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數字校園的智慧之路

移動互聯網 讀卡器 臺式電腦 鼠標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7-06-01

一所只有300多名學生的普通農村小學,卻有電子班牌、錄播教室、雲桌面、移動教學終端、微信辦公平臺,而且大多數是學校DIY的。他們是如何辦到的呢?

走進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下庫小學校門,就看到一套訪客身份登記識別系統,記者將身份證放在讀卡器上,不到一秒鐘就精準識別出來。保安江榮軍介紹說,系統的識別器、攝像頭是買來的,臺式電腦是學校淘汰下來的,整套成本在3000元左右,“與市場上動輒上萬元一套的識別系統相比,用起來沒啥差別”。

在下庫小學,每個教室門口都掛有電子班牌。這是該校DIY的又一傑作:利用淘汰的LED顯示器,將班級多媒體電腦通過虛擬軟件,虛擬出2—6臺可以同時使用且互不干擾的“簡易雲桌面”,只需要增加一臺顯示器、一套鍵盤鼠標就可以實現。同時,“雲桌面”還用於教師辦公和學生電子閱覽。

“電子班牌”設計人、學校副校長鬍雄偉曾在電教館工作過,是個典型的技術控。“農村小學買不起價錢貴的設備。於是,我們就地取材,運用技術來實施適合學校發展的信息化項目,關鍵是要讓教師和學生用好。”他這樣闡釋自己對數字校園的理解。

以下庫小學最“高大上”的錄播教室為例,要裝備這樣一間教室市場價格普遍在50萬—100萬元,而他們只花了20多萬元。節省下來的項目包括:錄音話筒根據實際需求從7個減少到4個,聲音識別改為圖像追蹤,摳像藍箱用電動綠幕代替等。但在使用上卻毫不含糊,每週校本教研活動都安排教師在此上課,並把錄播視頻上傳到點播平臺,為學校開展教科研提供素材。

同時,學校依託這些設備搭建起校園電視臺,“一套班子,兩塊牌子”,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在校園電視臺,學生參與播音主持、後期配音、攝像、採訪。目前,學校已製作播出了3期電視節目,每期都有不同的學生參與。其中一期節目還是根據近期央視熱播的《朗讀者》進行改編的校園版《朗讀者》。

3年多的精耕細作,數字化在這所學校就像呼吸一樣自然:課堂上,付偉嬌老師用手機批改學生的課堂練習,批註實時同步顯示在電子白板上;課間操,值日學生夏瑨用平板電腦現場拍攝,記錄各班表現情況並及時上傳相關數據;家長們也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便捷,登錄微信就能看到學校推送的學生一週表現……

衢州市教育局局長徐朝金表示,下庫小學有效整合各類資源,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讓數字化切實為教育教學服務。他們的經驗和做法,將為全市大力推進數字校園建設發揮很好的示範作用。(本報記者 鮑效農 攝 蔣亦豐 文)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29日第4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