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沂蒙山 馬錢子 農業 沂南盧蒙 沂南盧蒙 2017-10-04

沂蒙山腹地的竹泉村,雖是幾百口人的小村,但立村很早,元明時期叫泉上莊,清乾隆年間改名竹泉村。村子背倚玉皇山,中抱石龍山,左有鳳凰嶺,右有香山河,前有千頃田。最奇特的是,這兒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砌石為房,世代繞泉而居,依然過著桃花源式的田園生活,雖不至於“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但確實踏著慢於時代的節奏,沿襲著古樸簡單的生活,保留著老一代沂蒙文化的根。

竹泉水,從宸瀚亭的泉眼裡噴湧而出,又從老龍嘴泓洩而下,現在,讓我們沿著竹泉水,踏著古板路,來一次沂蒙文化之旅吧。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竹泉水,穿竹叢,繞矮牆,流過兩臺老碾,流到柴扉前,一對有些年代的兌臼分列的兩側。進得籬笆院裡,迎面有一盤老磨。碾、磨和舀臼都為石制,是沂蒙人家用來加工米麵,維持一天的生計的老傢什。碾子靠滾動壓碎糧食,磨則是用兩片磨盤滑動摩擦搓碎糧食,兌臼呢,則要拿杆豎著杵。兌臼主要用來去除穀物的殼,碾適合加工成粉面或渣餅,磨最經常用來製作沫或糊。現代社會普遍依賴機器加工,但這些傳統的工具製作的食糧,植物纖維破壞較輕,口感上就好得多,並且粗細程度均由自己掌握,手工製品的個性化、人性化的特色永遠是機器代替不了。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在鐵器和塑料製品遠沒普及之前,農家的各種器物用具,全指望自己雙手編制。比如夏天多雨的季節,披蓑戴笠就是莊戶漢子的標準裝束。由於頂是尖的,沂蒙本地人管斗笠叫席尖,原料和床上鋪的席子一樣,用的是竹篾,蓑衣則要用蓑草編,據屋內的正在編著席尖的大爺說,蓑衣簡單好編,就數席尖最難。編一個席尖要經過“剝皮、去疙瘩、開蘼、刮皮、去刺、編織、縫沿、上託、加辮”等諸多工序,好的席尖,既遮陽又遮雨,還涼快透風,多年都用不壞,有的人戴了半輩子,邊沿都磨禿了,越戴越小,還照樣天天扣在頭上!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不管是下地幹活,還是居家過日子,沂蒙人離不開的是筐頭子、箢子、簸箕,蓋頂子------,筐和箢是盛具,簸箕是糧食去沙去皮、區分粗細用的。手巧的農婦,使起來上下飛揚,極富動感;初次用的,憋紅了臉幹哆嗦,裡面的東西還是雜貨渣。城裡人或是外地人見到那叫做“蓋頂子”的東西,都極納悶,想破頭也想不出到底是什麼武器裝備。告訴你,以前不論什麼缸什麼盆,都要用它來蒙上蓋上。雖然叫蓋頂子,但卻並不都用來蓋頂,莊戶人吃餃子、蒸饃饃就離不開它,因為它是用光滑的高粱莛編的,包好的餃子整齊的碼在上面,乾淨衛生還不粘滑,水開了一推就順溜地下鍋。由於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很多走進城裡的沂蒙人,還常託老家的親友捎幾個用。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泉水叮咚響,流經磨盤路,流過油坊邊,用這兩個巨大滾圓的大石碾碾碎油料後,就要上木榨了。人工操作這樣的大東西,油坊的工匠乾的全是力氣活,冬天穿大褲衩,也全身汗流,但這種老榨出油率太低,這些東西也只是表演性質,並不能量產了。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煮著竹泉水,壘起九轉爐,煨上老式沂蒙凹底黑陶壺,一個老茶坊的傢什就齊了。話說這黑陶壺,乃是用竹泉村邊新王溝老坑泥的古泥製作,依靠傳承於夏商的獸古陶技藝燒製而成。用它燒的水,絕無鐵鏽味,且含著泥土的氣息。在竹泉村的梨園茶社的瓜棚下,泡一杯村裡自產的竹葉青茶,聽一出老戲,細細地品一品地道的沂蒙味,那是何等的愜意!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泉水一拐彎,牆角邊,隨意的就燃著個紅火爐,大塊的雞肉,濃醇的香氣,讓你邁不開步,合不攏嘴。和其它地方不太一樣,我們沂蒙山人做雞,一般以慢火煨燉為主,佐菜除了鬆菇就是黃花菜。黃花菜一般種在菜園的地畔上,鬆菇則是純野生。夏天雨後的早晨,竹泉的石龍山松林裡,就會鑽出許多鬆菇來,採摘晒乾後,拿來燉雞,有著動人心魄的香味。走出沂蒙山,嚐遍了中國各地的雞,還是感覺咱家鄉的地鍋雞地道,拉饞,因為我們這種做法,不是依靠什麼祖宗傳了十八代的祕方拿味,就依靠本地草雞和鬆菇的原味贏人。日子久了,在外的沂蒙人,回趟老家,不用準備什麼菜,雞先殺好,提前兩個小時先燉上,保險一路流著哈拉子猛勁的朝回竄了。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有了香噴噴的地鍋雞,怎麼也得喝氣!這社會什麼酒最金貴?純糧食酒呀!到了沂蒙山,吃著地鍋雞,喝低度的勾兌酒,還真對不起你那胃!竹泉村有黃家酒坊自釀的竹泉酒,滴滴純糧打造,用的全是沂蒙傳統純手工技藝,釀出來的酒掐頭去尾,勁足味醇,號稱“酒氣沖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粕落地,游魚得味成龍”!喝這種酒,你可不敢用平時使的大酒杯,那樣一杯下去你準會腿軟話浮。派上用場的是沂蒙山當客坐席使的“牛眼盅子”,這種酒盅如牛眼大小,一盅三錢左右,憑是你酒場上再大的豪傑,一口一個,十盅下肚,也非倒既歪;平常酒量的人,你可不敢一口悶,只能慢慢捫;要是女流之輩,你乾脆就別喝了,端起來聞聞,就醉趴下了!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酒過三巡,乘著酒興,順著泉水繼續朝前,轉過清水塘,有幾位大嫂正在當街烙煎餅。提起煎餅,這可是沂蒙人的當家主食。只見,一攤麵糊讓她用刮板子劃拉幾下,一張圓圓的金黃噴香的大煎餅就成了。捲上點大蔥野菜,抹上點肉醬,猛嚼一大口,腮幫子鼓鼓著,再吧唧吧唧嘴,饞得圍觀的孩子們直嚥唾沫。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要想真拉饞,竹泉村還有一樣沂蒙山的特產鮮物——粉皮卷大蔥!粉是什麼粉,沂蒙山產的紅薯地瓜粉,一點沒有什麼其它添加,純綠色有機。但要如何把一勺地瓜糊,變成透明鋥亮、韌性彈牙的粉皮呢?這可就有學問了,沂蒙本地人管做粉皮叫“旋(去聲)粉皮”,一個“旋”字,道出了這個手藝的全部內涵。只見老闆舀一勺子粉糊到一個平底的盆,放到燒有開水的大鍋裡用力一旋轉,讓粉糊在盆裡均勻的攤開,待粉燙熟,放到涼水缸裡抄起,再到蜀黍杆排上略微去水,就可以捲上大蔥大快朵頤了。粉皮好不好,功夫就這在一旋上,非一朝一夕練就,全靠家傳,目前傳承已到五代,可是地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到竹泉,你是品嚐不到的呀。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吃了煎餅、粉皮,大熱的天,酒勁也上來了,買罐王老吉消消暑?別,在我們沂蒙人眼裡,王老吉就是個渣,那東西就是涼水不管用!我們有王氏熟梨,這個飲料用沂蒙特產車頭梨為主原料,加上川貝、銀耳等八味中草藥熬製而成,這個天吃一杯,立碼生津解渴,暑氣頓消。王氏熟梨,既可熱飲,又能涼吃,也上有上百年傳承的“中華名小吃”,山東省“非遺”項目。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在流著泉水的小巷內,隨意轉進一個翠竹掩映的人家,也許你會驚詫於一個不曾見過又似曾見過的場面:一位白髮蒼蒼的大娘,坐在紡線車旁邊,右手搖車,左手上下飛揚,正專注的紡線。如果在四十年前的沂蒙農村,家家都有這種場面,現在你只有在竹泉村能欣賞的到了。村裡還有一架老式織布機,天天在織沂蒙“本地布”,這種布藍底白花,素潔典雅,結實耐用,四十年前,沂蒙人哪個都穿,現在逐漸退出主流服裝市場,成了工藝品。倒是村裡的大娘媳婦們手工縫製的兒童小棉襖,表裡全是純棉面料,套的又是純正棉花,兩個袖子不是上的,極為舒服合身,本地人誰家有新生兒都要置辦一身,據說已經打到京滬一線超市,成為搶手貨。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我們沂蒙人,熱愛生活,也會打扮生活,他們善於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化腐朽為神奇。把平實的東西演變成藝術。那些田野裡扔的到處都是的玉米褲(成熟玉米的外皮),就被用來製作成各種兜籃製品,再塗上鮮豔的顏色,既實用又美觀。諸多的兜籃湊在一起,在竹泉村綠海中,簡直就是一道優美的風景線。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一個濃縮百年沂蒙文化的古村

竹泉村,竹葉青青,匯聚著久遠年代的沂蒙風物誌;竹泉村,泉水脈脈,流不盡的濃濃的沂蒙鄉土情!它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不論你原從何方來,終到何處去,竹泉村裡呈現出的沂蒙文化的大真大善大美,都會讓你感染、讓你陶醉,讓你永遠神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