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

綠洲上線,風波不斷,唱衰聲居多。而在筆者看來,綠洲作為一款圖片社交應用還是有一定發展空間,在此分享了一些看法。那麼,你是如何看待綠洲呢?

"

綠洲上線,風波不斷,唱衰聲居多。而在筆者看來,綠洲作為一款圖片社交應用還是有一定發展空間,在此分享了一些看法。那麼,你是如何看待綠洲呢?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這幾天,各個產品群、設計群又被“綠洲”的話題刷屏了,自從8月29日新浪悄悄上架了這款產品後,一時間中國版ins、意圖稱霸圖片社交、趁小紅書下架搶佔用戶等等說法層出不窮。

今天我們就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看看綠洲這款產品有什麼不同。

一、綠洲是什麼

綠洲是一款社交產品,從已經看到的產品功能和內容上,類似ins,也就是說他是一款圖片社交產品。由新浪推出,目前處於內測階段,除官方邀請的KOL外只能通過邀請碼註冊使用。

社交產品在國內難做大家都知道,原因也不必再說,但社交產品一旦做成產生的巨大利益和助推力,又讓國內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向這個寶藏發起衝擊。

那麼為什麼新浪選擇的是圖片社交產品呢?

二、為什麼會選擇圖片社交

首先是基於國內市場,還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不像國外已經有了ins,國內的圖片社交領域勉強還能算作是“藍海”;加上最近小紅書下架導致市場有短暫的空白,大批KOL和內容生產者出走,也正是推出這款產品的良好時機。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國內的社交產品形態存在“跳代”的現象,從文字社交直接跳到了視頻社交,並已經有了很成熟、用戶規模極大的產品抖音。所以從產品發展形態來看,圖片社交產品在國內並沒有什麼生存土壤。

這裡我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圖片社交在國內還是有機會的,而且機會不小,對此我有以下幾個維度的思考。

1. 信息含量和傳達效率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圖片的信息含量是遠遠大於文字的,使用圖片能夠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更豐富的情感,想一想過去,很多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用一本書來體現某些情感和精神。

但是在科技社會裡,往往是一張攝影作品更能震撼人心。圖片中包含的信息更加直觀,人物、場景、顏色、故事都可以直接呈現在用戶面前,而不需要通過文字進行描寫,也不需要運用很多寫作技巧進行鋪墊。這並不是說圖片比文字更優秀,而是說圖片的形態在互聯網產品中可以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情感。

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說:圖片的信息和情感的傳達更高效,那視頻也同樣比圖片的信息含量更多、更高效,為什麼圖片社交還有機會呢?這就要說到下一個維度——內容生產門檻。

2. 內容生產門檻

無論是圖片社交還是視頻社交,內容都是產品中極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現在大家在看抖音時,大部分高質量內容都是由專業的內容生產者製作的,其中涉及到選題、劇本、拍攝、剪輯、後期、壓縮等等流程,即使不是專業的團隊生產也是身兼數職的多面手生產者。

流程一長,工作量也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一增加,門檻就會變高。如果不是為了靠抖音賺錢、如果不是為了增粉變現,又有多少人能投入這麼多精力和時間去生產內容?內容不多、質量不高又怎麼吸引更多用戶來使用——參與——生產,最後形成閉環?

綠洲則不是這樣,雖然用戶可以上傳視頻,但主要的內容還是圖片,拍一張圖片的各種成本要比拍一段視頻小太多了,結果就是有更多的內容生產者可以參與進來,而不是被高門檻攔在產品之外。

當你生產了一段內容,至少要發給幾個親朋好友來看看吧?即使只在產品內部發個動態,如果有人為你點贊、評論,還關注了你,再拍一點的動力會大一些吧?這樣循環下去,內容、用戶就全部都有了。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如果微信只能發圖片,那麼還會有這麼多人使用嗎?原因也是圖片的生產成本要大於文字(非文學作品的文字)。所以我認為,內容生產門檻也是綠洲的優勢之一。

3. 信息接收程度

最後一點則是大眾用戶的信息接受程度。我們可能從新聞報道上經常能看到體育記錄的突破,例如幾十年前科學家預言了人類短跑極限早就被突破幾十次了,或者是看到人類平均壽命在過去幾百年的時間裡提高了幾十歲。

這裡我想說的是:當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後,人類對於信息可接收量增加了多少?過去看紙質書和現在拿著手機,每天閱讀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從中獲得的信息量能達到過去的多少倍?這裡我沒有找到專業機構的研究報告,但是這個增長程度我想大家的意見應該會十分一致。

信息接收能力的提高會倒逼著改變產品形態,過去我們每天只能接收2000個文字和50張圖片,所以我們習慣看報紙。現在我們每天能接受10000個文字和300張圖片,所以我們在用頭條、用微信、用抖音。當用戶有了適應一項改變的基礎,那麼必然會出現滿足用戶這種進化的產品。抖音是,綠洲可能也是。

4. 磨刀霍霍的KOL和網紅

前幾年無論公眾號、頭條號、直播,很是催生了一批實現財務自由的幸運者們,但更多的卻是沒有抓住平臺早期紅利的玩家。在眾多自媒體和直播平臺都成熟之後,想要從中獲利是越來越難了。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新興的、並且很有潛力的新平臺。那這些錯過了上一波機會的預備役KOL和網紅們會不會蜂擁而至呢?而更多的現有KOL和網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大影響力和粉絲規模也同樣會去參與一番,去了之後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會給更多人安利這個產品。

說它有潛力是因為它佔據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天時已經說過,市場潛力巨大又恰逢小紅書下架,地利則是國內暫無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人和則是擁有幾億活躍用戶的微博作為後盾。如此的產品,再加上利益驅動,想必內容方面已經問題不大了。

5. 內測+邀請的機制

這幾天下載了綠洲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如果你沒有邀請碼的話即使下載了也是不能註冊的,整個產品還處於“內測階段” 。只有前期官方邀請的部分KOL和少量內測用戶才能使用,每個內測用戶又只能邀請一定數量的更多用戶。並且整體內測數量也有限制,截止9月4日下午內測人數已經滿了,之後即使有邀請碼也不能註冊使用。

那麼這個內測+邀請機制有什麼好處呢?

有種說法是飢餓營銷,利用用戶越得不到越想要的心理來獲取更多用戶。但這種說法有點說不通,因為內測總人數是有限制的。並且現在不是幾年前了,可能今天你內測限制註冊人數,那明天用戶就把你忘了。畢竟現在產品這麼多,娛樂活動數不勝數,已經不是十年前那個產品稀缺的時代了。

對此,我有兩點猜想:

一是產品方希望通過內容試水,看看產品在市場上的反饋,進而做出符合國內用戶習慣的修改再大規模推廣;

二是產品方希望變“爆火三天死”為“細水長流”,之前的馬桶MT、聊天寶、包括子彈短信等產品在剛剛發佈的時候都是非常火爆、用戶在短短几天之內就過了百萬大關,但是現在呢?還有多少人在繼續用?增長曲線還敢貼出來嗎?

而使用了“內測+邀請機制”則不同,一方面可以保持用戶維持一定數量的增長,一方面又不會因為用戶的三分鐘熱度而快速冷卻。對於社交產品而言,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在用,那你繼續用的概率就會大很多;如果你發現你身邊的朋友在用,那即使你已經卸載了也有一定可能重新下載回來再用一用——也就是用細水長流的方式不斷召回之前的用戶,用留存做增長。

上面說了一些我為什麼認為綠洲(或其他圖片社交產品)有一定生存空間的原因,下面我們來看看綠洲中一些很不錯的設計細節。

三、一些設計細節

1. 條目巨大,更重視內容質量

"

綠洲上線,風波不斷,唱衰聲居多。而在筆者看來,綠洲作為一款圖片社交應用還是有一定發展空間,在此分享了一些看法。那麼,你是如何看待綠洲呢?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這幾天,各個產品群、設計群又被“綠洲”的話題刷屏了,自從8月29日新浪悄悄上架了這款產品後,一時間中國版ins、意圖稱霸圖片社交、趁小紅書下架搶佔用戶等等說法層出不窮。

今天我們就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看看綠洲這款產品有什麼不同。

一、綠洲是什麼

綠洲是一款社交產品,從已經看到的產品功能和內容上,類似ins,也就是說他是一款圖片社交產品。由新浪推出,目前處於內測階段,除官方邀請的KOL外只能通過邀請碼註冊使用。

社交產品在國內難做大家都知道,原因也不必再說,但社交產品一旦做成產生的巨大利益和助推力,又讓國內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向這個寶藏發起衝擊。

那麼為什麼新浪選擇的是圖片社交產品呢?

二、為什麼會選擇圖片社交

首先是基於國內市場,還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不像國外已經有了ins,國內的圖片社交領域勉強還能算作是“藍海”;加上最近小紅書下架導致市場有短暫的空白,大批KOL和內容生產者出走,也正是推出這款產品的良好時機。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國內的社交產品形態存在“跳代”的現象,從文字社交直接跳到了視頻社交,並已經有了很成熟、用戶規模極大的產品抖音。所以從產品發展形態來看,圖片社交產品在國內並沒有什麼生存土壤。

這裡我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圖片社交在國內還是有機會的,而且機會不小,對此我有以下幾個維度的思考。

1. 信息含量和傳達效率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圖片的信息含量是遠遠大於文字的,使用圖片能夠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更豐富的情感,想一想過去,很多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用一本書來體現某些情感和精神。

但是在科技社會裡,往往是一張攝影作品更能震撼人心。圖片中包含的信息更加直觀,人物、場景、顏色、故事都可以直接呈現在用戶面前,而不需要通過文字進行描寫,也不需要運用很多寫作技巧進行鋪墊。這並不是說圖片比文字更優秀,而是說圖片的形態在互聯網產品中可以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情感。

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說:圖片的信息和情感的傳達更高效,那視頻也同樣比圖片的信息含量更多、更高效,為什麼圖片社交還有機會呢?這就要說到下一個維度——內容生產門檻。

2. 內容生產門檻

無論是圖片社交還是視頻社交,內容都是產品中極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現在大家在看抖音時,大部分高質量內容都是由專業的內容生產者製作的,其中涉及到選題、劇本、拍攝、剪輯、後期、壓縮等等流程,即使不是專業的團隊生產也是身兼數職的多面手生產者。

流程一長,工作量也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一增加,門檻就會變高。如果不是為了靠抖音賺錢、如果不是為了增粉變現,又有多少人能投入這麼多精力和時間去生產內容?內容不多、質量不高又怎麼吸引更多用戶來使用——參與——生產,最後形成閉環?

綠洲則不是這樣,雖然用戶可以上傳視頻,但主要的內容還是圖片,拍一張圖片的各種成本要比拍一段視頻小太多了,結果就是有更多的內容生產者可以參與進來,而不是被高門檻攔在產品之外。

當你生產了一段內容,至少要發給幾個親朋好友來看看吧?即使只在產品內部發個動態,如果有人為你點贊、評論,還關注了你,再拍一點的動力會大一些吧?這樣循環下去,內容、用戶就全部都有了。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如果微信只能發圖片,那麼還會有這麼多人使用嗎?原因也是圖片的生產成本要大於文字(非文學作品的文字)。所以我認為,內容生產門檻也是綠洲的優勢之一。

3. 信息接收程度

最後一點則是大眾用戶的信息接受程度。我們可能從新聞報道上經常能看到體育記錄的突破,例如幾十年前科學家預言了人類短跑極限早就被突破幾十次了,或者是看到人類平均壽命在過去幾百年的時間裡提高了幾十歲。

這裡我想說的是:當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後,人類對於信息可接收量增加了多少?過去看紙質書和現在拿著手機,每天閱讀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從中獲得的信息量能達到過去的多少倍?這裡我沒有找到專業機構的研究報告,但是這個增長程度我想大家的意見應該會十分一致。

信息接收能力的提高會倒逼著改變產品形態,過去我們每天只能接收2000個文字和50張圖片,所以我們習慣看報紙。現在我們每天能接受10000個文字和300張圖片,所以我們在用頭條、用微信、用抖音。當用戶有了適應一項改變的基礎,那麼必然會出現滿足用戶這種進化的產品。抖音是,綠洲可能也是。

4. 磨刀霍霍的KOL和網紅

前幾年無論公眾號、頭條號、直播,很是催生了一批實現財務自由的幸運者們,但更多的卻是沒有抓住平臺早期紅利的玩家。在眾多自媒體和直播平臺都成熟之後,想要從中獲利是越來越難了。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新興的、並且很有潛力的新平臺。那這些錯過了上一波機會的預備役KOL和網紅們會不會蜂擁而至呢?而更多的現有KOL和網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大影響力和粉絲規模也同樣會去參與一番,去了之後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會給更多人安利這個產品。

說它有潛力是因為它佔據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天時已經說過,市場潛力巨大又恰逢小紅書下架,地利則是國內暫無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人和則是擁有幾億活躍用戶的微博作為後盾。如此的產品,再加上利益驅動,想必內容方面已經問題不大了。

5. 內測+邀請的機制

這幾天下載了綠洲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如果你沒有邀請碼的話即使下載了也是不能註冊的,整個產品還處於“內測階段” 。只有前期官方邀請的部分KOL和少量內測用戶才能使用,每個內測用戶又只能邀請一定數量的更多用戶。並且整體內測數量也有限制,截止9月4日下午內測人數已經滿了,之後即使有邀請碼也不能註冊使用。

那麼這個內測+邀請機制有什麼好處呢?

有種說法是飢餓營銷,利用用戶越得不到越想要的心理來獲取更多用戶。但這種說法有點說不通,因為內測總人數是有限制的。並且現在不是幾年前了,可能今天你內測限制註冊人數,那明天用戶就把你忘了。畢竟現在產品這麼多,娛樂活動數不勝數,已經不是十年前那個產品稀缺的時代了。

對此,我有兩點猜想:

一是產品方希望通過內容試水,看看產品在市場上的反饋,進而做出符合國內用戶習慣的修改再大規模推廣;

二是產品方希望變“爆火三天死”為“細水長流”,之前的馬桶MT、聊天寶、包括子彈短信等產品在剛剛發佈的時候都是非常火爆、用戶在短短几天之內就過了百萬大關,但是現在呢?還有多少人在繼續用?增長曲線還敢貼出來嗎?

而使用了“內測+邀請機制”則不同,一方面可以保持用戶維持一定數量的增長,一方面又不會因為用戶的三分鐘熱度而快速冷卻。對於社交產品而言,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在用,那你繼續用的概率就會大很多;如果你發現你身邊的朋友在用,那即使你已經卸載了也有一定可能重新下載回來再用一用——也就是用細水長流的方式不斷召回之前的用戶,用留存做增長。

上面說了一些我為什麼認為綠洲(或其他圖片社交產品)有一定生存空間的原因,下面我們來看看綠洲中一些很不錯的設計細節。

三、一些設計細節

1. 條目巨大,更重視內容質量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用戶的一條動態(在產品設計中我們一般習慣稱之為條目,下面以條目稱呼它)往往佔據了一整屏的空間,作者使用的還是長度較長的全面屏手機依然如此。這種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產品方比較重視內容。

做產品設計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條目佔據的空間越大一般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也更容易形成轉化,對應到綠洲中這個轉化就是點贊、評論、關注等用戶的操作。一旦用戶做出這些操作,就會對產品形成更深度的使用習慣,也就有更多可能變成活躍用戶。

當然條目佔據空間過大同樣有風險,也就是如果這一條內容的質量不夠高的話用戶可能會產生流失,因為用戶可能並不會繼續向下滑動去看下一條內容了。

所以一般內容質量較高的產品條目佔據的空間較大;質量較低的產品條目佔據空間較小,希望一屏之中能夠容納更多數量的條目,以用戶數量換質量希望其中能有一條對用戶形成轉化。所以綠洲的這個設計細節,作者猜測是產品方重視內容的體現。

2. 上傳圖片,實時看到效果

如下圖:

"

綠洲上線,風波不斷,唱衰聲居多。而在筆者看來,綠洲作為一款圖片社交應用還是有一定發展空間,在此分享了一些看法。那麼,你是如何看待綠洲呢?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這幾天,各個產品群、設計群又被“綠洲”的話題刷屏了,自從8月29日新浪悄悄上架了這款產品後,一時間中國版ins、意圖稱霸圖片社交、趁小紅書下架搶佔用戶等等說法層出不窮。

今天我們就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看看綠洲這款產品有什麼不同。

一、綠洲是什麼

綠洲是一款社交產品,從已經看到的產品功能和內容上,類似ins,也就是說他是一款圖片社交產品。由新浪推出,目前處於內測階段,除官方邀請的KOL外只能通過邀請碼註冊使用。

社交產品在國內難做大家都知道,原因也不必再說,但社交產品一旦做成產生的巨大利益和助推力,又讓國內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向這個寶藏發起衝擊。

那麼為什麼新浪選擇的是圖片社交產品呢?

二、為什麼會選擇圖片社交

首先是基於國內市場,還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不像國外已經有了ins,國內的圖片社交領域勉強還能算作是“藍海”;加上最近小紅書下架導致市場有短暫的空白,大批KOL和內容生產者出走,也正是推出這款產品的良好時機。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國內的社交產品形態存在“跳代”的現象,從文字社交直接跳到了視頻社交,並已經有了很成熟、用戶規模極大的產品抖音。所以從產品發展形態來看,圖片社交產品在國內並沒有什麼生存土壤。

這裡我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圖片社交在國內還是有機會的,而且機會不小,對此我有以下幾個維度的思考。

1. 信息含量和傳達效率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圖片的信息含量是遠遠大於文字的,使用圖片能夠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更豐富的情感,想一想過去,很多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用一本書來體現某些情感和精神。

但是在科技社會裡,往往是一張攝影作品更能震撼人心。圖片中包含的信息更加直觀,人物、場景、顏色、故事都可以直接呈現在用戶面前,而不需要通過文字進行描寫,也不需要運用很多寫作技巧進行鋪墊。這並不是說圖片比文字更優秀,而是說圖片的形態在互聯網產品中可以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情感。

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說:圖片的信息和情感的傳達更高效,那視頻也同樣比圖片的信息含量更多、更高效,為什麼圖片社交還有機會呢?這就要說到下一個維度——內容生產門檻。

2. 內容生產門檻

無論是圖片社交還是視頻社交,內容都是產品中極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現在大家在看抖音時,大部分高質量內容都是由專業的內容生產者製作的,其中涉及到選題、劇本、拍攝、剪輯、後期、壓縮等等流程,即使不是專業的團隊生產也是身兼數職的多面手生產者。

流程一長,工作量也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一增加,門檻就會變高。如果不是為了靠抖音賺錢、如果不是為了增粉變現,又有多少人能投入這麼多精力和時間去生產內容?內容不多、質量不高又怎麼吸引更多用戶來使用——參與——生產,最後形成閉環?

綠洲則不是這樣,雖然用戶可以上傳視頻,但主要的內容還是圖片,拍一張圖片的各種成本要比拍一段視頻小太多了,結果就是有更多的內容生產者可以參與進來,而不是被高門檻攔在產品之外。

當你生產了一段內容,至少要發給幾個親朋好友來看看吧?即使只在產品內部發個動態,如果有人為你點贊、評論,還關注了你,再拍一點的動力會大一些吧?這樣循環下去,內容、用戶就全部都有了。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如果微信只能發圖片,那麼還會有這麼多人使用嗎?原因也是圖片的生產成本要大於文字(非文學作品的文字)。所以我認為,內容生產門檻也是綠洲的優勢之一。

3. 信息接收程度

最後一點則是大眾用戶的信息接受程度。我們可能從新聞報道上經常能看到體育記錄的突破,例如幾十年前科學家預言了人類短跑極限早就被突破幾十次了,或者是看到人類平均壽命在過去幾百年的時間裡提高了幾十歲。

這裡我想說的是:當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後,人類對於信息可接收量增加了多少?過去看紙質書和現在拿著手機,每天閱讀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從中獲得的信息量能達到過去的多少倍?這裡我沒有找到專業機構的研究報告,但是這個增長程度我想大家的意見應該會十分一致。

信息接收能力的提高會倒逼著改變產品形態,過去我們每天只能接收2000個文字和50張圖片,所以我們習慣看報紙。現在我們每天能接受10000個文字和300張圖片,所以我們在用頭條、用微信、用抖音。當用戶有了適應一項改變的基礎,那麼必然會出現滿足用戶這種進化的產品。抖音是,綠洲可能也是。

4. 磨刀霍霍的KOL和網紅

前幾年無論公眾號、頭條號、直播,很是催生了一批實現財務自由的幸運者們,但更多的卻是沒有抓住平臺早期紅利的玩家。在眾多自媒體和直播平臺都成熟之後,想要從中獲利是越來越難了。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新興的、並且很有潛力的新平臺。那這些錯過了上一波機會的預備役KOL和網紅們會不會蜂擁而至呢?而更多的現有KOL和網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大影響力和粉絲規模也同樣會去參與一番,去了之後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會給更多人安利這個產品。

說它有潛力是因為它佔據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天時已經說過,市場潛力巨大又恰逢小紅書下架,地利則是國內暫無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人和則是擁有幾億活躍用戶的微博作為後盾。如此的產品,再加上利益驅動,想必內容方面已經問題不大了。

5. 內測+邀請的機制

這幾天下載了綠洲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如果你沒有邀請碼的話即使下載了也是不能註冊的,整個產品還處於“內測階段” 。只有前期官方邀請的部分KOL和少量內測用戶才能使用,每個內測用戶又只能邀請一定數量的更多用戶。並且整體內測數量也有限制,截止9月4日下午內測人數已經滿了,之後即使有邀請碼也不能註冊使用。

那麼這個內測+邀請機制有什麼好處呢?

有種說法是飢餓營銷,利用用戶越得不到越想要的心理來獲取更多用戶。但這種說法有點說不通,因為內測總人數是有限制的。並且現在不是幾年前了,可能今天你內測限制註冊人數,那明天用戶就把你忘了。畢竟現在產品這麼多,娛樂活動數不勝數,已經不是十年前那個產品稀缺的時代了。

對此,我有兩點猜想:

一是產品方希望通過內容試水,看看產品在市場上的反饋,進而做出符合國內用戶習慣的修改再大規模推廣;

二是產品方希望變“爆火三天死”為“細水長流”,之前的馬桶MT、聊天寶、包括子彈短信等產品在剛剛發佈的時候都是非常火爆、用戶在短短几天之內就過了百萬大關,但是現在呢?還有多少人在繼續用?增長曲線還敢貼出來嗎?

而使用了“內測+邀請機制”則不同,一方面可以保持用戶維持一定數量的增長,一方面又不會因為用戶的三分鐘熱度而快速冷卻。對於社交產品而言,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在用,那你繼續用的概率就會大很多;如果你發現你身邊的朋友在用,那即使你已經卸載了也有一定可能重新下載回來再用一用——也就是用細水長流的方式不斷召回之前的用戶,用留存做增長。

上面說了一些我為什麼認為綠洲(或其他圖片社交產品)有一定生存空間的原因,下面我們來看看綠洲中一些很不錯的設計細節。

三、一些設計細節

1. 條目巨大,更重視內容質量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用戶的一條動態(在產品設計中我們一般習慣稱之為條目,下面以條目稱呼它)往往佔據了一整屏的空間,作者使用的還是長度較長的全面屏手機依然如此。這種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產品方比較重視內容。

做產品設計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條目佔據的空間越大一般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也更容易形成轉化,對應到綠洲中這個轉化就是點贊、評論、關注等用戶的操作。一旦用戶做出這些操作,就會對產品形成更深度的使用習慣,也就有更多可能變成活躍用戶。

當然條目佔據空間過大同樣有風險,也就是如果這一條內容的質量不夠高的話用戶可能會產生流失,因為用戶可能並不會繼續向下滑動去看下一條內容了。

所以一般內容質量較高的產品條目佔據的空間較大;質量較低的產品條目佔據空間較小,希望一屏之中能夠容納更多數量的條目,以用戶數量換質量希望其中能有一條對用戶形成轉化。所以綠洲的這個設計細節,作者猜測是產品方重視內容的體現。

2. 上傳圖片,實時看到效果

如下圖: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當我們在上傳圖片時,頁面上部為圖片的放大展示圖,頁面下部分為縮略圖,用戶可以在選擇圖片時實時看到自己選擇的圖片的細節。

舉個例子,如果某漂亮妹子想發張自拍,但是相機裡保存的是幾十張連拍照片,此時她就可以在選擇圖片時直接看到,自己當前選擇的圖片是否是自己最滿意的一張;而不需要上傳後才能看到,或是切換到系統相冊中去查看,再記住那張自己最滿意的照片的位置,再回來重新上傳。

在常見的產品中上傳照片時,一般都是直接顯示縮略圖,好處是頁面效率高,一屏可以展示更多圖片;壞處是不能直接看到照片的細節。而綠洲的設計比較好地平衡了這個問題。

關於上傳圖片的優秀設計,我們前幾天還分享了ZAO裡面的一個設計案例,下圖是ZAO核心流程中的兩個頁面,是選擇“影視劇片段”和“上傳替換素材”的頁面:

"

綠洲上線,風波不斷,唱衰聲居多。而在筆者看來,綠洲作為一款圖片社交應用還是有一定發展空間,在此分享了一些看法。那麼,你是如何看待綠洲呢?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這幾天,各個產品群、設計群又被“綠洲”的話題刷屏了,自從8月29日新浪悄悄上架了這款產品後,一時間中國版ins、意圖稱霸圖片社交、趁小紅書下架搶佔用戶等等說法層出不窮。

今天我們就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看看綠洲這款產品有什麼不同。

一、綠洲是什麼

綠洲是一款社交產品,從已經看到的產品功能和內容上,類似ins,也就是說他是一款圖片社交產品。由新浪推出,目前處於內測階段,除官方邀請的KOL外只能通過邀請碼註冊使用。

社交產品在國內難做大家都知道,原因也不必再說,但社交產品一旦做成產生的巨大利益和助推力,又讓國內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向這個寶藏發起衝擊。

那麼為什麼新浪選擇的是圖片社交產品呢?

二、為什麼會選擇圖片社交

首先是基於國內市場,還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不像國外已經有了ins,國內的圖片社交領域勉強還能算作是“藍海”;加上最近小紅書下架導致市場有短暫的空白,大批KOL和內容生產者出走,也正是推出這款產品的良好時機。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國內的社交產品形態存在“跳代”的現象,從文字社交直接跳到了視頻社交,並已經有了很成熟、用戶規模極大的產品抖音。所以從產品發展形態來看,圖片社交產品在國內並沒有什麼生存土壤。

這裡我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圖片社交在國內還是有機會的,而且機會不小,對此我有以下幾個維度的思考。

1. 信息含量和傳達效率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圖片的信息含量是遠遠大於文字的,使用圖片能夠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更豐富的情感,想一想過去,很多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用一本書來體現某些情感和精神。

但是在科技社會裡,往往是一張攝影作品更能震撼人心。圖片中包含的信息更加直觀,人物、場景、顏色、故事都可以直接呈現在用戶面前,而不需要通過文字進行描寫,也不需要運用很多寫作技巧進行鋪墊。這並不是說圖片比文字更優秀,而是說圖片的形態在互聯網產品中可以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情感。

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說:圖片的信息和情感的傳達更高效,那視頻也同樣比圖片的信息含量更多、更高效,為什麼圖片社交還有機會呢?這就要說到下一個維度——內容生產門檻。

2. 內容生產門檻

無論是圖片社交還是視頻社交,內容都是產品中極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現在大家在看抖音時,大部分高質量內容都是由專業的內容生產者製作的,其中涉及到選題、劇本、拍攝、剪輯、後期、壓縮等等流程,即使不是專業的團隊生產也是身兼數職的多面手生產者。

流程一長,工作量也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一增加,門檻就會變高。如果不是為了靠抖音賺錢、如果不是為了增粉變現,又有多少人能投入這麼多精力和時間去生產內容?內容不多、質量不高又怎麼吸引更多用戶來使用——參與——生產,最後形成閉環?

綠洲則不是這樣,雖然用戶可以上傳視頻,但主要的內容還是圖片,拍一張圖片的各種成本要比拍一段視頻小太多了,結果就是有更多的內容生產者可以參與進來,而不是被高門檻攔在產品之外。

當你生產了一段內容,至少要發給幾個親朋好友來看看吧?即使只在產品內部發個動態,如果有人為你點贊、評論,還關注了你,再拍一點的動力會大一些吧?這樣循環下去,內容、用戶就全部都有了。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如果微信只能發圖片,那麼還會有這麼多人使用嗎?原因也是圖片的生產成本要大於文字(非文學作品的文字)。所以我認為,內容生產門檻也是綠洲的優勢之一。

3. 信息接收程度

最後一點則是大眾用戶的信息接受程度。我們可能從新聞報道上經常能看到體育記錄的突破,例如幾十年前科學家預言了人類短跑極限早就被突破幾十次了,或者是看到人類平均壽命在過去幾百年的時間裡提高了幾十歲。

這裡我想說的是:當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後,人類對於信息可接收量增加了多少?過去看紙質書和現在拿著手機,每天閱讀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從中獲得的信息量能達到過去的多少倍?這裡我沒有找到專業機構的研究報告,但是這個增長程度我想大家的意見應該會十分一致。

信息接收能力的提高會倒逼著改變產品形態,過去我們每天只能接收2000個文字和50張圖片,所以我們習慣看報紙。現在我們每天能接受10000個文字和300張圖片,所以我們在用頭條、用微信、用抖音。當用戶有了適應一項改變的基礎,那麼必然會出現滿足用戶這種進化的產品。抖音是,綠洲可能也是。

4. 磨刀霍霍的KOL和網紅

前幾年無論公眾號、頭條號、直播,很是催生了一批實現財務自由的幸運者們,但更多的卻是沒有抓住平臺早期紅利的玩家。在眾多自媒體和直播平臺都成熟之後,想要從中獲利是越來越難了。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新興的、並且很有潛力的新平臺。那這些錯過了上一波機會的預備役KOL和網紅們會不會蜂擁而至呢?而更多的現有KOL和網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大影響力和粉絲規模也同樣會去參與一番,去了之後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會給更多人安利這個產品。

說它有潛力是因為它佔據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天時已經說過,市場潛力巨大又恰逢小紅書下架,地利則是國內暫無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人和則是擁有幾億活躍用戶的微博作為後盾。如此的產品,再加上利益驅動,想必內容方面已經問題不大了。

5. 內測+邀請的機制

這幾天下載了綠洲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如果你沒有邀請碼的話即使下載了也是不能註冊的,整個產品還處於“內測階段” 。只有前期官方邀請的部分KOL和少量內測用戶才能使用,每個內測用戶又只能邀請一定數量的更多用戶。並且整體內測數量也有限制,截止9月4日下午內測人數已經滿了,之後即使有邀請碼也不能註冊使用。

那麼這個內測+邀請機制有什麼好處呢?

有種說法是飢餓營銷,利用用戶越得不到越想要的心理來獲取更多用戶。但這種說法有點說不通,因為內測總人數是有限制的。並且現在不是幾年前了,可能今天你內測限制註冊人數,那明天用戶就把你忘了。畢竟現在產品這麼多,娛樂活動數不勝數,已經不是十年前那個產品稀缺的時代了。

對此,我有兩點猜想:

一是產品方希望通過內容試水,看看產品在市場上的反饋,進而做出符合國內用戶習慣的修改再大規模推廣;

二是產品方希望變“爆火三天死”為“細水長流”,之前的馬桶MT、聊天寶、包括子彈短信等產品在剛剛發佈的時候都是非常火爆、用戶在短短几天之內就過了百萬大關,但是現在呢?還有多少人在繼續用?增長曲線還敢貼出來嗎?

而使用了“內測+邀請機制”則不同,一方面可以保持用戶維持一定數量的增長,一方面又不會因為用戶的三分鐘熱度而快速冷卻。對於社交產品而言,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在用,那你繼續用的概率就會大很多;如果你發現你身邊的朋友在用,那即使你已經卸載了也有一定可能重新下載回來再用一用——也就是用細水長流的方式不斷召回之前的用戶,用留存做增長。

上面說了一些我為什麼認為綠洲(或其他圖片社交產品)有一定生存空間的原因,下面我們來看看綠洲中一些很不錯的設計細節。

三、一些設計細節

1. 條目巨大,更重視內容質量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用戶的一條動態(在產品設計中我們一般習慣稱之為條目,下面以條目稱呼它)往往佔據了一整屏的空間,作者使用的還是長度較長的全面屏手機依然如此。這種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產品方比較重視內容。

做產品設計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條目佔據的空間越大一般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也更容易形成轉化,對應到綠洲中這個轉化就是點贊、評論、關注等用戶的操作。一旦用戶做出這些操作,就會對產品形成更深度的使用習慣,也就有更多可能變成活躍用戶。

當然條目佔據空間過大同樣有風險,也就是如果這一條內容的質量不夠高的話用戶可能會產生流失,因為用戶可能並不會繼續向下滑動去看下一條內容了。

所以一般內容質量較高的產品條目佔據的空間較大;質量較低的產品條目佔據空間較小,希望一屏之中能夠容納更多數量的條目,以用戶數量換質量希望其中能有一條對用戶形成轉化。所以綠洲的這個設計細節,作者猜測是產品方重視內容的體現。

2. 上傳圖片,實時看到效果

如下圖: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當我們在上傳圖片時,頁面上部為圖片的放大展示圖,頁面下部分為縮略圖,用戶可以在選擇圖片時實時看到自己選擇的圖片的細節。

舉個例子,如果某漂亮妹子想發張自拍,但是相機裡保存的是幾十張連拍照片,此時她就可以在選擇圖片時直接看到,自己當前選擇的圖片是否是自己最滿意的一張;而不需要上傳後才能看到,或是切換到系統相冊中去查看,再記住那張自己最滿意的照片的位置,再回來重新上傳。

在常見的產品中上傳照片時,一般都是直接顯示縮略圖,好處是頁面效率高,一屏可以展示更多圖片;壞處是不能直接看到照片的細節。而綠洲的設計比較好地平衡了這個問題。

關於上傳圖片的優秀設計,我們前幾天還分享了ZAO裡面的一個設計案例,下圖是ZAO核心流程中的兩個頁面,是選擇“影視劇片段”和“上傳替換素材”的頁面: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在此頁面選擇要替換的人物,點擊後進入下圖上傳素材,選擇從相冊選擇。

"

綠洲上線,風波不斷,唱衰聲居多。而在筆者看來,綠洲作為一款圖片社交應用還是有一定發展空間,在此分享了一些看法。那麼,你是如何看待綠洲呢?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這幾天,各個產品群、設計群又被“綠洲”的話題刷屏了,自從8月29日新浪悄悄上架了這款產品後,一時間中國版ins、意圖稱霸圖片社交、趁小紅書下架搶佔用戶等等說法層出不窮。

今天我們就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看看綠洲這款產品有什麼不同。

一、綠洲是什麼

綠洲是一款社交產品,從已經看到的產品功能和內容上,類似ins,也就是說他是一款圖片社交產品。由新浪推出,目前處於內測階段,除官方邀請的KOL外只能通過邀請碼註冊使用。

社交產品在國內難做大家都知道,原因也不必再說,但社交產品一旦做成產生的巨大利益和助推力,又讓國內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向這個寶藏發起衝擊。

那麼為什麼新浪選擇的是圖片社交產品呢?

二、為什麼會選擇圖片社交

首先是基於國內市場,還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不像國外已經有了ins,國內的圖片社交領域勉強還能算作是“藍海”;加上最近小紅書下架導致市場有短暫的空白,大批KOL和內容生產者出走,也正是推出這款產品的良好時機。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國內的社交產品形態存在“跳代”的現象,從文字社交直接跳到了視頻社交,並已經有了很成熟、用戶規模極大的產品抖音。所以從產品發展形態來看,圖片社交產品在國內並沒有什麼生存土壤。

這裡我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圖片社交在國內還是有機會的,而且機會不小,對此我有以下幾個維度的思考。

1. 信息含量和傳達效率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圖片的信息含量是遠遠大於文字的,使用圖片能夠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更豐富的情感,想一想過去,很多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用一本書來體現某些情感和精神。

但是在科技社會裡,往往是一張攝影作品更能震撼人心。圖片中包含的信息更加直觀,人物、場景、顏色、故事都可以直接呈現在用戶面前,而不需要通過文字進行描寫,也不需要運用很多寫作技巧進行鋪墊。這並不是說圖片比文字更優秀,而是說圖片的形態在互聯網產品中可以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情感。

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說:圖片的信息和情感的傳達更高效,那視頻也同樣比圖片的信息含量更多、更高效,為什麼圖片社交還有機會呢?這就要說到下一個維度——內容生產門檻。

2. 內容生產門檻

無論是圖片社交還是視頻社交,內容都是產品中極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現在大家在看抖音時,大部分高質量內容都是由專業的內容生產者製作的,其中涉及到選題、劇本、拍攝、剪輯、後期、壓縮等等流程,即使不是專業的團隊生產也是身兼數職的多面手生產者。

流程一長,工作量也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一增加,門檻就會變高。如果不是為了靠抖音賺錢、如果不是為了增粉變現,又有多少人能投入這麼多精力和時間去生產內容?內容不多、質量不高又怎麼吸引更多用戶來使用——參與——生產,最後形成閉環?

綠洲則不是這樣,雖然用戶可以上傳視頻,但主要的內容還是圖片,拍一張圖片的各種成本要比拍一段視頻小太多了,結果就是有更多的內容生產者可以參與進來,而不是被高門檻攔在產品之外。

當你生產了一段內容,至少要發給幾個親朋好友來看看吧?即使只在產品內部發個動態,如果有人為你點贊、評論,還關注了你,再拍一點的動力會大一些吧?這樣循環下去,內容、用戶就全部都有了。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如果微信只能發圖片,那麼還會有這麼多人使用嗎?原因也是圖片的生產成本要大於文字(非文學作品的文字)。所以我認為,內容生產門檻也是綠洲的優勢之一。

3. 信息接收程度

最後一點則是大眾用戶的信息接受程度。我們可能從新聞報道上經常能看到體育記錄的突破,例如幾十年前科學家預言了人類短跑極限早就被突破幾十次了,或者是看到人類平均壽命在過去幾百年的時間裡提高了幾十歲。

這裡我想說的是:當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後,人類對於信息可接收量增加了多少?過去看紙質書和現在拿著手機,每天閱讀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從中獲得的信息量能達到過去的多少倍?這裡我沒有找到專業機構的研究報告,但是這個增長程度我想大家的意見應該會十分一致。

信息接收能力的提高會倒逼著改變產品形態,過去我們每天只能接收2000個文字和50張圖片,所以我們習慣看報紙。現在我們每天能接受10000個文字和300張圖片,所以我們在用頭條、用微信、用抖音。當用戶有了適應一項改變的基礎,那麼必然會出現滿足用戶這種進化的產品。抖音是,綠洲可能也是。

4. 磨刀霍霍的KOL和網紅

前幾年無論公眾號、頭條號、直播,很是催生了一批實現財務自由的幸運者們,但更多的卻是沒有抓住平臺早期紅利的玩家。在眾多自媒體和直播平臺都成熟之後,想要從中獲利是越來越難了。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新興的、並且很有潛力的新平臺。那這些錯過了上一波機會的預備役KOL和網紅們會不會蜂擁而至呢?而更多的現有KOL和網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大影響力和粉絲規模也同樣會去參與一番,去了之後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會給更多人安利這個產品。

說它有潛力是因為它佔據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天時已經說過,市場潛力巨大又恰逢小紅書下架,地利則是國內暫無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人和則是擁有幾億活躍用戶的微博作為後盾。如此的產品,再加上利益驅動,想必內容方面已經問題不大了。

5. 內測+邀請的機制

這幾天下載了綠洲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如果你沒有邀請碼的話即使下載了也是不能註冊的,整個產品還處於“內測階段” 。只有前期官方邀請的部分KOL和少量內測用戶才能使用,每個內測用戶又只能邀請一定數量的更多用戶。並且整體內測數量也有限制,截止9月4日下午內測人數已經滿了,之後即使有邀請碼也不能註冊使用。

那麼這個內測+邀請機制有什麼好處呢?

有種說法是飢餓營銷,利用用戶越得不到越想要的心理來獲取更多用戶。但這種說法有點說不通,因為內測總人數是有限制的。並且現在不是幾年前了,可能今天你內測限制註冊人數,那明天用戶就把你忘了。畢竟現在產品這麼多,娛樂活動數不勝數,已經不是十年前那個產品稀缺的時代了。

對此,我有兩點猜想:

一是產品方希望通過內容試水,看看產品在市場上的反饋,進而做出符合國內用戶習慣的修改再大規模推廣;

二是產品方希望變“爆火三天死”為“細水長流”,之前的馬桶MT、聊天寶、包括子彈短信等產品在剛剛發佈的時候都是非常火爆、用戶在短短几天之內就過了百萬大關,但是現在呢?還有多少人在繼續用?增長曲線還敢貼出來嗎?

而使用了“內測+邀請機制”則不同,一方面可以保持用戶維持一定數量的增長,一方面又不會因為用戶的三分鐘熱度而快速冷卻。對於社交產品而言,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在用,那你繼續用的概率就會大很多;如果你發現你身邊的朋友在用,那即使你已經卸載了也有一定可能重新下載回來再用一用——也就是用細水長流的方式不斷召回之前的用戶,用留存做增長。

上面說了一些我為什麼認為綠洲(或其他圖片社交產品)有一定生存空間的原因,下面我們來看看綠洲中一些很不錯的設計細節。

三、一些設計細節

1. 條目巨大,更重視內容質量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用戶的一條動態(在產品設計中我們一般習慣稱之為條目,下面以條目稱呼它)往往佔據了一整屏的空間,作者使用的還是長度較長的全面屏手機依然如此。這種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產品方比較重視內容。

做產品設計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條目佔據的空間越大一般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也更容易形成轉化,對應到綠洲中這個轉化就是點贊、評論、關注等用戶的操作。一旦用戶做出這些操作,就會對產品形成更深度的使用習慣,也就有更多可能變成活躍用戶。

當然條目佔據空間過大同樣有風險,也就是如果這一條內容的質量不夠高的話用戶可能會產生流失,因為用戶可能並不會繼續向下滑動去看下一條內容了。

所以一般內容質量較高的產品條目佔據的空間較大;質量較低的產品條目佔據空間較小,希望一屏之中能夠容納更多數量的條目,以用戶數量換質量希望其中能有一條對用戶形成轉化。所以綠洲的這個設計細節,作者猜測是產品方重視內容的體現。

2. 上傳圖片,實時看到效果

如下圖: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當我們在上傳圖片時,頁面上部為圖片的放大展示圖,頁面下部分為縮略圖,用戶可以在選擇圖片時實時看到自己選擇的圖片的細節。

舉個例子,如果某漂亮妹子想發張自拍,但是相機裡保存的是幾十張連拍照片,此時她就可以在選擇圖片時直接看到,自己當前選擇的圖片是否是自己最滿意的一張;而不需要上傳後才能看到,或是切換到系統相冊中去查看,再記住那張自己最滿意的照片的位置,再回來重新上傳。

在常見的產品中上傳照片時,一般都是直接顯示縮略圖,好處是頁面效率高,一屏可以展示更多圖片;壞處是不能直接看到照片的細節。而綠洲的設計比較好地平衡了這個問題。

關於上傳圖片的優秀設計,我們前幾天還分享了ZAO裡面的一個設計案例,下圖是ZAO核心流程中的兩個頁面,是選擇“影視劇片段”和“上傳替換素材”的頁面: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在此頁面選擇要替換的人物,點擊後進入下圖上傳素材,選擇從相冊選擇。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選擇從相冊上傳素材進行替換時,系統已經自動對相冊內的圖片進行了判斷。在用戶上傳照片之前就對照片清晰度是否合適進行了提示,而不是上傳後再給一個彈框。

作者對這個設計細節大致想法如下:

  • 提高操作效率;
  • 避免上傳後再進行提示打斷用戶自然的操作流程;
  • 避免因操作與預期不符產生的轉化率降低;
  • 加快內容生產速度,同時也就加快了產品傳播速度;
  • 避免因上傳素材質量差而導致平臺內容平均質量下降;
  • 大家可以看到上圖中一張共享單車的照片的清晰度是滿足要求的,但是很明顯我不能用它替換角色。如果加上人臉檢測的話效率會高,當然成本也會更高。

與上面案例相關的東西,作者還想起了閒魚。在閒魚中,當用戶上傳的商品圖片比較模糊時,系統會提示用戶重新上傳,以提高二手物品的賣出速度。這裡的設計是在用戶上傳圖片進行提示,作者覺得就沒有ZAO中這個設計體驗更好。

3. 更強、更方便的互動方式

社交產品中,用戶之間的互動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對內容的點贊評論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強用戶粘性,使用戶與用戶之間產生關係鏈,這樣用戶流失的概率就會小很多。一般的產品中常見的功能像點贊評論在綠洲裡也有了不一樣的變化,並且體驗還真的不錯,如下:

"

綠洲上線,風波不斷,唱衰聲居多。而在筆者看來,綠洲作為一款圖片社交應用還是有一定發展空間,在此分享了一些看法。那麼,你是如何看待綠洲呢?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這幾天,各個產品群、設計群又被“綠洲”的話題刷屏了,自從8月29日新浪悄悄上架了這款產品後,一時間中國版ins、意圖稱霸圖片社交、趁小紅書下架搶佔用戶等等說法層出不窮。

今天我們就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看看綠洲這款產品有什麼不同。

一、綠洲是什麼

綠洲是一款社交產品,從已經看到的產品功能和內容上,類似ins,也就是說他是一款圖片社交產品。由新浪推出,目前處於內測階段,除官方邀請的KOL外只能通過邀請碼註冊使用。

社交產品在國內難做大家都知道,原因也不必再說,但社交產品一旦做成產生的巨大利益和助推力,又讓國內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向這個寶藏發起衝擊。

那麼為什麼新浪選擇的是圖片社交產品呢?

二、為什麼會選擇圖片社交

首先是基於國內市場,還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不像國外已經有了ins,國內的圖片社交領域勉強還能算作是“藍海”;加上最近小紅書下架導致市場有短暫的空白,大批KOL和內容生產者出走,也正是推出這款產品的良好時機。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國內的社交產品形態存在“跳代”的現象,從文字社交直接跳到了視頻社交,並已經有了很成熟、用戶規模極大的產品抖音。所以從產品發展形態來看,圖片社交產品在國內並沒有什麼生存土壤。

這裡我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圖片社交在國內還是有機會的,而且機會不小,對此我有以下幾個維度的思考。

1. 信息含量和傳達效率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圖片的信息含量是遠遠大於文字的,使用圖片能夠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更豐富的情感,想一想過去,很多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用一本書來體現某些情感和精神。

但是在科技社會裡,往往是一張攝影作品更能震撼人心。圖片中包含的信息更加直觀,人物、場景、顏色、故事都可以直接呈現在用戶面前,而不需要通過文字進行描寫,也不需要運用很多寫作技巧進行鋪墊。這並不是說圖片比文字更優秀,而是說圖片的形態在互聯網產品中可以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情感。

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說:圖片的信息和情感的傳達更高效,那視頻也同樣比圖片的信息含量更多、更高效,為什麼圖片社交還有機會呢?這就要說到下一個維度——內容生產門檻。

2. 內容生產門檻

無論是圖片社交還是視頻社交,內容都是產品中極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現在大家在看抖音時,大部分高質量內容都是由專業的內容生產者製作的,其中涉及到選題、劇本、拍攝、剪輯、後期、壓縮等等流程,即使不是專業的團隊生產也是身兼數職的多面手生產者。

流程一長,工作量也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一增加,門檻就會變高。如果不是為了靠抖音賺錢、如果不是為了增粉變現,又有多少人能投入這麼多精力和時間去生產內容?內容不多、質量不高又怎麼吸引更多用戶來使用——參與——生產,最後形成閉環?

綠洲則不是這樣,雖然用戶可以上傳視頻,但主要的內容還是圖片,拍一張圖片的各種成本要比拍一段視頻小太多了,結果就是有更多的內容生產者可以參與進來,而不是被高門檻攔在產品之外。

當你生產了一段內容,至少要發給幾個親朋好友來看看吧?即使只在產品內部發個動態,如果有人為你點贊、評論,還關注了你,再拍一點的動力會大一些吧?這樣循環下去,內容、用戶就全部都有了。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如果微信只能發圖片,那麼還會有這麼多人使用嗎?原因也是圖片的生產成本要大於文字(非文學作品的文字)。所以我認為,內容生產門檻也是綠洲的優勢之一。

3. 信息接收程度

最後一點則是大眾用戶的信息接受程度。我們可能從新聞報道上經常能看到體育記錄的突破,例如幾十年前科學家預言了人類短跑極限早就被突破幾十次了,或者是看到人類平均壽命在過去幾百年的時間裡提高了幾十歲。

這裡我想說的是:當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後,人類對於信息可接收量增加了多少?過去看紙質書和現在拿著手機,每天閱讀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從中獲得的信息量能達到過去的多少倍?這裡我沒有找到專業機構的研究報告,但是這個增長程度我想大家的意見應該會十分一致。

信息接收能力的提高會倒逼著改變產品形態,過去我們每天只能接收2000個文字和50張圖片,所以我們習慣看報紙。現在我們每天能接受10000個文字和300張圖片,所以我們在用頭條、用微信、用抖音。當用戶有了適應一項改變的基礎,那麼必然會出現滿足用戶這種進化的產品。抖音是,綠洲可能也是。

4. 磨刀霍霍的KOL和網紅

前幾年無論公眾號、頭條號、直播,很是催生了一批實現財務自由的幸運者們,但更多的卻是沒有抓住平臺早期紅利的玩家。在眾多自媒體和直播平臺都成熟之後,想要從中獲利是越來越難了。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新興的、並且很有潛力的新平臺。那這些錯過了上一波機會的預備役KOL和網紅們會不會蜂擁而至呢?而更多的現有KOL和網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大影響力和粉絲規模也同樣會去參與一番,去了之後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會給更多人安利這個產品。

說它有潛力是因為它佔據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天時已經說過,市場潛力巨大又恰逢小紅書下架,地利則是國內暫無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人和則是擁有幾億活躍用戶的微博作為後盾。如此的產品,再加上利益驅動,想必內容方面已經問題不大了。

5. 內測+邀請的機制

這幾天下載了綠洲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如果你沒有邀請碼的話即使下載了也是不能註冊的,整個產品還處於“內測階段” 。只有前期官方邀請的部分KOL和少量內測用戶才能使用,每個內測用戶又只能邀請一定數量的更多用戶。並且整體內測數量也有限制,截止9月4日下午內測人數已經滿了,之後即使有邀請碼也不能註冊使用。

那麼這個內測+邀請機制有什麼好處呢?

有種說法是飢餓營銷,利用用戶越得不到越想要的心理來獲取更多用戶。但這種說法有點說不通,因為內測總人數是有限制的。並且現在不是幾年前了,可能今天你內測限制註冊人數,那明天用戶就把你忘了。畢竟現在產品這麼多,娛樂活動數不勝數,已經不是十年前那個產品稀缺的時代了。

對此,我有兩點猜想:

一是產品方希望通過內容試水,看看產品在市場上的反饋,進而做出符合國內用戶習慣的修改再大規模推廣;

二是產品方希望變“爆火三天死”為“細水長流”,之前的馬桶MT、聊天寶、包括子彈短信等產品在剛剛發佈的時候都是非常火爆、用戶在短短几天之內就過了百萬大關,但是現在呢?還有多少人在繼續用?增長曲線還敢貼出來嗎?

而使用了“內測+邀請機制”則不同,一方面可以保持用戶維持一定數量的增長,一方面又不會因為用戶的三分鐘熱度而快速冷卻。對於社交產品而言,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在用,那你繼續用的概率就會大很多;如果你發現你身邊的朋友在用,那即使你已經卸載了也有一定可能重新下載回來再用一用——也就是用細水長流的方式不斷召回之前的用戶,用留存做增長。

上面說了一些我為什麼認為綠洲(或其他圖片社交產品)有一定生存空間的原因,下面我們來看看綠洲中一些很不錯的設計細節。

三、一些設計細節

1. 條目巨大,更重視內容質量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用戶的一條動態(在產品設計中我們一般習慣稱之為條目,下面以條目稱呼它)往往佔據了一整屏的空間,作者使用的還是長度較長的全面屏手機依然如此。這種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產品方比較重視內容。

做產品設計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條目佔據的空間越大一般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也更容易形成轉化,對應到綠洲中這個轉化就是點贊、評論、關注等用戶的操作。一旦用戶做出這些操作,就會對產品形成更深度的使用習慣,也就有更多可能變成活躍用戶。

當然條目佔據空間過大同樣有風險,也就是如果這一條內容的質量不夠高的話用戶可能會產生流失,因為用戶可能並不會繼續向下滑動去看下一條內容了。

所以一般內容質量較高的產品條目佔據的空間較大;質量較低的產品條目佔據空間較小,希望一屏之中能夠容納更多數量的條目,以用戶數量換質量希望其中能有一條對用戶形成轉化。所以綠洲的這個設計細節,作者猜測是產品方重視內容的體現。

2. 上傳圖片,實時看到效果

如下圖: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當我們在上傳圖片時,頁面上部為圖片的放大展示圖,頁面下部分為縮略圖,用戶可以在選擇圖片時實時看到自己選擇的圖片的細節。

舉個例子,如果某漂亮妹子想發張自拍,但是相機裡保存的是幾十張連拍照片,此時她就可以在選擇圖片時直接看到,自己當前選擇的圖片是否是自己最滿意的一張;而不需要上傳後才能看到,或是切換到系統相冊中去查看,再記住那張自己最滿意的照片的位置,再回來重新上傳。

在常見的產品中上傳照片時,一般都是直接顯示縮略圖,好處是頁面效率高,一屏可以展示更多圖片;壞處是不能直接看到照片的細節。而綠洲的設計比較好地平衡了這個問題。

關於上傳圖片的優秀設計,我們前幾天還分享了ZAO裡面的一個設計案例,下圖是ZAO核心流程中的兩個頁面,是選擇“影視劇片段”和“上傳替換素材”的頁面: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在此頁面選擇要替換的人物,點擊後進入下圖上傳素材,選擇從相冊選擇。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選擇從相冊上傳素材進行替換時,系統已經自動對相冊內的圖片進行了判斷。在用戶上傳照片之前就對照片清晰度是否合適進行了提示,而不是上傳後再給一個彈框。

作者對這個設計細節大致想法如下:

  • 提高操作效率;
  • 避免上傳後再進行提示打斷用戶自然的操作流程;
  • 避免因操作與預期不符產生的轉化率降低;
  • 加快內容生產速度,同時也就加快了產品傳播速度;
  • 避免因上傳素材質量差而導致平臺內容平均質量下降;
  • 大家可以看到上圖中一張共享單車的照片的清晰度是滿足要求的,但是很明顯我不能用它替換角色。如果加上人臉檢測的話效率會高,當然成本也會更高。

與上面案例相關的東西,作者還想起了閒魚。在閒魚中,當用戶上傳的商品圖片比較模糊時,系統會提示用戶重新上傳,以提高二手物品的賣出速度。這裡的設計是在用戶上傳圖片進行提示,作者覺得就沒有ZAO中這個設計體驗更好。

3. 更強、更方便的互動方式

社交產品中,用戶之間的互動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對內容的點贊評論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強用戶粘性,使用戶與用戶之間產生關係鏈,這樣用戶流失的概率就會小很多。一般的產品中常見的功能像點贊評論在綠洲裡也有了不一樣的變化,並且體驗還真的不錯,如下: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當用戶對某一條消息產生了互動的傾向時,可以直接使用三個表情表示不同的情緒,分別是愛心、鼓掌和笑哭。如果想要評論的話只需要點擊WOW按鈕系統就可以自動生成一句評論;不需要用戶自己思考寫什麼內容,這樣用戶進行評論操作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如果對生成的評論不滿意的話還可以再次點擊生成不同的評論。

4. 不足的用戶認知負荷

當然作者同事也看到了體驗不是很好的設計細節,如下圖。產品中使用了太多無文字按鈕,導致根本不知道這些都是什麼功能。綠洲對自己的介紹是更清爽的朋友圈,如果說是為了讓界面更乾淨簡約才使用了這樣設計的話,我覺得有些本末倒置了。國內用過ins的用戶畢竟還是少數,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綠洲還是一款陌生的產品,在陌生的產品中使用這種不能明確表達功能含義的無文字按鈕,讓用戶十分迷茫,大大增加了認知負荷。

"

綠洲上線,風波不斷,唱衰聲居多。而在筆者看來,綠洲作為一款圖片社交應用還是有一定發展空間,在此分享了一些看法。那麼,你是如何看待綠洲呢?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這幾天,各個產品群、設計群又被“綠洲”的話題刷屏了,自從8月29日新浪悄悄上架了這款產品後,一時間中國版ins、意圖稱霸圖片社交、趁小紅書下架搶佔用戶等等說法層出不窮。

今天我們就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看看綠洲這款產品有什麼不同。

一、綠洲是什麼

綠洲是一款社交產品,從已經看到的產品功能和內容上,類似ins,也就是說他是一款圖片社交產品。由新浪推出,目前處於內測階段,除官方邀請的KOL外只能通過邀請碼註冊使用。

社交產品在國內難做大家都知道,原因也不必再說,但社交產品一旦做成產生的巨大利益和助推力,又讓國內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向這個寶藏發起衝擊。

那麼為什麼新浪選擇的是圖片社交產品呢?

二、為什麼會選擇圖片社交

首先是基於國內市場,還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不像國外已經有了ins,國內的圖片社交領域勉強還能算作是“藍海”;加上最近小紅書下架導致市場有短暫的空白,大批KOL和內容生產者出走,也正是推出這款產品的良好時機。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國內的社交產品形態存在“跳代”的現象,從文字社交直接跳到了視頻社交,並已經有了很成熟、用戶規模極大的產品抖音。所以從產品發展形態來看,圖片社交產品在國內並沒有什麼生存土壤。

這裡我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圖片社交在國內還是有機會的,而且機會不小,對此我有以下幾個維度的思考。

1. 信息含量和傳達效率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圖片的信息含量是遠遠大於文字的,使用圖片能夠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更豐富的情感,想一想過去,很多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用一本書來體現某些情感和精神。

但是在科技社會裡,往往是一張攝影作品更能震撼人心。圖片中包含的信息更加直觀,人物、場景、顏色、故事都可以直接呈現在用戶面前,而不需要通過文字進行描寫,也不需要運用很多寫作技巧進行鋪墊。這並不是說圖片比文字更優秀,而是說圖片的形態在互聯網產品中可以更高效傳達信息和情感。

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說:圖片的信息和情感的傳達更高效,那視頻也同樣比圖片的信息含量更多、更高效,為什麼圖片社交還有機會呢?這就要說到下一個維度——內容生產門檻。

2. 內容生產門檻

無論是圖片社交還是視頻社交,內容都是產品中極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現在大家在看抖音時,大部分高質量內容都是由專業的內容生產者製作的,其中涉及到選題、劇本、拍攝、剪輯、後期、壓縮等等流程,即使不是專業的團隊生產也是身兼數職的多面手生產者。

流程一長,工作量也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一增加,門檻就會變高。如果不是為了靠抖音賺錢、如果不是為了增粉變現,又有多少人能投入這麼多精力和時間去生產內容?內容不多、質量不高又怎麼吸引更多用戶來使用——參與——生產,最後形成閉環?

綠洲則不是這樣,雖然用戶可以上傳視頻,但主要的內容還是圖片,拍一張圖片的各種成本要比拍一段視頻小太多了,結果就是有更多的內容生產者可以參與進來,而不是被高門檻攔在產品之外。

當你生產了一段內容,至少要發給幾個親朋好友來看看吧?即使只在產品內部發個動態,如果有人為你點贊、評論,還關注了你,再拍一點的動力會大一些吧?這樣循環下去,內容、用戶就全部都有了。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如果微信只能發圖片,那麼還會有這麼多人使用嗎?原因也是圖片的生產成本要大於文字(非文學作品的文字)。所以我認為,內容生產門檻也是綠洲的優勢之一。

3. 信息接收程度

最後一點則是大眾用戶的信息接受程度。我們可能從新聞報道上經常能看到體育記錄的突破,例如幾十年前科學家預言了人類短跑極限早就被突破幾十次了,或者是看到人類平均壽命在過去幾百年的時間裡提高了幾十歲。

這裡我想說的是:當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後,人類對於信息可接收量增加了多少?過去看紙質書和現在拿著手機,每天閱讀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從中獲得的信息量能達到過去的多少倍?這裡我沒有找到專業機構的研究報告,但是這個增長程度我想大家的意見應該會十分一致。

信息接收能力的提高會倒逼著改變產品形態,過去我們每天只能接收2000個文字和50張圖片,所以我們習慣看報紙。現在我們每天能接受10000個文字和300張圖片,所以我們在用頭條、用微信、用抖音。當用戶有了適應一項改變的基礎,那麼必然會出現滿足用戶這種進化的產品。抖音是,綠洲可能也是。

4. 磨刀霍霍的KOL和網紅

前幾年無論公眾號、頭條號、直播,很是催生了一批實現財務自由的幸運者們,但更多的卻是沒有抓住平臺早期紅利的玩家。在眾多自媒體和直播平臺都成熟之後,想要從中獲利是越來越難了。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新興的、並且很有潛力的新平臺。那這些錯過了上一波機會的預備役KOL和網紅們會不會蜂擁而至呢?而更多的現有KOL和網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大影響力和粉絲規模也同樣會去參與一番,去了之後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會給更多人安利這個產品。

說它有潛力是因為它佔據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天時已經說過,市場潛力巨大又恰逢小紅書下架,地利則是國內暫無一家獨大的圖片社交產品,人和則是擁有幾億活躍用戶的微博作為後盾。如此的產品,再加上利益驅動,想必內容方面已經問題不大了。

5. 內測+邀請的機制

這幾天下載了綠洲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如果你沒有邀請碼的話即使下載了也是不能註冊的,整個產品還處於“內測階段” 。只有前期官方邀請的部分KOL和少量內測用戶才能使用,每個內測用戶又只能邀請一定數量的更多用戶。並且整體內測數量也有限制,截止9月4日下午內測人數已經滿了,之後即使有邀請碼也不能註冊使用。

那麼這個內測+邀請機制有什麼好處呢?

有種說法是飢餓營銷,利用用戶越得不到越想要的心理來獲取更多用戶。但這種說法有點說不通,因為內測總人數是有限制的。並且現在不是幾年前了,可能今天你內測限制註冊人數,那明天用戶就把你忘了。畢竟現在產品這麼多,娛樂活動數不勝數,已經不是十年前那個產品稀缺的時代了。

對此,我有兩點猜想:

一是產品方希望通過內容試水,看看產品在市場上的反饋,進而做出符合國內用戶習慣的修改再大規模推廣;

二是產品方希望變“爆火三天死”為“細水長流”,之前的馬桶MT、聊天寶、包括子彈短信等產品在剛剛發佈的時候都是非常火爆、用戶在短短几天之內就過了百萬大關,但是現在呢?還有多少人在繼續用?增長曲線還敢貼出來嗎?

而使用了“內測+邀請機制”則不同,一方面可以保持用戶維持一定數量的增長,一方面又不會因為用戶的三分鐘熱度而快速冷卻。對於社交產品而言,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在用,那你繼續用的概率就會大很多;如果你發現你身邊的朋友在用,那即使你已經卸載了也有一定可能重新下載回來再用一用——也就是用細水長流的方式不斷召回之前的用戶,用留存做增長。

上面說了一些我為什麼認為綠洲(或其他圖片社交產品)有一定生存空間的原因,下面我們來看看綠洲中一些很不錯的設計細節。

三、一些設計細節

1. 條目巨大,更重視內容質量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用戶的一條動態(在產品設計中我們一般習慣稱之為條目,下面以條目稱呼它)往往佔據了一整屏的空間,作者使用的還是長度較長的全面屏手機依然如此。這種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產品方比較重視內容。

做產品設計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條目佔據的空間越大一般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也更容易形成轉化,對應到綠洲中這個轉化就是點贊、評論、關注等用戶的操作。一旦用戶做出這些操作,就會對產品形成更深度的使用習慣,也就有更多可能變成活躍用戶。

當然條目佔據空間過大同樣有風險,也就是如果這一條內容的質量不夠高的話用戶可能會產生流失,因為用戶可能並不會繼續向下滑動去看下一條內容了。

所以一般內容質量較高的產品條目佔據的空間較大;質量較低的產品條目佔據空間較小,希望一屏之中能夠容納更多數量的條目,以用戶數量換質量希望其中能有一條對用戶形成轉化。所以綠洲的這個設計細節,作者猜測是產品方重視內容的體現。

2. 上傳圖片,實時看到效果

如下圖: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當我們在上傳圖片時,頁面上部為圖片的放大展示圖,頁面下部分為縮略圖,用戶可以在選擇圖片時實時看到自己選擇的圖片的細節。

舉個例子,如果某漂亮妹子想發張自拍,但是相機裡保存的是幾十張連拍照片,此時她就可以在選擇圖片時直接看到,自己當前選擇的圖片是否是自己最滿意的一張;而不需要上傳後才能看到,或是切換到系統相冊中去查看,再記住那張自己最滿意的照片的位置,再回來重新上傳。

在常見的產品中上傳照片時,一般都是直接顯示縮略圖,好處是頁面效率高,一屏可以展示更多圖片;壞處是不能直接看到照片的細節。而綠洲的設計比較好地平衡了這個問題。

關於上傳圖片的優秀設計,我們前幾天還分享了ZAO裡面的一個設計案例,下圖是ZAO核心流程中的兩個頁面,是選擇“影視劇片段”和“上傳替換素材”的頁面: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在此頁面選擇要替換的人物,點擊後進入下圖上傳素材,選擇從相冊選擇。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選擇從相冊上傳素材進行替換時,系統已經自動對相冊內的圖片進行了判斷。在用戶上傳照片之前就對照片清晰度是否合適進行了提示,而不是上傳後再給一個彈框。

作者對這個設計細節大致想法如下:

  • 提高操作效率;
  • 避免上傳後再進行提示打斷用戶自然的操作流程;
  • 避免因操作與預期不符產生的轉化率降低;
  • 加快內容生產速度,同時也就加快了產品傳播速度;
  • 避免因上傳素材質量差而導致平臺內容平均質量下降;
  • 大家可以看到上圖中一張共享單車的照片的清晰度是滿足要求的,但是很明顯我不能用它替換角色。如果加上人臉檢測的話效率會高,當然成本也會更高。

與上面案例相關的東西,作者還想起了閒魚。在閒魚中,當用戶上傳的商品圖片比較模糊時,系統會提示用戶重新上傳,以提高二手物品的賣出速度。這裡的設計是在用戶上傳圖片進行提示,作者覺得就沒有ZAO中這個設計體驗更好。

3. 更強、更方便的互動方式

社交產品中,用戶之間的互動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對內容的點贊評論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強用戶粘性,使用戶與用戶之間產生關係鏈,這樣用戶流失的概率就會小很多。一般的產品中常見的功能像點贊評論在綠洲裡也有了不一樣的變化,並且體驗還真的不錯,如下: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當用戶對某一條消息產生了互動的傾向時,可以直接使用三個表情表示不同的情緒,分別是愛心、鼓掌和笑哭。如果想要評論的話只需要點擊WOW按鈕系統就可以自動生成一句評論;不需要用戶自己思考寫什麼內容,這樣用戶進行評論操作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如果對生成的評論不滿意的話還可以再次點擊生成不同的評論。

4. 不足的用戶認知負荷

當然作者同事也看到了體驗不是很好的設計細節,如下圖。產品中使用了太多無文字按鈕,導致根本不知道這些都是什麼功能。綠洲對自己的介紹是更清爽的朋友圈,如果說是為了讓界面更乾淨簡約才使用了這樣設計的話,我覺得有些本末倒置了。國內用過ins的用戶畢竟還是少數,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綠洲還是一款陌生的產品,在陌生的產品中使用這種不能明確表達功能含義的無文字按鈕,讓用戶十分迷茫,大大增加了認知負荷。

關於“綠洲”,我有點不同的想法

昨天晚上作者在家附近的麵館吃飯,正在等著自己的油潑面、羊肉串、拍黃瓜、小酥肉、酸梅湯的時候看到了一件事:某50歲左右的大叔點菜說想要一份涼皮。

服務員問:您是要麻醬涼皮的還是祕製涼皮?

大叔猶豫一下,問:祕製涼皮是什麼的?

服務員答:就是有涼皮和麵筋摻一塊,放上醋、鹽、香油、辣子,酸甜口的可辣可不辣。

大叔繼續猶豫了一下說:那給我來個麻醬涼皮吧。

故事到這開始有點意思了,這個用戶(大叔)對祕製涼皮是沒有概念的,雖然經過服務員解釋之後明白了是什麼,也知道了口味,但是對於“祕製涼皮”這個概念的熟悉程度還是比較低,所以最終沒有選擇它。

這和我們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對一些文案的設計很像。

大家第一眼看過之後能明白是什麼意思嗎?反正我是沒有明白。不明白就會產生認知負荷,也就會影響向下的轉化率;當用戶點擊幾次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之後,他也就走了,去哪了呢?可能是“商城”“歷史文章”“限時促銷”這些他明白是什麼意思的地方。

你只是綠洲,你還不是微信,這樣的設計有些為時過早了。

昨天我故意吃的比較慢,觀察了一下麻醬涼皮和祕製涼皮的購買人數:在大約40分鐘的時間裡,大約有7人選擇了麻醬涼皮,2人選擇了祕製涼皮。服務員大約解釋了4次什麼是祕製涼皮,每次大約需要20秒;加上顧客猶豫的時間,這40分鐘裡服務員大約多花了3分鐘時間解釋、等待用戶做選擇。

如果把這種場景放到我們的產品設計中,則意味著更低的效率、更少的使用時間、更低的轉化率,以及推出新功能之後更少的使用率。現在很多產品中對功能的命名都基本一致、一些常規圖標的樣式也都基本一樣,目的也就是為了減輕用戶的認知負荷。

上面說了一些我為什麼認為綠洲(或其他圖片社交產品)有一定生存空間的原因,也對一些設計細節做了簡單思考。僅為作者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補充指正!

作者:杜昭,微信:17611113635,微信公眾號:設計的威嚴

本文由 @ 杜昭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