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文|甲方研究社


編者按

權威調研機構IDC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總銷量為3.98 億臺,同比下滑10.5%。

經歷了生長期的銷量狂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逐步觸及到了天花板,市場萎縮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因此,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廠商將目光對準了海外。

近日,甲方研究社發起“國產手機出海”系列,聚焦國產手機在非洲、歐洲、美國、東南亞等地區的“戰事”,揭祕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成功的祕訣。

第二期:如何讓挑剔的歐洲人買單

前幾期我們著重介紹了國產手機在東南亞、非洲等市場上的縱橫捭闔。不同於草莽的非洲、與中國高度相似的東南亞,歐洲手機市場高度成熟,在東南亞,國產機尚可以憑藉價格戰和強力資源投入一夜爆發,但一旦面對成熟且挑剔的歐洲用戶,中國手機面臨著從品牌、功能到外形的全方位考驗。

只有躍過了歐洲市場這道門檻,國產手機才可以稱得上真正實現了全球化。

本期,甲方研究社將揭祕中國手機在歐洲市場的崢嶸歲月。

01

歐洲市場“真香”


國產手機出海歐洲,還要追溯到15年前。

早在2004年,中國廠商TCL就已涉足歐洲市場,當時TCL之花三個月的時間就簽約收購法國電信運營商阿爾卡特成立合資公司T&A。

按照摩根斯坦利的研究報告,T&A成立後,TCL國內外手機的年銷售量將達到2000萬部,一躍成為中國手機銷量第一,全球第七的手機生產製造商。然而,這只是美好的願景。

當合資公司開始運營後,雙方在業務整合和文化整合方面都出現了問題。隨著文化衝突的加劇,業務整合的失敗,合資公司的經營狀況迅速惡化,出現嚴重危機,人才大量流失,公司出現連續18個月鉅額虧損。2005年5月17日,TCL公佈合資企業解體,至此TCL想通過合併後利用阿爾卡特的技術和品牌使自己佔領國際手機市場的目標徹底落空,併購整合失敗。

這也是國產手機廠商首次折戟歐洲市場。

10年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風雲再起,當時國產手機廠商在價格戰、機海戰的紅海中廝殺,歐洲雖是國產手機廠商心心念唸的市場,但其相對高端的市場定位讓國內頭部玩家望而卻步。

專利首先是國產品牌開拓歐洲市場的障礙,中國廠商在歐洲的另一個痛點是對當地法律法規不熟悉,遭到起訴往往是停止產品銷售或者直接退出市場。

以小米為例,在2015年,它們就遭受了荷蘭電信運營商皇家KPN公司提出的訴訟,當時後者認定小米侵犯其SEP專利將小米告上法庭。

歐洲用戶注重產品品質,對產品非常挑剔。以德國市場為例,由於德國人換機的頻率很低,對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要求很嚴苛,注重售後服務。德國電子產品往往具有2年以上免費維修政策,所以很多時候手機早已更新換代,廠商仍然需要給用戶維護,否則就會上法庭,進行賠付。

為國際品牌或者國外的運營商做ODM產品,這似乎是八九年前中國手機廠商進入國際化市場的唯一通道,低價與無品牌化一度是它們身上的標籤。想扭轉歐洲用戶對中國品牌的固有的印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歐洲手機市場,運營商渠道佔比50%,開放市場佔40%,線上市場只有10%,這樣的市場結構並非中國手機玩家所熟悉的市場結構大相徑庭。

當中國手機廠商快速增長的勢頭趨於停滯,東南亞和印度市場是他們最先瞄準的地方。地理位置和文化上的相近是主要原因,包括小米、OPPO、vivo等品牌紛紛南下,展開了一場搶灘登陸戰。

但在國內市場乃至東南亞、印度市場的競爭漸趨白熱化之後,國產手機廠商們開始尋找下一個市場來轉移自身的發展壓力。

而只有征服了挑剔的歐洲消費者,才能夠讓品牌得到更高的認知度。一加手機創始人劉作虎曾表示,在印度、非洲做銷量容易,但那不是國際化,只有在歐美獲得認可後才有資格談全球市場。

此外,歐洲市場與美國市場的高度相似,也讓廠商有了提前練兵的場景。

02

華為:從代工大廠到國產手機出海領路人


2012年,華為餘承東在微博立帖為證:華為從低端向中高端智能終端提升,從代工向自由品牌轉型。


"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文|甲方研究社


編者按

權威調研機構IDC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總銷量為3.98 億臺,同比下滑10.5%。

經歷了生長期的銷量狂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逐步觸及到了天花板,市場萎縮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因此,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廠商將目光對準了海外。

近日,甲方研究社發起“國產手機出海”系列,聚焦國產手機在非洲、歐洲、美國、東南亞等地區的“戰事”,揭祕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成功的祕訣。

第二期:如何讓挑剔的歐洲人買單

前幾期我們著重介紹了國產手機在東南亞、非洲等市場上的縱橫捭闔。不同於草莽的非洲、與中國高度相似的東南亞,歐洲手機市場高度成熟,在東南亞,國產機尚可以憑藉價格戰和強力資源投入一夜爆發,但一旦面對成熟且挑剔的歐洲用戶,中國手機面臨著從品牌、功能到外形的全方位考驗。

只有躍過了歐洲市場這道門檻,國產手機才可以稱得上真正實現了全球化。

本期,甲方研究社將揭祕中國手機在歐洲市場的崢嶸歲月。

01

歐洲市場“真香”


國產手機出海歐洲,還要追溯到15年前。

早在2004年,中國廠商TCL就已涉足歐洲市場,當時TCL之花三個月的時間就簽約收購法國電信運營商阿爾卡特成立合資公司T&A。

按照摩根斯坦利的研究報告,T&A成立後,TCL國內外手機的年銷售量將達到2000萬部,一躍成為中國手機銷量第一,全球第七的手機生產製造商。然而,這只是美好的願景。

當合資公司開始運營後,雙方在業務整合和文化整合方面都出現了問題。隨著文化衝突的加劇,業務整合的失敗,合資公司的經營狀況迅速惡化,出現嚴重危機,人才大量流失,公司出現連續18個月鉅額虧損。2005年5月17日,TCL公佈合資企業解體,至此TCL想通過合併後利用阿爾卡特的技術和品牌使自己佔領國際手機市場的目標徹底落空,併購整合失敗。

這也是國產手機廠商首次折戟歐洲市場。

10年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風雲再起,當時國產手機廠商在價格戰、機海戰的紅海中廝殺,歐洲雖是國產手機廠商心心念唸的市場,但其相對高端的市場定位讓國內頭部玩家望而卻步。

專利首先是國產品牌開拓歐洲市場的障礙,中國廠商在歐洲的另一個痛點是對當地法律法規不熟悉,遭到起訴往往是停止產品銷售或者直接退出市場。

以小米為例,在2015年,它們就遭受了荷蘭電信運營商皇家KPN公司提出的訴訟,當時後者認定小米侵犯其SEP專利將小米告上法庭。

歐洲用戶注重產品品質,對產品非常挑剔。以德國市場為例,由於德國人換機的頻率很低,對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要求很嚴苛,注重售後服務。德國電子產品往往具有2年以上免費維修政策,所以很多時候手機早已更新換代,廠商仍然需要給用戶維護,否則就會上法庭,進行賠付。

為國際品牌或者國外的運營商做ODM產品,這似乎是八九年前中國手機廠商進入國際化市場的唯一通道,低價與無品牌化一度是它們身上的標籤。想扭轉歐洲用戶對中國品牌的固有的印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歐洲手機市場,運營商渠道佔比50%,開放市場佔40%,線上市場只有10%,這樣的市場結構並非中國手機玩家所熟悉的市場結構大相徑庭。

當中國手機廠商快速增長的勢頭趨於停滯,東南亞和印度市場是他們最先瞄準的地方。地理位置和文化上的相近是主要原因,包括小米、OPPO、vivo等品牌紛紛南下,展開了一場搶灘登陸戰。

但在國內市場乃至東南亞、印度市場的競爭漸趨白熱化之後,國產手機廠商們開始尋找下一個市場來轉移自身的發展壓力。

而只有征服了挑剔的歐洲消費者,才能夠讓品牌得到更高的認知度。一加手機創始人劉作虎曾表示,在印度、非洲做銷量容易,但那不是國際化,只有在歐美獲得認可後才有資格談全球市場。

此外,歐洲市場與美國市場的高度相似,也讓廠商有了提前練兵的場景。

02

華為:從代工大廠到國產手機出海領路人


2012年,華為餘承東在微博立帖為證:華為從低端向中高端智能終端提升,從代工向自由品牌轉型。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事實上,華為算得上是國產手機在歐洲最早的拓荒者。

最初華為在歐洲走的是與運營商深度合作的模式。從2006年和沃達豐簽訂ODM合同開始,華為就成為了為運營商提供定製手機產品的企業。這些合作也構成了華為早期手機業務的基礎。

2011年的餘承東剛剛開始執掌終端部門,就推行了去低端化戰略,而到了2012年,在歐洲擁有的15家定製機客戶中14家都棄華為而去,只剩下了沃達豐願意嘗試合作。

如何讓歐洲人重新認識來自中國的手機品牌,是擺在華為面前的難題。

2012年,華為P1 上市,歐洲銷量只有可憐的四位數,為了扭轉這一頹勢,華為在歐洲當地佈局研發,加大技術和人才投入並且前後花了四五年的時間,重建和運營商之間的渠道和信任。

在營銷上,華為通過贊助足球隊打響知名度,近年來,華為連續贊助了德甲多特蒙德、意甲AC米蘭、西甲聯賽、法甲巴黎聖日耳曼等諸多歐洲強隊。

華為還在歐洲當地簽下了許多體育和演藝界的名人作為品牌代言人。通過大量的本地化廣告和活動組合達到品牌的推廣和產品的銷售目的。

與歐洲知名品牌“強綁定”也幫助華為提高其品牌認知度。

護衛與徠卡合作打造手機的拍攝功能,並推出保時捷別注版本的高端手機,這些策略都逐步讓華為品牌的高端認知在用戶心目中建立起來,也讓華為在西歐地區贏得了不錯的成績。


"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文|甲方研究社


編者按

權威調研機構IDC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總銷量為3.98 億臺,同比下滑10.5%。

經歷了生長期的銷量狂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逐步觸及到了天花板,市場萎縮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因此,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廠商將目光對準了海外。

近日,甲方研究社發起“國產手機出海”系列,聚焦國產手機在非洲、歐洲、美國、東南亞等地區的“戰事”,揭祕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成功的祕訣。

第二期:如何讓挑剔的歐洲人買單

前幾期我們著重介紹了國產手機在東南亞、非洲等市場上的縱橫捭闔。不同於草莽的非洲、與中國高度相似的東南亞,歐洲手機市場高度成熟,在東南亞,國產機尚可以憑藉價格戰和強力資源投入一夜爆發,但一旦面對成熟且挑剔的歐洲用戶,中國手機面臨著從品牌、功能到外形的全方位考驗。

只有躍過了歐洲市場這道門檻,國產手機才可以稱得上真正實現了全球化。

本期,甲方研究社將揭祕中國手機在歐洲市場的崢嶸歲月。

01

歐洲市場“真香”


國產手機出海歐洲,還要追溯到15年前。

早在2004年,中國廠商TCL就已涉足歐洲市場,當時TCL之花三個月的時間就簽約收購法國電信運營商阿爾卡特成立合資公司T&A。

按照摩根斯坦利的研究報告,T&A成立後,TCL國內外手機的年銷售量將達到2000萬部,一躍成為中國手機銷量第一,全球第七的手機生產製造商。然而,這只是美好的願景。

當合資公司開始運營後,雙方在業務整合和文化整合方面都出現了問題。隨著文化衝突的加劇,業務整合的失敗,合資公司的經營狀況迅速惡化,出現嚴重危機,人才大量流失,公司出現連續18個月鉅額虧損。2005年5月17日,TCL公佈合資企業解體,至此TCL想通過合併後利用阿爾卡特的技術和品牌使自己佔領國際手機市場的目標徹底落空,併購整合失敗。

這也是國產手機廠商首次折戟歐洲市場。

10年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風雲再起,當時國產手機廠商在價格戰、機海戰的紅海中廝殺,歐洲雖是國產手機廠商心心念唸的市場,但其相對高端的市場定位讓國內頭部玩家望而卻步。

專利首先是國產品牌開拓歐洲市場的障礙,中國廠商在歐洲的另一個痛點是對當地法律法規不熟悉,遭到起訴往往是停止產品銷售或者直接退出市場。

以小米為例,在2015年,它們就遭受了荷蘭電信運營商皇家KPN公司提出的訴訟,當時後者認定小米侵犯其SEP專利將小米告上法庭。

歐洲用戶注重產品品質,對產品非常挑剔。以德國市場為例,由於德國人換機的頻率很低,對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要求很嚴苛,注重售後服務。德國電子產品往往具有2年以上免費維修政策,所以很多時候手機早已更新換代,廠商仍然需要給用戶維護,否則就會上法庭,進行賠付。

為國際品牌或者國外的運營商做ODM產品,這似乎是八九年前中國手機廠商進入國際化市場的唯一通道,低價與無品牌化一度是它們身上的標籤。想扭轉歐洲用戶對中國品牌的固有的印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歐洲手機市場,運營商渠道佔比50%,開放市場佔40%,線上市場只有10%,這樣的市場結構並非中國手機玩家所熟悉的市場結構大相徑庭。

當中國手機廠商快速增長的勢頭趨於停滯,東南亞和印度市場是他們最先瞄準的地方。地理位置和文化上的相近是主要原因,包括小米、OPPO、vivo等品牌紛紛南下,展開了一場搶灘登陸戰。

但在國內市場乃至東南亞、印度市場的競爭漸趨白熱化之後,國產手機廠商們開始尋找下一個市場來轉移自身的發展壓力。

而只有征服了挑剔的歐洲消費者,才能夠讓品牌得到更高的認知度。一加手機創始人劉作虎曾表示,在印度、非洲做銷量容易,但那不是國際化,只有在歐美獲得認可後才有資格談全球市場。

此外,歐洲市場與美國市場的高度相似,也讓廠商有了提前練兵的場景。

02

華為:從代工大廠到國產手機出海領路人


2012年,華為餘承東在微博立帖為證:華為從低端向中高端智能終端提升,從代工向自由品牌轉型。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事實上,華為算得上是國產手機在歐洲最早的拓荒者。

最初華為在歐洲走的是與運營商深度合作的模式。從2006年和沃達豐簽訂ODM合同開始,華為就成為了為運營商提供定製手機產品的企業。這些合作也構成了華為早期手機業務的基礎。

2011年的餘承東剛剛開始執掌終端部門,就推行了去低端化戰略,而到了2012年,在歐洲擁有的15家定製機客戶中14家都棄華為而去,只剩下了沃達豐願意嘗試合作。

如何讓歐洲人重新認識來自中國的手機品牌,是擺在華為面前的難題。

2012年,華為P1 上市,歐洲銷量只有可憐的四位數,為了扭轉這一頹勢,華為在歐洲當地佈局研發,加大技術和人才投入並且前後花了四五年的時間,重建和運營商之間的渠道和信任。

在營銷上,華為通過贊助足球隊打響知名度,近年來,華為連續贊助了德甲多特蒙德、意甲AC米蘭、西甲聯賽、法甲巴黎聖日耳曼等諸多歐洲強隊。

華為還在歐洲當地簽下了許多體育和演藝界的名人作為品牌代言人。通過大量的本地化廣告和活動組合達到品牌的推廣和產品的銷售目的。

與歐洲知名品牌“強綁定”也幫助華為提高其品牌認知度。

護衛與徠卡合作打造手機的拍攝功能,並推出保時捷別注版本的高端手機,這些策略都逐步讓華為品牌的高端認知在用戶心目中建立起來,也讓華為在西歐地區贏得了不錯的成績。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任正非與徠卡相機全球監事會主席安德魯•考夫曼簽署設立創新實驗室的合作協議

近年來,華為將旗艦機型的首發放在歐洲,這不僅能顯示出華為對歐洲市場的重視,也是提升品牌高端形象的一種途徑。

市場調研機構Countpoint5月份公佈了歐洲智能手機第一季度的數據。在短短一年內,華為的市場份額從15%猛增至26%,成功超越蘋果成為第二,距離榜首的三星僅差4%。


"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文|甲方研究社


編者按

權威調研機構IDC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總銷量為3.98 億臺,同比下滑10.5%。

經歷了生長期的銷量狂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逐步觸及到了天花板,市場萎縮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因此,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廠商將目光對準了海外。

近日,甲方研究社發起“國產手機出海”系列,聚焦國產手機在非洲、歐洲、美國、東南亞等地區的“戰事”,揭祕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成功的祕訣。

第二期:如何讓挑剔的歐洲人買單

前幾期我們著重介紹了國產手機在東南亞、非洲等市場上的縱橫捭闔。不同於草莽的非洲、與中國高度相似的東南亞,歐洲手機市場高度成熟,在東南亞,國產機尚可以憑藉價格戰和強力資源投入一夜爆發,但一旦面對成熟且挑剔的歐洲用戶,中國手機面臨著從品牌、功能到外形的全方位考驗。

只有躍過了歐洲市場這道門檻,國產手機才可以稱得上真正實現了全球化。

本期,甲方研究社將揭祕中國手機在歐洲市場的崢嶸歲月。

01

歐洲市場“真香”


國產手機出海歐洲,還要追溯到15年前。

早在2004年,中國廠商TCL就已涉足歐洲市場,當時TCL之花三個月的時間就簽約收購法國電信運營商阿爾卡特成立合資公司T&A。

按照摩根斯坦利的研究報告,T&A成立後,TCL國內外手機的年銷售量將達到2000萬部,一躍成為中國手機銷量第一,全球第七的手機生產製造商。然而,這只是美好的願景。

當合資公司開始運營後,雙方在業務整合和文化整合方面都出現了問題。隨著文化衝突的加劇,業務整合的失敗,合資公司的經營狀況迅速惡化,出現嚴重危機,人才大量流失,公司出現連續18個月鉅額虧損。2005年5月17日,TCL公佈合資企業解體,至此TCL想通過合併後利用阿爾卡特的技術和品牌使自己佔領國際手機市場的目標徹底落空,併購整合失敗。

這也是國產手機廠商首次折戟歐洲市場。

10年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風雲再起,當時國產手機廠商在價格戰、機海戰的紅海中廝殺,歐洲雖是國產手機廠商心心念唸的市場,但其相對高端的市場定位讓國內頭部玩家望而卻步。

專利首先是國產品牌開拓歐洲市場的障礙,中國廠商在歐洲的另一個痛點是對當地法律法規不熟悉,遭到起訴往往是停止產品銷售或者直接退出市場。

以小米為例,在2015年,它們就遭受了荷蘭電信運營商皇家KPN公司提出的訴訟,當時後者認定小米侵犯其SEP專利將小米告上法庭。

歐洲用戶注重產品品質,對產品非常挑剔。以德國市場為例,由於德國人換機的頻率很低,對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要求很嚴苛,注重售後服務。德國電子產品往往具有2年以上免費維修政策,所以很多時候手機早已更新換代,廠商仍然需要給用戶維護,否則就會上法庭,進行賠付。

為國際品牌或者國外的運營商做ODM產品,這似乎是八九年前中國手機廠商進入國際化市場的唯一通道,低價與無品牌化一度是它們身上的標籤。想扭轉歐洲用戶對中國品牌的固有的印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歐洲手機市場,運營商渠道佔比50%,開放市場佔40%,線上市場只有10%,這樣的市場結構並非中國手機玩家所熟悉的市場結構大相徑庭。

當中國手機廠商快速增長的勢頭趨於停滯,東南亞和印度市場是他們最先瞄準的地方。地理位置和文化上的相近是主要原因,包括小米、OPPO、vivo等品牌紛紛南下,展開了一場搶灘登陸戰。

但在國內市場乃至東南亞、印度市場的競爭漸趨白熱化之後,國產手機廠商們開始尋找下一個市場來轉移自身的發展壓力。

而只有征服了挑剔的歐洲消費者,才能夠讓品牌得到更高的認知度。一加手機創始人劉作虎曾表示,在印度、非洲做銷量容易,但那不是國際化,只有在歐美獲得認可後才有資格談全球市場。

此外,歐洲市場與美國市場的高度相似,也讓廠商有了提前練兵的場景。

02

華為:從代工大廠到國產手機出海領路人


2012年,華為餘承東在微博立帖為證:華為從低端向中高端智能終端提升,從代工向自由品牌轉型。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事實上,華為算得上是國產手機在歐洲最早的拓荒者。

最初華為在歐洲走的是與運營商深度合作的模式。從2006年和沃達豐簽訂ODM合同開始,華為就成為了為運營商提供定製手機產品的企業。這些合作也構成了華為早期手機業務的基礎。

2011年的餘承東剛剛開始執掌終端部門,就推行了去低端化戰略,而到了2012年,在歐洲擁有的15家定製機客戶中14家都棄華為而去,只剩下了沃達豐願意嘗試合作。

如何讓歐洲人重新認識來自中國的手機品牌,是擺在華為面前的難題。

2012年,華為P1 上市,歐洲銷量只有可憐的四位數,為了扭轉這一頹勢,華為在歐洲當地佈局研發,加大技術和人才投入並且前後花了四五年的時間,重建和運營商之間的渠道和信任。

在營銷上,華為通過贊助足球隊打響知名度,近年來,華為連續贊助了德甲多特蒙德、意甲AC米蘭、西甲聯賽、法甲巴黎聖日耳曼等諸多歐洲強隊。

華為還在歐洲當地簽下了許多體育和演藝界的名人作為品牌代言人。通過大量的本地化廣告和活動組合達到品牌的推廣和產品的銷售目的。

與歐洲知名品牌“強綁定”也幫助華為提高其品牌認知度。

護衛與徠卡合作打造手機的拍攝功能,並推出保時捷別注版本的高端手機,這些策略都逐步讓華為品牌的高端認知在用戶心目中建立起來,也讓華為在西歐地區贏得了不錯的成績。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任正非與徠卡相機全球監事會主席安德魯•考夫曼簽署設立創新實驗室的合作協議

近年來,華為將旗艦機型的首發放在歐洲,這不僅能顯示出華為對歐洲市場的重視,也是提升品牌高端形象的一種途徑。

市場調研機構Countpoint5月份公佈了歐洲智能手機第一季度的數據。在短短一年內,華為的市場份額從15%猛增至26%,成功超越蘋果成為第二,距離榜首的三星僅差4%。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華為手機在歐洲的重新拓荒,現在已經收到了成果。

03

小米:高性價比模式依舊凶猛


進軍歐洲,小米要做的不僅是要在歐洲賣小米手機而已,而是把整套商業模式帶到歐洲,包括小米網和小米授權店。

2017年11月份,小米正式進軍西班牙市場。開局取得不錯的效果,在2018第一季度,小米的出貨量超過了60萬臺,位列當季第四。

2018 年5 月,小米又登陸了法國。相比於西班牙市場,法國更是歐洲本土大陸的戰略要地即使是在歐洲這樣成熟度比較高的市場,小米依然堅持高性價比的產品銷售策略。

小米在法國新店開業當天,巴黎下著冰雨還夾雜著冰雹,在小米之家門口排隊的歐洲消費者幾乎都沒有離開的;後來,當小米之家在法國第二間店鋪開業的時候,更是迎來了“千人瘋搶”的情況。

"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文|甲方研究社


編者按

權威調研機構IDC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總銷量為3.98 億臺,同比下滑10.5%。

經歷了生長期的銷量狂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逐步觸及到了天花板,市場萎縮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因此,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廠商將目光對準了海外。

近日,甲方研究社發起“國產手機出海”系列,聚焦國產手機在非洲、歐洲、美國、東南亞等地區的“戰事”,揭祕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成功的祕訣。

第二期:如何讓挑剔的歐洲人買單

前幾期我們著重介紹了國產手機在東南亞、非洲等市場上的縱橫捭闔。不同於草莽的非洲、與中國高度相似的東南亞,歐洲手機市場高度成熟,在東南亞,國產機尚可以憑藉價格戰和強力資源投入一夜爆發,但一旦面對成熟且挑剔的歐洲用戶,中國手機面臨著從品牌、功能到外形的全方位考驗。

只有躍過了歐洲市場這道門檻,國產手機才可以稱得上真正實現了全球化。

本期,甲方研究社將揭祕中國手機在歐洲市場的崢嶸歲月。

01

歐洲市場“真香”


國產手機出海歐洲,還要追溯到15年前。

早在2004年,中國廠商TCL就已涉足歐洲市場,當時TCL之花三個月的時間就簽約收購法國電信運營商阿爾卡特成立合資公司T&A。

按照摩根斯坦利的研究報告,T&A成立後,TCL國內外手機的年銷售量將達到2000萬部,一躍成為中國手機銷量第一,全球第七的手機生產製造商。然而,這只是美好的願景。

當合資公司開始運營後,雙方在業務整合和文化整合方面都出現了問題。隨著文化衝突的加劇,業務整合的失敗,合資公司的經營狀況迅速惡化,出現嚴重危機,人才大量流失,公司出現連續18個月鉅額虧損。2005年5月17日,TCL公佈合資企業解體,至此TCL想通過合併後利用阿爾卡特的技術和品牌使自己佔領國際手機市場的目標徹底落空,併購整合失敗。

這也是國產手機廠商首次折戟歐洲市場。

10年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風雲再起,當時國產手機廠商在價格戰、機海戰的紅海中廝殺,歐洲雖是國產手機廠商心心念唸的市場,但其相對高端的市場定位讓國內頭部玩家望而卻步。

專利首先是國產品牌開拓歐洲市場的障礙,中國廠商在歐洲的另一個痛點是對當地法律法規不熟悉,遭到起訴往往是停止產品銷售或者直接退出市場。

以小米為例,在2015年,它們就遭受了荷蘭電信運營商皇家KPN公司提出的訴訟,當時後者認定小米侵犯其SEP專利將小米告上法庭。

歐洲用戶注重產品品質,對產品非常挑剔。以德國市場為例,由於德國人換機的頻率很低,對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要求很嚴苛,注重售後服務。德國電子產品往往具有2年以上免費維修政策,所以很多時候手機早已更新換代,廠商仍然需要給用戶維護,否則就會上法庭,進行賠付。

為國際品牌或者國外的運營商做ODM產品,這似乎是八九年前中國手機廠商進入國際化市場的唯一通道,低價與無品牌化一度是它們身上的標籤。想扭轉歐洲用戶對中國品牌的固有的印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歐洲手機市場,運營商渠道佔比50%,開放市場佔40%,線上市場只有10%,這樣的市場結構並非中國手機玩家所熟悉的市場結構大相徑庭。

當中國手機廠商快速增長的勢頭趨於停滯,東南亞和印度市場是他們最先瞄準的地方。地理位置和文化上的相近是主要原因,包括小米、OPPO、vivo等品牌紛紛南下,展開了一場搶灘登陸戰。

但在國內市場乃至東南亞、印度市場的競爭漸趨白熱化之後,國產手機廠商們開始尋找下一個市場來轉移自身的發展壓力。

而只有征服了挑剔的歐洲消費者,才能夠讓品牌得到更高的認知度。一加手機創始人劉作虎曾表示,在印度、非洲做銷量容易,但那不是國際化,只有在歐美獲得認可後才有資格談全球市場。

此外,歐洲市場與美國市場的高度相似,也讓廠商有了提前練兵的場景。

02

華為:從代工大廠到國產手機出海領路人


2012年,華為餘承東在微博立帖為證:華為從低端向中高端智能終端提升,從代工向自由品牌轉型。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事實上,華為算得上是國產手機在歐洲最早的拓荒者。

最初華為在歐洲走的是與運營商深度合作的模式。從2006年和沃達豐簽訂ODM合同開始,華為就成為了為運營商提供定製手機產品的企業。這些合作也構成了華為早期手機業務的基礎。

2011年的餘承東剛剛開始執掌終端部門,就推行了去低端化戰略,而到了2012年,在歐洲擁有的15家定製機客戶中14家都棄華為而去,只剩下了沃達豐願意嘗試合作。

如何讓歐洲人重新認識來自中國的手機品牌,是擺在華為面前的難題。

2012年,華為P1 上市,歐洲銷量只有可憐的四位數,為了扭轉這一頹勢,華為在歐洲當地佈局研發,加大技術和人才投入並且前後花了四五年的時間,重建和運營商之間的渠道和信任。

在營銷上,華為通過贊助足球隊打響知名度,近年來,華為連續贊助了德甲多特蒙德、意甲AC米蘭、西甲聯賽、法甲巴黎聖日耳曼等諸多歐洲強隊。

華為還在歐洲當地簽下了許多體育和演藝界的名人作為品牌代言人。通過大量的本地化廣告和活動組合達到品牌的推廣和產品的銷售目的。

與歐洲知名品牌“強綁定”也幫助華為提高其品牌認知度。

護衛與徠卡合作打造手機的拍攝功能,並推出保時捷別注版本的高端手機,這些策略都逐步讓華為品牌的高端認知在用戶心目中建立起來,也讓華為在西歐地區贏得了不錯的成績。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任正非與徠卡相機全球監事會主席安德魯•考夫曼簽署設立創新實驗室的合作協議

近年來,華為將旗艦機型的首發放在歐洲,這不僅能顯示出華為對歐洲市場的重視,也是提升品牌高端形象的一種途徑。

市場調研機構Countpoint5月份公佈了歐洲智能手機第一季度的數據。在短短一年內,華為的市場份額從15%猛增至26%,成功超越蘋果成為第二,距離榜首的三星僅差4%。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華為手機在歐洲的重新拓荒,現在已經收到了成果。

03

小米:高性價比模式依舊凶猛


進軍歐洲,小米要做的不僅是要在歐洲賣小米手機而已,而是把整套商業模式帶到歐洲,包括小米網和小米授權店。

2017年11月份,小米正式進軍西班牙市場。開局取得不錯的效果,在2018第一季度,小米的出貨量超過了60萬臺,位列當季第四。

2018 年5 月,小米又登陸了法國。相比於西班牙市場,法國更是歐洲本土大陸的戰略要地即使是在歐洲這樣成熟度比較高的市場,小米依然堅持高性價比的產品銷售策略。

小米在法國新店開業當天,巴黎下著冰雨還夾雜著冰雹,在小米之家門口排隊的歐洲消費者幾乎都沒有離開的;後來,當小米之家在法國第二間店鋪開業的時候,更是迎來了“千人瘋搶”的情況。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對於以運營商為主導的歐洲大部分國家的市場,渠道的覆蓋能力是目前小米在歐洲面臨的最大挑戰。運營商渠道需要長期的關係積累,而另一方面,如何獲得較有力的補貼也是小米需要面臨的問題。

2018 年5 月,小米宣佈和李嘉誠旗下的香港長江和記集團進行了合作,

在小米宣佈歐洲市場後,創始人雷軍親自拜訪李嘉誠,促成與香港長江和記集團合作,通過對方旗下電訊公司3Group(英國、意大利、愛爾蘭、瑞典、丹麥和奧地利的主要運營商之一),加速其在歐洲市場擴張。

"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文|甲方研究社


編者按

權威調研機構IDC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總銷量為3.98 億臺,同比下滑10.5%。

經歷了生長期的銷量狂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逐步觸及到了天花板,市場萎縮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因此,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廠商將目光對準了海外。

近日,甲方研究社發起“國產手機出海”系列,聚焦國產手機在非洲、歐洲、美國、東南亞等地區的“戰事”,揭祕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成功的祕訣。

第二期:如何讓挑剔的歐洲人買單

前幾期我們著重介紹了國產手機在東南亞、非洲等市場上的縱橫捭闔。不同於草莽的非洲、與中國高度相似的東南亞,歐洲手機市場高度成熟,在東南亞,國產機尚可以憑藉價格戰和強力資源投入一夜爆發,但一旦面對成熟且挑剔的歐洲用戶,中國手機面臨著從品牌、功能到外形的全方位考驗。

只有躍過了歐洲市場這道門檻,國產手機才可以稱得上真正實現了全球化。

本期,甲方研究社將揭祕中國手機在歐洲市場的崢嶸歲月。

01

歐洲市場“真香”


國產手機出海歐洲,還要追溯到15年前。

早在2004年,中國廠商TCL就已涉足歐洲市場,當時TCL之花三個月的時間就簽約收購法國電信運營商阿爾卡特成立合資公司T&A。

按照摩根斯坦利的研究報告,T&A成立後,TCL國內外手機的年銷售量將達到2000萬部,一躍成為中國手機銷量第一,全球第七的手機生產製造商。然而,這只是美好的願景。

當合資公司開始運營後,雙方在業務整合和文化整合方面都出現了問題。隨著文化衝突的加劇,業務整合的失敗,合資公司的經營狀況迅速惡化,出現嚴重危機,人才大量流失,公司出現連續18個月鉅額虧損。2005年5月17日,TCL公佈合資企業解體,至此TCL想通過合併後利用阿爾卡特的技術和品牌使自己佔領國際手機市場的目標徹底落空,併購整合失敗。

這也是國產手機廠商首次折戟歐洲市場。

10年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風雲再起,當時國產手機廠商在價格戰、機海戰的紅海中廝殺,歐洲雖是國產手機廠商心心念唸的市場,但其相對高端的市場定位讓國內頭部玩家望而卻步。

專利首先是國產品牌開拓歐洲市場的障礙,中國廠商在歐洲的另一個痛點是對當地法律法規不熟悉,遭到起訴往往是停止產品銷售或者直接退出市場。

以小米為例,在2015年,它們就遭受了荷蘭電信運營商皇家KPN公司提出的訴訟,當時後者認定小米侵犯其SEP專利將小米告上法庭。

歐洲用戶注重產品品質,對產品非常挑剔。以德國市場為例,由於德國人換機的頻率很低,對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要求很嚴苛,注重售後服務。德國電子產品往往具有2年以上免費維修政策,所以很多時候手機早已更新換代,廠商仍然需要給用戶維護,否則就會上法庭,進行賠付。

為國際品牌或者國外的運營商做ODM產品,這似乎是八九年前中國手機廠商進入國際化市場的唯一通道,低價與無品牌化一度是它們身上的標籤。想扭轉歐洲用戶對中國品牌的固有的印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歐洲手機市場,運營商渠道佔比50%,開放市場佔40%,線上市場只有10%,這樣的市場結構並非中國手機玩家所熟悉的市場結構大相徑庭。

當中國手機廠商快速增長的勢頭趨於停滯,東南亞和印度市場是他們最先瞄準的地方。地理位置和文化上的相近是主要原因,包括小米、OPPO、vivo等品牌紛紛南下,展開了一場搶灘登陸戰。

但在國內市場乃至東南亞、印度市場的競爭漸趨白熱化之後,國產手機廠商們開始尋找下一個市場來轉移自身的發展壓力。

而只有征服了挑剔的歐洲消費者,才能夠讓品牌得到更高的認知度。一加手機創始人劉作虎曾表示,在印度、非洲做銷量容易,但那不是國際化,只有在歐美獲得認可後才有資格談全球市場。

此外,歐洲市場與美國市場的高度相似,也讓廠商有了提前練兵的場景。

02

華為:從代工大廠到國產手機出海領路人


2012年,華為餘承東在微博立帖為證:華為從低端向中高端智能終端提升,從代工向自由品牌轉型。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事實上,華為算得上是國產手機在歐洲最早的拓荒者。

最初華為在歐洲走的是與運營商深度合作的模式。從2006年和沃達豐簽訂ODM合同開始,華為就成為了為運營商提供定製手機產品的企業。這些合作也構成了華為早期手機業務的基礎。

2011年的餘承東剛剛開始執掌終端部門,就推行了去低端化戰略,而到了2012年,在歐洲擁有的15家定製機客戶中14家都棄華為而去,只剩下了沃達豐願意嘗試合作。

如何讓歐洲人重新認識來自中國的手機品牌,是擺在華為面前的難題。

2012年,華為P1 上市,歐洲銷量只有可憐的四位數,為了扭轉這一頹勢,華為在歐洲當地佈局研發,加大技術和人才投入並且前後花了四五年的時間,重建和運營商之間的渠道和信任。

在營銷上,華為通過贊助足球隊打響知名度,近年來,華為連續贊助了德甲多特蒙德、意甲AC米蘭、西甲聯賽、法甲巴黎聖日耳曼等諸多歐洲強隊。

華為還在歐洲當地簽下了許多體育和演藝界的名人作為品牌代言人。通過大量的本地化廣告和活動組合達到品牌的推廣和產品的銷售目的。

與歐洲知名品牌“強綁定”也幫助華為提高其品牌認知度。

護衛與徠卡合作打造手機的拍攝功能,並推出保時捷別注版本的高端手機,這些策略都逐步讓華為品牌的高端認知在用戶心目中建立起來,也讓華為在西歐地區贏得了不錯的成績。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任正非與徠卡相機全球監事會主席安德魯•考夫曼簽署設立創新實驗室的合作協議

近年來,華為將旗艦機型的首發放在歐洲,這不僅能顯示出華為對歐洲市場的重視,也是提升品牌高端形象的一種途徑。

市場調研機構Countpoint5月份公佈了歐洲智能手機第一季度的數據。在短短一年內,華為的市場份額從15%猛增至26%,成功超越蘋果成為第二,距離榜首的三星僅差4%。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華為手機在歐洲的重新拓荒,現在已經收到了成果。

03

小米:高性價比模式依舊凶猛


進軍歐洲,小米要做的不僅是要在歐洲賣小米手機而已,而是把整套商業模式帶到歐洲,包括小米網和小米授權店。

2017年11月份,小米正式進軍西班牙市場。開局取得不錯的效果,在2018第一季度,小米的出貨量超過了60萬臺,位列當季第四。

2018 年5 月,小米又登陸了法國。相比於西班牙市場,法國更是歐洲本土大陸的戰略要地即使是在歐洲這樣成熟度比較高的市場,小米依然堅持高性價比的產品銷售策略。

小米在法國新店開業當天,巴黎下著冰雨還夾雜著冰雹,在小米之家門口排隊的歐洲消費者幾乎都沒有離開的;後來,當小米之家在法國第二間店鋪開業的時候,更是迎來了“千人瘋搶”的情況。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對於以運營商為主導的歐洲大部分國家的市場,渠道的覆蓋能力是目前小米在歐洲面臨的最大挑戰。運營商渠道需要長期的關係積累,而另一方面,如何獲得較有力的補貼也是小米需要面臨的問題。

2018 年5 月,小米宣佈和李嘉誠旗下的香港長江和記集團進行了合作,

在小米宣佈歐洲市場後,創始人雷軍親自拜訪李嘉誠,促成與香港長江和記集團合作,通過對方旗下電訊公司3Group(英國、意大利、愛爾蘭、瑞典、丹麥和奧地利的主要運營商之一),加速其在歐洲市場擴張。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由此,小米才算是在歐洲市場全面發力。

小米模式照搬到歐洲市場,也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

11月初,小米在英國舉辦了“1英鎊閃購”活動,但很快有用戶發現,閃購網頁的代碼並沒有檢測庫存,而是直接顯示“貨品已售完”。這也引發了用戶的吐槽,認為小米涉嫌欺詐消費者。

為此方面不得不公開道歉,這也是小米在歐洲本土化的深刻教訓。這或許和小米的激進策略有關,小米高層曾經透露,早在2014年,雷軍就計劃一年內拿下亞洲、美洲和歐洲,實際進展大打折扣。一方面是技術專利、信息洩露等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產品方面在高端機型的弱勢。

小米如何調整節奏,能不能追上華為的腳步,我們保持著樂觀的態度繼續觀察。

04

一加:最具歐洲範的國產手機


一加算是早一批進入國外市場的國產手機廠商。在歐洲、北美洲等市場,一加都有著穩定的用戶群體。

一加的品牌調性可能是出海的手機廠商中,風格與歐洲最為接近的。這與CEO劉作虎對審美的較真密不可分。

劉作虎個人非常推崇以極簡著稱的北歐風格,這種審美和逼格被劉作虎一再強調,並向員工反覆灌輸。他堅持要將這樣的格調融入產品。

在營銷上,一加也保持了與自身小眾品牌相匹配的營銷策略。

2014年剛進入歐洲市場時,一加策劃了一場“砸手機”營銷活動。在那場營銷活動中,一加挑選出一部分報名的用戶,要求他們將目前所使用的手機砸碎,憑藉上傳的“砸手機”視頻,用戶可以用一美元的價格換一部一加手機。這個活動在歐美互聯網上引發了病毒式的傳播效應。

在歐洲大城市,一加和當地知名的潮流門店合作舉辦POP-up,其中有巴黎Colette,倫敦The Dandy Lab,柏林LNFA,羅馬Holypopstore,香港D-Mop,一加也因此成為首個同時和全球六家頂級時尚潮店合作的手機品牌。

"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文|甲方研究社


編者按

權威調研機構IDC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總銷量為3.98 億臺,同比下滑10.5%。

經歷了生長期的銷量狂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逐步觸及到了天花板,市場萎縮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因此,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廠商將目光對準了海外。

近日,甲方研究社發起“國產手機出海”系列,聚焦國產手機在非洲、歐洲、美國、東南亞等地區的“戰事”,揭祕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成功的祕訣。

第二期:如何讓挑剔的歐洲人買單

前幾期我們著重介紹了國產手機在東南亞、非洲等市場上的縱橫捭闔。不同於草莽的非洲、與中國高度相似的東南亞,歐洲手機市場高度成熟,在東南亞,國產機尚可以憑藉價格戰和強力資源投入一夜爆發,但一旦面對成熟且挑剔的歐洲用戶,中國手機面臨著從品牌、功能到外形的全方位考驗。

只有躍過了歐洲市場這道門檻,國產手機才可以稱得上真正實現了全球化。

本期,甲方研究社將揭祕中國手機在歐洲市場的崢嶸歲月。

01

歐洲市場“真香”


國產手機出海歐洲,還要追溯到15年前。

早在2004年,中國廠商TCL就已涉足歐洲市場,當時TCL之花三個月的時間就簽約收購法國電信運營商阿爾卡特成立合資公司T&A。

按照摩根斯坦利的研究報告,T&A成立後,TCL國內外手機的年銷售量將達到2000萬部,一躍成為中國手機銷量第一,全球第七的手機生產製造商。然而,這只是美好的願景。

當合資公司開始運營後,雙方在業務整合和文化整合方面都出現了問題。隨著文化衝突的加劇,業務整合的失敗,合資公司的經營狀況迅速惡化,出現嚴重危機,人才大量流失,公司出現連續18個月鉅額虧損。2005年5月17日,TCL公佈合資企業解體,至此TCL想通過合併後利用阿爾卡特的技術和品牌使自己佔領國際手機市場的目標徹底落空,併購整合失敗。

這也是國產手機廠商首次折戟歐洲市場。

10年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風雲再起,當時國產手機廠商在價格戰、機海戰的紅海中廝殺,歐洲雖是國產手機廠商心心念唸的市場,但其相對高端的市場定位讓國內頭部玩家望而卻步。

專利首先是國產品牌開拓歐洲市場的障礙,中國廠商在歐洲的另一個痛點是對當地法律法規不熟悉,遭到起訴往往是停止產品銷售或者直接退出市場。

以小米為例,在2015年,它們就遭受了荷蘭電信運營商皇家KPN公司提出的訴訟,當時後者認定小米侵犯其SEP專利將小米告上法庭。

歐洲用戶注重產品品質,對產品非常挑剔。以德國市場為例,由於德國人換機的頻率很低,對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要求很嚴苛,注重售後服務。德國電子產品往往具有2年以上免費維修政策,所以很多時候手機早已更新換代,廠商仍然需要給用戶維護,否則就會上法庭,進行賠付。

為國際品牌或者國外的運營商做ODM產品,這似乎是八九年前中國手機廠商進入國際化市場的唯一通道,低價與無品牌化一度是它們身上的標籤。想扭轉歐洲用戶對中國品牌的固有的印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歐洲手機市場,運營商渠道佔比50%,開放市場佔40%,線上市場只有10%,這樣的市場結構並非中國手機玩家所熟悉的市場結構大相徑庭。

當中國手機廠商快速增長的勢頭趨於停滯,東南亞和印度市場是他們最先瞄準的地方。地理位置和文化上的相近是主要原因,包括小米、OPPO、vivo等品牌紛紛南下,展開了一場搶灘登陸戰。

但在國內市場乃至東南亞、印度市場的競爭漸趨白熱化之後,國產手機廠商們開始尋找下一個市場來轉移自身的發展壓力。

而只有征服了挑剔的歐洲消費者,才能夠讓品牌得到更高的認知度。一加手機創始人劉作虎曾表示,在印度、非洲做銷量容易,但那不是國際化,只有在歐美獲得認可後才有資格談全球市場。

此外,歐洲市場與美國市場的高度相似,也讓廠商有了提前練兵的場景。

02

華為:從代工大廠到國產手機出海領路人


2012年,華為餘承東在微博立帖為證:華為從低端向中高端智能終端提升,從代工向自由品牌轉型。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事實上,華為算得上是國產手機在歐洲最早的拓荒者。

最初華為在歐洲走的是與運營商深度合作的模式。從2006年和沃達豐簽訂ODM合同開始,華為就成為了為運營商提供定製手機產品的企業。這些合作也構成了華為早期手機業務的基礎。

2011年的餘承東剛剛開始執掌終端部門,就推行了去低端化戰略,而到了2012年,在歐洲擁有的15家定製機客戶中14家都棄華為而去,只剩下了沃達豐願意嘗試合作。

如何讓歐洲人重新認識來自中國的手機品牌,是擺在華為面前的難題。

2012年,華為P1 上市,歐洲銷量只有可憐的四位數,為了扭轉這一頹勢,華為在歐洲當地佈局研發,加大技術和人才投入並且前後花了四五年的時間,重建和運營商之間的渠道和信任。

在營銷上,華為通過贊助足球隊打響知名度,近年來,華為連續贊助了德甲多特蒙德、意甲AC米蘭、西甲聯賽、法甲巴黎聖日耳曼等諸多歐洲強隊。

華為還在歐洲當地簽下了許多體育和演藝界的名人作為品牌代言人。通過大量的本地化廣告和活動組合達到品牌的推廣和產品的銷售目的。

與歐洲知名品牌“強綁定”也幫助華為提高其品牌認知度。

護衛與徠卡合作打造手機的拍攝功能,並推出保時捷別注版本的高端手機,這些策略都逐步讓華為品牌的高端認知在用戶心目中建立起來,也讓華為在西歐地區贏得了不錯的成績。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任正非與徠卡相機全球監事會主席安德魯•考夫曼簽署設立創新實驗室的合作協議

近年來,華為將旗艦機型的首發放在歐洲,這不僅能顯示出華為對歐洲市場的重視,也是提升品牌高端形象的一種途徑。

市場調研機構Countpoint5月份公佈了歐洲智能手機第一季度的數據。在短短一年內,華為的市場份額從15%猛增至26%,成功超越蘋果成為第二,距離榜首的三星僅差4%。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華為手機在歐洲的重新拓荒,現在已經收到了成果。

03

小米:高性價比模式依舊凶猛


進軍歐洲,小米要做的不僅是要在歐洲賣小米手機而已,而是把整套商業模式帶到歐洲,包括小米網和小米授權店。

2017年11月份,小米正式進軍西班牙市場。開局取得不錯的效果,在2018第一季度,小米的出貨量超過了60萬臺,位列當季第四。

2018 年5 月,小米又登陸了法國。相比於西班牙市場,法國更是歐洲本土大陸的戰略要地即使是在歐洲這樣成熟度比較高的市場,小米依然堅持高性價比的產品銷售策略。

小米在法國新店開業當天,巴黎下著冰雨還夾雜著冰雹,在小米之家門口排隊的歐洲消費者幾乎都沒有離開的;後來,當小米之家在法國第二間店鋪開業的時候,更是迎來了“千人瘋搶”的情況。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對於以運營商為主導的歐洲大部分國家的市場,渠道的覆蓋能力是目前小米在歐洲面臨的最大挑戰。運營商渠道需要長期的關係積累,而另一方面,如何獲得較有力的補貼也是小米需要面臨的問題。

2018 年5 月,小米宣佈和李嘉誠旗下的香港長江和記集團進行了合作,

在小米宣佈歐洲市場後,創始人雷軍親自拜訪李嘉誠,促成與香港長江和記集團合作,通過對方旗下電訊公司3Group(英國、意大利、愛爾蘭、瑞典、丹麥和奧地利的主要運營商之一),加速其在歐洲市場擴張。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由此,小米才算是在歐洲市場全面發力。

小米模式照搬到歐洲市場,也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

11月初,小米在英國舉辦了“1英鎊閃購”活動,但很快有用戶發現,閃購網頁的代碼並沒有檢測庫存,而是直接顯示“貨品已售完”。這也引發了用戶的吐槽,認為小米涉嫌欺詐消費者。

為此方面不得不公開道歉,這也是小米在歐洲本土化的深刻教訓。這或許和小米的激進策略有關,小米高層曾經透露,早在2014年,雷軍就計劃一年內拿下亞洲、美洲和歐洲,實際進展大打折扣。一方面是技術專利、信息洩露等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產品方面在高端機型的弱勢。

小米如何調整節奏,能不能追上華為的腳步,我們保持著樂觀的態度繼續觀察。

04

一加:最具歐洲範的國產手機


一加算是早一批進入國外市場的國產手機廠商。在歐洲、北美洲等市場,一加都有著穩定的用戶群體。

一加的品牌調性可能是出海的手機廠商中,風格與歐洲最為接近的。這與CEO劉作虎對審美的較真密不可分。

劉作虎個人非常推崇以極簡著稱的北歐風格,這種審美和逼格被劉作虎一再強調,並向員工反覆灌輸。他堅持要將這樣的格調融入產品。

在營銷上,一加也保持了與自身小眾品牌相匹配的營銷策略。

2014年剛進入歐洲市場時,一加策劃了一場“砸手機”營銷活動。在那場營銷活動中,一加挑選出一部分報名的用戶,要求他們將目前所使用的手機砸碎,憑藉上傳的“砸手機”視頻,用戶可以用一美元的價格換一部一加手機。這個活動在歐美互聯網上引發了病毒式的傳播效應。

在歐洲大城市,一加和當地知名的潮流門店合作舉辦POP-up,其中有巴黎Colette,倫敦The Dandy Lab,柏林LNFA,羅馬Holypopstore,香港D-Mop,一加也因此成為首個同時和全球六家頂級時尚潮店合作的手機品牌。

國產手機出海之破局歐洲:鯉魚如何躍龍門?


這樣的營銷方式雖不具備廣而告之的效果,但年輕用戶接受程度很高,也符合一加自身的品牌定位。

一加最大的優勢,就是和用戶之間的良好關係,這也是歐洲渠道商所看重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一加最終和芬蘭的Elisa以及英國的O2達成深度合作。其中前者是芬蘭最大的運營商之一,後者則是英國的主流運營商。而在不久之前,一加又和英國的EE以及沃達豐兩家運營商達成了合作。

權威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發佈了全球高端手機市場調研報告。報告顯示,一加手機在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高端智能手機(售價400美元以上)市場份額中排名前四。

在整個歐洲,一加的銷售額以每年60%-70%的速度在增長,一加在芬蘭運營商Elisa取得了26個月的手機單品銷量第一的成績。

結語

出海歐洲,華為、小米、一加三家手機廠商各具特色,華為實力雄厚,以技術取勝,小米獨特的商業模式在歐洲市場上同樣收穫成功,一加本來以海外市場為主,進入歐洲時,依靠其獨特的品牌調性站穩腳跟。

國內頭部廠商OPPO、vivo同樣對歐洲市場興趣飽滿,只不過做法較為嚴謹。

2018年6月OPPO蘭博基尼合作,就像當初華為與保時捷、徠卡合作一樣,OPPO未來在歐洲市場的品牌認知和溢價能力至少會得到提升。

歐洲市場的獨特性會潛移默化影響著國產手機品牌。

國內手機廠商發佈會造勢、友商互懟打嘴炮的營銷模式在歐洲不再適用,不少國內外公司都在歐洲設立研究院,用來研發手機的設計、拍攝、通信等方面,將以往營銷大廠的印象洗心革面成為技術大廠。

更加追求品質與調性的歐洲用戶,倒逼國產手機注重細節,尊重設計品味與產品價值觀,能在歐洲市場立足是對久經沙場的國產品牌一次洗禮。

當然,國產手機出海歐洲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挑戰蘋果和三星在高端市場的地位。廠商們能否再一次改變全球手機行業格局,才是市場最為關注的一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