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的「宜家」'

"



"



尋找中國的「宜家」



作者 | 小崗村村長

來源 | 36氪Pro


網易嚴選帶起了一波生活家居零售的浪潮,隨後小米有品、京東京造、淘寶心選紛紛入局。它們的模式都可以總結為直連大牌製造商、去除品牌溢價,強調高性價比的消費升級。

不過在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看來,這些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背後的原因在於,它們混淆了品牌生意和渠道品牌生意,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做渠道品牌沒有出路。

誕生於北歐的宜家曾引領了全球家居空間產業的格局與趨勢,馬英堯認為,下一個宜家必然誕生在中國,而想要抓住這個機會,自建新零售家居品牌是目前最好的路徑。因此,在各大互聯網公司走家居零售平臺化道路的時候,馬英堯創立了家居新零售品牌 ONE ZONE 。

此前,馬英堯更被大眾所熟知的身份是尚美生活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從2010年成立至今,尚美聚焦三四線城市連鎖酒店,旗下擁有12個酒店品牌、4100多家酒店,會員數量超過7000萬。

有趣的是,網易嚴選最知名的營銷案例是聯合酒店品牌,在酒店場景中銷售家居產品。經過多年實踐,馬英堯同樣認為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是個偽命題。“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這是馬英堯獨立推出 ONE ZONE 的出發點。

不同於網易嚴選、淘寶心選瞄準一線城市新中產人群,ONE ZONE 聚焦在下沉市場。那麼 ONE ZONE 聚焦下沉市場的思路是什麼?如何在生活家居領域打造新零售品牌?如何在快速擴張與門店管理之間達到平衡?最近,36氪與馬英堯深入聊了聊。


"



尋找中國的「宜家」



作者 | 小崗村村長

來源 | 36氪Pro


網易嚴選帶起了一波生活家居零售的浪潮,隨後小米有品、京東京造、淘寶心選紛紛入局。它們的模式都可以總結為直連大牌製造商、去除品牌溢價,強調高性價比的消費升級。

不過在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看來,這些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背後的原因在於,它們混淆了品牌生意和渠道品牌生意,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做渠道品牌沒有出路。

誕生於北歐的宜家曾引領了全球家居空間產業的格局與趨勢,馬英堯認為,下一個宜家必然誕生在中國,而想要抓住這個機會,自建新零售家居品牌是目前最好的路徑。因此,在各大互聯網公司走家居零售平臺化道路的時候,馬英堯創立了家居新零售品牌 ONE ZONE 。

此前,馬英堯更被大眾所熟知的身份是尚美生活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從2010年成立至今,尚美聚焦三四線城市連鎖酒店,旗下擁有12個酒店品牌、4100多家酒店,會員數量超過7000萬。

有趣的是,網易嚴選最知名的營銷案例是聯合酒店品牌,在酒店場景中銷售家居產品。經過多年實踐,馬英堯同樣認為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是個偽命題。“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這是馬英堯獨立推出 ONE ZONE 的出發點。

不同於網易嚴選、淘寶心選瞄準一線城市新中產人群,ONE ZONE 聚焦在下沉市場。那麼 ONE ZONE 聚焦下沉市場的思路是什麼?如何在生活家居領域打造新零售品牌?如何在快速擴張與門店管理之間達到平衡?最近,36氪與馬英堯深入聊了聊。


尋找中國的「宜家」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


以下是對話(經編輯)


36氪:為什麼會單獨成立 ONE ZONE 這個項目?

馬英堯:因為我們探索了幾年之後,發現跨界零售是個偽命題,根本不成立。做零售必須單獨立項。

我們之前一直在做酒店,2014年開始嘗試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想進行二次變現,發現賣得不好。賣東西本質是個零售生意,零售的核心是人流、坪效,酒店這個場景其實人流是不夠的;同時還這是個品牌生意,放到酒店裡面會混淆品牌本身的定位,消費的出發點不一樣,所以成交率更低。

我們在不同的業態裡摸索10年,經歷了O2O跨界思維那一波浪潮,最後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要在合適的渠道里開合適的店,在合適的店賣合適的東西,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

用戶的心智是懶惰的,一個品牌只能記住一個標籤,多個標籤的時候品牌會模糊。一個品牌不應該多個功能、多個定位,而是應該簡單易記的。所以我們把家居零售這塊摘出來,單獨放到shopping mall裡去運營。

36氪:現在去觀察家居市場和消費者,是否出現了一些變化?

馬英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提升,家居消費的需求從“能用”到“好用”,從“家家戶戶一個風格”到“不想跟別人一樣”,從追求“耐用”到追求“顏值”,希望家居內外兼修。消費觀念上也發生了變化,目前消費者更注重購買設計感、愉悅感和幸福感。

同時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家居行業的快時尚時代已經開啟。

我本人一直在研究“代差”。過去,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之間有代差,所以中國會模仿美國的商業模式;互聯網和傳統行業也有代差,然後就有了O2O、互聯網+;行業之間也會有代差,服裝在七八年前就開始了快時尚的風潮,低毛利、低單價、高週轉,大家買衣服從1000塊降到了現在的300塊,而且款式更多,這是對用戶有利的事情。

而相比之下,家居快時尚的發展比較遲,還處於少款式、高價格、低週轉的狀態。這跟消費進程有關係,先吃、穿、住,然後才是住得更舒服。

但是大家對住宿的需求變化了,以前是從無到有,現在是從有到好。所以家居行業也進入了從耐用品到消費品的進化,而所有消費品都是可以進入快時尚時代的。

36氪:ONE ZONE 的產品和客群怎麼定位?

馬英堯:ONE ZONE 的定位是新北歐設計生活館,主要目標群體是20-35歲之間的女性用戶。區別於傳統北歐的簡約、暗色,我們的家居產品會更多彩、更有趣。

除了設計上的“新”,我們還有供應鏈路徑的“新”,讓用戶可以買到極具性價比的產品。在供應鏈上,ONE ZONE 實現工廠直接到店,直接2倍的定倍率,相當於50%的毛利,所以用戶拿到手很便宜。然後是品質好,中國百貨的品質還是不錯的,現在創業公司都是傍著大製造商。

店內產品覆蓋日常生活的所有品類,目標是成為用戶日常定期必逛的目的地商鋪,包括餐廚、美妝、洗護、食品、數碼、家居布藝、文具等。

36氪:既然大家都是和大製造商合作,那麼是否存在產品同質化的問題?ONE ZONE 的產品跟網易嚴選相比有差異化嗎?

馬英堯: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理解品牌的價值。對用戶而言,品牌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價值主張,其中包含了設計風格、價格範圍、品質標準,認可這個主張的人群在這個品牌裡選擇商品會覺得很輕鬆,從而會忠實一個品牌,放棄網絡海選。

越是供給充分的時候,越需要品牌定位來幫助用戶做選擇。所以品牌與品牌之間,品牌與渠道之間沒有同質化這種說法。今天在NOME 、無印良品店鋪的商品,100%在淘寶上都有,為什麼不去淘寶上買呢?因為用戶喜歡這些品牌的價值主張,喜歡這些品牌為他們提供的產品組合,品牌幫用戶節約了時間。

我認為各種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那是一個渠道品牌生意,渠道品牌應該成立於供給不充分時代,而且渠道品牌一不小心就會發展為“豐富供給、更多選擇”的模式,變得更像平臺。

平臺需要巨大的流量,依賴巨大流量的創業則需有結構性紅利,比如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初期,比如街鋪轉型購物中心的初期。

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粗暴一點說,做選品、做渠道品牌是沒有出路的。在流量枯竭的當下,只有品牌才能與用戶建立共鳴,才能形成自主流量。


"



尋找中國的「宜家」



作者 | 小崗村村長

來源 | 36氪Pro


網易嚴選帶起了一波生活家居零售的浪潮,隨後小米有品、京東京造、淘寶心選紛紛入局。它們的模式都可以總結為直連大牌製造商、去除品牌溢價,強調高性價比的消費升級。

不過在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看來,這些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背後的原因在於,它們混淆了品牌生意和渠道品牌生意,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做渠道品牌沒有出路。

誕生於北歐的宜家曾引領了全球家居空間產業的格局與趨勢,馬英堯認為,下一個宜家必然誕生在中國,而想要抓住這個機會,自建新零售家居品牌是目前最好的路徑。因此,在各大互聯網公司走家居零售平臺化道路的時候,馬英堯創立了家居新零售品牌 ONE ZONE 。

此前,馬英堯更被大眾所熟知的身份是尚美生活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從2010年成立至今,尚美聚焦三四線城市連鎖酒店,旗下擁有12個酒店品牌、4100多家酒店,會員數量超過7000萬。

有趣的是,網易嚴選最知名的營銷案例是聯合酒店品牌,在酒店場景中銷售家居產品。經過多年實踐,馬英堯同樣認為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是個偽命題。“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這是馬英堯獨立推出 ONE ZONE 的出發點。

不同於網易嚴選、淘寶心選瞄準一線城市新中產人群,ONE ZONE 聚焦在下沉市場。那麼 ONE ZONE 聚焦下沉市場的思路是什麼?如何在生活家居領域打造新零售品牌?如何在快速擴張與門店管理之間達到平衡?最近,36氪與馬英堯深入聊了聊。


尋找中國的「宜家」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


以下是對話(經編輯)


36氪:為什麼會單獨成立 ONE ZONE 這個項目?

馬英堯:因為我們探索了幾年之後,發現跨界零售是個偽命題,根本不成立。做零售必須單獨立項。

我們之前一直在做酒店,2014年開始嘗試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想進行二次變現,發現賣得不好。賣東西本質是個零售生意,零售的核心是人流、坪效,酒店這個場景其實人流是不夠的;同時還這是個品牌生意,放到酒店裡面會混淆品牌本身的定位,消費的出發點不一樣,所以成交率更低。

我們在不同的業態裡摸索10年,經歷了O2O跨界思維那一波浪潮,最後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要在合適的渠道里開合適的店,在合適的店賣合適的東西,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

用戶的心智是懶惰的,一個品牌只能記住一個標籤,多個標籤的時候品牌會模糊。一個品牌不應該多個功能、多個定位,而是應該簡單易記的。所以我們把家居零售這塊摘出來,單獨放到shopping mall裡去運營。

36氪:現在去觀察家居市場和消費者,是否出現了一些變化?

馬英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提升,家居消費的需求從“能用”到“好用”,從“家家戶戶一個風格”到“不想跟別人一樣”,從追求“耐用”到追求“顏值”,希望家居內外兼修。消費觀念上也發生了變化,目前消費者更注重購買設計感、愉悅感和幸福感。

同時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家居行業的快時尚時代已經開啟。

我本人一直在研究“代差”。過去,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之間有代差,所以中國會模仿美國的商業模式;互聯網和傳統行業也有代差,然後就有了O2O、互聯網+;行業之間也會有代差,服裝在七八年前就開始了快時尚的風潮,低毛利、低單價、高週轉,大家買衣服從1000塊降到了現在的300塊,而且款式更多,這是對用戶有利的事情。

而相比之下,家居快時尚的發展比較遲,還處於少款式、高價格、低週轉的狀態。這跟消費進程有關係,先吃、穿、住,然後才是住得更舒服。

但是大家對住宿的需求變化了,以前是從無到有,現在是從有到好。所以家居行業也進入了從耐用品到消費品的進化,而所有消費品都是可以進入快時尚時代的。

36氪:ONE ZONE 的產品和客群怎麼定位?

馬英堯:ONE ZONE 的定位是新北歐設計生活館,主要目標群體是20-35歲之間的女性用戶。區別於傳統北歐的簡約、暗色,我們的家居產品會更多彩、更有趣。

除了設計上的“新”,我們還有供應鏈路徑的“新”,讓用戶可以買到極具性價比的產品。在供應鏈上,ONE ZONE 實現工廠直接到店,直接2倍的定倍率,相當於50%的毛利,所以用戶拿到手很便宜。然後是品質好,中國百貨的品質還是不錯的,現在創業公司都是傍著大製造商。

店內產品覆蓋日常生活的所有品類,目標是成為用戶日常定期必逛的目的地商鋪,包括餐廚、美妝、洗護、食品、數碼、家居布藝、文具等。

36氪:既然大家都是和大製造商合作,那麼是否存在產品同質化的問題?ONE ZONE 的產品跟網易嚴選相比有差異化嗎?

馬英堯: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理解品牌的價值。對用戶而言,品牌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價值主張,其中包含了設計風格、價格範圍、品質標準,認可這個主張的人群在這個品牌裡選擇商品會覺得很輕鬆,從而會忠實一個品牌,放棄網絡海選。

越是供給充分的時候,越需要品牌定位來幫助用戶做選擇。所以品牌與品牌之間,品牌與渠道之間沒有同質化這種說法。今天在NOME 、無印良品店鋪的商品,100%在淘寶上都有,為什麼不去淘寶上買呢?因為用戶喜歡這些品牌的價值主張,喜歡這些品牌為他們提供的產品組合,品牌幫用戶節約了時間。

我認為各種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那是一個渠道品牌生意,渠道品牌應該成立於供給不充分時代,而且渠道品牌一不小心就會發展為“豐富供給、更多選擇”的模式,變得更像平臺。

平臺需要巨大的流量,依賴巨大流量的創業則需有結構性紅利,比如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初期,比如街鋪轉型購物中心的初期。

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粗暴一點說,做選品、做渠道品牌是沒有出路的。在流量枯竭的當下,只有品牌才能與用戶建立共鳴,才能形成自主流量。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那 ONE ZONE 的品牌主張是什麼?

馬英堯:品牌有情感元素在裡面的,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定是精選的少量商品。比如無印良品,中國的很多創業者其實對它有誤解,說無印良品是大工廠製造、做工精良、去掉品牌溢價,但忽略了無印良品這四個字其實就是一個品牌。

一個生意,要先分清楚是品牌生意還是平臺生意。而判斷是不是一個品牌,就看它背後代表了什麼。無印良品這個名字能讓人想起很多關鍵詞,而且大家想到的關鍵詞重合度是很高的,比如:極簡、精緻、單色,有非常強烈的品牌內核。所以我認為消費品必須有非常明確的態度主張,就是讓人想到品牌之後馬上聯想到一種生活態度、精神主張。

這個態度,落地需要有三個重要的支柱:風格、品質、價格帶。風格明確、品質穩定、價格帶緊實,一定不能模糊,否則消費者不知道它是誰,失去印象了,這個品牌就不成立。品牌需要一個自然的、不需要翻譯的暗號,讓用戶不需要聽你文字描述也能夠非常清晰地感知到,所有偉大的品牌都是有堅定認知的。

ONE ZONE 的生活態度是讓每個空間都給消費者帶去美好的體驗,它的佈置風格是多彩的、有趣的、好用的。從風格來說,ONE ZONE 的定位是新北歐設計生活館。什麼是新北歐設計?我們認為傳統北歐的莫蘭迪色、黑白灰太單調、沉悶,所以我們主張在北歐風簡約實用的基礎上,增加多彩、有趣的新元素,進店就讓消費者形成強烈的風格印記。其次我們價格帶也不寬,壓得很緊實。


"



尋找中國的「宜家」



作者 | 小崗村村長

來源 | 36氪Pro


網易嚴選帶起了一波生活家居零售的浪潮,隨後小米有品、京東京造、淘寶心選紛紛入局。它們的模式都可以總結為直連大牌製造商、去除品牌溢價,強調高性價比的消費升級。

不過在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看來,這些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背後的原因在於,它們混淆了品牌生意和渠道品牌生意,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做渠道品牌沒有出路。

誕生於北歐的宜家曾引領了全球家居空間產業的格局與趨勢,馬英堯認為,下一個宜家必然誕生在中國,而想要抓住這個機會,自建新零售家居品牌是目前最好的路徑。因此,在各大互聯網公司走家居零售平臺化道路的時候,馬英堯創立了家居新零售品牌 ONE ZONE 。

此前,馬英堯更被大眾所熟知的身份是尚美生活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從2010年成立至今,尚美聚焦三四線城市連鎖酒店,旗下擁有12個酒店品牌、4100多家酒店,會員數量超過7000萬。

有趣的是,網易嚴選最知名的營銷案例是聯合酒店品牌,在酒店場景中銷售家居產品。經過多年實踐,馬英堯同樣認為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是個偽命題。“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這是馬英堯獨立推出 ONE ZONE 的出發點。

不同於網易嚴選、淘寶心選瞄準一線城市新中產人群,ONE ZONE 聚焦在下沉市場。那麼 ONE ZONE 聚焦下沉市場的思路是什麼?如何在生活家居領域打造新零售品牌?如何在快速擴張與門店管理之間達到平衡?最近,36氪與馬英堯深入聊了聊。


尋找中國的「宜家」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


以下是對話(經編輯)


36氪:為什麼會單獨成立 ONE ZONE 這個項目?

馬英堯:因為我們探索了幾年之後,發現跨界零售是個偽命題,根本不成立。做零售必須單獨立項。

我們之前一直在做酒店,2014年開始嘗試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想進行二次變現,發現賣得不好。賣東西本質是個零售生意,零售的核心是人流、坪效,酒店這個場景其實人流是不夠的;同時還這是個品牌生意,放到酒店裡面會混淆品牌本身的定位,消費的出發點不一樣,所以成交率更低。

我們在不同的業態裡摸索10年,經歷了O2O跨界思維那一波浪潮,最後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要在合適的渠道里開合適的店,在合適的店賣合適的東西,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

用戶的心智是懶惰的,一個品牌只能記住一個標籤,多個標籤的時候品牌會模糊。一個品牌不應該多個功能、多個定位,而是應該簡單易記的。所以我們把家居零售這塊摘出來,單獨放到shopping mall裡去運營。

36氪:現在去觀察家居市場和消費者,是否出現了一些變化?

馬英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提升,家居消費的需求從“能用”到“好用”,從“家家戶戶一個風格”到“不想跟別人一樣”,從追求“耐用”到追求“顏值”,希望家居內外兼修。消費觀念上也發生了變化,目前消費者更注重購買設計感、愉悅感和幸福感。

同時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家居行業的快時尚時代已經開啟。

我本人一直在研究“代差”。過去,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之間有代差,所以中國會模仿美國的商業模式;互聯網和傳統行業也有代差,然後就有了O2O、互聯網+;行業之間也會有代差,服裝在七八年前就開始了快時尚的風潮,低毛利、低單價、高週轉,大家買衣服從1000塊降到了現在的300塊,而且款式更多,這是對用戶有利的事情。

而相比之下,家居快時尚的發展比較遲,還處於少款式、高價格、低週轉的狀態。這跟消費進程有關係,先吃、穿、住,然後才是住得更舒服。

但是大家對住宿的需求變化了,以前是從無到有,現在是從有到好。所以家居行業也進入了從耐用品到消費品的進化,而所有消費品都是可以進入快時尚時代的。

36氪:ONE ZONE 的產品和客群怎麼定位?

馬英堯:ONE ZONE 的定位是新北歐設計生活館,主要目標群體是20-35歲之間的女性用戶。區別於傳統北歐的簡約、暗色,我們的家居產品會更多彩、更有趣。

除了設計上的“新”,我們還有供應鏈路徑的“新”,讓用戶可以買到極具性價比的產品。在供應鏈上,ONE ZONE 實現工廠直接到店,直接2倍的定倍率,相當於50%的毛利,所以用戶拿到手很便宜。然後是品質好,中國百貨的品質還是不錯的,現在創業公司都是傍著大製造商。

店內產品覆蓋日常生活的所有品類,目標是成為用戶日常定期必逛的目的地商鋪,包括餐廚、美妝、洗護、食品、數碼、家居布藝、文具等。

36氪:既然大家都是和大製造商合作,那麼是否存在產品同質化的問題?ONE ZONE 的產品跟網易嚴選相比有差異化嗎?

馬英堯: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理解品牌的價值。對用戶而言,品牌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價值主張,其中包含了設計風格、價格範圍、品質標準,認可這個主張的人群在這個品牌裡選擇商品會覺得很輕鬆,從而會忠實一個品牌,放棄網絡海選。

越是供給充分的時候,越需要品牌定位來幫助用戶做選擇。所以品牌與品牌之間,品牌與渠道之間沒有同質化這種說法。今天在NOME 、無印良品店鋪的商品,100%在淘寶上都有,為什麼不去淘寶上買呢?因為用戶喜歡這些品牌的價值主張,喜歡這些品牌為他們提供的產品組合,品牌幫用戶節約了時間。

我認為各種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那是一個渠道品牌生意,渠道品牌應該成立於供給不充分時代,而且渠道品牌一不小心就會發展為“豐富供給、更多選擇”的模式,變得更像平臺。

平臺需要巨大的流量,依賴巨大流量的創業則需有結構性紅利,比如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初期,比如街鋪轉型購物中心的初期。

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粗暴一點說,做選品、做渠道品牌是沒有出路的。在流量枯竭的當下,只有品牌才能與用戶建立共鳴,才能形成自主流量。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那 ONE ZONE 的品牌主張是什麼?

馬英堯:品牌有情感元素在裡面的,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定是精選的少量商品。比如無印良品,中國的很多創業者其實對它有誤解,說無印良品是大工廠製造、做工精良、去掉品牌溢價,但忽略了無印良品這四個字其實就是一個品牌。

一個生意,要先分清楚是品牌生意還是平臺生意。而判斷是不是一個品牌,就看它背後代表了什麼。無印良品這個名字能讓人想起很多關鍵詞,而且大家想到的關鍵詞重合度是很高的,比如:極簡、精緻、單色,有非常強烈的品牌內核。所以我認為消費品必須有非常明確的態度主張,就是讓人想到品牌之後馬上聯想到一種生活態度、精神主張。

這個態度,落地需要有三個重要的支柱:風格、品質、價格帶。風格明確、品質穩定、價格帶緊實,一定不能模糊,否則消費者不知道它是誰,失去印象了,這個品牌就不成立。品牌需要一個自然的、不需要翻譯的暗號,讓用戶不需要聽你文字描述也能夠非常清晰地感知到,所有偉大的品牌都是有堅定認知的。

ONE ZONE 的生活態度是讓每個空間都給消費者帶去美好的體驗,它的佈置風格是多彩的、有趣的、好用的。從風格來說,ONE ZONE 的定位是新北歐設計生活館。什麼是新北歐設計?我們認為傳統北歐的莫蘭迪色、黑白灰太單調、沉悶,所以我們主張在北歐風簡約實用的基礎上,增加多彩、有趣的新元素,進店就讓消費者形成強烈的風格印記。其次我們價格帶也不寬,壓得很緊實。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怎麼看待家居行業的品牌機會?為什麼定位在下沉市場?

馬英堯家居行業的需求側紅利非常明顯,就是正在滾滾而來的90後結婚潮。中國人購買家居傢俱用品最高客單價的機會,就是搬新家,而搬新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結婚。而且這一波需求是過去的家居傢俱品牌滿足不了的,90後要的家居不再是大氣、華貴、耐用,而是顏值、性價比。這一波巨大的紅利中必將出現多個偉大的品牌,重塑行業格局。

一二線城市有宜家、有紅星美凱龍,那下沉市場有什麼呢?什麼都沒有,完全空缺。

而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同行,都選擇了從購物中心200-300平米的店型切入市場,再進一步延展到大店做傢俱。但是一線城市的購物中心租金和客流極不匹配,通常一平米租金高達500-1000元,而客流並不多。三線城市租金則更合理,同時競品少,競爭不夠激烈,所以進店客流的轉化率也高於一線城市。

當然,最核心還是用戶需求,我們認為三線城市的市場規模足夠大,並且需求特點和一線還是有不小的差異,一線城市的簡約設計、高冷風不見得能夠滿足三線城市用戶,我們則更理解他們。

36氪:ONE ZONE 的門店有什麼特點?

馬英堯:過去一年我們在一到五線城市都有測試,開了12家店,包括上海、青島、西安、太原、宿遷、杭州等。通過這一年的摸索,我們更加堅定要走下沉市場,門店選址在二三四線城市的購物中心,面積在200-300平米,風格比起競品差異也比較明顯,更加多彩、更加有趣。平均每家門店有3800個SKU,按週上新。門店採用聯營的形式,我們承擔庫存風險,加盟商承擔租金風險,按照營業額分成。

最後一代產品還是非常不錯的。在不同的店,每個月有40-60萬元的營業額,客單價60元左右。比較興奮的是,合格門店可以實現8-10個月回本的財務模型。今年計劃開100家店,2020年將會啟動大規模的開店,預計300家。


"



尋找中國的「宜家」



作者 | 小崗村村長

來源 | 36氪Pro


網易嚴選帶起了一波生活家居零售的浪潮,隨後小米有品、京東京造、淘寶心選紛紛入局。它們的模式都可以總結為直連大牌製造商、去除品牌溢價,強調高性價比的消費升級。

不過在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看來,這些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背後的原因在於,它們混淆了品牌生意和渠道品牌生意,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做渠道品牌沒有出路。

誕生於北歐的宜家曾引領了全球家居空間產業的格局與趨勢,馬英堯認為,下一個宜家必然誕生在中國,而想要抓住這個機會,自建新零售家居品牌是目前最好的路徑。因此,在各大互聯網公司走家居零售平臺化道路的時候,馬英堯創立了家居新零售品牌 ONE ZONE 。

此前,馬英堯更被大眾所熟知的身份是尚美生活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從2010年成立至今,尚美聚焦三四線城市連鎖酒店,旗下擁有12個酒店品牌、4100多家酒店,會員數量超過7000萬。

有趣的是,網易嚴選最知名的營銷案例是聯合酒店品牌,在酒店場景中銷售家居產品。經過多年實踐,馬英堯同樣認為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是個偽命題。“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這是馬英堯獨立推出 ONE ZONE 的出發點。

不同於網易嚴選、淘寶心選瞄準一線城市新中產人群,ONE ZONE 聚焦在下沉市場。那麼 ONE ZONE 聚焦下沉市場的思路是什麼?如何在生活家居領域打造新零售品牌?如何在快速擴張與門店管理之間達到平衡?最近,36氪與馬英堯深入聊了聊。


尋找中國的「宜家」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


以下是對話(經編輯)


36氪:為什麼會單獨成立 ONE ZONE 這個項目?

馬英堯:因為我們探索了幾年之後,發現跨界零售是個偽命題,根本不成立。做零售必須單獨立項。

我們之前一直在做酒店,2014年開始嘗試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想進行二次變現,發現賣得不好。賣東西本質是個零售生意,零售的核心是人流、坪效,酒店這個場景其實人流是不夠的;同時還這是個品牌生意,放到酒店裡面會混淆品牌本身的定位,消費的出發點不一樣,所以成交率更低。

我們在不同的業態裡摸索10年,經歷了O2O跨界思維那一波浪潮,最後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要在合適的渠道里開合適的店,在合適的店賣合適的東西,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

用戶的心智是懶惰的,一個品牌只能記住一個標籤,多個標籤的時候品牌會模糊。一個品牌不應該多個功能、多個定位,而是應該簡單易記的。所以我們把家居零售這塊摘出來,單獨放到shopping mall裡去運營。

36氪:現在去觀察家居市場和消費者,是否出現了一些變化?

馬英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提升,家居消費的需求從“能用”到“好用”,從“家家戶戶一個風格”到“不想跟別人一樣”,從追求“耐用”到追求“顏值”,希望家居內外兼修。消費觀念上也發生了變化,目前消費者更注重購買設計感、愉悅感和幸福感。

同時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家居行業的快時尚時代已經開啟。

我本人一直在研究“代差”。過去,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之間有代差,所以中國會模仿美國的商業模式;互聯網和傳統行業也有代差,然後就有了O2O、互聯網+;行業之間也會有代差,服裝在七八年前就開始了快時尚的風潮,低毛利、低單價、高週轉,大家買衣服從1000塊降到了現在的300塊,而且款式更多,這是對用戶有利的事情。

而相比之下,家居快時尚的發展比較遲,還處於少款式、高價格、低週轉的狀態。這跟消費進程有關係,先吃、穿、住,然後才是住得更舒服。

但是大家對住宿的需求變化了,以前是從無到有,現在是從有到好。所以家居行業也進入了從耐用品到消費品的進化,而所有消費品都是可以進入快時尚時代的。

36氪:ONE ZONE 的產品和客群怎麼定位?

馬英堯:ONE ZONE 的定位是新北歐設計生活館,主要目標群體是20-35歲之間的女性用戶。區別於傳統北歐的簡約、暗色,我們的家居產品會更多彩、更有趣。

除了設計上的“新”,我們還有供應鏈路徑的“新”,讓用戶可以買到極具性價比的產品。在供應鏈上,ONE ZONE 實現工廠直接到店,直接2倍的定倍率,相當於50%的毛利,所以用戶拿到手很便宜。然後是品質好,中國百貨的品質還是不錯的,現在創業公司都是傍著大製造商。

店內產品覆蓋日常生活的所有品類,目標是成為用戶日常定期必逛的目的地商鋪,包括餐廚、美妝、洗護、食品、數碼、家居布藝、文具等。

36氪:既然大家都是和大製造商合作,那麼是否存在產品同質化的問題?ONE ZONE 的產品跟網易嚴選相比有差異化嗎?

馬英堯: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理解品牌的價值。對用戶而言,品牌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價值主張,其中包含了設計風格、價格範圍、品質標準,認可這個主張的人群在這個品牌裡選擇商品會覺得很輕鬆,從而會忠實一個品牌,放棄網絡海選。

越是供給充分的時候,越需要品牌定位來幫助用戶做選擇。所以品牌與品牌之間,品牌與渠道之間沒有同質化這種說法。今天在NOME 、無印良品店鋪的商品,100%在淘寶上都有,為什麼不去淘寶上買呢?因為用戶喜歡這些品牌的價值主張,喜歡這些品牌為他們提供的產品組合,品牌幫用戶節約了時間。

我認為各種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那是一個渠道品牌生意,渠道品牌應該成立於供給不充分時代,而且渠道品牌一不小心就會發展為“豐富供給、更多選擇”的模式,變得更像平臺。

平臺需要巨大的流量,依賴巨大流量的創業則需有結構性紅利,比如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初期,比如街鋪轉型購物中心的初期。

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粗暴一點說,做選品、做渠道品牌是沒有出路的。在流量枯竭的當下,只有品牌才能與用戶建立共鳴,才能形成自主流量。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那 ONE ZONE 的品牌主張是什麼?

馬英堯:品牌有情感元素在裡面的,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定是精選的少量商品。比如無印良品,中國的很多創業者其實對它有誤解,說無印良品是大工廠製造、做工精良、去掉品牌溢價,但忽略了無印良品這四個字其實就是一個品牌。

一個生意,要先分清楚是品牌生意還是平臺生意。而判斷是不是一個品牌,就看它背後代表了什麼。無印良品這個名字能讓人想起很多關鍵詞,而且大家想到的關鍵詞重合度是很高的,比如:極簡、精緻、單色,有非常強烈的品牌內核。所以我認為消費品必須有非常明確的態度主張,就是讓人想到品牌之後馬上聯想到一種生活態度、精神主張。

這個態度,落地需要有三個重要的支柱:風格、品質、價格帶。風格明確、品質穩定、價格帶緊實,一定不能模糊,否則消費者不知道它是誰,失去印象了,這個品牌就不成立。品牌需要一個自然的、不需要翻譯的暗號,讓用戶不需要聽你文字描述也能夠非常清晰地感知到,所有偉大的品牌都是有堅定認知的。

ONE ZONE 的生活態度是讓每個空間都給消費者帶去美好的體驗,它的佈置風格是多彩的、有趣的、好用的。從風格來說,ONE ZONE 的定位是新北歐設計生活館。什麼是新北歐設計?我們認為傳統北歐的莫蘭迪色、黑白灰太單調、沉悶,所以我們主張在北歐風簡約實用的基礎上,增加多彩、有趣的新元素,進店就讓消費者形成強烈的風格印記。其次我們價格帶也不寬,壓得很緊實。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怎麼看待家居行業的品牌機會?為什麼定位在下沉市場?

馬英堯家居行業的需求側紅利非常明顯,就是正在滾滾而來的90後結婚潮。中國人購買家居傢俱用品最高客單價的機會,就是搬新家,而搬新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結婚。而且這一波需求是過去的家居傢俱品牌滿足不了的,90後要的家居不再是大氣、華貴、耐用,而是顏值、性價比。這一波巨大的紅利中必將出現多個偉大的品牌,重塑行業格局。

一二線城市有宜家、有紅星美凱龍,那下沉市場有什麼呢?什麼都沒有,完全空缺。

而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同行,都選擇了從購物中心200-300平米的店型切入市場,再進一步延展到大店做傢俱。但是一線城市的購物中心租金和客流極不匹配,通常一平米租金高達500-1000元,而客流並不多。三線城市租金則更合理,同時競品少,競爭不夠激烈,所以進店客流的轉化率也高於一線城市。

當然,最核心還是用戶需求,我們認為三線城市的市場規模足夠大,並且需求特點和一線還是有不小的差異,一線城市的簡約設計、高冷風不見得能夠滿足三線城市用戶,我們則更理解他們。

36氪:ONE ZONE 的門店有什麼特點?

馬英堯:過去一年我們在一到五線城市都有測試,開了12家店,包括上海、青島、西安、太原、宿遷、杭州等。通過這一年的摸索,我們更加堅定要走下沉市場,門店選址在二三四線城市的購物中心,面積在200-300平米,風格比起競品差異也比較明顯,更加多彩、更加有趣。平均每家門店有3800個SKU,按週上新。門店採用聯營的形式,我們承擔庫存風險,加盟商承擔租金風險,按照營業額分成。

最後一代產品還是非常不錯的。在不同的店,每個月有40-60萬元的營業額,客單價60元左右。比較興奮的是,合格門店可以實現8-10個月回本的財務模型。今年計劃開100家店,2020年將會啟動大規模的開店,預計300家。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如何在快速擴張與門店管理之間達到平衡?

馬英堯:在過去酒店高速擴張的經驗中,我堅持奉行這12字要訣:模型要慢、測試要快、發展要猛。

因為做中低價格段的消費產品和服務,必須要依賴規模,不快不行,絕對沒有第二種打法。我做酒店的風格就是非常快速地擴張,2018年新簽約酒店項目差不多有1000家,開業了800多家。但是酒店發展很快的同時,也非常穩健。這套節奏同樣用到 ONE ZONE 的發展中。

在一開始的時候,要耐心打磨模型,耐心做好所有基本功。不斷根據市場數據優化模型,快速迭代。線下門店迭代比起線上公司真的非常非常慢,這個模型不僅僅是單店財務模型,還有管理、培訓、質檢、供應鏈等中後臺,都要摸索。等到一切成熟了,就得快速發展,不能慢。

36氪:線上渠道怎麼考慮?

馬英堯:天下的生意都是流量生意,流量在哪裡就去哪裡開店。以前是淘寶,現在是小程序、微信,是私域流量。

商場和淘寶的邏輯是一樣的,一年籤一次合同,根據銷售額的變化調整位置,跟電商的運營手法趨同。如果完全依賴商場的話,好的商場會越來越貴,成本越來越高,早晚會被更高毛利行業的洗掉,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建立自己流量轉化的方式。

我們通過門店觸達用戶,把shopping mall的流量轉化到線上,通過會員制、分銷等工具,形成自己的流量池,成為一個閉環。

區別於其他零售店的線上邏輯,ONE ZONE 線上沒有總部的中央平臺。每家加盟的門店,發展到線上的用戶也都是這家門店的,我們只是提供一箇中後臺的系統,讓加盟商的收益最大化。


"



尋找中國的「宜家」



作者 | 小崗村村長

來源 | 36氪Pro


網易嚴選帶起了一波生活家居零售的浪潮,隨後小米有品、京東京造、淘寶心選紛紛入局。它們的模式都可以總結為直連大牌製造商、去除品牌溢價,強調高性價比的消費升級。

不過在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看來,這些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背後的原因在於,它們混淆了品牌生意和渠道品牌生意,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做渠道品牌沒有出路。

誕生於北歐的宜家曾引領了全球家居空間產業的格局與趨勢,馬英堯認為,下一個宜家必然誕生在中國,而想要抓住這個機會,自建新零售家居品牌是目前最好的路徑。因此,在各大互聯網公司走家居零售平臺化道路的時候,馬英堯創立了家居新零售品牌 ONE ZONE 。

此前,馬英堯更被大眾所熟知的身份是尚美生活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從2010年成立至今,尚美聚焦三四線城市連鎖酒店,旗下擁有12個酒店品牌、4100多家酒店,會員數量超過7000萬。

有趣的是,網易嚴選最知名的營銷案例是聯合酒店品牌,在酒店場景中銷售家居產品。經過多年實踐,馬英堯同樣認為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是個偽命題。“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這是馬英堯獨立推出 ONE ZONE 的出發點。

不同於網易嚴選、淘寶心選瞄準一線城市新中產人群,ONE ZONE 聚焦在下沉市場。那麼 ONE ZONE 聚焦下沉市場的思路是什麼?如何在生活家居領域打造新零售品牌?如何在快速擴張與門店管理之間達到平衡?最近,36氪與馬英堯深入聊了聊。


尋找中國的「宜家」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


以下是對話(經編輯)


36氪:為什麼會單獨成立 ONE ZONE 這個項目?

馬英堯:因為我們探索了幾年之後,發現跨界零售是個偽命題,根本不成立。做零售必須單獨立項。

我們之前一直在做酒店,2014年開始嘗試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想進行二次變現,發現賣得不好。賣東西本質是個零售生意,零售的核心是人流、坪效,酒店這個場景其實人流是不夠的;同時還這是個品牌生意,放到酒店裡面會混淆品牌本身的定位,消費的出發點不一樣,所以成交率更低。

我們在不同的業態裡摸索10年,經歷了O2O跨界思維那一波浪潮,最後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要在合適的渠道里開合適的店,在合適的店賣合適的東西,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

用戶的心智是懶惰的,一個品牌只能記住一個標籤,多個標籤的時候品牌會模糊。一個品牌不應該多個功能、多個定位,而是應該簡單易記的。所以我們把家居零售這塊摘出來,單獨放到shopping mall裡去運營。

36氪:現在去觀察家居市場和消費者,是否出現了一些變化?

馬英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提升,家居消費的需求從“能用”到“好用”,從“家家戶戶一個風格”到“不想跟別人一樣”,從追求“耐用”到追求“顏值”,希望家居內外兼修。消費觀念上也發生了變化,目前消費者更注重購買設計感、愉悅感和幸福感。

同時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家居行業的快時尚時代已經開啟。

我本人一直在研究“代差”。過去,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之間有代差,所以中國會模仿美國的商業模式;互聯網和傳統行業也有代差,然後就有了O2O、互聯網+;行業之間也會有代差,服裝在七八年前就開始了快時尚的風潮,低毛利、低單價、高週轉,大家買衣服從1000塊降到了現在的300塊,而且款式更多,這是對用戶有利的事情。

而相比之下,家居快時尚的發展比較遲,還處於少款式、高價格、低週轉的狀態。這跟消費進程有關係,先吃、穿、住,然後才是住得更舒服。

但是大家對住宿的需求變化了,以前是從無到有,現在是從有到好。所以家居行業也進入了從耐用品到消費品的進化,而所有消費品都是可以進入快時尚時代的。

36氪:ONE ZONE 的產品和客群怎麼定位?

馬英堯:ONE ZONE 的定位是新北歐設計生活館,主要目標群體是20-35歲之間的女性用戶。區別於傳統北歐的簡約、暗色,我們的家居產品會更多彩、更有趣。

除了設計上的“新”,我們還有供應鏈路徑的“新”,讓用戶可以買到極具性價比的產品。在供應鏈上,ONE ZONE 實現工廠直接到店,直接2倍的定倍率,相當於50%的毛利,所以用戶拿到手很便宜。然後是品質好,中國百貨的品質還是不錯的,現在創業公司都是傍著大製造商。

店內產品覆蓋日常生活的所有品類,目標是成為用戶日常定期必逛的目的地商鋪,包括餐廚、美妝、洗護、食品、數碼、家居布藝、文具等。

36氪:既然大家都是和大製造商合作,那麼是否存在產品同質化的問題?ONE ZONE 的產品跟網易嚴選相比有差異化嗎?

馬英堯: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理解品牌的價值。對用戶而言,品牌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價值主張,其中包含了設計風格、價格範圍、品質標準,認可這個主張的人群在這個品牌裡選擇商品會覺得很輕鬆,從而會忠實一個品牌,放棄網絡海選。

越是供給充分的時候,越需要品牌定位來幫助用戶做選擇。所以品牌與品牌之間,品牌與渠道之間沒有同質化這種說法。今天在NOME 、無印良品店鋪的商品,100%在淘寶上都有,為什麼不去淘寶上買呢?因為用戶喜歡這些品牌的價值主張,喜歡這些品牌為他們提供的產品組合,品牌幫用戶節約了時間。

我認為各種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那是一個渠道品牌生意,渠道品牌應該成立於供給不充分時代,而且渠道品牌一不小心就會發展為“豐富供給、更多選擇”的模式,變得更像平臺。

平臺需要巨大的流量,依賴巨大流量的創業則需有結構性紅利,比如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初期,比如街鋪轉型購物中心的初期。

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粗暴一點說,做選品、做渠道品牌是沒有出路的。在流量枯竭的當下,只有品牌才能與用戶建立共鳴,才能形成自主流量。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那 ONE ZONE 的品牌主張是什麼?

馬英堯:品牌有情感元素在裡面的,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定是精選的少量商品。比如無印良品,中國的很多創業者其實對它有誤解,說無印良品是大工廠製造、做工精良、去掉品牌溢價,但忽略了無印良品這四個字其實就是一個品牌。

一個生意,要先分清楚是品牌生意還是平臺生意。而判斷是不是一個品牌,就看它背後代表了什麼。無印良品這個名字能讓人想起很多關鍵詞,而且大家想到的關鍵詞重合度是很高的,比如:極簡、精緻、單色,有非常強烈的品牌內核。所以我認為消費品必須有非常明確的態度主張,就是讓人想到品牌之後馬上聯想到一種生活態度、精神主張。

這個態度,落地需要有三個重要的支柱:風格、品質、價格帶。風格明確、品質穩定、價格帶緊實,一定不能模糊,否則消費者不知道它是誰,失去印象了,這個品牌就不成立。品牌需要一個自然的、不需要翻譯的暗號,讓用戶不需要聽你文字描述也能夠非常清晰地感知到,所有偉大的品牌都是有堅定認知的。

ONE ZONE 的生活態度是讓每個空間都給消費者帶去美好的體驗,它的佈置風格是多彩的、有趣的、好用的。從風格來說,ONE ZONE 的定位是新北歐設計生活館。什麼是新北歐設計?我們認為傳統北歐的莫蘭迪色、黑白灰太單調、沉悶,所以我們主張在北歐風簡約實用的基礎上,增加多彩、有趣的新元素,進店就讓消費者形成強烈的風格印記。其次我們價格帶也不寬,壓得很緊實。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怎麼看待家居行業的品牌機會?為什麼定位在下沉市場?

馬英堯家居行業的需求側紅利非常明顯,就是正在滾滾而來的90後結婚潮。中國人購買家居傢俱用品最高客單價的機會,就是搬新家,而搬新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結婚。而且這一波需求是過去的家居傢俱品牌滿足不了的,90後要的家居不再是大氣、華貴、耐用,而是顏值、性價比。這一波巨大的紅利中必將出現多個偉大的品牌,重塑行業格局。

一二線城市有宜家、有紅星美凱龍,那下沉市場有什麼呢?什麼都沒有,完全空缺。

而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同行,都選擇了從購物中心200-300平米的店型切入市場,再進一步延展到大店做傢俱。但是一線城市的購物中心租金和客流極不匹配,通常一平米租金高達500-1000元,而客流並不多。三線城市租金則更合理,同時競品少,競爭不夠激烈,所以進店客流的轉化率也高於一線城市。

當然,最核心還是用戶需求,我們認為三線城市的市場規模足夠大,並且需求特點和一線還是有不小的差異,一線城市的簡約設計、高冷風不見得能夠滿足三線城市用戶,我們則更理解他們。

36氪:ONE ZONE 的門店有什麼特點?

馬英堯:過去一年我們在一到五線城市都有測試,開了12家店,包括上海、青島、西安、太原、宿遷、杭州等。通過這一年的摸索,我們更加堅定要走下沉市場,門店選址在二三四線城市的購物中心,面積在200-300平米,風格比起競品差異也比較明顯,更加多彩、更加有趣。平均每家門店有3800個SKU,按週上新。門店採用聯營的形式,我們承擔庫存風險,加盟商承擔租金風險,按照營業額分成。

最後一代產品還是非常不錯的。在不同的店,每個月有40-60萬元的營業額,客單價60元左右。比較興奮的是,合格門店可以實現8-10個月回本的財務模型。今年計劃開100家店,2020年將會啟動大規模的開店,預計300家。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如何在快速擴張與門店管理之間達到平衡?

馬英堯:在過去酒店高速擴張的經驗中,我堅持奉行這12字要訣:模型要慢、測試要快、發展要猛。

因為做中低價格段的消費產品和服務,必須要依賴規模,不快不行,絕對沒有第二種打法。我做酒店的風格就是非常快速地擴張,2018年新簽約酒店項目差不多有1000家,開業了800多家。但是酒店發展很快的同時,也非常穩健。這套節奏同樣用到 ONE ZONE 的發展中。

在一開始的時候,要耐心打磨模型,耐心做好所有基本功。不斷根據市場數據優化模型,快速迭代。線下門店迭代比起線上公司真的非常非常慢,這個模型不僅僅是單店財務模型,還有管理、培訓、質檢、供應鏈等中後臺,都要摸索。等到一切成熟了,就得快速發展,不能慢。

36氪:線上渠道怎麼考慮?

馬英堯:天下的生意都是流量生意,流量在哪裡就去哪裡開店。以前是淘寶,現在是小程序、微信,是私域流量。

商場和淘寶的邏輯是一樣的,一年籤一次合同,根據銷售額的變化調整位置,跟電商的運營手法趨同。如果完全依賴商場的話,好的商場會越來越貴,成本越來越高,早晚會被更高毛利行業的洗掉,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建立自己流量轉化的方式。

我們通過門店觸達用戶,把shopping mall的流量轉化到線上,通過會員制、分銷等工具,形成自己的流量池,成為一個閉環。

區別於其他零售店的線上邏輯,ONE ZONE 線上沒有總部的中央平臺。每家加盟的門店,發展到線上的用戶也都是這家門店的,我們只是提供一箇中後臺的系統,讓加盟商的收益最大化。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在產品之外,ONE ZONE 還提出了套餐和服務,這個怎麼理解?

馬英堯:很好理解,家庭需求多樣化,所以零售必須服務化。

比如我們推出了一個服務叫“1號管家”,是訂閱式套餐。對於毛巾、牙刷等需要季節性更換的生活用品,很多人因為工作繁忙或者沒有監測的數據常常忘記,導致生活質量受影響,但是這些小問題也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去管,我們就提供一個訂閱套餐來解決,定期上門更換,有喚醒的作用。

我們還推出了一個“美圖極速下載”的服務。用戶看到關於陽臺和客廳的美圖,只要提供圖片,我們就能在10個小時內完成空間改造,包括裝修、軟裝,讓用戶的體驗就跟下載圖片一樣便捷。原來用戶可能要自己找裝修公司、買傢俱,是重決策的行為,我們現在讓這個變得很輕。不過目前我們能做到的是用戶在我們的圖庫裡挑選,未來會越來越豐富。

不僅是用戶的需求,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如果你想把用戶從門店拉到線上來,還是要提供一些差異化價值,否則拉到線上也很難有交易成果。核心就是如何把零售變成服務。

36氪:剛剛講家庭需要服務,那你覺得在這個空間裡他們還有什麼需求?

馬英堯:可以簡單歸納為兩類需求,新增需求和改變性需求。

新增需求跟大家追求舒適、享受相關。比如原來國內的消費者是在家裡是幾乎不用香薰的,但隨著這兩年在家裡待得時間越來越長,香薰消費發展特別快。你看國外的家庭和公共空間,都是有香味的,會認為代表自己的心情和品味。未來這個需求還會增長。

改變性需求則是跟人們的居住習慣相關,比如新一代的客廳形態正在被重新定義。

85後、95後這代人,跟過去20年已經很不一樣,他們認為家居是自己的空間,不太對外人展示,很少有人來串門,有訪客也是特別鐵的。不像我們上一代,朋友常常來吃飯、睡覺。所以以前的這種沙發就不適用了,我們現在在研究更適合這種場景和需求的沙發,像榻榻米一樣的東西,坐上去很舒服。

現在的家居場景都是過去約定俗成的,而不是根據實際需求。生活習慣會變遷,代代更新,你不能用一套東西去服務,因為每10年就會完全發生變化。要按照現代人的居住習慣,重新定義、設計新的家居空間,這個真的是要花時間思考的。我們品牌的靈魂,就是怎麼讓你在家裡居住更舒服。

"



尋找中國的「宜家」



作者 | 小崗村村長

來源 | 36氪Pro


網易嚴選帶起了一波生活家居零售的浪潮,隨後小米有品、京東京造、淘寶心選紛紛入局。它們的模式都可以總結為直連大牌製造商、去除品牌溢價,強調高性價比的消費升級。

不過在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看來,這些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背後的原因在於,它們混淆了品牌生意和渠道品牌生意,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做渠道品牌沒有出路。

誕生於北歐的宜家曾引領了全球家居空間產業的格局與趨勢,馬英堯認為,下一個宜家必然誕生在中國,而想要抓住這個機會,自建新零售家居品牌是目前最好的路徑。因此,在各大互聯網公司走家居零售平臺化道路的時候,馬英堯創立了家居新零售品牌 ONE ZONE 。

此前,馬英堯更被大眾所熟知的身份是尚美生活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從2010年成立至今,尚美聚焦三四線城市連鎖酒店,旗下擁有12個酒店品牌、4100多家酒店,會員數量超過7000萬。

有趣的是,網易嚴選最知名的營銷案例是聯合酒店品牌,在酒店場景中銷售家居產品。經過多年實踐,馬英堯同樣認為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是個偽命題。“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這是馬英堯獨立推出 ONE ZONE 的出發點。

不同於網易嚴選、淘寶心選瞄準一線城市新中產人群,ONE ZONE 聚焦在下沉市場。那麼 ONE ZONE 聚焦下沉市場的思路是什麼?如何在生活家居領域打造新零售品牌?如何在快速擴張與門店管理之間達到平衡?最近,36氪與馬英堯深入聊了聊。


尋找中國的「宜家」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


以下是對話(經編輯)


36氪:為什麼會單獨成立 ONE ZONE 這個項目?

馬英堯:因為我們探索了幾年之後,發現跨界零售是個偽命題,根本不成立。做零售必須單獨立項。

我們之前一直在做酒店,2014年開始嘗試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想進行二次變現,發現賣得不好。賣東西本質是個零售生意,零售的核心是人流、坪效,酒店這個場景其實人流是不夠的;同時還這是個品牌生意,放到酒店裡面會混淆品牌本身的定位,消費的出發點不一樣,所以成交率更低。

我們在不同的業態裡摸索10年,經歷了O2O跨界思維那一波浪潮,最後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要在合適的渠道里開合適的店,在合適的店賣合適的東西,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

用戶的心智是懶惰的,一個品牌只能記住一個標籤,多個標籤的時候品牌會模糊。一個品牌不應該多個功能、多個定位,而是應該簡單易記的。所以我們把家居零售這塊摘出來,單獨放到shopping mall裡去運營。

36氪:現在去觀察家居市場和消費者,是否出現了一些變化?

馬英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提升,家居消費的需求從“能用”到“好用”,從“家家戶戶一個風格”到“不想跟別人一樣”,從追求“耐用”到追求“顏值”,希望家居內外兼修。消費觀念上也發生了變化,目前消費者更注重購買設計感、愉悅感和幸福感。

同時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家居行業的快時尚時代已經開啟。

我本人一直在研究“代差”。過去,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之間有代差,所以中國會模仿美國的商業模式;互聯網和傳統行業也有代差,然後就有了O2O、互聯網+;行業之間也會有代差,服裝在七八年前就開始了快時尚的風潮,低毛利、低單價、高週轉,大家買衣服從1000塊降到了現在的300塊,而且款式更多,這是對用戶有利的事情。

而相比之下,家居快時尚的發展比較遲,還處於少款式、高價格、低週轉的狀態。這跟消費進程有關係,先吃、穿、住,然後才是住得更舒服。

但是大家對住宿的需求變化了,以前是從無到有,現在是從有到好。所以家居行業也進入了從耐用品到消費品的進化,而所有消費品都是可以進入快時尚時代的。

36氪:ONE ZONE 的產品和客群怎麼定位?

馬英堯:ONE ZONE 的定位是新北歐設計生活館,主要目標群體是20-35歲之間的女性用戶。區別於傳統北歐的簡約、暗色,我們的家居產品會更多彩、更有趣。

除了設計上的“新”,我們還有供應鏈路徑的“新”,讓用戶可以買到極具性價比的產品。在供應鏈上,ONE ZONE 實現工廠直接到店,直接2倍的定倍率,相當於50%的毛利,所以用戶拿到手很便宜。然後是品質好,中國百貨的品質還是不錯的,現在創業公司都是傍著大製造商。

店內產品覆蓋日常生活的所有品類,目標是成為用戶日常定期必逛的目的地商鋪,包括餐廚、美妝、洗護、食品、數碼、家居布藝、文具等。

36氪:既然大家都是和大製造商合作,那麼是否存在產品同質化的問題?ONE ZONE 的產品跟網易嚴選相比有差異化嗎?

馬英堯: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理解品牌的價值。對用戶而言,品牌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價值主張,其中包含了設計風格、價格範圍、品質標準,認可這個主張的人群在這個品牌裡選擇商品會覺得很輕鬆,從而會忠實一個品牌,放棄網絡海選。

越是供給充分的時候,越需要品牌定位來幫助用戶做選擇。所以品牌與品牌之間,品牌與渠道之間沒有同質化這種說法。今天在NOME 、無印良品店鋪的商品,100%在淘寶上都有,為什麼不去淘寶上買呢?因為用戶喜歡這些品牌的價值主張,喜歡這些品牌為他們提供的產品組合,品牌幫用戶節約了時間。

我認為各種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那是一個渠道品牌生意,渠道品牌應該成立於供給不充分時代,而且渠道品牌一不小心就會發展為“豐富供給、更多選擇”的模式,變得更像平臺。

平臺需要巨大的流量,依賴巨大流量的創業則需有結構性紅利,比如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初期,比如街鋪轉型購物中心的初期。

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粗暴一點說,做選品、做渠道品牌是沒有出路的。在流量枯竭的當下,只有品牌才能與用戶建立共鳴,才能形成自主流量。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那 ONE ZONE 的品牌主張是什麼?

馬英堯:品牌有情感元素在裡面的,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定是精選的少量商品。比如無印良品,中國的很多創業者其實對它有誤解,說無印良品是大工廠製造、做工精良、去掉品牌溢價,但忽略了無印良品這四個字其實就是一個品牌。

一個生意,要先分清楚是品牌生意還是平臺生意。而判斷是不是一個品牌,就看它背後代表了什麼。無印良品這個名字能讓人想起很多關鍵詞,而且大家想到的關鍵詞重合度是很高的,比如:極簡、精緻、單色,有非常強烈的品牌內核。所以我認為消費品必須有非常明確的態度主張,就是讓人想到品牌之後馬上聯想到一種生活態度、精神主張。

這個態度,落地需要有三個重要的支柱:風格、品質、價格帶。風格明確、品質穩定、價格帶緊實,一定不能模糊,否則消費者不知道它是誰,失去印象了,這個品牌就不成立。品牌需要一個自然的、不需要翻譯的暗號,讓用戶不需要聽你文字描述也能夠非常清晰地感知到,所有偉大的品牌都是有堅定認知的。

ONE ZONE 的生活態度是讓每個空間都給消費者帶去美好的體驗,它的佈置風格是多彩的、有趣的、好用的。從風格來說,ONE ZONE 的定位是新北歐設計生活館。什麼是新北歐設計?我們認為傳統北歐的莫蘭迪色、黑白灰太單調、沉悶,所以我們主張在北歐風簡約實用的基礎上,增加多彩、有趣的新元素,進店就讓消費者形成強烈的風格印記。其次我們價格帶也不寬,壓得很緊實。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怎麼看待家居行業的品牌機會?為什麼定位在下沉市場?

馬英堯家居行業的需求側紅利非常明顯,就是正在滾滾而來的90後結婚潮。中國人購買家居傢俱用品最高客單價的機會,就是搬新家,而搬新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結婚。而且這一波需求是過去的家居傢俱品牌滿足不了的,90後要的家居不再是大氣、華貴、耐用,而是顏值、性價比。這一波巨大的紅利中必將出現多個偉大的品牌,重塑行業格局。

一二線城市有宜家、有紅星美凱龍,那下沉市場有什麼呢?什麼都沒有,完全空缺。

而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同行,都選擇了從購物中心200-300平米的店型切入市場,再進一步延展到大店做傢俱。但是一線城市的購物中心租金和客流極不匹配,通常一平米租金高達500-1000元,而客流並不多。三線城市租金則更合理,同時競品少,競爭不夠激烈,所以進店客流的轉化率也高於一線城市。

當然,最核心還是用戶需求,我們認為三線城市的市場規模足夠大,並且需求特點和一線還是有不小的差異,一線城市的簡約設計、高冷風不見得能夠滿足三線城市用戶,我們則更理解他們。

36氪:ONE ZONE 的門店有什麼特點?

馬英堯:過去一年我們在一到五線城市都有測試,開了12家店,包括上海、青島、西安、太原、宿遷、杭州等。通過這一年的摸索,我們更加堅定要走下沉市場,門店選址在二三四線城市的購物中心,面積在200-300平米,風格比起競品差異也比較明顯,更加多彩、更加有趣。平均每家門店有3800個SKU,按週上新。門店採用聯營的形式,我們承擔庫存風險,加盟商承擔租金風險,按照營業額分成。

最後一代產品還是非常不錯的。在不同的店,每個月有40-60萬元的營業額,客單價60元左右。比較興奮的是,合格門店可以實現8-10個月回本的財務模型。今年計劃開100家店,2020年將會啟動大規模的開店,預計300家。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如何在快速擴張與門店管理之間達到平衡?

馬英堯:在過去酒店高速擴張的經驗中,我堅持奉行這12字要訣:模型要慢、測試要快、發展要猛。

因為做中低價格段的消費產品和服務,必須要依賴規模,不快不行,絕對沒有第二種打法。我做酒店的風格就是非常快速地擴張,2018年新簽約酒店項目差不多有1000家,開業了800多家。但是酒店發展很快的同時,也非常穩健。這套節奏同樣用到 ONE ZONE 的發展中。

在一開始的時候,要耐心打磨模型,耐心做好所有基本功。不斷根據市場數據優化模型,快速迭代。線下門店迭代比起線上公司真的非常非常慢,這個模型不僅僅是單店財務模型,還有管理、培訓、質檢、供應鏈等中後臺,都要摸索。等到一切成熟了,就得快速發展,不能慢。

36氪:線上渠道怎麼考慮?

馬英堯:天下的生意都是流量生意,流量在哪裡就去哪裡開店。以前是淘寶,現在是小程序、微信,是私域流量。

商場和淘寶的邏輯是一樣的,一年籤一次合同,根據銷售額的變化調整位置,跟電商的運營手法趨同。如果完全依賴商場的話,好的商場會越來越貴,成本越來越高,早晚會被更高毛利行業的洗掉,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建立自己流量轉化的方式。

我們通過門店觸達用戶,把shopping mall的流量轉化到線上,通過會員制、分銷等工具,形成自己的流量池,成為一個閉環。

區別於其他零售店的線上邏輯,ONE ZONE 線上沒有總部的中央平臺。每家加盟的門店,發展到線上的用戶也都是這家門店的,我們只是提供一箇中後臺的系統,讓加盟商的收益最大化。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在產品之外,ONE ZONE 還提出了套餐和服務,這個怎麼理解?

馬英堯:很好理解,家庭需求多樣化,所以零售必須服務化。

比如我們推出了一個服務叫“1號管家”,是訂閱式套餐。對於毛巾、牙刷等需要季節性更換的生活用品,很多人因為工作繁忙或者沒有監測的數據常常忘記,導致生活質量受影響,但是這些小問題也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去管,我們就提供一個訂閱套餐來解決,定期上門更換,有喚醒的作用。

我們還推出了一個“美圖極速下載”的服務。用戶看到關於陽臺和客廳的美圖,只要提供圖片,我們就能在10個小時內完成空間改造,包括裝修、軟裝,讓用戶的體驗就跟下載圖片一樣便捷。原來用戶可能要自己找裝修公司、買傢俱,是重決策的行為,我們現在讓這個變得很輕。不過目前我們能做到的是用戶在我們的圖庫裡挑選,未來會越來越豐富。

不僅是用戶的需求,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如果你想把用戶從門店拉到線上來,還是要提供一些差異化價值,否則拉到線上也很難有交易成果。核心就是如何把零售變成服務。

36氪:剛剛講家庭需要服務,那你覺得在這個空間裡他們還有什麼需求?

馬英堯:可以簡單歸納為兩類需求,新增需求和改變性需求。

新增需求跟大家追求舒適、享受相關。比如原來國內的消費者是在家裡是幾乎不用香薰的,但隨著這兩年在家裡待得時間越來越長,香薰消費發展特別快。你看國外的家庭和公共空間,都是有香味的,會認為代表自己的心情和品味。未來這個需求還會增長。

改變性需求則是跟人們的居住習慣相關,比如新一代的客廳形態正在被重新定義。

85後、95後這代人,跟過去20年已經很不一樣,他們認為家居是自己的空間,不太對外人展示,很少有人來串門,有訪客也是特別鐵的。不像我們上一代,朋友常常來吃飯、睡覺。所以以前的這種沙發就不適用了,我們現在在研究更適合這種場景和需求的沙發,像榻榻米一樣的東西,坐上去很舒服。

現在的家居場景都是過去約定俗成的,而不是根據實際需求。生活習慣會變遷,代代更新,你不能用一套東西去服務,因為每10年就會完全發生變化。要按照現代人的居住習慣,重新定義、設計新的家居空間,這個真的是要花時間思考的。我們品牌的靈魂,就是怎麼讓你在家裡居住更舒服。

尋找中國的「宜家」



"



尋找中國的「宜家」



作者 | 小崗村村長

來源 | 36氪Pro


網易嚴選帶起了一波生活家居零售的浪潮,隨後小米有品、京東京造、淘寶心選紛紛入局。它們的模式都可以總結為直連大牌製造商、去除品牌溢價,強調高性價比的消費升級。

不過在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看來,這些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背後的原因在於,它們混淆了品牌生意和渠道品牌生意,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做渠道品牌沒有出路。

誕生於北歐的宜家曾引領了全球家居空間產業的格局與趨勢,馬英堯認為,下一個宜家必然誕生在中國,而想要抓住這個機會,自建新零售家居品牌是目前最好的路徑。因此,在各大互聯網公司走家居零售平臺化道路的時候,馬英堯創立了家居新零售品牌 ONE ZONE 。

此前,馬英堯更被大眾所熟知的身份是尚美生活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從2010年成立至今,尚美聚焦三四線城市連鎖酒店,旗下擁有12個酒店品牌、4100多家酒店,會員數量超過7000萬。

有趣的是,網易嚴選最知名的營銷案例是聯合酒店品牌,在酒店場景中銷售家居產品。經過多年實踐,馬英堯同樣認為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是個偽命題。“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這是馬英堯獨立推出 ONE ZONE 的出發點。

不同於網易嚴選、淘寶心選瞄準一線城市新中產人群,ONE ZONE 聚焦在下沉市場。那麼 ONE ZONE 聚焦下沉市場的思路是什麼?如何在生活家居領域打造新零售品牌?如何在快速擴張與門店管理之間達到平衡?最近,36氪與馬英堯深入聊了聊。


尋找中國的「宜家」


ONE ZONE 創始人馬英堯


以下是對話(經編輯)


36氪:為什麼會單獨成立 ONE ZONE 這個項目?

馬英堯:因為我們探索了幾年之後,發現跨界零售是個偽命題,根本不成立。做零售必須單獨立項。

我們之前一直在做酒店,2014年開始嘗試在酒店裡做家居傢俱售賣,想進行二次變現,發現賣得不好。賣東西本質是個零售生意,零售的核心是人流、坪效,酒店這個場景其實人流是不夠的;同時還這是個品牌生意,放到酒店裡面會混淆品牌本身的定位,消費的出發點不一樣,所以成交率更低。

我們在不同的業態裡摸索10年,經歷了O2O跨界思維那一波浪潮,最後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要在合適的渠道里開合適的店,在合適的店賣合適的東西,一點邊界都不要跨越。

用戶的心智是懶惰的,一個品牌只能記住一個標籤,多個標籤的時候品牌會模糊。一個品牌不應該多個功能、多個定位,而是應該簡單易記的。所以我們把家居零售這塊摘出來,單獨放到shopping mall裡去運營。

36氪:現在去觀察家居市場和消費者,是否出現了一些變化?

馬英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提升,家居消費的需求從“能用”到“好用”,從“家家戶戶一個風格”到“不想跟別人一樣”,從追求“耐用”到追求“顏值”,希望家居內外兼修。消費觀念上也發生了變化,目前消費者更注重購買設計感、愉悅感和幸福感。

同時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家居行業的快時尚時代已經開啟。

我本人一直在研究“代差”。過去,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之間有代差,所以中國會模仿美國的商業模式;互聯網和傳統行業也有代差,然後就有了O2O、互聯網+;行業之間也會有代差,服裝在七八年前就開始了快時尚的風潮,低毛利、低單價、高週轉,大家買衣服從1000塊降到了現在的300塊,而且款式更多,這是對用戶有利的事情。

而相比之下,家居快時尚的發展比較遲,還處於少款式、高價格、低週轉的狀態。這跟消費進程有關係,先吃、穿、住,然後才是住得更舒服。

但是大家對住宿的需求變化了,以前是從無到有,現在是從有到好。所以家居行業也進入了從耐用品到消費品的進化,而所有消費品都是可以進入快時尚時代的。

36氪:ONE ZONE 的產品和客群怎麼定位?

馬英堯:ONE ZONE 的定位是新北歐設計生活館,主要目標群體是20-35歲之間的女性用戶。區別於傳統北歐的簡約、暗色,我們的家居產品會更多彩、更有趣。

除了設計上的“新”,我們還有供應鏈路徑的“新”,讓用戶可以買到極具性價比的產品。在供應鏈上,ONE ZONE 實現工廠直接到店,直接2倍的定倍率,相當於50%的毛利,所以用戶拿到手很便宜。然後是品質好,中國百貨的品質還是不錯的,現在創業公司都是傍著大製造商。

店內產品覆蓋日常生活的所有品類,目標是成為用戶日常定期必逛的目的地商鋪,包括餐廚、美妝、洗護、食品、數碼、家居布藝、文具等。

36氪:既然大家都是和大製造商合作,那麼是否存在產品同質化的問題?ONE ZONE 的產品跟網易嚴選相比有差異化嗎?

馬英堯: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理解品牌的價值。對用戶而言,品牌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價值主張,其中包含了設計風格、價格範圍、品質標準,認可這個主張的人群在這個品牌裡選擇商品會覺得很輕鬆,從而會忠實一個品牌,放棄網絡海選。

越是供給充分的時候,越需要品牌定位來幫助用戶做選擇。所以品牌與品牌之間,品牌與渠道之間沒有同質化這種說法。今天在NOME 、無印良品店鋪的商品,100%在淘寶上都有,為什麼不去淘寶上買呢?因為用戶喜歡這些品牌的價值主張,喜歡這些品牌為他們提供的產品組合,品牌幫用戶節約了時間。

我認為各種優選、嚴選的模式,統統不能成立。那是一個渠道品牌生意,渠道品牌應該成立於供給不充分時代,而且渠道品牌一不小心就會發展為“豐富供給、更多選擇”的模式,變得更像平臺。

平臺需要巨大的流量,依賴巨大流量的創業則需有結構性紅利,比如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初期,比如街鋪轉型購物中心的初期。

但按照現在的流量格局,粗暴一點說,做選品、做渠道品牌是沒有出路的。在流量枯竭的當下,只有品牌才能與用戶建立共鳴,才能形成自主流量。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那 ONE ZONE 的品牌主張是什麼?

馬英堯:品牌有情感元素在裡面的,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定是精選的少量商品。比如無印良品,中國的很多創業者其實對它有誤解,說無印良品是大工廠製造、做工精良、去掉品牌溢價,但忽略了無印良品這四個字其實就是一個品牌。

一個生意,要先分清楚是品牌生意還是平臺生意。而判斷是不是一個品牌,就看它背後代表了什麼。無印良品這個名字能讓人想起很多關鍵詞,而且大家想到的關鍵詞重合度是很高的,比如:極簡、精緻、單色,有非常強烈的品牌內核。所以我認為消費品必須有非常明確的態度主張,就是讓人想到品牌之後馬上聯想到一種生活態度、精神主張。

這個態度,落地需要有三個重要的支柱:風格、品質、價格帶。風格明確、品質穩定、價格帶緊實,一定不能模糊,否則消費者不知道它是誰,失去印象了,這個品牌就不成立。品牌需要一個自然的、不需要翻譯的暗號,讓用戶不需要聽你文字描述也能夠非常清晰地感知到,所有偉大的品牌都是有堅定認知的。

ONE ZONE 的生活態度是讓每個空間都給消費者帶去美好的體驗,它的佈置風格是多彩的、有趣的、好用的。從風格來說,ONE ZONE 的定位是新北歐設計生活館。什麼是新北歐設計?我們認為傳統北歐的莫蘭迪色、黑白灰太單調、沉悶,所以我們主張在北歐風簡約實用的基礎上,增加多彩、有趣的新元素,進店就讓消費者形成強烈的風格印記。其次我們價格帶也不寬,壓得很緊實。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怎麼看待家居行業的品牌機會?為什麼定位在下沉市場?

馬英堯家居行業的需求側紅利非常明顯,就是正在滾滾而來的90後結婚潮。中國人購買家居傢俱用品最高客單價的機會,就是搬新家,而搬新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結婚。而且這一波需求是過去的家居傢俱品牌滿足不了的,90後要的家居不再是大氣、華貴、耐用,而是顏值、性價比。這一波巨大的紅利中必將出現多個偉大的品牌,重塑行業格局。

一二線城市有宜家、有紅星美凱龍,那下沉市場有什麼呢?什麼都沒有,完全空缺。

而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同行,都選擇了從購物中心200-300平米的店型切入市場,再進一步延展到大店做傢俱。但是一線城市的購物中心租金和客流極不匹配,通常一平米租金高達500-1000元,而客流並不多。三線城市租金則更合理,同時競品少,競爭不夠激烈,所以進店客流的轉化率也高於一線城市。

當然,最核心還是用戶需求,我們認為三線城市的市場規模足夠大,並且需求特點和一線還是有不小的差異,一線城市的簡約設計、高冷風不見得能夠滿足三線城市用戶,我們則更理解他們。

36氪:ONE ZONE 的門店有什麼特點?

馬英堯:過去一年我們在一到五線城市都有測試,開了12家店,包括上海、青島、西安、太原、宿遷、杭州等。通過這一年的摸索,我們更加堅定要走下沉市場,門店選址在二三四線城市的購物中心,面積在200-300平米,風格比起競品差異也比較明顯,更加多彩、更加有趣。平均每家門店有3800個SKU,按週上新。門店採用聯營的形式,我們承擔庫存風險,加盟商承擔租金風險,按照營業額分成。

最後一代產品還是非常不錯的。在不同的店,每個月有40-60萬元的營業額,客單價60元左右。比較興奮的是,合格門店可以實現8-10個月回本的財務模型。今年計劃開100家店,2020年將會啟動大規模的開店,預計300家。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如何在快速擴張與門店管理之間達到平衡?

馬英堯:在過去酒店高速擴張的經驗中,我堅持奉行這12字要訣:模型要慢、測試要快、發展要猛。

因為做中低價格段的消費產品和服務,必須要依賴規模,不快不行,絕對沒有第二種打法。我做酒店的風格就是非常快速地擴張,2018年新簽約酒店項目差不多有1000家,開業了800多家。但是酒店發展很快的同時,也非常穩健。這套節奏同樣用到 ONE ZONE 的發展中。

在一開始的時候,要耐心打磨模型,耐心做好所有基本功。不斷根據市場數據優化模型,快速迭代。線下門店迭代比起線上公司真的非常非常慢,這個模型不僅僅是單店財務模型,還有管理、培訓、質檢、供應鏈等中後臺,都要摸索。等到一切成熟了,就得快速發展,不能慢。

36氪:線上渠道怎麼考慮?

馬英堯:天下的生意都是流量生意,流量在哪裡就去哪裡開店。以前是淘寶,現在是小程序、微信,是私域流量。

商場和淘寶的邏輯是一樣的,一年籤一次合同,根據銷售額的變化調整位置,跟電商的運營手法趨同。如果完全依賴商場的話,好的商場會越來越貴,成本越來越高,早晚會被更高毛利行業的洗掉,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建立自己流量轉化的方式。

我們通過門店觸達用戶,把shopping mall的流量轉化到線上,通過會員制、分銷等工具,形成自己的流量池,成為一個閉環。

區別於其他零售店的線上邏輯,ONE ZONE 線上沒有總部的中央平臺。每家加盟的門店,發展到線上的用戶也都是這家門店的,我們只是提供一箇中後臺的系統,讓加盟商的收益最大化。


尋找中國的「宜家」



36氪:在產品之外,ONE ZONE 還提出了套餐和服務,這個怎麼理解?

馬英堯:很好理解,家庭需求多樣化,所以零售必須服務化。

比如我們推出了一個服務叫“1號管家”,是訂閱式套餐。對於毛巾、牙刷等需要季節性更換的生活用品,很多人因為工作繁忙或者沒有監測的數據常常忘記,導致生活質量受影響,但是這些小問題也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去管,我們就提供一個訂閱套餐來解決,定期上門更換,有喚醒的作用。

我們還推出了一個“美圖極速下載”的服務。用戶看到關於陽臺和客廳的美圖,只要提供圖片,我們就能在10個小時內完成空間改造,包括裝修、軟裝,讓用戶的體驗就跟下載圖片一樣便捷。原來用戶可能要自己找裝修公司、買傢俱,是重決策的行為,我們現在讓這個變得很輕。不過目前我們能做到的是用戶在我們的圖庫裡挑選,未來會越來越豐富。

不僅是用戶的需求,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如果你想把用戶從門店拉到線上來,還是要提供一些差異化價值,否則拉到線上也很難有交易成果。核心就是如何把零售變成服務。

36氪:剛剛講家庭需要服務,那你覺得在這個空間裡他們還有什麼需求?

馬英堯:可以簡單歸納為兩類需求,新增需求和改變性需求。

新增需求跟大家追求舒適、享受相關。比如原來國內的消費者是在家裡是幾乎不用香薰的,但隨著這兩年在家裡待得時間越來越長,香薰消費發展特別快。你看國外的家庭和公共空間,都是有香味的,會認為代表自己的心情和品味。未來這個需求還會增長。

改變性需求則是跟人們的居住習慣相關,比如新一代的客廳形態正在被重新定義。

85後、95後這代人,跟過去20年已經很不一樣,他們認為家居是自己的空間,不太對外人展示,很少有人來串門,有訪客也是特別鐵的。不像我們上一代,朋友常常來吃飯、睡覺。所以以前的這種沙發就不適用了,我們現在在研究更適合這種場景和需求的沙發,像榻榻米一樣的東西,坐上去很舒服。

現在的家居場景都是過去約定俗成的,而不是根據實際需求。生活習慣會變遷,代代更新,你不能用一套東西去服務,因為每10年就會完全發生變化。要按照現代人的居住習慣,重新定義、設計新的家居空間,這個真的是要花時間思考的。我們品牌的靈魂,就是怎麼讓你在家裡居住更舒服。

尋找中國的「宜家」



尋找中國的「宜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