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伊秉綬隸書,在用筆上,筆畫平直,中鋒圓渾,力在中行,捨棄了漢隸中常見的波磔,即便偶見,也是意到為止。其筆畫減省到只剩直線、弧線、點三種,貌似簡單線條,刪除了浮華繁瑣的動作,卻具備了樸實敦厚、古拙率直的特點。其書風博得了何紹基、楊守敬、康有為、沙孟海等書壇巨匠的高度讚譽,自乾嘉以來至今的一百多年裡,許多書家以伊隸為終身追摹取法的對象、孜孜以求,希翼以此為突破口,開拓出自己的書風。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一、劉華東:學伊隸而得其矯健之氣

劉華東(1773—1836年),嘉慶六年舉人,人稱“廣東文怪”。其隸書早年學漢隸,稍嫌柔弱,後轉學伊秉綬,氣局漸為宏闊,其隸書學伊隸能形完氣足。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劉華東之代表作《五言律詩軸》,筆畫勁挺,結字緊密,字與字之間左右撐開,靠近紙邊,有縱橫拓展之勢,尤其是撇鉤上舉,於雄強中透出一種矯健昂揚之勢,其學伊書入而能出,深得伊氏法乳,又突出自己的矯健之氣,為伊秉綬同時期中學伊隸之佼佼者。

二、黃葆戉:學伊隸而得其蘊藉之韻

黃葆戉(1880—1968年),字藹農,別署青山農,福建長樂人。他與吳湖帆、張大壯、姚虞琴三人共同審定書畫,並稱“滬濱四眼”。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黃書得益於《戚伯著碑》和伊秉綬,其書筆畫藏頭護尾,力在中行,速度稍緩,能得靜穆之氣,觀之如對謙謙君子,蘊藉之韻,不言而表,黃葆戉學伊隸化雄偉縱肆為陰柔含蓄,內斂自定,開啟了一代新風,名滿海上,士林重之。

三、謝義耕:學伊隸而得其清雅之致

謝義耕(1911—1986年),原名荔生,號二無,福州市人,曾任國民黨省政府助祕書。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謝之隸書師承伊秉綬及《衡方碑》,字形筆法酷似伊秉綬,而筆法易方為圓,去光滑而略施艱澀,筆畫多細勁圓潤,晚年書天真平淡,絕少圭角,更得清雅之致。

四、章友芝:學伊隸而得其渾厚之氣

章友芝(1917—1983年),名沅,字友芝,浙江紹興人。生前為福建省文史館館員,福州畫院創始人之一。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其學伊隸之同時,亦將《郙閣》、《衡方》之厚重方整,糅合一氣,渾化無間,尤其是其隸書有意將字拉高寫長,體現出高撥昂揚之勢。章友芝的隸書其妙處不僅於此,他刻意突出了筆畫的粗壯厚實,強其筋骨,壯其體魄,寫出了一種渾厚蒼老之境。

五、黃苗子:學伊隸而得其灰諧之趣

黃苗子,1913年生,廣東中山市人,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書協常務理事、中國美協理事等。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黃苗子近年來於篆書及現代書風多有探索,一一寓於隸書中,故其書有伊隸之風骨而呈現代時尚之面,率性而為,饒有性趣。因其是畫家,他能將一些美術裝飾之法,巧用於隸書之中,顯得輕鬆幽默,灰諧之趣,躍然紙上,不失為學伊隸最為活脫灑落的一家。

六、沈定庵:學伊隸得其朴茂之勢

沈定庵,1927年生於紹興,書法早期隨林眾可先生臨習伊秉綬《默庵集錦》及《蘇文忠公妾朝雲墓誌銘》,打下了紮實的功底。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觀其隸書,已將伊隸寬扁之結體變化為高聳之態,將伊隸沉靜之氣轉為飛動之勢,寓蒼潤於雄偉之中,藏靈氣於法度之外,高古渾厚,力拔千鈞。且他改變了伊隸筆畫頭尾粗細一致之法,以各種造型活潑之,有波瀾起伏之勢。其結體不同於伊隸大疏大密之原則,而將筆畫寫得緊湊茂密,顯得內蘊充實而豐厚,偶用篆書之結體活潑隸法,更顯情趣盎然。近年來,其書由朴茂中隱現出一股清雅之氣,可能是與沈定庵先生篤信佛法,人書俱老,絢爛之極,漸歸於平淡有關吧。

七、林健:學伊隸而其恣肆之氣

林健,字力帆,1943年生於福州。他早年受伊秉綬影響,朝夕臨摹《默庵集錦》,能於平正中求變化,謹嚴中出奇肆,後轉入齊白石筆意,筆畫及結體更加縱橫開闊。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細審林健之篆隸書,在橫、豎及“口”字寫法,借用伊隸筆意,只是寫得率意些,而撇、捺等筆畫常以齊白石法出,只是去其鋒芒,以圓潤之筆大膽寫出,而結字之減省、挪位等又借鑑了漢吉金文字之理。他的作品寓圓於方,知白守黑,靜如處子,動若脫兔,顧盼生姿,富有情趣。

八、俞建華:學伊而得其遒勁之勢

俞建華,字駕滄,1944年生於浙江海鹽,畢業於浙江美院國畫系,書法師從陸維釗先生。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其隸由《禮器》、《張遷》入手,後取轉學伊秉綬,格局為之一變。為了活潑字法,他又將竹簡率意之筆融入,故新意迭出。觀其隸書,筆畫稍作波折,起筆與收筆處略施小圭角處理,顯得鐵劃銀鉤,鏗鏘有力。其隸書寬綽舒展,整體精神利落,尤其是筆力遒勁,流暢生動,已具自家特色。

九、章柏年:學伊隸而得其俊邁之韻

章柏年,別署臨昭,桐陰小築主人,1948年生於浙江桐鄉烏鎮,師事吳越宿儒譚建丞先生,工分隸四十年筆耕墨耘,其隸書曾獲中國書協第五、六屆全國書展“全國獎”,全國第二屆正書展,楹聯展銀獎等。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其隸書經過反覆磨練,廣泛吸收,漸脫去伊隸原跡,行筆不輕滑而過,而是略帶艱澀,意念貫注,力透紙背,寫出了欲行又止,潤處還枯的老辣線條,加之墨色濃黑,結字講究虛實對比,奇正相生,逐漸營構出一種俊逸超邁,古穆清雅之韻。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十、何奇耶徒:學伊隸而得其華滋之致

何奇耶徒,1954年生於呼和浩特,蒙古族人,現為中國書協理事,內蒙古書協主席等。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其隸書獨鍾伊秉綬,用筆圓渾而不油滑,凝重而不板滯,富貴雍容為其表,華滋雄秀乃其骨,可見他是學伊隸而善變者。

十一、宋旭安:學伊隸而得其瘦硬之勁

宋旭安,1967年生於吉林榆樹市,現為中國書協楷書委員會委員,吉林省書協理事,榆樹市書協副主席等,其書作多次在中國書協主辦的“蘭亭獎”、“全國展”、“正書展”等權威書展中獲高獎。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宋旭安隸書早期學《乙瑛》、《史晨》諸碑,然未能突破窠臼,後師法伊秉綬,書風大為改觀終有所獲,宋旭安之隸書能於伊書平正求起伏變化,化伊書橫勢為縱式,易圓為方,增加圭角,以求勁健,並在墨色上追求枯濃效果,顯示出古樸淳厚的金石氣息。杜甫曾雲:“書貴瘦硬方通神”,宋旭安深諳其理,故其在隸書創作中能強化線條的骨力而得瘦硬之勁,在眾多國展高手中能脫穎而出。

十二、何來勝:學伊隸而得其峭撥之勢

何來勝,1969年生於浙江紹興,現為中國書協會員,浙江書協理事,紹興書協副主席等。其書作在第七屆國展,首屆正書展,首屆蘭亭獎中獲最高獎,併入展中國書協大展二十餘次。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何來勝的出發點仍是伊秉綬,藏巧於拙,奇正相生,雄渾高古是其主基調,但他有意將魏碑方折之筆,融入隸書中,故其隸書更顯方整剛毅,何來勝特別注重筆劃兩端的細節變化和中段的厚實處理,強化點筆的起止向背,作品更具裝飾性和現代感。在結體上重心上移,顯得緊湊穩重,併力求打破整齊均衡之僵局,時常在空間分割上作出巧妙安排,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總觀其隸書,能體現峭拔剛健之面目,於學伊隸人中開拓出自己的風格,於青年書家中尤顯可貴。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以上十餘家以伊隸為參照母本,擷取其基本元素,然後轉益多師,加入別家筆法意趣,常常能別開新面。伊隸做為一種歷經數次嬗變,廣納博取而逐漸形成的書體,他那戛戛獨造的精神,是藝術大師才擁有的智慧和氣度,與那些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書匠有著天壤之別。所以伊秉綬的隸書對廣大有志於隸書創作的書家,提供了一種範本,一種變通的可能。

在書法上學伊秉綬的人,不管你信不信,他們都混的風生水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