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

各大電商的會員制實踐已久,只是直到雲集的加入,會員制電商似乎才成為了一個新的賽道。雲集曾表示要以Costco為模板發展,而宣佈會員制電商方向似乎讓它離Costco更近了一步。近日,又有新玩家十號街聲稱要做中國版線上Costco。引發了行業的一系列疑問,Costco真那麼容易複製嗎?Costco在中國真的可行嗎?……

"

各大電商的會員制實踐已久,只是直到雲集的加入,會員制電商似乎才成為了一個新的賽道。雲集曾表示要以Costco為模板發展,而宣佈會員制電商方向似乎讓它離Costco更近了一步。近日,又有新玩家十號街聲稱要做中國版線上Costco。引發了行業的一系列疑問,Costco真那麼容易複製嗎?Costco在中國真的可行嗎?……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為此,特約資深行業人士“大D”站在會員制電商操盤手的角度,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會員制電商,以及Costco模式究竟是什麼。(大D,現任會員制電商企業高管。擁有15年媒體行業從業經驗,曾任新三板互聯網平臺高管,在內容運營,用戶運營,會員運營,互動運營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以下為“大D”觀點呈現:

最近,筆者在某網站看到一篇名為《一群沒看懂Costco的人,居然要在中國做“Costco”》的文章。作者分析了Costco的經營方式和財務報表,從供應鏈、自有品牌、成本三方面證明“中國式Costco”模式不可行。

雖然觀點犀利,但在筆者看來,其對“Costco模式”的理解略為狹隘。其實,只要不把“中國式Costco”當成“照搬Costco”,你就會發現,國內已經有很多企業在身體力行地實踐了。今天,筆者就從“線上”角度分析一下,Costco到底有哪些是值得國內企業學習的。

Costco是美國著名的會員制零售商超,嚴格把控商品價格,將幾乎貼近於成本價的商品銷售給用戶,以此構建了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581家賣場,營業額超過779億美元的商業帝國。消費者想進入Costco購物,需要繳納110美元會員費。Costco便是通過海量的會員費去平攤整個公司的運營成本,從而實現低價販售商品的運營模式。

這個在美國已經被驗證多年的商業模式,究竟是否如那篇文章所說,在國內根本跑不通呢?

1、流量運營時代已經結束,用戶運營時代已經來臨

"

各大電商的會員制實踐已久,只是直到雲集的加入,會員制電商似乎才成為了一個新的賽道。雲集曾表示要以Costco為模板發展,而宣佈會員制電商方向似乎讓它離Costco更近了一步。近日,又有新玩家十號街聲稱要做中國版線上Costco。引發了行業的一系列疑問,Costco真那麼容易複製嗎?Costco在中國真的可行嗎?……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為此,特約資深行業人士“大D”站在會員制電商操盤手的角度,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會員制電商,以及Costco模式究竟是什麼。(大D,現任會員制電商企業高管。擁有15年媒體行業從業經驗,曾任新三板互聯網平臺高管,在內容運營,用戶運營,會員運營,互動運營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以下為“大D”觀點呈現:

最近,筆者在某網站看到一篇名為《一群沒看懂Costco的人,居然要在中國做“Costco”》的文章。作者分析了Costco的經營方式和財務報表,從供應鏈、自有品牌、成本三方面證明“中國式Costco”模式不可行。

雖然觀點犀利,但在筆者看來,其對“Costco模式”的理解略為狹隘。其實,只要不把“中國式Costco”當成“照搬Costco”,你就會發現,國內已經有很多企業在身體力行地實踐了。今天,筆者就從“線上”角度分析一下,Costco到底有哪些是值得國內企業學習的。

Costco是美國著名的會員制零售商超,嚴格把控商品價格,將幾乎貼近於成本價的商品銷售給用戶,以此構建了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581家賣場,營業額超過779億美元的商業帝國。消費者想進入Costco購物,需要繳納110美元會員費。Costco便是通過海量的會員費去平攤整個公司的運營成本,從而實現低價販售商品的運營模式。

這個在美國已經被驗證多年的商業模式,究竟是否如那篇文章所說,在國內根本跑不通呢?

1、流量運營時代已經結束,用戶運營時代已經來臨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十年前,中國互聯網還處於用戶自然上漲的紅利期。2008年底,我國網民數量為2.9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僅22.6%。基於巨大的用戶自然增長,早期的流量是可以低成本獲取的,也就是“雷布斯”常掛在嘴邊的“風口論”。互聯網上的資源有限,使用互聯網的人越來越多,產品變成爆款的機率要比現在高得多。

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而2018年是一個標誌性年份:Q1~Q2中國智能手機增量首次進入下行通道拐點,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的增量時代結束,存量時代到來。而隨著互聯網用戶越來越多,網民們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挑剔,互聯網商業變成一片紅海。

存量時代,流量已被先來者瓜分殆盡,後來者的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傳統的“拉新-轉化-成交”漏斗模型成本不斷增加,成本浪費極大。新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已從傳統“流量運營”時代,轉為精細化的“用戶運營時代”。

電商行業也一樣。以往,電商平臺服務賣方,通過互聯網服務降低傳統實體商家的運營成本,以謀求更大差價。而今,電商平臺紛紛推出了各種基於用戶精細化運營的工具和服務,要求商家和用戶做朋友,做IP,以圈定粉絲,提高復購,自建用戶池。

2、社交電商和會員制電商的本質都是用戶運營

"

各大電商的會員制實踐已久,只是直到雲集的加入,會員制電商似乎才成為了一個新的賽道。雲集曾表示要以Costco為模板發展,而宣佈會員制電商方向似乎讓它離Costco更近了一步。近日,又有新玩家十號街聲稱要做中國版線上Costco。引發了行業的一系列疑問,Costco真那麼容易複製嗎?Costco在中國真的可行嗎?……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為此,特約資深行業人士“大D”站在會員制電商操盤手的角度,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會員制電商,以及Costco模式究竟是什麼。(大D,現任會員制電商企業高管。擁有15年媒體行業從業經驗,曾任新三板互聯網平臺高管,在內容運營,用戶運營,會員運營,互動運營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以下為“大D”觀點呈現:

最近,筆者在某網站看到一篇名為《一群沒看懂Costco的人,居然要在中國做“Costco”》的文章。作者分析了Costco的經營方式和財務報表,從供應鏈、自有品牌、成本三方面證明“中國式Costco”模式不可行。

雖然觀點犀利,但在筆者看來,其對“Costco模式”的理解略為狹隘。其實,只要不把“中國式Costco”當成“照搬Costco”,你就會發現,國內已經有很多企業在身體力行地實踐了。今天,筆者就從“線上”角度分析一下,Costco到底有哪些是值得國內企業學習的。

Costco是美國著名的會員制零售商超,嚴格把控商品價格,將幾乎貼近於成本價的商品銷售給用戶,以此構建了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581家賣場,營業額超過779億美元的商業帝國。消費者想進入Costco購物,需要繳納110美元會員費。Costco便是通過海量的會員費去平攤整個公司的運營成本,從而實現低價販售商品的運營模式。

這個在美國已經被驗證多年的商業模式,究竟是否如那篇文章所說,在國內根本跑不通呢?

1、流量運營時代已經結束,用戶運營時代已經來臨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十年前,中國互聯網還處於用戶自然上漲的紅利期。2008年底,我國網民數量為2.9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僅22.6%。基於巨大的用戶自然增長,早期的流量是可以低成本獲取的,也就是“雷布斯”常掛在嘴邊的“風口論”。互聯網上的資源有限,使用互聯網的人越來越多,產品變成爆款的機率要比現在高得多。

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而2018年是一個標誌性年份:Q1~Q2中國智能手機增量首次進入下行通道拐點,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的增量時代結束,存量時代到來。而隨著互聯網用戶越來越多,網民們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挑剔,互聯網商業變成一片紅海。

存量時代,流量已被先來者瓜分殆盡,後來者的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傳統的“拉新-轉化-成交”漏斗模型成本不斷增加,成本浪費極大。新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已從傳統“流量運營”時代,轉為精細化的“用戶運營時代”。

電商行業也一樣。以往,電商平臺服務賣方,通過互聯網服務降低傳統實體商家的運營成本,以謀求更大差價。而今,電商平臺紛紛推出了各種基於用戶精細化運營的工具和服務,要求商家和用戶做朋友,做IP,以圈定粉絲,提高復購,自建用戶池。

2、社交電商和會員制電商的本質都是用戶運營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重構流量的社交電商聲勢迅猛,其本質是以人為中心的“買方服務”模式,通過微信直接觸達消費者(而非漏斗模型)。如微商,與大型平臺商城相反,更像“貼身管家”的服務。買家可以和商家1對1交流:“這個怎麼用?”“美白麵霜有推薦嗎?”賣家能充分介紹自己的商品,代購衣服可以提出搭配建議,一來二去買家會發現,還真沒少在這位“朋友”這裡買東西。

對社交電商而言,商品成交只是和用戶建立連接的開始。交以後,社群運營開始,加入商家的微信群、關注微信公眾號,和其他買家溝通這家店什麼款式好看,哪款商品性價比高……賣家也能在裡面即時回答買家提出的問題,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人自動回覆。

相比於廣度,社交電商更重要的是深度,即運營好存量用戶的基礎上再去新增。微信生態沉澱著擁有10億人的去中心化網狀社交關係。當一個老用戶獲得良好的使用感,由其產生的裂變會爆發出驚人的社交勢能。這種渠道對比傳統渠道更精準、高效,用戶價值更高。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電商,或者說整個互聯網行業,用戶運營的時代已經來臨。和用戶做朋友,讓用戶成為品牌粉絲才是方向。從服務商家,到服務用戶,這樣的拐點意味著以“服務買方”為原生商業模式的會員制電商的模式擁有巨大的機會。

3、服務收費的模式可能是電商新的增長點

"

各大電商的會員制實踐已久,只是直到雲集的加入,會員制電商似乎才成為了一個新的賽道。雲集曾表示要以Costco為模板發展,而宣佈會員制電商方向似乎讓它離Costco更近了一步。近日,又有新玩家十號街聲稱要做中國版線上Costco。引發了行業的一系列疑問,Costco真那麼容易複製嗎?Costco在中國真的可行嗎?……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為此,特約資深行業人士“大D”站在會員制電商操盤手的角度,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會員制電商,以及Costco模式究竟是什麼。(大D,現任會員制電商企業高管。擁有15年媒體行業從業經驗,曾任新三板互聯網平臺高管,在內容運營,用戶運營,會員運營,互動運營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以下為“大D”觀點呈現:

最近,筆者在某網站看到一篇名為《一群沒看懂Costco的人,居然要在中國做“Costco”》的文章。作者分析了Costco的經營方式和財務報表,從供應鏈、自有品牌、成本三方面證明“中國式Costco”模式不可行。

雖然觀點犀利,但在筆者看來,其對“Costco模式”的理解略為狹隘。其實,只要不把“中國式Costco”當成“照搬Costco”,你就會發現,國內已經有很多企業在身體力行地實踐了。今天,筆者就從“線上”角度分析一下,Costco到底有哪些是值得國內企業學習的。

Costco是美國著名的會員制零售商超,嚴格把控商品價格,將幾乎貼近於成本價的商品銷售給用戶,以此構建了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581家賣場,營業額超過779億美元的商業帝國。消費者想進入Costco購物,需要繳納110美元會員費。Costco便是通過海量的會員費去平攤整個公司的運營成本,從而實現低價販售商品的運營模式。

這個在美國已經被驗證多年的商業模式,究竟是否如那篇文章所說,在國內根本跑不通呢?

1、流量運營時代已經結束,用戶運營時代已經來臨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十年前,中國互聯網還處於用戶自然上漲的紅利期。2008年底,我國網民數量為2.9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僅22.6%。基於巨大的用戶自然增長,早期的流量是可以低成本獲取的,也就是“雷布斯”常掛在嘴邊的“風口論”。互聯網上的資源有限,使用互聯網的人越來越多,產品變成爆款的機率要比現在高得多。

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而2018年是一個標誌性年份:Q1~Q2中國智能手機增量首次進入下行通道拐點,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的增量時代結束,存量時代到來。而隨著互聯網用戶越來越多,網民們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挑剔,互聯網商業變成一片紅海。

存量時代,流量已被先來者瓜分殆盡,後來者的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傳統的“拉新-轉化-成交”漏斗模型成本不斷增加,成本浪費極大。新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已從傳統“流量運營”時代,轉為精細化的“用戶運營時代”。

電商行業也一樣。以往,電商平臺服務賣方,通過互聯網服務降低傳統實體商家的運營成本,以謀求更大差價。而今,電商平臺紛紛推出了各種基於用戶精細化運營的工具和服務,要求商家和用戶做朋友,做IP,以圈定粉絲,提高復購,自建用戶池。

2、社交電商和會員制電商的本質都是用戶運營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重構流量的社交電商聲勢迅猛,其本質是以人為中心的“買方服務”模式,通過微信直接觸達消費者(而非漏斗模型)。如微商,與大型平臺商城相反,更像“貼身管家”的服務。買家可以和商家1對1交流:“這個怎麼用?”“美白麵霜有推薦嗎?”賣家能充分介紹自己的商品,代購衣服可以提出搭配建議,一來二去買家會發現,還真沒少在這位“朋友”這裡買東西。

對社交電商而言,商品成交只是和用戶建立連接的開始。交以後,社群運營開始,加入商家的微信群、關注微信公眾號,和其他買家溝通這家店什麼款式好看,哪款商品性價比高……賣家也能在裡面即時回答買家提出的問題,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人自動回覆。

相比於廣度,社交電商更重要的是深度,即運營好存量用戶的基礎上再去新增。微信生態沉澱著擁有10億人的去中心化網狀社交關係。當一個老用戶獲得良好的使用感,由其產生的裂變會爆發出驚人的社交勢能。這種渠道對比傳統渠道更精準、高效,用戶價值更高。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電商,或者說整個互聯網行業,用戶運營的時代已經來臨。和用戶做朋友,讓用戶成為品牌粉絲才是方向。從服務商家,到服務用戶,這樣的拐點意味著以“服務買方”為原生商業模式的會員制電商的模式擁有巨大的機會。

3、服務收費的模式可能是電商新的增長點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在線上會員制被提出之前,這種模式早就在線下風生水起了,想想你家樓下的理髮店、KTV等等,不都是加入會員充值以後,就能享受優惠嗎?在筆者看來,之所以這個概念有點“新穎”,是因為網民對互聯網產生了“免費”的思維定式,覺得網上的服務都應該是免費的,但相信市場終究會接納這個模式。

合理的會員制不會被市場排斥。就像騰訊推出QQ會員的時候,這個增值項目並沒有妨礙用戶對QQ的喜愛。用戶每個月繳納10元的會員費,即可體驗與眾不同的功能:QQ名字、頭像都更加個性,滿足了用戶的虛榮心,讓他們感受到“有了會員我在網絡中可以更加耀眼”。

京東Plus也是很好的佐證。Plus收費會員在2016年上線,用戶每年繳納299元的Plus會員費,即可享受到各種福利優惠:Plus會員價,專屬配送券等。截止2018年9月,Plus會員數已經達到1000萬,年同比增速高達700%;PLUS會員的續費率近80%。作為Plus會員購買會員價商品會覺得“會員費花的值”,而非會員想要購買此類商品的時候存在的心理落差,自然還會促進Plus會員的銷售。

亞馬遜Prime也是一樣。截止到2018年12月,亞馬遜Prime會員數量已達到1.01億。據統計,亞馬遜非Prime會員美國用戶每年約消費600美元,而Prime會員美國用戶每年要在亞馬遜網站花費約1400美元。可見,會員的消費能力遠高於非會員用戶。這部分高質量用戶的粘性和沉澱,也是用戶運營的核心目標。

近兩年頗受關注雲集也在不久前宣佈進入了會員制賽道。雲集店主無需像淘寶店主一樣開店發貨,而是依靠雲集平臺形成了一套去中心化的電商流量模型。雲集操刀的“中心文案”,導師培訓體系等,無不是為了拋開傳統的漏斗模型,目的是給店主賦能,讓他們學會通過微信群、朋友圈與客戶深度觸達,也就是在輸出運營用戶的方法論。

再如近期大張旗鼓提出要打造“中國的線上Costco”的十號街,其核心理念是“不賺取商品的差價”,通過會員費來維持商城運營。目前會員數也已達到了幾十萬人。原生的“買方服務”模式輸出了一套新的價值觀,“不賺差價”的定位也是最接近Costco的思路了。只是如何生根開花,筆者也很期待。

電商巨頭也在對既有用戶深耕細作,將原本沒有粘性,只是來買個東西的路人變成自己的會員。像坐擁巨大流量的淘寶,也意識到了流量紅利即將結束,通過淘寶直播、微淘、淘寶群、內容化店鋪等,讓淘寶從一個不苟言笑的“大老闆”,變成和你很熟的“雜貨店小妹”,以此增加用戶粘度,刺激用戶產生復購慾望。

於是,從滿減包郵到無條件包郵,從要拼單滿減到直接優惠……這些看似虧本的生意,其實都可以低購物門檻、提高購買慾望。在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時候,不論是“大廠”還是小店”都在轉換獲客模式。

4、怎麼複製Costco?

"

各大電商的會員制實踐已久,只是直到雲集的加入,會員制電商似乎才成為了一個新的賽道。雲集曾表示要以Costco為模板發展,而宣佈會員制電商方向似乎讓它離Costco更近了一步。近日,又有新玩家十號街聲稱要做中國版線上Costco。引發了行業的一系列疑問,Costco真那麼容易複製嗎?Costco在中國真的可行嗎?……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為此,特約資深行業人士“大D”站在會員制電商操盤手的角度,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會員制電商,以及Costco模式究竟是什麼。(大D,現任會員制電商企業高管。擁有15年媒體行業從業經驗,曾任新三板互聯網平臺高管,在內容運營,用戶運營,會員運營,互動運營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以下為“大D”觀點呈現:

最近,筆者在某網站看到一篇名為《一群沒看懂Costco的人,居然要在中國做“Costco”》的文章。作者分析了Costco的經營方式和財務報表,從供應鏈、自有品牌、成本三方面證明“中國式Costco”模式不可行。

雖然觀點犀利,但在筆者看來,其對“Costco模式”的理解略為狹隘。其實,只要不把“中國式Costco”當成“照搬Costco”,你就會發現,國內已經有很多企業在身體力行地實踐了。今天,筆者就從“線上”角度分析一下,Costco到底有哪些是值得國內企業學習的。

Costco是美國著名的會員制零售商超,嚴格把控商品價格,將幾乎貼近於成本價的商品銷售給用戶,以此構建了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581家賣場,營業額超過779億美元的商業帝國。消費者想進入Costco購物,需要繳納110美元會員費。Costco便是通過海量的會員費去平攤整個公司的運營成本,從而實現低價販售商品的運營模式。

這個在美國已經被驗證多年的商業模式,究竟是否如那篇文章所說,在國內根本跑不通呢?

1、流量運營時代已經結束,用戶運營時代已經來臨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十年前,中國互聯網還處於用戶自然上漲的紅利期。2008年底,我國網民數量為2.9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僅22.6%。基於巨大的用戶自然增長,早期的流量是可以低成本獲取的,也就是“雷布斯”常掛在嘴邊的“風口論”。互聯網上的資源有限,使用互聯網的人越來越多,產品變成爆款的機率要比現在高得多。

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而2018年是一個標誌性年份:Q1~Q2中國智能手機增量首次進入下行通道拐點,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的增量時代結束,存量時代到來。而隨著互聯網用戶越來越多,網民們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挑剔,互聯網商業變成一片紅海。

存量時代,流量已被先來者瓜分殆盡,後來者的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傳統的“拉新-轉化-成交”漏斗模型成本不斷增加,成本浪費極大。新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已從傳統“流量運營”時代,轉為精細化的“用戶運營時代”。

電商行業也一樣。以往,電商平臺服務賣方,通過互聯網服務降低傳統實體商家的運營成本,以謀求更大差價。而今,電商平臺紛紛推出了各種基於用戶精細化運營的工具和服務,要求商家和用戶做朋友,做IP,以圈定粉絲,提高復購,自建用戶池。

2、社交電商和會員制電商的本質都是用戶運營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重構流量的社交電商聲勢迅猛,其本質是以人為中心的“買方服務”模式,通過微信直接觸達消費者(而非漏斗模型)。如微商,與大型平臺商城相反,更像“貼身管家”的服務。買家可以和商家1對1交流:“這個怎麼用?”“美白麵霜有推薦嗎?”賣家能充分介紹自己的商品,代購衣服可以提出搭配建議,一來二去買家會發現,還真沒少在這位“朋友”這裡買東西。

對社交電商而言,商品成交只是和用戶建立連接的開始。交以後,社群運營開始,加入商家的微信群、關注微信公眾號,和其他買家溝通這家店什麼款式好看,哪款商品性價比高……賣家也能在裡面即時回答買家提出的問題,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人自動回覆。

相比於廣度,社交電商更重要的是深度,即運營好存量用戶的基礎上再去新增。微信生態沉澱著擁有10億人的去中心化網狀社交關係。當一個老用戶獲得良好的使用感,由其產生的裂變會爆發出驚人的社交勢能。這種渠道對比傳統渠道更精準、高效,用戶價值更高。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電商,或者說整個互聯網行業,用戶運營的時代已經來臨。和用戶做朋友,讓用戶成為品牌粉絲才是方向。從服務商家,到服務用戶,這樣的拐點意味著以“服務買方”為原生商業模式的會員制電商的模式擁有巨大的機會。

3、服務收費的模式可能是電商新的增長點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在線上會員制被提出之前,這種模式早就在線下風生水起了,想想你家樓下的理髮店、KTV等等,不都是加入會員充值以後,就能享受優惠嗎?在筆者看來,之所以這個概念有點“新穎”,是因為網民對互聯網產生了“免費”的思維定式,覺得網上的服務都應該是免費的,但相信市場終究會接納這個模式。

合理的會員制不會被市場排斥。就像騰訊推出QQ會員的時候,這個增值項目並沒有妨礙用戶對QQ的喜愛。用戶每個月繳納10元的會員費,即可體驗與眾不同的功能:QQ名字、頭像都更加個性,滿足了用戶的虛榮心,讓他們感受到“有了會員我在網絡中可以更加耀眼”。

京東Plus也是很好的佐證。Plus收費會員在2016年上線,用戶每年繳納299元的Plus會員費,即可享受到各種福利優惠:Plus會員價,專屬配送券等。截止2018年9月,Plus會員數已經達到1000萬,年同比增速高達700%;PLUS會員的續費率近80%。作為Plus會員購買會員價商品會覺得“會員費花的值”,而非會員想要購買此類商品的時候存在的心理落差,自然還會促進Plus會員的銷售。

亞馬遜Prime也是一樣。截止到2018年12月,亞馬遜Prime會員數量已達到1.01億。據統計,亞馬遜非Prime會員美國用戶每年約消費600美元,而Prime會員美國用戶每年要在亞馬遜網站花費約1400美元。可見,會員的消費能力遠高於非會員用戶。這部分高質量用戶的粘性和沉澱,也是用戶運營的核心目標。

近兩年頗受關注雲集也在不久前宣佈進入了會員制賽道。雲集店主無需像淘寶店主一樣開店發貨,而是依靠雲集平臺形成了一套去中心化的電商流量模型。雲集操刀的“中心文案”,導師培訓體系等,無不是為了拋開傳統的漏斗模型,目的是給店主賦能,讓他們學會通過微信群、朋友圈與客戶深度觸達,也就是在輸出運營用戶的方法論。

再如近期大張旗鼓提出要打造“中國的線上Costco”的十號街,其核心理念是“不賺取商品的差價”,通過會員費來維持商城運營。目前會員數也已達到了幾十萬人。原生的“買方服務”模式輸出了一套新的價值觀,“不賺差價”的定位也是最接近Costco的思路了。只是如何生根開花,筆者也很期待。

電商巨頭也在對既有用戶深耕細作,將原本沒有粘性,只是來買個東西的路人變成自己的會員。像坐擁巨大流量的淘寶,也意識到了流量紅利即將結束,通過淘寶直播、微淘、淘寶群、內容化店鋪等,讓淘寶從一個不苟言笑的“大老闆”,變成和你很熟的“雜貨店小妹”,以此增加用戶粘度,刺激用戶產生復購慾望。

於是,從滿減包郵到無條件包郵,從要拼單滿減到直接優惠……這些看似虧本的生意,其實都可以低購物門檻、提高購買慾望。在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時候,不論是“大廠”還是小店”都在轉換獲客模式。

4、怎麼複製Costco?

如何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

從商品賺錢&服務免費,到商品不賺差價&服務收費,期間的變化還需市場培育,而後者是否可以得到市場認可,更多的還要取決於服務服務質量、商品供應鏈等。但只要有人願意嘗試,就意味著Costco模式成為了一個新的商業機會,那麼討論行不行,不如討論要怎麼做。

在筆者看來,Costco模式要在中國成功必須“改良”。中國人的線下購物習慣正在慢慢減弱,線下開店的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也更高,因此Costco模式在線下無法複製,但互聯網企業可以摸索一套針對中國特色的Costco模式,如會員制+社群運營。

Costco的會員之所以可以形成規模,一部分原因是,它會員費當成“小費”,而非尊貴身份和購物門檻。對於中國消費者而言,我們沒有小費習慣,更看重的是會員身份本身所帶來的服務和性價比的提升,以及它帶來的可炫耀,更體面,更有尊嚴的附加價值。

因此,在中國實踐Costco模式,要從會員制運營的角度去學習,要做到“省”、“好”、“精”。所謂“省”,是通過給予用戶權益,提升用戶消費的性價比,降低成本支出;所謂“好”,是保障產品質量,保障服務能力,給予用戶物超所值的回饋;所謂“精”,是去掉服務賣方時代總結出來的種種商家打折優惠的鬥智鬥勇套路,通過平臺選品的公信力降低用戶決策難度,提升用戶尊嚴,通過社群運營培養用戶的忠誠度等。當用戶對平臺產生強烈的認同感,便會主動使用、主動炫耀、主動分享。

注:尊重原創。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於網絡,如未署名,系檢索無法確定原作者,版權歸原作者。原作者可隨時聯繫我們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刪除處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