進門時還要脫鞋。得知記者來自中國後,幾名年輕人顯得很熱情,介紹說:“這是印共(馬)黨支部日常組織活動的地方”。在一間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裡,昏暗的吊燈燈光照著四周牆壁上貼著的歷屆黨和邦領導人以及列寧、格瓦拉等人的頭像。很可惜,幾個年輕人英文不太好,無法與記者進行更深入的交流。

在卡利卡特,《環球時報》記者遇到在迪拜工作、帶妻子回國休假的夏爾馬。也是黨員的夏爾馬在迪拜一家貿易公司當主管,據他介紹,海灣國家有大批印度人,從勞工到中高層管理人員都有。印共(馬)國際合作局負責人馬·巴比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喀拉拉邦很大一部分經濟收入來自僑匯。數據顯示,2008年,喀拉拉邦在海灣國家的勞工就超過250萬人,每年僑匯接近70億美元,位居各邦之首,約為印度僑匯總量的15%。2015年,喀邦居民存款總額為140億美元,相當於印度所有居民賬戶存款的1/6。

談到自己的家鄉,夏爾馬介紹,印度獨立時繼承的是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喀拉拉邦第一個選舉產生的共產黨政府推出觸動地主階層利益的“土地改革條例”,土改促進了該邦經濟社會的發展。該條例1957年被修改為邦法律,最近一次修改是2012年。法律規定了一個家庭擁有土地的上限,沒有地或地少者可以有償租種或購買地多者的土地。夏爾馬家就是租戶,先是從地主家租地種,後來有了錢就買下土地。家境逐年改善,夏爾馬也考上大學,走出國門,他告訴記者:“今天喀拉拉邦的良好局面應歸功於印度的共產黨人。相比印度其他政黨,共產黨人廉潔,有使命感,在政治、社會、經濟等各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動了喀拉拉邦的經濟發展。”

迎接過鄭和,但中國遊客還不多

喀拉拉邦與中國的關係非同一般。據史書記載,元朝航海家汪大淵曾抵達這裡。明朝鄭和七下西洋,前三次終點都是古裡(即現在的卡利卡特)。1407年第二次下西洋時,鄭和向古裡國王宣讀明成祖朱棣頒的敕書,賜給誥命銀印,並贈給王公大臣禮物。為紀念這次到訪,鄭和還在古裡豎起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其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

港灣、船塢、巨石以及一公里多長的防波堤靜靜訴說著卡利卡特當年的輝煌。由於港口淤積,大型船舶都轉到科欽港停靠。防波堤上有幾對年輕人在談戀愛。港口有幾個賣零食的小攤販,但沒什麼人來買東西。

從第四次開始,卡利卡特和科欽還成為鄭和船隊向西出發的大本營。卡利卡特賓館的一名服務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鄭和當年登陸的地點位於卡利卡特南部11公里處的貝普里村,小時候他們的課本里還有鄭和的故事,但現在據說沒有了。

從記者在科欽住的賓館,能看到海邊停靠的大型軍艦和貨輪,以及矗立在海中的大魚網,當地人稱之為“中國大魚網”,據說是幾百年前中國人留給印度人的。用中國大魚網捕魚成了當地一大景觀,外國人想要體驗一下,還要交500盧比(約合50元人民幣)。除中國大魚網,當地博物館裡還能看到古代中國的瓷器和錢幣。給《環球時報》記者印象最深的是,科欽國際機場候機樓也有中國古代建築的風格。在科欽步行商業街的一家古玩店裡,記者還看到一條二三十米長的龍舟,據說也是中國人留下的。

走進“共產黨人治理”的印度大邦

印度喀拉拉邦科欽市海灘上隨處可見“中國大魚網”。苑基榮攝

走進“共產黨人治理”的印度大邦

印度喀拉拉邦科欽市私人博物館裡的中國瓷器。苑基榮攝

略感遺憾的是,在科欽和卡利卡特的中國人很少,除OPPO等幾家中資企業外,很難見到中國遊客的身影。《環球時報》記者接觸的當地司機和普通百姓,第一次都把記者當成“日本人”。喀拉拉邦旅遊部前幾年為吸引中國遊客曾開通中文網站,但現在中國遊客並不多見。據劉爽介紹,當地民眾對中國的瞭解有限,到過中國的人也很少,他們更多的是從電視和網絡上看到有關中國的信息,知道中國現在“很發達”。離開喀拉拉邦時,記者在想,從與中國有著“特殊關係”的喀拉拉邦來看,中印民間的交流還大有文章可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