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們以宜賓4個普通人的經歷,從各個側面為您描繪共和國前進路上的幾幅不同畫面,和您一起感知新中國,感知新生活。

鍾明生:一生熱愛勞動

"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們以宜賓4個普通人的經歷,從各個側面為您描繪共和國前進路上的幾幅不同畫面,和您一起感知新中國,感知新生活。

鍾明生:一生熱愛勞動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鍾明生與國旗合影,祝福祖國繁榮昌盛。

1949年7月2日,鍾明生出生在南溪區一個農民家庭,由於家庭貧困,他小學還未畢業就加入了集體生產勞動。在上世紀70年代,鍾明生經人介紹與顧興群結婚,兩人一直在農村生活,撫養自己的兩兒一女。上世紀80年代初,顧興群到長慶機械廠上班。從此,照顧孩子和做農活就落到了鍾明生一個人的頭上。

當集體生產責任制承包到戶後,鍾明生除了在家裡土地種糧食以外,還種植南瓜、豇豆等蔬菜挑上街賣,換回了油鹽等日用品,家庭生活也就逐漸好起來。

幾年前,鍾明生家裡的土地被徵用,他和女兒都轉為了非農戶口,他每月有幾百元的生活補貼,女兒每月享受殘疾人員補貼500元。妻子退休後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資,一家人的生活過得不富裕但很充實。

“人雖然老了,但一天不幹活路就感到不舒服。”已經70歲的鐘明生閒不下來,找來別人閒置的土地,耕種一些糧食或蔬菜,不但解決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問題,而且還經常把吃不完的糧食和蔬菜運到城裡去賣錢。“知足了!”鍾明生樂呵呵地說。

明德秀:祖國的強大讓我們安居樂業

"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們以宜賓4個普通人的經歷,從各個側面為您描繪共和國前進路上的幾幅不同畫面,和您一起感知新中國,感知新生活。

鍾明生:一生熱愛勞動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鍾明生與國旗合影,祝福祖國繁榮昌盛。

1949年7月2日,鍾明生出生在南溪區一個農民家庭,由於家庭貧困,他小學還未畢業就加入了集體生產勞動。在上世紀70年代,鍾明生經人介紹與顧興群結婚,兩人一直在農村生活,撫養自己的兩兒一女。上世紀80年代初,顧興群到長慶機械廠上班。從此,照顧孩子和做農活就落到了鍾明生一個人的頭上。

當集體生產責任制承包到戶後,鍾明生除了在家裡土地種糧食以外,還種植南瓜、豇豆等蔬菜挑上街賣,換回了油鹽等日用品,家庭生活也就逐漸好起來。

幾年前,鍾明生家裡的土地被徵用,他和女兒都轉為了非農戶口,他每月有幾百元的生活補貼,女兒每月享受殘疾人員補貼500元。妻子退休後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資,一家人的生活過得不富裕但很充實。

“人雖然老了,但一天不幹活路就感到不舒服。”已經70歲的鐘明生閒不下來,找來別人閒置的土地,耕種一些糧食或蔬菜,不但解決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問題,而且還經常把吃不完的糧食和蔬菜運到城裡去賣錢。“知足了!”鍾明生樂呵呵地說。

明德秀:祖國的強大讓我們安居樂業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與祖國同歲,這讓明德秀很自豪。

明德秀於1949年10月3日出生在重慶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1970年,她帶著3歲的大女兒和半歲的小女兒隨丈夫來到南溪。初到南溪時,她沒有工作,一家四口住在不到20平米的一間小屋,日常開銷主要依靠著丈夫每個月40多元的工資,過得相當不易。

1984年,明德秀進廠成了一名一線包裝工人。家裡成了雙職工家庭後,生活逐漸有了改善。1985年,明德秀家添置了第一臺14英寸的“長虹牌”黑白電視機。而第一臺“長慶牌”冰箱,是1988年購買的。

1999年,夫妻兩人省吃儉用花費6萬多元,在南溪購買了一套140多平米的商品房。

如今的明德秀和大女兒住在一起,享受著三代同堂的晚年生活。

“沒有祖國的蓬勃發展,也就沒有我們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明德秀說,“以前的南溪,只是一個小縣城,各方面的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後。現在,不論是老城區還是新城區,到處都是高樓林立,環境和治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幸福生活的模樣。”

李小兵:老教練的金牌夢

在宜賓市檔案館裡存有這樣一張黑白老照片:照片的左上角寫著“四川省體操比賽畄(留)念”,落款日期是1981年7月。在5位少年的身後,是他們當時的教練李小兵。

"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們以宜賓4個普通人的經歷,從各個側面為您描繪共和國前進路上的幾幅不同畫面,和您一起感知新中國,感知新生活。

鍾明生:一生熱愛勞動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鍾明生與國旗合影,祝福祖國繁榮昌盛。

1949年7月2日,鍾明生出生在南溪區一個農民家庭,由於家庭貧困,他小學還未畢業就加入了集體生產勞動。在上世紀70年代,鍾明生經人介紹與顧興群結婚,兩人一直在農村生活,撫養自己的兩兒一女。上世紀80年代初,顧興群到長慶機械廠上班。從此,照顧孩子和做農活就落到了鍾明生一個人的頭上。

當集體生產責任制承包到戶後,鍾明生除了在家裡土地種糧食以外,還種植南瓜、豇豆等蔬菜挑上街賣,換回了油鹽等日用品,家庭生活也就逐漸好起來。

幾年前,鍾明生家裡的土地被徵用,他和女兒都轉為了非農戶口,他每月有幾百元的生活補貼,女兒每月享受殘疾人員補貼500元。妻子退休後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資,一家人的生活過得不富裕但很充實。

“人雖然老了,但一天不幹活路就感到不舒服。”已經70歲的鐘明生閒不下來,找來別人閒置的土地,耕種一些糧食或蔬菜,不但解決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問題,而且還經常把吃不完的糧食和蔬菜運到城裡去賣錢。“知足了!”鍾明生樂呵呵地說。

明德秀:祖國的強大讓我們安居樂業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與祖國同歲,這讓明德秀很自豪。

明德秀於1949年10月3日出生在重慶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1970年,她帶著3歲的大女兒和半歲的小女兒隨丈夫來到南溪。初到南溪時,她沒有工作,一家四口住在不到20平米的一間小屋,日常開銷主要依靠著丈夫每個月40多元的工資,過得相當不易。

1984年,明德秀進廠成了一名一線包裝工人。家裡成了雙職工家庭後,生活逐漸有了改善。1985年,明德秀家添置了第一臺14英寸的“長虹牌”黑白電視機。而第一臺“長慶牌”冰箱,是1988年購買的。

1999年,夫妻兩人省吃儉用花費6萬多元,在南溪購買了一套140多平米的商品房。

如今的明德秀和大女兒住在一起,享受著三代同堂的晚年生活。

“沒有祖國的蓬勃發展,也就沒有我們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明德秀說,“以前的南溪,只是一個小縣城,各方面的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後。現在,不論是老城區還是新城區,到處都是高樓林立,環境和治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幸福生活的模樣。”

李小兵:老教練的金牌夢

在宜賓市檔案館裡存有這樣一張黑白老照片:照片的左上角寫著“四川省體操比賽畄(留)念”,落款日期是1981年7月。在5位少年的身後,是他們當時的教練李小兵。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1981年7月,李小兵與小隊員合影。

將近40年過去,李小兵已從宜賓市業餘體校退休。

在李小兵記憶中,1981年是宜賓體操力壓群芳的一年。“成都、重慶、自貢的娃娃們很厲害,競爭非常激烈。但那一年,我們這個團體比較突出,隊員個人也很突出,你看他們胸前掛的這一堆獎牌……可以說那一年宜賓體操隊非常耀眼。”

成績的背後,是宜賓體育人的辛勤付出。照片上的五位少年是李小兵回到宜賓後帶的第一批隊員。上世紀70年代末,李小兵在全市範圍內尋找體操苗子,可是交通不便帶來的麻煩不少。“那時宜賓、瀘州還沒有分家,交通不便,要坐一天的船才能到,到了以後還要轉車……”

那時訓練條件很艱苦。幾十個平方米的訓練場地,用牛毛氈搭起一個棚,運動器械都是省上淘汰了買回來的,用棕墊作訓練用的墊子,夏天連一把風扇都沒有。可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李小兵和隊員們共同努力,練出了全省冠軍。

世界冠軍鄒敬園的啟蒙教練,正是李小兵。

培養一個優秀的運動員需要付出許多心血與汗水。“一個運動員的成長,分了很多個階段,宜賓這個階段就是選才、打基礎,真正的訓練還是要送到省體操學校。到了省隊、國家隊那些平臺,運動員才能發展得更好。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李小兵說道。

如今,退休在家的李小兵依然牽掛著家鄉和祖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希望宜賓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希望祖國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獲得優異成績。”

伍建國:見證宜賓經濟一次次飛躍

出生於1963年10月1日的伍建國是一名人民警察,父親為他取名建國,希望他長大後能為祖國建設出一份力。

1981年,18歲的伍建國畢業後經過招考成為興文縣漢王山監獄的一名獄警。那時候交通不便,每次放假回家,他需要坐貨車下山,到達與興文縣相鄰的珙縣巡場鎮後,再坐火車回宜賓。有時太晚了,還要在巡場鎮住上一晚。

由於伍建國工作的特殊性,生活很枯燥,於是,他花了近兩年的積蓄,買了一臺錄音機。

"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們以宜賓4個普通人的經歷,從各個側面為您描繪共和國前進路上的幾幅不同畫面,和您一起感知新中國,感知新生活。

鍾明生:一生熱愛勞動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鍾明生與國旗合影,祝福祖國繁榮昌盛。

1949年7月2日,鍾明生出生在南溪區一個農民家庭,由於家庭貧困,他小學還未畢業就加入了集體生產勞動。在上世紀70年代,鍾明生經人介紹與顧興群結婚,兩人一直在農村生活,撫養自己的兩兒一女。上世紀80年代初,顧興群到長慶機械廠上班。從此,照顧孩子和做農活就落到了鍾明生一個人的頭上。

當集體生產責任制承包到戶後,鍾明生除了在家裡土地種糧食以外,還種植南瓜、豇豆等蔬菜挑上街賣,換回了油鹽等日用品,家庭生活也就逐漸好起來。

幾年前,鍾明生家裡的土地被徵用,他和女兒都轉為了非農戶口,他每月有幾百元的生活補貼,女兒每月享受殘疾人員補貼500元。妻子退休後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資,一家人的生活過得不富裕但很充實。

“人雖然老了,但一天不幹活路就感到不舒服。”已經70歲的鐘明生閒不下來,找來別人閒置的土地,耕種一些糧食或蔬菜,不但解決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問題,而且還經常把吃不完的糧食和蔬菜運到城裡去賣錢。“知足了!”鍾明生樂呵呵地說。

明德秀:祖國的強大讓我們安居樂業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與祖國同歲,這讓明德秀很自豪。

明德秀於1949年10月3日出生在重慶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1970年,她帶著3歲的大女兒和半歲的小女兒隨丈夫來到南溪。初到南溪時,她沒有工作,一家四口住在不到20平米的一間小屋,日常開銷主要依靠著丈夫每個月40多元的工資,過得相當不易。

1984年,明德秀進廠成了一名一線包裝工人。家裡成了雙職工家庭後,生活逐漸有了改善。1985年,明德秀家添置了第一臺14英寸的“長虹牌”黑白電視機。而第一臺“長慶牌”冰箱,是1988年購買的。

1999年,夫妻兩人省吃儉用花費6萬多元,在南溪購買了一套140多平米的商品房。

如今的明德秀和大女兒住在一起,享受著三代同堂的晚年生活。

“沒有祖國的蓬勃發展,也就沒有我們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明德秀說,“以前的南溪,只是一個小縣城,各方面的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後。現在,不論是老城區還是新城區,到處都是高樓林立,環境和治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幸福生活的模樣。”

李小兵:老教練的金牌夢

在宜賓市檔案館裡存有這樣一張黑白老照片:照片的左上角寫著“四川省體操比賽畄(留)念”,落款日期是1981年7月。在5位少年的身後,是他們當時的教練李小兵。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1981年7月,李小兵與小隊員合影。

將近40年過去,李小兵已從宜賓市業餘體校退休。

在李小兵記憶中,1981年是宜賓體操力壓群芳的一年。“成都、重慶、自貢的娃娃們很厲害,競爭非常激烈。但那一年,我們這個團體比較突出,隊員個人也很突出,你看他們胸前掛的這一堆獎牌……可以說那一年宜賓體操隊非常耀眼。”

成績的背後,是宜賓體育人的辛勤付出。照片上的五位少年是李小兵回到宜賓後帶的第一批隊員。上世紀70年代末,李小兵在全市範圍內尋找體操苗子,可是交通不便帶來的麻煩不少。“那時宜賓、瀘州還沒有分家,交通不便,要坐一天的船才能到,到了以後還要轉車……”

那時訓練條件很艱苦。幾十個平方米的訓練場地,用牛毛氈搭起一個棚,運動器械都是省上淘汰了買回來的,用棕墊作訓練用的墊子,夏天連一把風扇都沒有。可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李小兵和隊員們共同努力,練出了全省冠軍。

世界冠軍鄒敬園的啟蒙教練,正是李小兵。

培養一個優秀的運動員需要付出許多心血與汗水。“一個運動員的成長,分了很多個階段,宜賓這個階段就是選才、打基礎,真正的訓練還是要送到省體操學校。到了省隊、國家隊那些平臺,運動員才能發展得更好。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李小兵說道。

如今,退休在家的李小兵依然牽掛著家鄉和祖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希望宜賓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希望祖國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獲得優異成績。”

伍建國:見證宜賓經濟一次次飛躍

出生於1963年10月1日的伍建國是一名人民警察,父親為他取名建國,希望他長大後能為祖國建設出一份力。

1981年,18歲的伍建國畢業後經過招考成為興文縣漢王山監獄的一名獄警。那時候交通不便,每次放假回家,他需要坐貨車下山,到達與興文縣相鄰的珙縣巡場鎮後,再坐火車回宜賓。有時太晚了,還要在巡場鎮住上一晚。

由於伍建國工作的特殊性,生活很枯燥,於是,他花了近兩年的積蓄,買了一臺錄音機。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伍建國購買的第一臺錄音機。

1985年前後,全市獄警系統工資略有調整,伍建國的生活開始好轉。

1989年因工作需要,伍建國從興文縣調到了當時的宜賓縣(即現敘州區)。當時柏溪鎮與宜賓城區之間還沒有翠柏大道,道路狹窄,坑凼較多,即便是騎自行車也比較費力;晚上沒有路燈,城市綠化很少,居住環境較差。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柏溪鎮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在普通市民的家裡,黑白電視機被彩色電視機替代,洗衣機、電冰箱、小轎車不再是“稀罕”物,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廣場慢慢地變了樣。

"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們以宜賓4個普通人的經歷,從各個側面為您描繪共和國前進路上的幾幅不同畫面,和您一起感知新中國,感知新生活。

鍾明生:一生熱愛勞動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鍾明生與國旗合影,祝福祖國繁榮昌盛。

1949年7月2日,鍾明生出生在南溪區一個農民家庭,由於家庭貧困,他小學還未畢業就加入了集體生產勞動。在上世紀70年代,鍾明生經人介紹與顧興群結婚,兩人一直在農村生活,撫養自己的兩兒一女。上世紀80年代初,顧興群到長慶機械廠上班。從此,照顧孩子和做農活就落到了鍾明生一個人的頭上。

當集體生產責任制承包到戶後,鍾明生除了在家裡土地種糧食以外,還種植南瓜、豇豆等蔬菜挑上街賣,換回了油鹽等日用品,家庭生活也就逐漸好起來。

幾年前,鍾明生家裡的土地被徵用,他和女兒都轉為了非農戶口,他每月有幾百元的生活補貼,女兒每月享受殘疾人員補貼500元。妻子退休後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資,一家人的生活過得不富裕但很充實。

“人雖然老了,但一天不幹活路就感到不舒服。”已經70歲的鐘明生閒不下來,找來別人閒置的土地,耕種一些糧食或蔬菜,不但解決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問題,而且還經常把吃不完的糧食和蔬菜運到城裡去賣錢。“知足了!”鍾明生樂呵呵地說。

明德秀:祖國的強大讓我們安居樂業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與祖國同歲,這讓明德秀很自豪。

明德秀於1949年10月3日出生在重慶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1970年,她帶著3歲的大女兒和半歲的小女兒隨丈夫來到南溪。初到南溪時,她沒有工作,一家四口住在不到20平米的一間小屋,日常開銷主要依靠著丈夫每個月40多元的工資,過得相當不易。

1984年,明德秀進廠成了一名一線包裝工人。家裡成了雙職工家庭後,生活逐漸有了改善。1985年,明德秀家添置了第一臺14英寸的“長虹牌”黑白電視機。而第一臺“長慶牌”冰箱,是1988年購買的。

1999年,夫妻兩人省吃儉用花費6萬多元,在南溪購買了一套140多平米的商品房。

如今的明德秀和大女兒住在一起,享受著三代同堂的晚年生活。

“沒有祖國的蓬勃發展,也就沒有我們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明德秀說,“以前的南溪,只是一個小縣城,各方面的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後。現在,不論是老城區還是新城區,到處都是高樓林立,環境和治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幸福生活的模樣。”

李小兵:老教練的金牌夢

在宜賓市檔案館裡存有這樣一張黑白老照片:照片的左上角寫著“四川省體操比賽畄(留)念”,落款日期是1981年7月。在5位少年的身後,是他們當時的教練李小兵。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1981年7月,李小兵與小隊員合影。

將近40年過去,李小兵已從宜賓市業餘體校退休。

在李小兵記憶中,1981年是宜賓體操力壓群芳的一年。“成都、重慶、自貢的娃娃們很厲害,競爭非常激烈。但那一年,我們這個團體比較突出,隊員個人也很突出,你看他們胸前掛的這一堆獎牌……可以說那一年宜賓體操隊非常耀眼。”

成績的背後,是宜賓體育人的辛勤付出。照片上的五位少年是李小兵回到宜賓後帶的第一批隊員。上世紀70年代末,李小兵在全市範圍內尋找體操苗子,可是交通不便帶來的麻煩不少。“那時宜賓、瀘州還沒有分家,交通不便,要坐一天的船才能到,到了以後還要轉車……”

那時訓練條件很艱苦。幾十個平方米的訓練場地,用牛毛氈搭起一個棚,運動器械都是省上淘汰了買回來的,用棕墊作訓練用的墊子,夏天連一把風扇都沒有。可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李小兵和隊員們共同努力,練出了全省冠軍。

世界冠軍鄒敬園的啟蒙教練,正是李小兵。

培養一個優秀的運動員需要付出許多心血與汗水。“一個運動員的成長,分了很多個階段,宜賓這個階段就是選才、打基礎,真正的訓練還是要送到省體操學校。到了省隊、國家隊那些平臺,運動員才能發展得更好。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李小兵說道。

如今,退休在家的李小兵依然牽掛著家鄉和祖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希望宜賓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希望祖國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獲得優異成績。”

伍建國:見證宜賓經濟一次次飛躍

出生於1963年10月1日的伍建國是一名人民警察,父親為他取名建國,希望他長大後能為祖國建設出一份力。

1981年,18歲的伍建國畢業後經過招考成為興文縣漢王山監獄的一名獄警。那時候交通不便,每次放假回家,他需要坐貨車下山,到達與興文縣相鄰的珙縣巡場鎮後,再坐火車回宜賓。有時太晚了,還要在巡場鎮住上一晚。

由於伍建國工作的特殊性,生活很枯燥,於是,他花了近兩年的積蓄,買了一臺錄音機。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伍建國購買的第一臺錄音機。

1985年前後,全市獄警系統工資略有調整,伍建國的生活開始好轉。

1989年因工作需要,伍建國從興文縣調到了當時的宜賓縣(即現敘州區)。當時柏溪鎮與宜賓城區之間還沒有翠柏大道,道路狹窄,坑凼較多,即便是騎自行車也比較費力;晚上沒有路燈,城市綠化很少,居住環境較差。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柏溪鎮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在普通市民的家裡,黑白電視機被彩色電視機替代,洗衣機、電冰箱、小轎車不再是“稀罕”物,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廣場慢慢地變了樣。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這四位宜賓人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宜賓人居環境好。

“生活越來越好,我喜歡宜賓,喜歡柏溪。”伍建國說,希望見證宜賓城市經濟一次又一次的飛躍發展。


文圖來源:宜賓新聞網

本期編輯:陳雪

本期責編:胡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