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魔王為什麼要把摩拜打入冷宮

移動互聯網 美團網 自行車 騎行 港交所 西二旗猿圈兒 2018-11-28
大魔王為什麼要把摩拜打入冷宮

美團股價又跌了----這就是美團點評11月22日發佈Q3財報後,市場給出的直接反應。據財報顯示,美團公司三季度經調整後淨虧損為24.64億元,比去年同期虧損額上升近2倍!這份“業績”讓美團點評的股價在開盤後大跌8.19%,盤中一度跌幅擴大至14%。

大魔王為什麼要把摩拜打入冷宮

美團在財報中表示,包括摩拜單車在內的“新業務”是美團淨利潤虧損的重要原因。摩拜,這個當初美團歡天喜地收下的業務,而今成了美團甩不掉的包袱。想當初……

收購時的風光無限

如今的美團,將鉅額虧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歸咎於摩拜單車等新業務,我們在財報中看到的文字,甚至能感受到對摩拜的“嫌棄”。然而僅僅7個月前公司收購摩拜時,態度卻完全不是這樣。當時的盛況市場至今仍記憶尤新,這筆高達27億美金、約合155億元人民幣的交易引來了各方關注。摩拜創始人團隊在內部郵件中表示:“王興帶領美團創造了互聯網的奇蹟,相信他會帶領摩拜走上新的高度。員工的薪酬、期權等也將受益於併購,得到更好的保障。”

大魔王為什麼要把摩拜打入冷宮

而在各類充滿了溢美之詞的報道里,“美團摩拜將實現資源共享”、“客戶押金隨時可退”、“倡導綠色生活”等承諾歷歷在目。而多個新聞稿標題也幾乎是一色的“看好”、“雙贏”等。

收購之初,美團方為抬高身價、各種解釋

大家是否還記得,在收購意圖曝光之初,摩拜是被公司方面作為一個“亮點”來提及的。這個收購被描述為能“完善美團整個生態系統”。而美團的高管們,也在各種場合解釋這場收購的意義,例如:利用摩拜這個“超級高頻的流量入口”,為美團搭建全球最大的生活服務平臺創造條件。

大魔王為什麼要把摩拜打入冷宮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美團方面當時在不少“文宣”中自我抬高身價的做法:----信誓旦旦表示收購摩拜後,公司將有底氣去“抗衡阿里”。

其邏輯是:1.利用收購摩拜,為美團補齊“大出行”版圖,以網約車+共享單車的模式構成完整的出行體驗。2.以大出行塑造美團專業的生活服務品牌。3.充分利用摩拜做大美團自身市值。有了這樣的“願景”作為底氣,美團方面當時繪製出的藍圖是:先對標滴滴,再超越阿里系在大出行乃至於生活服務領域裡的地位。

收購後不久,各種質疑之聲紛至沓來,“天坑摩拜”之說引人矚目

就在4月份收購完成之後,市場上已經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尤其是在赴港上市前,摩拜2017年12月份的損益表,讓摩拜有了“天坑”之名。

大魔王為什麼要把摩拜打入冷宮

2017年12月,摩拜當月收入只有1.1億元人民幣,而銷售成本卻高達5.65億元,再加上1.46億元的管理支出,扣掉0.8億元的減值損失,當月淨利潤是虧損6.81億元。一個月就要虧掉差不多7億元!可見摩拜面臨的,並不僅僅是被市場長期詬病的“找不到盈利模式”的問題,而是每個月都鉅額“燒錢”、難以為繼的問題!

被收購後,美團又有沒有改善摩拜的財務狀況呢?我們再來看看美團公佈的摩拜4月份收入以及成本結構:當月摩拜騎行收入為1.47億元,看起來還行。但運營開支高達1.58億元、固定資產折舊3.96億元(而且無法獲得任何補償)。可見,摩拜在併入美團後依然困窘,其騎行收入連運營開支都彌補不了,更何況還要應付每個月接近4億元的固定資產折舊,更是雪上加霜。

我們粗略算了一下,美團在把摩拜收入旗下後,還要承擔遺留下來的客戶押金約60億元的債務責任,與收購對價約合155億元相加,美團僅在收購這個行動上,就要為摩拜直接承擔200億元以上的實質虧損。這個200億還沒有算上收購後,每個月從不減少的“燒錢”金額。摩拜這個“坑”,真的是個大窟窿。

美團上市,曾對摩拜“信誓旦旦”

6月25日,美團在港交所上市前發佈的招股書中,對摩拜單車可以說是“信誓旦旦”。首先是誇耀摩拜已經“在全球200個城市有超過2.23億註冊用戶”、“擁有620萬輛單車”,其次是表示對摩拜的業務和人事已經“成功完成重組”,並且在收購後形成了“整合協同效應”。

對於摩拜的未來,招股書描繪的圖景是:不在乎摩拜本身是否賺錢,而是看重摩拜對美團搭建業務閉環體系的關鍵作用,形成從外賣---打車---騎車---客戶的完整鏈條。相當於幫助美團建立生態體系,真正提升美團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這個令市場印象深刻、乃至於充滿憧憬的“誓言”,僅僅在大半年後,就已經被決策層拋在一邊了。

本月股價下跌,架構調整時,摩拜已經不見蹤影

11月23日,美團點評的股價出現大幅度下跌,包括各大行在內的投資者紛紛看淡美團後市表現,大摩、美銀美林、瑞銀等全部下調了美團目標價。摩拜單車等新業務給公司帶來的巨大財務負擔,成了這次暴跌的“罪魁”之一。此時的美團點評,似乎已經忘記了當初給予摩拜的美麗“誓言”,轉而在財報中直接“抱怨”起來。

數據顯示,美團點評包括網約車、摩拜單車等在內的新業務板塊,雖然營收從收購摩拜前的6億元,增長到了第三季度的35億元,但與此同時,毛利率卻從去年同期的46.2%,直接變成了今年的“負37.4%”。

那麼,新業務板塊大幅虧損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美團的財報原文如此解釋:“主要由於收購摩拜而產生物業、廠房及設備折舊增加、因我們擴大供應鏈解決方案服務增加的已售貨品成本、因非餐飲外賣服務擴張增加的其他外包勞動成本、僱員福利開支增加,以及由於其他銷售及服務增長所致的支付處理成本增加。”用通俗易懂的一句話形容就是----被摩拜坑了!

筆者立刻聯想起,大半個月前美團點評進行了重大的組織架構調整。該調整的戰略目標就是將到店、到家兩大“基礎場景”進一步強化。但令市場關注的是,出行卻被明顯弱化。

摩拜單車這個被王興以27億美元巨大代價抱回來的“金磚”,才7個月時間就明顯被邊緣化。看來公司決策層真的意識到摩拜是個“坑”了!

美團高層改口,摩拜已變為一個“嘗試”項目

就在市場一片聲對美團收購摩拜的決策進行質疑時,美團高層也在公開場合開始改變對摩拜的態度了。

近日美團創始人王慧文在媒體訪談時的一席話,讓市場對美團方面的投資決策產生了更深的質疑。當時王慧文說,他們對很多事情都懷抱“好奇心”,喜歡“試一試”。他還專門談到“試”過的投資項目,“摩拜共享單車”就與“充電寶”、“打車”等一起被王慧文列入了他們“試一試”的項目名單。

王慧文此言一出令市場譁然----27億美金、155億人民幣的龐大收購,竟然就是個“試一試”而已?

投資機制不完善,美團點評是否太“隨性”?

王慧文的發言,很快被市場人士與另一件事聯繫起來:----國家審計署最近曾直接批評過美團,指其“財務投資缺乏完整機制”、“個人意志濃厚”。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財務投資過於“隨性”!就拿摩拜這筆投資來說吧,美團點評承擔了200億元的直接虧損,然後還要承受每個月鉅額的“燒錢”,那麼到底獲得了什麼好處呢?

搜索一下當初美團的各種“文宣”就可知,美團方面對收購摩拜這件事的“願景”主要是:利用摩拜這個“超級高頻的流量入口”,為美團搭建全球最大的生活服務平臺創造條件。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收購摩拜前的2017年12月份,美團點評月活用戶在2.89億左右,4月份收購摩拜後,平臺整體去重後的月活只有2.9億。這說明收購摩拜這個“高頻流量入口”並沒有給美團帶來什麼真正的流量增加!難怪市場上立刻出現大量的質疑聲音,認為美團收購摩拜,不過是換來了一個長期虧損、並有著財務負擔的“負資產”而已。回頭看,收購摩拜這個投資決策顯然是過於“想當然”,正如國家審計署批評的那樣,“財務投資缺乏完整機制”,甚至有“拍腦袋決策”之嫌!

實際上,美團方面過於隨性的“拍腦袋決策”,還遠不止收購摩拜這個項目。王慧文輕描淡寫的“試一試”項目名單中,摩拜單車與“充電寶”、“打車”等項目一樣,都是美團曾經高調宣揚過的“邊界擴張”之舉。美團點評這些年來不停地在“試”著擴張,但這些嘗試基本上都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曾經被投資人寄予厚望的“大出行”板塊已經悄無聲息地被決策層排除在未來發展重點範圍之外。

回顧一下美團開發的種種“新業務”,大多都沒有實現盈利,而且都走向了困境。筆者認為,美團真正的問題在於投資決策的隨意性,令其資源無法真正集中到“刀刃”上。

筆者所說的刀刃,就是指其包括餐飲外賣等在內的“本地生活服務”主營業務。這些主營業務才是美團真正的“老本”。就在決策層隨性地四出“試一試”的時候,其最大的競爭對手阿里系,已經藉助餓了麼與口碑的合併,完成了餐飲領域裡外賣與到店服務的全面整合。對美團未來搭建“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的戰略規劃形成了“截胡”之勢。

大魔王為什麼要把摩拜打入冷宮

這樣的情況下,美團在投資決策上,切勿再重複收購摩拜這樣的“隨性”之舉。更應該把被無端消耗的巨量資源集中在主營業務上,全力應對競爭對手的壓力。

要知道11月23日,知名投資機構大摩已經把美團2019年餐飲外賣銷售預測下調了5%。而美銀美林、瑞銀等機構將美團點評目標股價大幅下調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餓了麼的競爭壓力”。美團未來的形勢,是主營業務的“老本”面臨巨大不確定性,不能再把寶貴的資源投入到決策層們“試一試”的各種“新業務”了!美團決策層的“隨性”應該終止,否則的話,筆者擔心美團未來可能還會陷入類似摩拜這樣的“天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