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策聯合國2030,伊利為中國乳企開啟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伊利集團 潘剛 經濟 財經 成功營銷 2017-06-09
獻策聯合國2030,伊利為中國乳企開啟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圖說:伊利集團副總裁包智勇在論壇上發言)

中國乳企能為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做什麼?在6月7日召開的“Business for good”CRO國際論壇上,伊利集團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把可持續發展納入企業發展模式中——為世界提供最優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引領全球行業發展;倡導人類健康生活方式;善盡社會責任。

Business for good 意為“立業為善”,是“歐洲社會責任創新教父”邁克爾·諾頓率先提出的。CRO(企業首席社會責任官)如何“立業為善”,在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框架下,平衡商業效益與社會效益,是本次論壇關注的主題。伊利集團與來自智利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中心、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等地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就此展開了研討。

在論壇上,伊利集團副總裁包智勇表示:中國企業要創造性地實現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前提條件是在企業內外達成對可持續發展的共識;根本路徑是與中外合作伙伴共同開展可持續發展創新;根本方法是把社會責任內化在企業發展模式之中,實現共贏。“從2月開始的伊利營養2020公益扶貧,提高貧困地區兒童營養健康水平,某種程度上就是伊利針對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消除貧困、消除飢餓、良好健康與福祉所作出的履行,將社會責任內化到企業發展模式中做出的努力。”包智勇進一步舉例說明。

據介紹,伊利把社會責任內化為企業發展模式的經營理念,是經過多年實踐並取得豐碩成果的。例如,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提出了“綠色產業鏈”發展理念並擔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顧問委員會創始委員,在行業內率先開展全面碳排查、種植紫花苜蓿改造沙漠化草原、開展“東北溼地保護項目”等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項目,成為唯一簽署並已開始逐步落實履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的中國企業。而“綠色”理念和生物多樣性,也造就了伊利的專屬有機牧場,生產出金典有機奶,成為極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之一,有效實現了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與會專家表示,伊利的“共贏模式”找到了一條平衡商業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實踐路徑,在聯合國2030的框架下為中國乳企開啟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就在國際論壇召開一週前的6月1日,伊利針對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消除飢餓”和“良好健康與福祉”發起“一杯牛奶”行動,也從側面驗證了“共識、共創、共贏”的方法論。行動藉助互聯網平臺將幾萬份活力營養早餐免費贈送給大眾,將“活力創造美好”的健康膳食概念傳遞給消費者,為伊利的“健康中國夢”繼續做出貢獻。正如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所提:社會價值大於商業財富。一家優秀的企業不僅要創造商業財富、實現經濟價值的最大化,還要創造社會價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