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華人醫生揭祕中美醫療真實情況,句句在理!

醫患關係 美國 韓國 藥品 海外眼 海外眼 2017-09-17

看病就醫,是民生中除了吃住以外最重要的一個內容,並且看病涉及到親人的生離死別,處理不好很容易引起當事人的過度反應,從而增加醫患之間的不穩定係數。

前幾天陝西榆林產婦墜樓的事件鬧的沸沸揚揚,如今開除、賠償一系列動作下來,看起來是暫時告一段落了,可這內部的癥結到底怎麼處理仍然任重而道遠。

表面上看,中國的醫療問題是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以及醫患之間不信任的問題,但實際上在這些背後是更為複雜的社會問題。

我在美國做了18年的研究醫生,除了觀察美國的醫療系統外,還有機會和英、德、日、瑞典、印度、巴基斯坦、韓國、新加坡和菲律賓的醫生們交談,瞭解他們的醫療情況,我還和孟加拉國和馬來西亞人談過,總的概念是:在民主國家,政府重點要管窮人的事。

理論上說,在美國社會,無論用什麼樣的醫療保險看病、無論是窮還是富,病人接受的醫療服務的質量是相同的。

不會說根據你的身份或者是財富的多少決定對你服務的差別,而是根據你病情的輕重我什麼時候能夠看到你,決定你就醫的順序。

大家都知道喬布斯的事情,他在斯坦福大學接受了手術,後來因為自己耽誤了病情導致疾病復發。

他採用飢餓療法而非採用醫學手術,後來轉移到肝癌的時候,在加州排隊等待器官移植沒有排上,這個在中國人眼裡似乎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另外,美國的醫保制度比較健全,不用擔心沒錢看病大概也是醫患關係比較和諧的基礎。

18歲以下的兒童只要是身在美國,無論是否公民或非法移民,醫療費和教育費全部由國家負擔,家裡一分錢也不出。

18歲以上,收入低的人國家給免費醫療 (年收入不超過7000美元和銀行存款不超過2000美元的公民和綠卡持有者),收入高的自己買醫療保險。

在美國當醫生也是瞭解社會的窗口,能看到一些社會問題。

醫生在美國是個高收入又受人尊敬的職業, 所以山姆大叔在收稅的時候對我們毫不手軟。

美國對窮人的福利好,本意是希望給需要幫助的人保障,可是也就因此養了一批懶人。

那天有一個患者,拿著窮人保險,卻穿著入時,用著iPhone 7Plus,比我的手機還好......

世界上哪個國家都不是淨土,美國的醫療制度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在某些方面,我們和美國的醫療水平還是差距很大。

美國不是沒有壞醫生,而是沒有“壞土壤”

“以藥養醫”這種做法在美國比較少見大概就得益於美國嚴格執行的醫藥分離制度。

在美國,醫生不會亂開藥,因為醫藥是分開的,你買藥的時候,是去藥房買,而藥房掛靠在一些商店下面(如沃爾瑪、CVS、Walgreen)。

醫生給你多開藥對他一點好處沒有,吃錯藥了他倒是有責任,所以一般情況下來說,你不會吃到自己不需要的藥。

18年華人醫生揭祕中美醫療真實情況,句句在理!

在美國醫生的教育中,至始至終強調兩條內容:凡事先求最簡單和最便宜。

開最便宜地藥,開檢查單時要想到同等最便宜的檢查,用手給病人做身體檢查是最簡單最便宜的,任何時候都要最先做,不能解決的話再考慮用複雜的和昂貴的。

我有一個病人,乳腺結節,她當時在中國,看病的時候,醫生一上來就讓她做手術。

她那個時候打電話對我說她很擔心,因為有朋友纖維瘤開刀之後又復發了,至今已經開了3次了,問我該怎麼辦。

如果自己開刀會不會又復發?如果不開刀,又怕越來越嚴重,增加乳腺癌風險。

我說乳腺結節沒有纖維瘤那麼嚴重,但是我建議她先去找找有沒有賣疏胸霜的,自己先按摩。

結果她買了,用了一個月那個結節就消失了,之後她另一個纖維瘤的朋友用那個疏胸霜,堅持按摩了6個月,纖維瘤也漸漸消退了。

當然我並不是說手術是不正確的,但如果只是草率的用做手術來打發患者,似乎並不是最佳的方式,畢竟手術的複發率,醫生應該最清楚了。

西方醫學的最高原則是No harm,即不能因為治療而帶來附加的傷害。

你生病了醫生會教你保健方法,比如你關節疼痛,醫生會讓你去鍛鍊;你小葉增生、乳腺增生,就會教你怎樣自己配合疏胸霜按摩;你牙齒不好,會教你如何用牙線,如何飯後漱口。

醫生總是優先選擇沒有傷害的方法,他希望在生活方式上讓你改變。

這種醫患關係更全面一些,他負責的是你健康,而醫藥不過是其中一個部分而已。

所以醫療的英文有Medical care、Health care說法,其中care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在中國,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我的一個白人朋友在北京工作,他對我說,他經常被病人質疑:醫生,你為什麼不給我配藥?他說,我覺得你的情況不需要開藥。

很多患者都覺得,醫生沒有給他們開藥,就是對他們的病不夠重視,這完全是一種誤區。

可見醫患關係的和諧,除了醫生要真正的關愛患者,患者也應該對醫學知識有一些初步的瞭解,做好基礎醫療知識的科普既可以減輕患者的恐慌,也可以讓患者在就醫的時候保持清醒的頭腦。

對醫生誤診誤醫的處罰是美國醫生頭上的緊箍咒

美國對醫生的培養標準非常嚴格,能夠獲得從醫資格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並且收入也頗豐。

18年華人醫生揭祕中美醫療真實情況,句句在理!

2017年5月份Medscape所做的調查顯示,美國醫生(Physician)的收入在逐年上升,2016年平均收入為27.9萬美元,2017年為29.4萬美元。2017年收入最高的三大科室分別為:骨科($48.9萬)、整形外科($44萬)和心臟病學($41萬)。

醫生精英們也深知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來之不易,都非常珍視自己的職業聲譽,兢兢業業、謹小慎微,要不然一旦出了事故,社會地位沒了,經濟收入沒了,前途也沒了。

在美國,偶有醫療事故,基本上屬於技術事故,很少遇到責任事故,也很少出現誤診的情況。

對誤診誤醫的定義是以下兩種情況必須同時存在:

一是醫生採用了教科書以外的方法,或稱不尋常的方法;

二是這個不尋常的方法產生了不良的後果。

因為誤診誤醫的評判過程是一場官司,美國醫生唯恐避之不及,所以人人嚴守教科書規定,不越雷池一步。

從另一方面講,大家都照著一兩本教科書去做,去看病治病,其過程就會非常相似。

對美國病人來說,同一個醫療問題你問西部加州的醫生或問東部紐約的醫生,問城裡的醫生或鄉下的醫生,答案都完全一樣。

在美國,不鼓勵病人為了自己的同一個病去看第二個同科醫生,付錢的醫療保險業會認為這是浪費。

美國也沒有“專家門診”,因為主治醫師的水平是一樣的,青年老年的水平也一樣(青年醫生的知識還會新一點兒),沒有理由去看老醫生要多付錢。

如此一來,百姓就醫也不迷信大醫院,99%的醫療需求都是就近解決。

醫院一般只設急診,處理需要立即救治的病人。急診醫生穩定病情後,病人多數回家,一週內去看家庭醫生,少數嚴重的收治入院。

病人回家後,由家庭醫生負責,如果出現其他問題再由家庭醫生做推薦和轉診。

因為不設門診,美國的醫院裡總是安安靜靜的。美國人平時看病都在醫生的診所,採用預約制,也有小量臨時無需預約的看診名額。

當然這種制度也造就了另一種形式的“看病難”——你需要看醫生,但有可能預約到卻要等到一個月之後。

新病人常常會擔心,等待就診這麼長時間,真要真不舒服怎麼辦。

比如,我們告訴病人有問題可以隨時打電話,醫生會通過電話答疑,藥吃完了,護士就會幫患者把藥續上。

當然,即使有了這些解決辦法,診所仍然要盡力縮短患者預約後的等待時間。

但是我的中國病人告訴我,在中國遇到難一點的醫療問題要問幾個醫生,“每個中國醫生都有他自己的不同看法”。

這就導致了很多“因病致貧”的情況,患者總是相信自己的病沒治好是因為沒有遇到更好的醫生,而不相信自己的病是在現今的醫療水平下無法解決的。

這種情況一部是因為醫患之間的不信任,一部也是醫生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的。

當然了,這裡邊還有更深層的社會原因。

中國的醫療體制與美國不同,很多職業醫師沒有完全的自由,脫離體制的比較少,受限於體制,有時候會變相成為就醫時患者的“中介”及規模化“飛刀”的承接者。

另外,中國醫生缺乏多點執業、自由執業等相關政策的保護,比如說出了事怎麼辦?職業保險有沒有跟上?支付有沒有跟上?

在美國是病人跟著醫生走的,保險是跟著病人走的,也就是說,如果把這個醫生從一個醫院帶到另外一個醫院,保險和病人都是跟著走的。

這裡面的操作就方便多了,因為對於病人來說沒有區別,在上海大醫院動的刀和在嘉興動的刀是一樣的,接手的是同樣水平的醫生,支付的也同樣水平的費用。

所以說,整個醫療體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醫療行業的發展和醫生獨立的發展需要各個政策的配套,並不是開除一兩個醫生就能解決的。

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擁有感

前兩年我回國,趕上了姑姑胸痛去檢查身體,正好目睹了她的就醫經歷。

醫院掛號廳的人山人海讓我驚訝不已,我想,來掛號的一定不是病人本人,否則盛夏裡如此擁擠,心臟病就算穩定了也會復發。

後來姑姑被告知心電圖診斷心肌缺血,建議住院輸液通血管。還好我在場,堅持說沒有看見心肌缺血,姑姑才倖免住院。

看診結束後,我總覺著這病看得不明不白的。於是我為她解釋每項檢查都查了什麼,結果如何,應該用什麼藥,注意什麼,詳細說完也不過5到10分鐘。

而這幾分鐘,或許就是就醫過程中的“最後一公里”吧。

18年華人醫生揭祕中美醫療真實情況,句句在理!

美國醫生和病人之間有種“擁有感”——你是我的病人,我是你的醫生,這是一種長期合作關係。

醫生再高明、藥再好,病人這個主體不配合也不行。

所以作為醫生,我們不僅為病人推薦必要的檢查和治療,還會解答為什麼建議手術、什麼時候是最好時機、手術的好處和危險、不做有何後果、手術是怎麼做的、病人會有怎樣的體驗、術後恢復預期......諸如此類。

每一次看診,雙方滿意了才算完,醫患之間建立了信任,病人也因此能更好地聽取醫生意見,遵循醫囑。

醫患溝通時,懂得傾聽的醫生可以讓整個治療過程事半功倍。

醫生這個職業像偵探,從蛛絲馬跡中探知病情,而病史就是一扇門,聰明的大夫可以從病人神態和肢體語言中找到開門的鑰匙。

可惜現在很多醫生沒有耐心(也可能是沒有興趣)去聽,其實瞭解詳細的病史並不會花費太多時間,關鍵是要學會問和聽。

除了這些,我想從患者角度來說,很多時候更希望醫生不僅僅能為我們治療身體,也能成為我們的朋友,醫學上的人文關懷非常重要。

本文由公眾號海外眼發佈,瞭解更多海外趣聞請關注海外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